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你说呢。

上周的文章里,学长和大家讨论了平台和能力到底哪个更重要。
然后我惊讶地发现,其实很多人压根没弄清楚平台和工作的区别!
找了份汽车销售的工作,问我:你觉得这个平台怎么样?
还有人问我:准备考公务员,你觉得广电总局的XX职位和XX职位哪个平台更好?
拜托,你说的都是具体的某份工作好么。
拿具体的某份工作来和平台对比,就像是拿“大学学什么专业”和“报考哪所大学”来对比一样。
用我通俗地比喻来说:平台就像是你们家的菜板,你找了某份具体工作就像是在上面切东西,菜板才不管你在上面切什么,切菜是它、切肉是它、砍排骨还是它。
但不同的菜板,切东西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质量不行的菜板,很可能一刀下去就碎了。
所谓的平台,就是能无差别提供相同条件的基础环境。
举个栗子。
当年我高中同学,理工男,很高的分数考进了哈工大。
却学了一个奇葩的专业,电焊。
我们那时候都在嘲笑他:你丫毕业出来要当焊工了。
与此同时,我老家的一个侄子中学毕业去了一所职业技能学校,学的也是电焊。
然后,我同学哈工大毕业后,直接进入某知名汽车制造企业,成了生产线上的工程师。
我侄子拿了技能证书,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做焊工。
这情景,就像我小时候老家的农民经常互相嘲弄时说的话一样:
你看你也是当农民,袁隆平也是当农民,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平台不是你找了一份工作,而是这份工作后面的东西:什么样的单位,规模怎样,效益怎样,待遇怎样,发展前景怎么样……
同样的一份工作,不同的平台,起点和最后的结果差距巨大!
还是举最明显的公务员例子:
A和B同学一块毕业,毕业时B同学执意要回老家,于是考了当地的公务员,成了县里的干部。
A同学不服输,非要留在北京,考进了中央部委。
很可能,他们俩的工作都很忙碌;很可能,他们俩的能力不分上下。
然而,如无意外,大概五年后,不到30岁的A,职务会是主任科员甚或副处长;而B同学如无其他外在因素,最了不起也就能做到县里某局副局长。
有一天,A同学闲来无事想去地方挂职,到了B同学的县里就得任某局局长甚至副县长。
关键的问题是,在中央部委的A同学做到这一步完全不需要多努力,几乎就是顺水推舟而已;但你想想,没有背景关系,20多岁在县里做到某局一把手有多难。
这中间的差别就是平台的差别。
当初做选择的时候,想着都是公务员,哪里想过这背后差别这么大呢?
所以,我的观点是:
你的能力与天赋能决定你能达到的上限,但你所处的平台决定了你起步的下限。
然而,有些时候,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巨大差距,就是可以抹掉你的天赋和中间所有的努力。
好了,例子举得差不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职业)平台才是好的呢?
许多人会举出很多要点来:
钱多、事少、离家近、解决户口、晋升速度快、人际关系和谐、最好还能方便找个男/女朋友……
我记得马云说过,有这样的工作请给他介绍一份。
找这样完美的平台,就像要找一个电视剧里宋仲基那样的老公,或者小说里任盈盈那样的老婆。
不拼爹,说找就能找到的,请你写本励志书给我看看。
所以,用一句看似很鸡汤的话来总结:你需要的,其实是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
这就要说到我的另一个观点了:
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条件下,你需要的这个平台是不一样的。
比如,刚毕业的时候,你需要的可能是一个能尽情发挥你才能的地方,人际关系要和谐,名字听着要能吓唬住人,向上发展的机会要多一点,即使工资低一点、加班多一点、不那么稳定也无所谓。
到了三十岁,当你面对生活的重重重压,你对平台的要求又变了,你需要的是一个工资高一点、职位提升快一点的平台,有些人为此宁愿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也要跳出现有的平台。
中年以后,你需要的是一个工作稳定、能照顾家庭、收入不低的平台,最好是一些知名企业。
到了快退休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一个退休有保障、医疗有保障、工作不太累的平台,最好是某大型国企、政府机关。
……
这只是大的分类,具体到每个人,不同的家庭背景、面临的经济压力,甚至情侣间的感情状况,都会影响你去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在不同的平台里会过得怎么样。
中央电视台,一个对所有学习播音主持、新闻广告的传媒人而言,都是最顶级的平台。
特别是你如果要立志做主持人,那央视绝对是你梦寐以求的舞台,因为主持人要的是知名度、是影响力,而这样的东西,正是央视这样的平台所能提供的。
但如果你知道,在央视,许多著名主持人都没有事业编制,户口解决不了,收入待遇也不高的时候——
你一个外地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敢那么轻易地选择进去?
