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教育是诗意的旅行

由于教育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由于“诗性教育”曾被列为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案例,我走到了这里,来到了这个讲台。组织者给我机会,让我作一个发言。说什么呢?就说说教育,即说说我对教育的理解,——对我们正在践行的诗性教育的理解。
我从江南来,江南是一个小地方。江南最多的是水,因而称作为水乡。我天天几乎面对这样一幅恬静的江南水乡图,江南的景里有江南的情。清澈的河,窄窄的,两岸都是民居,江南的房子,粉墙黛瓦,上了岁月的粉墙黛瓦,斑驳的墙,映上树的影子,在初冬的早晨的阳光照映下,更给人寂静安宁的感觉。河水也不激荡,也不奔流,也是静静的去如江南人的内心一样,不奢侈,不张扬。
我内心所理解的教育,就是这个样子。很直观,很感性。教育需要宁静。如这江南的风景一样,不要浮躁,不要张扬,也不要那么大的口号,更不需要整年整月整天的那么大的那么多的轰轰烈烈。很平静地,很充实地,很日常的对待每一天,——面对每一天的每个孩子,上好每一节课,说好没一句话,改好每一本本子。在每一天都微笑,真诚的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在这样的学校氛围内,以我们老师自己的微笑,去催开生命中最珍贵的花朵,——孩子们的微笑,每一个孩子,每一天,都能够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自信地面对读书学习。
我曾经看到两条河,都是秋天的河。一条在我们江南,另一个条在异域。一个淡雅,一个斑斓,都很美,都很引诱人。引诱人深入,去探寻更美的景致。斑斓的河,通向哪里?淡雅的河,又通向哪里?这两条河,久久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由此,我又联想到教育。教育,要把我们引导到哪里去?在那斑斓的河上,在那淡雅的河上,我们都曾获得过预想不到的惊喜,这个过程的惊喜,是不是就是教育?走在旅途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是所有的终点,都会比过程美妙。由此,又给我启发,教育不只有一条路,引导孩子们前行的也不会只有一条路。我们不在乎走什么具体的路,比如教育的不同主张,不同流派,不同方法途径。关键,我们要在引导孩子们前行的路上,让他们有些幸福的记忆。
我曾写过一首小诗《一切都是因为你》:
同样是几株桂花
几株银杏
几丛翠竹
几丛芭蕉但树下
花下,有了一群可爱的孩子
一切都会生动起来
因为/我们善良多情
阳光才会格外温暖
因为,我们都是会做梦的人
所以,美妙的一切
才会,向我们走来
我所理解与追求的学校教育就是这个样子的。不要为了所谓孩子们的明天,而牺牲了孩子们的今天。关注过程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所谓诗性教育,就是让这条路,这条河更美一些的教育。这种美不是孤立的,她与真,与善是兄弟,是姐妹。路上,河上有春天的景致,也有夏天,秋天,冬天的景致。有温暖,也有寒冷。只是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们,我们必须真诚地,善良的,对待这一切。我们必须有所准备,这个准备,就是教育,更是生命与生活本身。
诗性教育是什么?它想让学校教育美好起来,真实起来,超脱起来。我曾经还写过一首小诗《最初和最后》:我和你/还是打个比方吧/在这样的梦里/你就是我心中/反复吟唱的/那句美丽的诗句/幻化出的满池烟雨 //一阵风/也吹不到的角落 /还是打个比方吧/那朵红红的荷/在没有星光的夜里/为你/永不凋谢 对我们来说,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诗性教育就是一个梦,诗性教育的本真、唯美、超然,是这个梦里的诗句,我们要在机械的、枯燥的、封闭的学习生活中,用自己的诗意去打破这种格局,“幻化出的满池烟雨”。现实是强大的,仅仅一阵风,是打不破这个格局的,尽管如何,我们还是要坚守,如我小诗中所说,即使“在没有星光的夜里”,仍然做一朵不一样的“红荷”,“为你,永不凋谢”。这里的“你”,就是我们孩子的生命最有活力的绽放,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最近,我对门还特别关注。“门”这个事物,在我眼里已经转换成了一个概念。每当看到一扇有些特别的门,我都会好奇,都会左右端详。然后,思索,有时突然会有感悟,——“门之思”即“教育之思”:我们是在门里还是门外?每个人都有一扇门,有的人走出去了,有的人从没有走出去;我们往往面对两扇门,开着的门对我们是闭着的,闭着的却是对我们开着的。世界上有许多门,但不是每扇门都对我们打开的;在门前,我们是守候,还是离去?面对半演半开之门,是进还是出?除了实在之门,有一种门是虚拟之门,象征之门,它比实在之门更有价值,可是在我们的生命中,往往给自己疏忽了这样的门。教育是不是也有门?是不是也有一道又一道的门?我们对教育有没有真正入门?我们对自己提出的诗性教育有没有真正入门?
说到门,我又想起了《世说新语》说到的一则典故,在我看来,与门有点相关,与教育也有关。东汉名士郭林宗拜访袁奉高与黄叔度两个人,态度完全不一样。他拜访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意思是说,车子都没有停稳,就出来了。而拜访黄叔度,却“弥日信宿”,意思是说,连住两天。袁奉高与黄叔度都是有名望的人,可是在郭林宗看来,袁奉高的才德像小水,虽清,却容易舀起来;而黄叔度才是“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黄叔度的胸襟气量,如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搅浑。这个典故给我们启示,不仅告诉我们,进什么门?怎么进门?都是有讲究、有学问的;还告诉我们,要留得住人,门内要有真正吸引人的东西。所谓校门,师门,学门,是如何一个状态?门内,又是一个什么状态?
教育是诗的旅行。这只是我的理解。走出家门去旅行,旅行途中会遇到一扇又一扇的门。旅途中遇到的门是中途,是小憩之所;也有可能瞬间成为终点。门中有山水,门外更有山水。道路,山水,门,这些事物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今天我对教育,以及诗性教育的思考。我的思考,一定狭窄,还是浅显。有没有可能由于今天我们的论坛,我们的碰撞。让我的视野开阔起来?如何让江南水乡的天地更宽,让我们的小路与小河更有风景?如何穿过一扇又一扇门之后,遇到真正的无限美好的更广大的世界:那大海。今天,由于今天的论坛,我似乎到达了这样的境地。我将何为?
教育是诗意的旅行,是我坚定的教育信念。即使今天的发言,我也愿意以诗伴我一程。我以为诗是人类唯一共同的最神奇、最优雅的语言,以诗倾听与表达,是能让人内心饱满,内心柔软的最美妙的倾听与表达方式。最后,我还是以我自己的小诗《给我一只船吧》,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并作为我的结束语:
给我一只船吧
我要去远航
假如不行
就给我一块甲板
让海风吹我/让海浪推我
连这也不行
干脆把我抛入大海
只要找一条鱼
让它带着我
我会把它
当作我的一条船
连这也不行
就干脆让我在海上漂泊
只要有阳光
我就躺在有海鸥飞翔的海面上
给我,——你的爱吧
那是我的船
我的甲板
我的大海
我的阳光
我要躺在你柔软的心上
去远航
(在《中国创新教育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