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传递了哪种错误的价值观?

前两天我发了个朋友圈,论述《我的前半生》这部电视剧是颗大毒草,这部片子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极其恶毒,而且在消解社会的传统价值。本片暗示:男人是靠不住的,做全职太太容易遭受男人的背叛,女人只有拥有自己的事业才能获取真正的幸福。
我的看法是:以上论点全错!而且错的很离谱。接下来我就来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有些观点非常的政治不正确,接受不了的女性读者直接关闭文章即可,但更希望的是能够从逻辑上来进行批判。有些观点实在接受不了也没用关系,兼听则明嘛。
我在朋友圈中表达了一个观点:罗子君的不幸,不在于她的家庭让第三者插足,而是她生的孩子不够多。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第三者插足的成本是很低的,只要这个第三者能生一个孩子就和你打平了。如果恰好你只生了一个女儿,而小三给这个男人生了一个儿子,很可能她反而能在老人面前获取一点优越感。
但倘若罗子君生了2个甚至以上的孩子,那么他老公背叛她的成本足以抵消在外偷情所带来的那一点点刺激的感觉,因为感性代替不了现实。一旦离婚,光给罗子君和这些孩子的抚养费就足以让陈俊生倾家荡产。
这一点在NBA球员中特别明显,NBA球员多出生于黑人底层,有钱后找了俊俏的白人太太,这些太太们也多是全职在家,生好几个孩子。她们并不是不担心这些球员将来会在外面沾花惹草,而是了解一旦离婚发生财产分割,光是离婚的抚养费就会让这些好不容易富起来的球员返贫。
所以你看不少离婚的NBA球员,为了付高额的抚养费,40多岁还出没于各个巡回的篮球比赛,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赚取离婚的家庭抚养费。
其实一个女人生活的是否幸福,与她的经济收入水平固然有一定关系,但更根本的还是取决于她的智慧。而一个女人的智慧,与她的外表美丽及温和的性格成正比关系。具有气质、温和性格的外在美就是内在美,就是智慧。
我们现在对女性的培养走入了歧途,从小就缺少性别教育,对女孩子的评价标准也和男孩子一样,就是“读书多/赚钱多”。
而读书多仅是满脑子装着一些用途有限廉价知识,如一装了大半杯劣质可乐的水杯那样。大学教育的是赚钱知识,还仅是很初级的,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给女人帮助很小。因为受困于体力、脑力和性别差异的原因,女性在职场上天然会弱于同年龄的男士,只要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在,这个差距就不会弥合。
而女性相比男性最大的优势,就是生育优势。科技再怎么发达,就目前而言男人还是生不出孩子的。女性倘若想利用好自己的这一优势,在竞争中超过男人,或者说比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过的幸福,那就应该多生孩子,教育好孩子。若每创造一个优秀后代,这增加价值是以千万为单位人民币计算的。
很多人受计划生育思想荼毒,认为小孩教育应该重质不重量,培养后代应该男女双方都外出工作,给下一代创造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其实这是受计划生育的误导。没有任何数据能证明独生子女就天然比有兄弟姐妹的人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因为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意外,独生子女家庭恰恰在抗风险上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相反,女人在家通过用心的教育,加上学校老师的补充,孩子成为优秀经营的概率是很高的,这样的后代每个增加的价值也是百万计算,远比女人浪费青春去企业做女白领好。事实上女人在30岁能月收入过万,很小比例的,而且即使过了30岁,年薪更高,但在婚恋市场上并不会如优秀男士那样形成独特的优势,反而由于眼界更高导致嫁不出去。
《我的前半生》里面当然有唐晶这样独立的女性,自小父母离异,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不逊于男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但唐晶的案例难成为榜样,因为毕竟那个是电视剧。现实生活中,出生在离异家庭的人,平均收入和社会地位比完整家庭的人要高的,是小概率事件。
很多在职场混的女性,高不成、“低”不就,高概率成为剩女,悲催孤独或与各种乱七八糟男吵闹分合一生,事业上也没见有多少发展。不要相信咪蒙或者其他段子手、公众号的诱导,说什么女人离开男人孤独终老也是很好的选择。相信他们这些人的话那就完蛋了。
我身边有不少大龄未婚女青年,也有离婚后单身带孩子的妈妈。我当然佩服她们敢于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但要说比家庭完整的人过的幸福,那真是一个也没有。
单身的女子,接近40岁的时候,半夜头疼脑热身边连个递开水的人都没有,那种感觉无论如何也说不上美好;做丁克的女性,过了35甚至40以后万一遇到老公的反悔,那真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些自认为工作能带来成就感的女性,接近40以后事业停滞、生活乏味,受不了家人的压力,又重新走上漫漫备孕之路的,痛苦不堪。
我也认识这么几个女性朋友,年轻时贪玩、图潇洒,想做丁克,到了年龄后丁不下去,接近40又开始做人工授精,无奈年事已高、备孕艰难,对身体有负面影响不说,那种渴望受孕又每次希望落空的状态,对人堪称是一种煎熬。
就《我的前半生》这部电视剧而言,罗子君的母亲其实说的不错,作为女人最佳策略是选优秀男为第一目的。只是罗子君在婚后的实践恰恰没实践好全职太太这个重要的原则:全职太太也是一个工作,做的好与不好差别是非常大的。
正如不是所有的男孩子都适合读书一样,也有不少女士其实并不适合职场。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所有女性都投入职场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包括拉低社会的平均收入、夫妻职能重合带来的家庭冲突以及双方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子女等。
至于说感情和婚姻的稳定,结婚证不能保障感情和稳定,难道工作就一定能保障感情和稳定吗?
