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夜听:送公粮 (文/文璟 诵/墨梅)|第 58 期

送公粮
上学时,时逢包产到户,粮食连年丰收,量是有了剩余,缴公粮对农民来说,是必须应尽的义务。每年暑假就是送粮时,我几乎年年参与。父母把家里的新麦翻晒干后又除去杂尘,装在毛线口袋里,我和父亲拉着3头毛驴驮着,随着送粮队到乡粮站。
我们家的路,不但陡,而且窄。出门就下沟过河,过了河又是陡坡,一直到河对面的崾岘口,6里多路大约需要走半个多小时,才算摆脱难走路,才能踏上大道。大道虽宽敞但很颠簸,一路翻山越岭,再走近30里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一个来回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
我们乡的粮站很大,一年最忙的季节也就在暑期,小麦收获后就得赶时间缴公粮,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赶着毛驴,粮站也专门设了集中毛驴的地方。
暑期送粮,最怕的是遇到雷雨天气,送公粮的时候,生产队会根据天气规定时间,动员群众把所有毛驴集中起来,大约四十多头毛驴,送粮时,毛驴驮着粮;回家时,毛驴又驮着肥料。运送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
运到粮站后,最忙的要算队长了,他安排每户把粮卸下,把驴拴牢,把口袋标记上户主的名字,安排大家排队等待。队长跟粮站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很熟,因为他提前安顿每家每户把粮食收拾得很干净,所以我们队里送去的粮有良好的信誉,只过秤,不晾晒,也不上风车,很快就缴完。
队长认为这是他的面子,群众则认为是自己“诚实”的招牌。不过在我看来,两者兼有:如果我们队的群众缴粮,没有队长带着,肯定得按程序过关;说实话,队长面子再大,如果他带着别队的群众,肯定也得按程序过关。因为只有我们队里的群众把粮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最好的都用来交公粮。
队长的热情是有自己的目的,每次送粮,农户都会把剩余的粮食换成现金,然后买酒。有酒首先是给队长喝的,这是个约定俗成的惯例,也是群众一年给予队长的奖赏。队长最好酒,一年等待的也就是这天的奖赏,能喝上酒就高兴起来了,人也越精神,为群众跑腿办事更加勤快。
队长的热情,得到与他同龄的父亲的赞赏,我也经常从父亲的言谈中深感,他也十分留恋集体劳动的岁月,喜欢那种热火朝天的合作场面,因为那种集体性的合作行动,最能体现农民的有组织性。他们的怀念已被潮流中断,这既不是社会规律,也不是历史规律,而是全局性的休整蓄势。我始终认为,社会最高的经济形式,就是高度发达的计划经济。
粮食是农民辛苦汗水换来的,种了等收,收了要捆,捆了再背回到场里,晒干后打碾,然后做成干干净净的麦粒,再送到粮站,源源不断地运向城市,供养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化和半城市化中国人。种地如此辛苦,但农产品的价格很低,导致如今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年轻的农民大多挤进大城市,奔波于工地上,宁愿打苦工混生活,也不愿坚守在土地上,种粮的都是些留守老人和妇女。老人们常说,囤里有粮心不慌,人都挣钱去,吃啥么。
2006年,国家下决心免除了农民的“皇粮国税”,还增加了种粮等多种鼓励农业发展的补贴,这是有史以来开天辟地的大事,也是最得民心的好事,农村从此结束了“送公粮”的历史。这不是中国的粮食市场产量过剩所致的,而是国家为农民减负,稳定粮食安全所做的历史性决定。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 “三农”的,各种反哺农业的政策也都在鼓励农民多种粮。
让人可喜的是,近年来,农村“土货”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城市人最受欢迎的保健食品。一些电商按高于市场的价格与农民订单种植“土货”,一些有眼光的商人也盯着农村的“土货”,种地出现回流趋势。我坚信,进城的人会很快回到农村,而且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也会到农村谋求发展。
工作以后,我平时常吃的粮油和杂粮,都是从老家拿的,老家粮食做成的饭菜,我总是吃得干干净净,不仅仅因为家里的粮食凝结着父母和弟弟的汗水,在意识层面上我始终认为,农村老家的粮食是最安全、最放心的。
作者简介
Dennis Hayes
文璟,环县合道镇人。学农业、喜文学,爱乐器,痴道情、崇古典。雨夜孤闲,烛光之下,宜与文字对话。自嘲曰:粗俗而事文字之差,寡言专差外宣之事。
主播风采
Dennis Hayes
主播:郭红梅,喜好诵读,幸福就是做自已喜欢的事,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顾问团队:谷朋利 孙晓松
责任编辑:刘 棹
栏目统筹:张 玮
文稿审核:米盈霞
音频审核:张晓英 王丽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平台联系!
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创作环县的夜听,推广环县的悦读。乡音最亲切,故情最难忘,听着这熟悉的声音我们是不是有很多的触动。在这片生长了几十年的土地上,我们一起呐喊吧!如果你喜欢悦读,如果你喜欢创作,欢迎你加入我们!如果你喜欢,就狠狠的转发吧!您的关注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联系电话:13739348656(微信同号)刘棹,forever8000(微信号)晓英,叶子邮箱64494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