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字数3895,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后台回复【即兴】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即兴》。
作者基斯·约翰斯通,英国戏剧家,被称为即兴戏剧之父。同时,约翰斯通也是欧洲第一个即兴剧团,戏剧机器的创始人。后来,他还创立了即兴戏剧界最著名的剧团之一,松驼鹿剧团。
约翰斯通认为,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力,不是因为存量不足。而是因为,你被存量给限制住了。过去接受到的教育、读过的书、从别人那学到的经验,这些东西,就像在你的思维里,筑起了一堵墙,把创造力的天性给困住了。释放创造力的关键,就是要拆除这堵墙,释放天性。让一个成年人,忘记后天的条条框框,回归到一个孩子的状态。
01教育的本质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接收知识。一个人一生中接受的所有教育,每个阶段,都会加上一点知识。你接收到的知识越多,你接受到的教育就越成功。而且,从这个角度看,老师也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好老师给的东西多一点,而不那么好的老师呢,教的少一点。但是,约翰斯通认为,这个观点根本就不对。因为它会让我们忽略了,教育其实也可能是一个破坏性的过程。
比如,他自己小时候很聪明。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有一段时间,他的成绩突然滑落到班级最差。班主任就开始否定他。就连他偶尔努力考到第一的时候,这个老师都会说,约翰斯通配不上这个成绩,他把本应属于别人的荣誉给抢走了。以至于后来,他都没心思上课。即使能学好的科目,也不愿意去学。
作者认为,假如教育压抑了孩子天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那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但是,假如是一个好老师,能够鼓励孩子开发自己的禀赋,解放自己的天性。那么,孩子的收获,会远远大于接受到的知识本身。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激发一个学生的热情,开启他的天赋。
约翰斯通自己就遇到过这么一位老师,他叫斯特林。也是对约翰斯通影响最大的人。有一回,他问斯特林,假如一个孩子从来没画过树,怎么让他画好呢?斯特林说,让他去观察这棵树。还画不好,就让他去摸。再画不好,就让他去爬树。约翰斯通又问,假如还是不行呢?斯特林说,那就不要让他画,让他去雕塑一棵树好了。
这段话想说的是,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并不是每件事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这个世界上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老师。没发现天赋,说明你没教好。斯特林还建议约翰斯通去看咱们中国的《道德经》。尤其是其中两句,叫,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套理念后来也成为约翰斯通教育体系的核心。
那么,到底该怎么激发一个孩子的天赋呢?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受到过打击,对学习已经丧失信心的学生来说,应该怎么办呢?约翰斯通认为,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好好学习,而是不能好好学习。因为一旦成为差生,那么,他就很可能会一直抱着这个标签,就会被孤立,为了摆脱这种情况,他就会跟差生一起玩,只要这个学生表现出学习的热情,其他差生就会讽刺他,排挤他。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很难打破。
1、把事情做好的压力转移给孩子
比如,约翰斯通早年在学校当过老师。而且带的是全校的放牛班,课堂上特别乱。有一次,约翰斯通想了个办法。他带着一副画,和一个打字机去教室。跟学生说,看着这幅画,你们联想到什么,就说出来,我会把你们说的话,一字不落的打出来。而在打字的时候,不管学生说的多荒诞,或者有发音拼写错误,他都照样打出来。
结果,当这些学生发现他打错字,或者觉得自己没有表达清楚的时候,会主动纠正。他们捍卫自己观点的决心,要比想象中大得多。最后,这堂课一直上了几个小时。约翰斯通还得强迫大家,中间出去休息一会。
如果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给学生,那么,这个行为的主体是老师,压力也在老师身上。学生们承受的,其实是做错事时的恐惧。而不是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压力。但是,假如把教育变成激发,变成开启天赋。那么,这个压力就会自动转移到学生身上。
当然,光有驱动还不够。你还得让孩子们卸下压力。也就是,在你教学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不到失败的恐惧。这就需要第二办法了。
2、切换情绪基调
什么叫切换情绪基调?比如,你拍了自己的孩子一下。孩子回头看你。假如你一脸严肃,他就会认为,你是在惩罚他。他就会感觉压力很大。但是,假如你一副开玩笑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你是在开玩笑。他也会一起笑。同样一个行为,情绪基调不同,效果也截然相反。同样,在上课时,你也可以通过设计,来切换课堂的情绪基调。