我前后从事的两家单位,本部门同事有好几个都是老婆在家做全职太太,男女之间分工明确、相得益彰,小日子过的也是其乐融融。倒是女强人型的,因为家务、子女问题和老公吵的不可开交,甩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扔给原本可以安享退休生活的老人,搞的一家都不安生。

相互喜欢,多个子女,才是幸福的保障
话说回来,你们见过与优秀男人生三四个孩子,还过得不幸的女人吗?
生一个孩子,可能被抛弃(再找其他女人再生),生多个孩子的,除非女人太胡闹,是不可能被优秀男抛弃的。优秀男自律、责任心强、信誉强,是绝对不会把几个孩子的一个亲妈丢着不管的。他的才智,会帮助女人提高,责任感会保障家人幸福。这些不需要运气,是因果规律。
优秀女性成家后,相夫教子,努力学习(学习生活知识、教育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贡献价值。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幸福人生而奋斗,不要沉迷左派腐朽的宅腐、女权、声色犬马那些东西。99%的工作价值是廉价的,生活所迫才那样。
现代社会,没必要担心自己年轻被饿死,老了有孩子呢,多生一些,孩子会养妈妈的。很多人到处找投资渠道,为了找超过5%收益率的项目绞尽脑汁。其实养孩子才是最好的投资。不相信的读者可以看看你自己,你父母从小把你养大到18岁成年或者22岁大学毕业,他们投入了多少成本。你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干活到65岁退休,又能创造多少价值?
所以说农村或者四五线城市出身的这些人,绝对不要迷信独生子女、优生优育的那一套。因为比拼教育投资,你永远拼不过比你出身好的这些人,要走差异化路线,比不了质量就比数量。
现在城市剩女满地,人口老龄化严重,未来政府绝对无法让你可以靠退休金过好,不是不想,是根本不可能做到。那些“独立的女白领”必然得病后过早死掉,身边无家人,一生都得不到可靠的爱。
《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就是这样的负面典型,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感觉拖着优秀男人贺涵十年不结婚,拖到最后还悔婚了,最后眼睁睁地看着准老公被闺蜜给抢了。这个时候唐晶的什么工作能力、高管位置、年过百万的收入,在优秀男人眼中其实没啥意义。何况多数职场女性的表现,如果用同样男性工作的标准来衡量,其实也很普通。
许多女人不了解历史,认为中国女性现在普遍参加工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中国适龄女性(20岁~60岁)的就业率达到了70%,堪称全球第一。
这一现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特征,女性主动或被迫地参加劳动,其实对女性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当年的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女性都有很高的就业率,但女性的高就业率并不必然给女性带来更高的幸福指数。
抛开生产力因素,现代中国女人并没有比古代女人更幸福,甚至自我幸福感、婚姻稳定程度,平均还比不上落后的伊斯兰国家。实际上中国女性从古到今都是可以工作,甚至大量劳动的。中国电视剧上表现的男人娶三妻四妾、女性待字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都只是极个别的比例,完全代表不了中国普遍社会。
实际上女权主义只是丑女蠢女迫害美女迫害传统女性的东西。女权主义带给社会的和自己的不是幸福,而破坏和崩溃。看看女权者自己的婚姻情况,大家还不明白吗?
鼓吹女权,如同鼓吹动保、鼓吹同性恋、鼓吹不歧视黑人一样愚蠢。某些女权主义者仇恨家庭、责任、繁衍后代这些传统价值观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这些人呼吁的女权,不是女性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制度上是非常公平的。
这些女权主义者需要的是特权,特权就是只讲权利不讲责任。讲权利的时候把男女平等口号挂在身上,说到责任时又要人注意不能忽略了性别差异。面对文明社会时气势汹汹,但是真要让她们付出切实的代价来追求女性的基本权利,这些女权分子是一句话都不敢吭声的。
远的不说了,中国的新疆、宁夏、甘肃等地的回族和穆斯林聚集区,存在着大量的女性受教育权被剥夺、婚姻自由被践踏的情况,你可见过这些女权主义者为还被奴役的姐妹们发声吗?
女权婊们是精分的,她们知道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喊口号、争权利不仅不会有切实的风险,还会获取一阵阵的掌声。但要让她们跑到不发达地区去组织政府解放她们的姐妹,迎接她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白帽子们的暴力袭击和当地政府的无视。
逐渐穿上穆斯林罩袍的宁夏回族女性
中国的女权,可以作为另一个话题,今天也就不展开说了。《我的前半生》这部电视剧,前半部还有点讨论的价值,拍到罗子君进职场,那就完全扯淡了,不值得分析,值得分析的就是可以给本片的价值观来个盖棺定论了:
《我的前半生》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就是:夫妻不可信,亲情不可信,家庭不可信,朋友不可信,同事不可信,连闺蜜也不可信,这样的剧情是要瓦解全社会的信任基础。满满的负能量煽动起亿万观众的信任焦虑。从没见过任何国家的影视作品,敢于如此公开地践踏家庭、亲情、友谊、忠诚这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
写完本文时,我突然想起我近期又重看了电影《教父》(建议男人35岁以后要经常观看《教父》这部电影,能让人你对家庭、责任有更深的理解)电影《教父》拍的是社会最黑暗的底层,但导演告诉你黑社会也要讲价值观。家族团结,忠于家庭、言而有信,除暴安良,背叛必诛,教父维护法制外的正义。导演刻画罪恶,但不宣扬罪恶,导演揭示黑暗,但不沉迷于黑暗。雨夜之后,有人看到满地泥泞,有人发现满天星光。好作品当属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