读书笔记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序
『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均是身外之物,人人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亦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于是,仅有一次的人生该怎么度过?书里说,每个个体都要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当好自然之子。』我在最初接触这本书时,并非是闻书或闻人而至,只是被书籍清新文艺的封面所吸引。由此可见,出版一本书时,封面的设计何其重要,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颜控的读者而言。
粗略回想,我读过的书不算少,但比起那些真正爱读书的人来说,仍显匮乏。《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此书,初读时感觉尚可,但中后段便稍显冗长赘余了些,有种“咪蒙”式的鸡汤味。
狗尾续貂虽可惜,但强迫症使然,我还是读完了。又加上前些日子和尊敬的文坛前辈提过一两句此书,便还是把读书笔记给随手整理一下。
2020年11月5日PM 08:20
杂·言
*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①◤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婴儿坐在街沿上,身前身后是飞驰的车轮和行人匆忙的脚步。没有人知道那个婴儿患有绝症,而父亲正在为此悲伤。即使有人知道,最多也只会在他们身旁停留片刻,投去怜悯的一瞥,然后又匆匆地赶路,很快忘记了这一幕小小的悲剧。
如果你是行人,你也会这样的。有什么办法呢?
生活太琐碎了,我们甚至不能在自己的一个不幸上长久集中注意力,更何况陌生人的一个不幸。◢旁人的悲喜始终是旁人的。无法感同身受是人之本质。书里描述的画面,让我想起几年前我爷爷临终前的事情。说实话,这么久过去了,对于一些人一些事,我如今依然无法释怀,我只是算了。据说,我爷爷早年是个说一不二的主,但再强势的英雄到了暮年也无法抗拒岁月的力量。那一年夏末,病重的爷爷被我爸接到了云南调养身体。时下,正在黔西南州做山旅会直播的我,已经拖着行李箱驻扎在会场一个多星期,每天从早忙到晚,从未曾有过休息的时刻。好不容易等到工作顺利结束,又正好临近周末,我和随行的领导杨某说明了情况,希望能从兴义就近回一趟云南看看我爷爷,之后再于工作日前自行返回贵阳。那时节,我已经有了隐隐约约的预感,病重的爷爷,许是最后一次能够清醒见面的机会了。只是未曾想,杨总威风凛凛,死活不同意我的周末安排,非要我于周五晚共同返筑。我年纪小,又初出茅庐,过于看重第一份工作了些,只感到十分委屈,并不知原是她自行给我安排了周末要访省公安厅的工作。那一晚我在酒店的卫生间里哽咽着给爸爸打电话,说我可能没法儿去看爷爷了,我爸还反过来安慰我说工作重要。挂完电话眼泪滴滴答答地掉落在洗手台上,我听见一墙之隔的杨总正喜笑颜开地躺在床上玩手机。那晚的我一夜沉默,脑海中不断思考着人努力生活的意义。夜深露重,在我连听着《小苹果》这样逗比的歌都很想哭的瞬间,有个人隔着大半个中国的距离温柔问我怎么了,哪怕一点一点说都好。我张了张口,却不知道一切该怎么说。再后来的某一天,听闻杨总家里出了事,她马不停蹄地赶了回去。寒冷冬日里,我只觉得人心竟无比荒唐。我爸说,如果我因为这样就辞职,他虽尊重我的决定但却不建议,唯有坚持且比旁人做得更好,我才不算输。于是我努力成长,开始独当一面,在那个女人失败离开后,依然稳扎稳打。如今想来,那时处事虽不成熟,情绪大过了理性,但的确明白了旁人的悲喜始终是旁人的。在这世上的许多人,针不扎到自己身上,便永远不知疼痛滋味。
▲ 青涩菜鸟时光
那一年,我在博客里写了一篇文,文中有言:“我至今都很感谢自己出生在一个有教养并且知进退的家庭里。我在我的爸妈身上,学会勤劳、学会踏实、学会了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更加学会了吃亏是福的道理。”爷爷的逝去让我有很多难言的遗憾。事到如今,偶尔想起,仍觉悲伤。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②◤
春华秋实,万物都遵循自然的节奏。
作为生命,人要好好做动物,遵循自然之道。
常有人说,人堕落了会沦为禽兽,我说这就是对动物的污蔑。事实上,人堕落起来比禽兽坏无数倍。