比如,约翰斯通的教室门前,有一个硬纸板做的通道。学生们每次都要钻过这个通道。
这其实是想让学生们觉得,这里不是刻板的教室,而是一个冒险的冰屋。学生们越是忘记自己在学习,就越会忽略考试失败的恐惧,学习效果就越好。
约翰斯通的认为,只有让孩子们以游戏的心态来学习,有及时的反馈,就能激发孩子的热情。
02怎么训练即兴表演能力
约翰斯通在书中介绍了很多方法,但是在这套训练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姿态训练。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还专门把约翰斯通的姿态训练,纳入到训练体系当中。
1、姿态训练
什么叫姿态?简单说,就是你的心气儿。假如你心气儿高,压着别人,显着比别人高一点。这就叫高姿态。反过来,就叫低姿态。约翰斯通认为,绝对的平等姿态,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肯定会有意无意的抬高,或者放低姿态。而姿态这个东西,也是所有戏剧的核心。
比如,喜剧。约翰斯通认为,喜剧的本质,就是一个人输掉了姿态,且不值得同情。比如地主家的傻儿子,走路摔了一跤。这就有喜剧效果。因为他输了姿态,而且不让人同情。假如是个盲人,大家就会觉得,好惨。让人同情,这就不是喜剧了。悲剧也是一个高姿态的个体,被所在的群体驱逐。
再比如,超级聪明的狼可能已经发明了这种戏剧形式,而狼一般的俄狄浦斯在任何时候都处于高姿态。即使当他被带入荒野时,他也不会哀号,甚至还会翘起尾巴。如果他以低姿态行动、说话,观众就得不到必要的宣泄。结局就不是悲惨的,而是可怜的。即使是将被处死的犯人也期待有个“好结局”,也就是说,他们会表现出很高的姿态。
总之,所有的戏剧张力,它的前提都是姿态。假如你心里一直绷着这根弦,并且有意识的切换姿态,就会出现戏剧效果。
过去我们都觉得,即兴表演,你得先想到情节、台词。但是,约翰斯通认为,当你开始想这些之前,姿态是首要的。只要你能运用好姿态,后面的情节,会自然而然的发生。灵感自己就出现了。而且这个姿态练习,不受空间的限制,演员可以随时做。
比如,每当你走进一间房间,像教室、办公室、电影院,你都可以在进门之前,先想象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然后周围的人会把你当成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再比如,在平时跟人聊天的时候,你可以有意识的识别别人的姿态。看看别人的沟通习惯什么样。时间长了,姿态意识就会越来越强。
当然了,我们可能觉得即便姿态我们把握的再好,如果没有好的内容也是于事无补。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要说到第二个方法啦,那就是习惯性的说是。
2、习惯性说是
也就是说,不管对方说什么,你都先接纳。然后再做出进一步的反应。但是在很多时候都是当别人说完之后,都会习惯性的说,不是。为什么呢?
约翰斯通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一个强烈的意图,就是想证明,自己很聪明。怎么证明?很明显,别人说什么你都点头,这不行。只有别人说什么你都否定。这才显得你更高明。而且更重要的是,接受别人的说法,很多时候意味着,你要否定自己的一部分想法。但是,假如处处说不。你就相当于保护了自己的固有观念。别人的想法就没有办法左右你的想法。
这时你会觉得,我的意识领地很安全,谁都别想进来。你会觉得特别有安全感。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会错过大量的信息,也屏蔽了外面的机会。也就是说,能够接受别人的观点。不仅能让我们保持一个开放的姿态,充分发现机会。它也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它能开启别人的沟通意愿。而别人说的话,又能作为你的阶梯,进一步激发你的灵感。
比如,约翰斯通的训练中,有一个即兴表演。说的是,一个病人去找医生。那么,怎么确保这出戏有意思呢?显然,假如总是说不,这天就被聊死了。比如,医生说,你怎么了?病人说,腿疼。医生说,得截肢。病人说,不行,怕疼。这还怎么往下聊?
但是,假如都说好呢?医生说,得截肢。病人,行,但是,你上次不是已经截过一次了吗?我的腿已经被换成木腿了。医生再说,那就是木腿出了问题,生虫了,还得截,不然传染。这时,病人一时慌张,木腿碰倒了椅子。然后病人说,晚了,截肢也来不及了,已经传染给椅子了。
当我们按照说是的方法进行一下加工,剧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3、半睡半醒训练注意力
约翰斯通会故意训练自己,让自己在半梦半醒的时候,保持注意力,去观察这个状态下,浮现在眼前的景象。用约翰斯通的话就是,这会把你带去,从未梦过的地方。
最后的话:
基斯·约翰斯通,说:
关于教育:
“钝化不是年龄的必然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
“艺术家是那些天生无法满足老师要求的人。”
关于姿态:
“每一个变化和动作都意味着一种姿态,任何行动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真的‘没有动机’。”
“我们是一种等级分明的动物,这件事影响着我们行为中蕞微小的细节。”
关于灵感:
“灵感不是智力上的,你不必力求完美。”
“不要提前准备,不要做到蕞好。直白点!正常点!”
约翰斯通提出了上百种实用的技巧,通过下意识地捕捉潜意识来鼓励自发性和独创性,但本书真正的有趣之处还是在于老师的智慧。书中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取之不尽,它们都可以帮助你解冻已经僵化的想象力。
后台回复【即兴】获取高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