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老人与海》不是一部小说——我的阅读随想

《老人与海》我怎么看都不像一部小说,而像一部画面化了的哲学著作,或者是不分行的史诗——一部人类心理史诗。
海明威因为这部《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研究、评价《老人与海》的文章、文字,汗牛充栋。成体系地说、完整地说,确实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我再来评说它,似乎无话可说,可是我还想尝试找话来说。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张爱玲说:“我对于海毫无好感。在航海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这世界上的水实在太多。我最赞成荷兰人的填海、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运动,我对于这一切也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着眼于情感与态度,他所看重的是《老人与海》的社会影响。一位闻名中外的文学家着眼于兴趣与美感,她所看重的是《老人与海》对自己人生好恶变化的力量。
或许我似乎率性地、随性地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地说一些瞬间的感悟,还有必要:
海上的老人,本就是孤独的象征。老人在海上,是人生的无畏与勇敢。老人与海,是人生的残酷与人生的自信。海上的故事,是单调的故事,又是内心丰富与复杂的故事。鱼是海与老人之间的媒体又是载体,鱼是隐喻,是醒悟,是不可言喻。许多事情,本身在那里,又不在那里。老人与海,是残忍又是情怀,我们读《老人与海》,是读整个人类与整个世界。
我读海明威的作品,总会与他本人融为一体。《男人与海》中的主人公、《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主人公都是硬汉形象,这两篇放在一起读,或更有趣味。一山一海,都是搏斗者的故事。当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老人与海》,其获奖评语说:“因为他对叙事艺术的精通,突出表现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同时也因为他对近代文体风格的巨大影响。”在我看来,海明威的叙事风格很简单而又单一。一个人的经历、故事、场面,都是属于这一个人的,一条“流线”,自说自话地向小说深处流去,中途不断有故事、往事、反思,流入主体,再一路结伴慷慨急越而去。我不把这两篇小说,当作小说读,而是当作诗与散文来读。宏大叙事加上细节的处理嵌入,他的情感,情思就是长江黄河,一路澎湃而流,每到一处,都有支流汇入,更汹涌而去。——要想读离奇的情节这里没有,只有情感、思绪自我搏斗的河流。
1954年12月10日,海明威因身体原因,没有参加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举行诺贝尔颁奖仪式,他提交了书面发言,由美国大使代读,其中有这样的话:
“一个人的作品中的某些东西可能不是马上就能被人辨别的,有时这对于他来说是件幸运之事;但它们终将变得十分明朗,凭着这些东西以及他炼金术般写作能力的大小,他将名垂青史或被人遗忘。”
我相信《老人与海》其中的某种东西至今并不一定都被人们所辨别、识别与真正的认识。单是文中的隐喻,我们都已经辨别、识别与理解了吗?它是人的精神宇宙。被他海明威说中的是:确实本书变得十分明朗,他的炼金术般地写作已经名垂青史。
他的书面发言,还有一句话让我惊醒,他说:“写作,在最佳情况下,是一种孤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老人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的影子。海上的孤独,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的孤单?我们不妨来体验一下圣地亚哥是如何的孤独,让我们一起“细节欣赏”,从细节中看人物,在细节的突显中,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书中开篇,如此介绍老人:“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生命河流上的孤独,只有付出,没有收获”,面对之,情何以堪?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老人的孤独又是所有孤独中的最孤独,难以忍受地是孤独中竟然还留有一双与海水一样蓝的眼睛,清醒中的孤独谁能忍受?竟然老人忍受了,而且还能睁大、睁亮海蓝似的眼睛。
海上,是人生的舞台。
老人圣地亚哥到了日暮之年,一再挫折,仍然顽强在海上拼搏。有一段描写:“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减退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这时的海上没有风景,没有船、没有帆、也没有烟,连一只飞鸟也看不见。能看见的是什么?是空无、是空寂、是虚无。所剩下的只有“孤独”,孤独是一个精灵,在海上徘徊、在海上形影不定,却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圣地亚哥老人,因而情中生景,生出这一片令人有些伤怀的情景。
终于,大马林鱼出现了。人生最后的搏斗开始了,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
一幅英雄的画面,瞬间的举动让老人永恒地定格了。
“老人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需要何等的毅力?人生的暮年依然如此,需要何等地付出?年轻时,正当身强力壮,与一个黑人扳手腕,僵持不下,旗鼓相当,引来观赏者无数喝彩。如今在海上,在只有老人与大马林鱼,两个的僵持、搏斗,又是何等地悲壮?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这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于战场上,战胜了敌人,尽管已经精疲力尽,但是他依然挺立着。残酷的是,他所捕获的大马林鱼,最终被鲨鱼们撕咬、吞噬,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掷地有声的话语,我们还不明白海明威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吗?海明威通过圣地亚哥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那种灵魂的尊严。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壮而落泪。
世界到处都是隐喻,只是我们有没有去解读,或者有没有能力去解读。园子的一朵花为何开在这里?为何这时候开?为何开成这个样子?那或许就是上苍的隐喻。在《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是隐喻,离岸很远,于深海之中游弋,却被老人捕获了。他隐喻什么?老人圣地亚哥84天没有捕捞一条鱼,第85天又去海上,竟然捕获这条巨大的马林鱼。马林鱼隐喻理想、前途?隐喻渴望、欲望?隐喻胜利即失败,失败即胜利?隐喻荣誉、虚妄?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也不需要标准答案。
2017年12月29日于西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