即使侥幸进去了,面对合同制的身份,完全匹配不了“央视光鲜身份”的工资,以及没有户口的“北漂”状况,难道不痛苦么?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所以,我经常说,弄不懂自己有什么、还需要什么的人,永远也选不对自己要走的路。
不过,虽然我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平台才适合所有人。
但我却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怎样去找适合自己的平台。
下面是干货。
也是我的最后一个观点:
对年轻人而言,一个平台上最值得关注的东西,就三样:前途、钱途、潜途。
分别对应事业发展、物质基础和个人成长三个维度。
换句话说,就是看这个地方有没有发展前景——比如初创期的“滴滴”,虽然赔钱,但这种商业模式大家都认可;
给的钱够不够多——比如有一段时间的“华为”,不管别的怎样,工资就是高;
你在那里能不能得到锻炼、长本事——比如当年的“四大”,从里面出来的人,基本都炼成了真金。
这才是实在货,除这三者以外,任何一个平台拿来吹嘘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忽悠的,比如“著名XXX”“国家XXX单位”“福利好”“XXX大人物就是从我们这儿出去的”“历史悠久”……
当你面临不同的平台,不知道该如何抉择的时候,就先拿这三个东西去套,百试不爽。
而如何对不同的平台做出精准判断,所依赖地就是信息的掌握了:
社会公认度。比如,即使你完全不了解BAT,但通过网上评价,大概也知道这三家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待遇都不错,进了这样的平台,至少也可以镀镀金,等等。
内部人员消息。比如,刚才我对央视的一段论述,其实我并不了解央视,但因为认识在央视工作多年的朋友,所以能比较全面地知悉相关情况;如果找不到也不要紧,有些问题可以在面试的时候直接问HR,因为他就是这个平台的代表。
第三方机构评价。互联网上有很多第三方机构会对你将选择的平台做出客观评价,比如一些找工作的APP(这里就不举例了,要不然广告费还找不到人要);假如这个平台已经上市,你还可以通过公开披露,了解它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
实地了解情况。利用去该平台面试的机会,抓紧时间观察分析。比如,从停车场里车特别是豪车数量对比员工人数,了解他们的平均薪酬水平;从卫生间有没有厕纸,厕纸是几层的,了解他们的后勤保障水平……这世界到处都是真相,就看你有没有一颗柯南的心。
除上面的方法外,学长还有个不传之秘,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他们的内部网站、论坛、内部群等等。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会真正帮助你了解一个平台最真实的情况。
比如我当年对华为感兴趣的时候,曾长时间浏览他们的内部论坛“心声社区”。
也是在那里,我知道了华为的很多真实情况:工作确实累、工资确实高、考核确实变态,and——
单身狗确实多……
最后总结一下:
你首先要明白,在同等条件下,选择平台的重要性;
其次,你更要清楚,该选择什么样的平台是由你自身条件决定的;
再次,你要学会利用渠道搜集信息,对你要选择的平台做出正确判断;
最后,如果实在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平台,也不知道怎么去寻找和选择合适的平台,那学长告诉你一句大实话:
哪里钱多去哪里。
——————————
很抱歉,今天更新又晚了,这个时间点确实工作太忙,我经常好几天回不了家,吃住都在办公室。
学长真的已经很拼了,这段时间过后,应该能够保持正常更新。
也希望大家谅解,能够继续有期待。
谢谢!
延伸阅读:
不要轻信“有能力的人在哪儿都一样”
初入职场“荒野求生”,五条靠谱的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