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幸福的鞋子

我看到这幅照片不止一次了,每次看它,都被感动,为图片上小孩的开心的笑而感动,我似乎听到了他的朗朗的笑声。感动之余,我被击倒,为何?一双鞋子,就值得如此畅怀大笑?况且这双鞋子,似乎还不适合他穿,一双大人的皮鞋,与他有什么关系?再看看他脚上一双又脏又破的鞋,手上的一双崭新鞋,两两对比,会明白一切。
我曾看到介绍过拍摄这张照片的背景,战争背景下的一个街头场景。可能这些背景与我今天的话题关系不大,今天我讨论时可以略去,就这个画面本身,即男孩这样的笑,说一点感触,即由此想到的教育问题。
当下学校教育还重视孩子情绪的自由表达?还允许,即还有机会让孩子充分地肆意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吗?有一个机会,或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自由地(即放肆地、开怀地)哭一次、笑一场?放飞孩子的个性,应当包含着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内涵。今天的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控制,用自己制定的制度控制孩子、用功利的文化控制孩子、用提倡的习惯控制孩子,或者鼓励引导孩子自我控制,还常常冠之以“自我教育”的美名。情绪都不能充分地表达,如何能自由地表达思想、观点、意志、信念?
允许不允许孩子们产生欲望?真正发自内心的欲望?自己想说什么?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东西?想与谁相遇?想上哪儿去?欲望,包括“想”,还包括“不想”,孩子不想读的书我们一定要让他读,最后允许不允许他不读?孩子不想做的作业,我们一定要让他做,最后允许不允许他不做?让孩子回到孩子的世界,至少有一个片刻,我们家长老师不要去干预他们。我们的干预有时是残酷的、没有道理的、自以为是的,可是我们常常又以神圣的面目出现,以循循善诱的面目出现,又以不容商量的面目出现。
孩子为了一双鞋,会表现地如此幸福。这双鞋成为那一刻他幸福的源泉,又表现得如此地真挚。日常生活中,孩子一个玩具,为了一场电影,或者为了再多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一个章节,为了能够多看看窗外的一片云飘过,而惹老师生气、家长生气,被责怪、被责骂,说他贪玩、说他不用心、说他自制力差,久而久之,孩子们还能放肆地哭、放肆地笑吗?
那些还能保持自由地苦笑的孩子,常常会被称作为有心理问题。被引导到心理咨询室,在一个角落里,心理老师循循善诱地、苦口婆心地、神圣地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话,小声地、不能被别人听见地发出哭声或小声,这不正是我们许多地方学校、家庭的教育现状与真实缩影吗?
2019年7月16日于修竹清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