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实力支撑的“一流大学”才不会是虚名

文 | 李一陵针对近期专家评议认为多所高校已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新闻发言人24日表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的建设目标,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进入世界前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艰巨的任务要完成,所以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9月24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经过5年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实力整体上升,不管是从高校在国际大学排行榜单上的排名还是从挤进世界前列的学科数量,都有明显的体现。这些进步的取得是值得欣慰的。但是,是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在国内得到广泛的认可,也要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同和尊重。这些显然都不能靠自评认定,不能够自说自话、自吹自擂,否则只会沦为笑话。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专业的指标。有人认为,是否是一流大学,一是世界一流学者是否愿意进入该大学工作,二是世界一流生源是否愿意在该大学就读;有人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一般是指在学术上拥有崇高声誉、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领导者,培养出享誉世界的各行各业领袖,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大学;还有人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而对于专业领域之外的公众来说,有多少国际知名的大师,培养了多少世界级人才,产出了多少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成果,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直观的感受。显然,从这些标准来看,即便是国内最顶尖的高校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高校内部,清醒的人也有很多。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在开学致辞中回应“复旦大学是不是一流的学校”时,就坦诚“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也是明显的”。“复旦的好处在于,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很清楚知道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所以我们都在努力地用国际的眼光研究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中文学科各方面的问题。”陈尚君的这番理性认识,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认可,与对之前部分高校宣布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揶揄态度截然不同。复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开学致辞 图片来源:微信公号复旦中文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使命,承载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局面的期望。这些显然都需要由世界一流大学来承担、来实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固国民所愿,在个别学科、个别领域,我们也的确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罔顾实际的高调、夸张,“厉害了我的高校”的盲目,并不助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无补于破解“卡脖子”之痛。说到底,没有实力作为支撑的“世界一流”只不过是一个虚名。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创新,实事求是都是最基本的底线。如果高校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自身实力没有清醒的认知,如何引导学生坚守诚信、追求真理,如何确保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良知、不弄虚作假,谈什么培养一流的人才和创造一流的学术科研成果。当前,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最大障碍,或许不是资金是否充足,也不是办学设施设备够不够先进,更不是学生够不够优秀,而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欠缺。民国时期,西南联合大学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弦歌不辍,培养了一大批对国家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才,我们至今仍然在享受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红利。没有谁能否认西南联合大学是当时的世界一流大学。西南联大旧址 图片来源:CFP
只有清醒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水平,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突破制约大学现代化治理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大学创新的活力,脚踏实地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真正认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到那个时候,有没有“世界一流”这个名号,其实都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