自然有自然的规律。在2020这一年,体会尤其深刻。虽然年初的“蝙蝠”之闻如今已被澄清,但由于人类肆意而为导致的灾害也着实不少见。我的泪点向来奇怪。之于情情爱爱上便十分高冷,但会在国歌响起的霎那、冰川融化的瞬间、失散亲人重逢时,诸如此类的一些奇怪点上,突然泪流满面。说到这里便想起来,某年我去西安,在骊山之上摸到了那个弹孔留下的痕迹时,偷偷泪眼模糊的样子把路人给吓了一跳。。害!尴尬。除了自然之道,书里还写了“人堕落起来比禽兽坏无数倍”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它让我想起了董卿那句著名的“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不仅仅是人和熊的关系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董小姐·主持人大赛我刚毕业做记者时,很喜欢上山下乡到处写文,在不停的奔波中,妄图能实现自己心里那点儿自以为了不得的新闻理想。犹记得有一年,受省委宣传部邀请,我们一车几十个记者到省内某乡镇进行采访。去看产业园地、去了解当地政策及实施情况、去记录优秀的人民公仆。车辆刚到达会议室门口,就看到一个农民手上流着血,紧紧抱着一袋米一边大喊一边哭,身边有一群人在拉扯着他让他离开。我们一车“记者”,没有任何人有勇气走上前去问一问是怎么回事,就连拍照都不敢,包括我。我们全都沉默地跟着当地宣传人员走进会议室,看人不断驱赶他。我翻开会议主题,看到洁白的纸上端端正正地写着:为人民服务。然后听见自己心里的“新闻理想”刹那间碎裂得轰轰烈烈。再后来,我辞了那份让许多人歆羡的工作,于每年一度的“记者节”里,毫无波澜地划过朋友圈的刷屏。//③◤
你终于发现,你是属于深山的,在仅仅属于你的绵亘无际的空寂的深山中,你始终是那个踽踽独行的身影。◢
关于“人始终踽踽独行”这件事,我很矛盾。大多数时候,我会觉得人是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个体,生命的基色得从孤独里点缀。但随着年岁渐长,我亦感到“solo到底”的想法未免太过绝对,毕竟总有些爱意的存在,会让人心时有憧憬。至于更具象的表达,因我从前在写夏目的观后感时已写过。?(只要有想见的人 就不会是孤身一人) 此处便不再多说。//④◤
你逐渐形成了一个信念,相信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学问和地位,而是真诚地生活和思考。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只有一次,没有彩排的人生就是不断地探索。偶有犯错,亦乃家常便饭。犯错在人们看来往往是贬义的,是该斥责的。但错误也身兼重任,时刻提醒人们要改过自新。那么如何改过自新呢?——思考和沉淀。就如家常便饭。沉淀就是熬煮、煎炒的过程。放多少油、加多少盐,都影响最终的口感。换个角度看,其实也就是你的感悟最后能否回到你所希望的正道的问题。历经思考和沉淀,关火,上菜,才能得以享受美味佳肴。而在思考和沉淀的过程中,真诚地生活,不欺瞒自己,不自我感动,是为上。■■■■
总体而言,《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一书,算得上是一本高级鸡汤。而每逢“鸡汤”,读的时候便不由得会给双眼加上一层滤镜,认为但凡抒发观点之处,必然暗含说教的动机,且但凡说教,大多都缺些逻辑。于我而言,并不太喜欢这种说教式的人生道理。
我自己的人生,我更喜欢自己体会个中滋味。
就我个人所感,书中不曾表达出作者对于生命的喜爱。我所看到的,仅仅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暮年之人,在向我讲述、传授着或许是与我不甚相称的人生观,到头来却让我一头雾水。
有可能这是作者留给人群的思考吧。但就我个人浅见,生命本是没有模样的。降生于世,是我们所接触的世界将生命塑造出了一个个不同的体态,我们的模样逐渐随着年岁的蚀刻而愈发清晰,直到盖棺定论那一刻,生命的全貌才算是定形完满。
每个人对于生命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每个人在一生之中走过的路亦不同。有人每天思考,以探索人生为乐,但大多数人,他们仅仅期望令人满足的每一天。我觉得无需要求每个人都对人生有所思索,毕竟这是连圣人都没有要求众人做过的事情。
对于人们来说,人生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谁都没有权力指责别人虚度光阴,浪费生命。人类一生追求的,无论是名利金钱,亦或是更加崇高的东西,本质上而言,都不过是一份属于自己的满足感。无需区分内外虚实,大小你我,而这份满足感若是能够让自己释怀,那便值得肯定。
所谓心灵鸡汤,大抵是些小聪明、讨喜的话,读之令人觉得有理,却没什么意义,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每个人苦思冥想,最终都可以在自己的脑子里憋出几条人生经验来,又何必一定要看别人的话呢。
别人讲你浮夸,你未必就是浮夸;别人讲你善良,你也未必因此活得自在舒心。人一辈子所做的,仔细想来,也就求一个顺心。百般作恶的,人们说他是罪人,应该千刀万剐,可他自己若是直到死到临头,仍然乐此不疲,我也觉得不能说他的人生是失败的,比如薛洋。而相反,舍己为人的,都说他是善人,可他若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终日背负着压力与苦难,我觉得也不能说他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至于怎样活得顺心,看心态而言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全靠“想得开”。
碎碎念到此结束,以上。
2020/11/06
PM 05:40
(PS:前后时间不一是因为懒得写。
磨了两天,忽略即可。)
- 谈天说地 -- 自己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