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芳梅 | 地摊的尴尬

可眼下,经济时代,人人冲着钱注目,导致商品供大于求,店铺太多,商场太大,种类繁多,对地摊而言,冲击不小,在夹缝中求生存,何其难!
尘事观察
文 / 南芳梅

地摊的尴尬
文/南芳梅
地摊生意,足足火了一个月,貌似以不了了之告吹。
距今两个月过去了,终以惨淡收场。大批参与者逐渐退场,留下部分度日如年,生活所迫,日复一日,仍在坚守,守望一份淡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只能这么说,我能看见的地方(固原:小西湖,博物馆广场。西吉:永清湖畔)地摊生意已经荡然无存。至于搬迁至何方,不得而知,至于经营状况,更是无法猜测。拥挤不堪的地摊撤出我所能看见的繁华地带,也没看见有谁发布过地摊生意的图片。渐渐地,一别两宽,你不拥挤,我不着急。因为我需要的小零碎几乎不在地摊,只有蔬菜水果和下锅的东西是急需要买的,其他可有可无的,超市、商城均有出售。在哪里买都是买,只是方便程度不一样罢了。
照顾地摊生意,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但不是必须的任务。近了,路过会随手买几样需要品,远了,看不见时也就忘了它的存在。
红尘中,人除了饮食,还得安居,除了安居,还得乐业。地摊生意对于经济相对薄弱的人群来说,是成本小、方便快捷的赚钱方式,低价进货,低价出售,大多数人能接受,也是方便快捷的消费模式。
一旦离开人群密集区,生意很难红火。那么,前些日,干得轰轰烈烈的地摊人又是如何处理存货的?比如端午节的荷包、花线,夏季的半袖、裙子、凉鞋、短裤、儿童玩具、头绳、发卡、花盆、花儿之类,还有很多不知用途的新型货物……
那些可有可无的小玩意,虽然摊钱不多,但堆积起来也是一件麻烦事,弃之可惜,用之不完,毕竟,也是用辛苦钱拿来的货,储存货物也需要空间,城里人哪有那么宽裕的地方?
任何行业,离不开“民以食为天”这五个字。
摆地摊者,多数是从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和带学生上学的家庭主妇。还有部分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人人都缺钱,他们更缺,恨不得把一分钱掰开当二分用。除了日常度用,还有房租,水电费,学生的开销,走人情的份子钱,就医吃药必须费用等等。
在摆地摊时,同样,恨不得有分身术,时间对于他们是紧张局促的,早上得早起,打理一家人的吃喝后匆匆出门摆摊,晚上也是顾不上慢条斯理大吃二吃后才出门。对于忙碌的人,时间就是金钱。夕阳未落,夜幕未降,吃不吃饭已经不重要了,急急忙忙,得抢摊位去,谁抢到有利位置谁就赚钱容易。
五月五前,我也参与过地摊生意,因为近年来第一次国家倡导放开地摊生意,作为公民,我有责任关注民生问题,作为退休人员,我不缺柴米油盐钱,只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体验底层人的不容易。只是两三天时间,近距离观察了几个青年女人的一举一动:一边摆摊,一边掏出馍馍,一口矿泉水,一口饼子,一口应承着讨价还价,一口狼吞虎咽。一边和熟人聊着孩子的作业,一边讨论着家庭琐碎,公公婆婆,丈夫孩子,父母姊妹,侄儿外甥。若论人生,真是千奇百怪,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版本,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难怅。人生不易,绝非一句话而已,柴米油盐,人情世故,坎坷纠结,都写在琐碎里。
离开农村,很少与不拿“工资”的群体打交道,原以为改革开放后农人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其实不然,有些人是通过勤劳致富走在了时代前列,成了方圆致富带头人,可有些人还在原地踏步,甚至有些还不如八十年代的我们家的条件。四十年过去了,有些家庭,不得不让我刮目相看,甚至倒吸一口凉气,原来,生活从来不会是一刀切的蒸蒸日上。就近年来国家加大扶贫力度来说,低保户,对口扶贫户,建档立卡户,一系列新名词的出现,说明贫富差距不只是城乡,农村与农村,也有着很大差距。今年是最后脱贫年,我真心希望,社会最底层的贫困户能通过好政策实现富裕梦。任何时候,任何人,别人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一世。再艰难,路还得自己走,自古如此。
单从农村离家打工的人群来说,好政策并没有让他们在农村活得如鱼得水,而是选择舍家弃业,仅仅为一日三餐和学生的学杂书本费,多年下来,并无多少积蓄,房屋院落仍然失魂落魄,无人打理,老人孩子,成了当今最可怜的留守人员。
而那些留在家陪伴老人或孩子的家庭,相对安逸些,他们选择就近打零工,或摆地摊,虽然多数人不富裕,但能陪伴家人,让老人不孤单,让孩子不寂寞,自己又能担负起中间力量的责任。
作为农人或生意人,苦是自然的,但能自食其力,不给他人增添负担,虽然不太富足,但又能把家安顿得井井有条,是最美的德行。
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是配角,也是主角,一个家能够和谐相处,多半靠女性,她们承担的远比男性多。做饭洗衣,伺候一家饮食起居,侍奉公婆,接送、陪伴孩子,指导作业,照顾娘家,兼顾赚钱。
我只能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一边是家务,一边是生计,风里雨里,艳阳高照,戴着凉帽,或裹着头巾,把爱美之心深藏心底,把女性的羞涩抛在一面,和男人一样,担起家庭重担。
人各有命,有的人活得风生水起,有的人活得一地鸡毛,不论怎样,都得打拼,行业不同,收入不同,角色不同,地位不同。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绝对没有回报。生而为人,只能低头向前,至于收获,是另一回事,收入多少薄厚,都得拼一把。生活的动力在于期盼,更在于花销,每一天,要维持收支相对平衡,最起码不能透支。底层人最艰难,难的是泥里水里打拼,却难保证收入满意,什么叫满意?那就是一天的饭钱有保障,略剩几个日常开销或数目不大的存款。
如果地摊生意受到制约,那些底层人的生活更是艰难,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只需要一块摆摊的地方,能卖出货就行,卫生自己打扫,自己养活自己,不偷不抢,一,给国家减轻负担,二,不给社会添乱。”
听听,他们的要求如此简单,只为一日三餐,不受城管追赶,有一块容身之地,足矣。
安居乐业,又不扰乱社会秩序,只需一块稳定且人流量大的地皮摆摊,仅此而已,于国于家,皆是幸事。
可眼下,经济时代,人人冲着钱注目,导致商品供大于求,店铺太多,商场太大,种类繁多,对地摊而言,冲击不小,在夹缝中求生存,何其难!
虽然国家倡导放开地摊生意,但时代变了,不是八十年代一个货郎就能养活一家人的年代了,也不是一个街边铁皮房能发家致富的时代了,那时候尽管赚的分分厘厘钱,但能做成万元户(那时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十万或二十万元,按工资比例,应该是百万,八十年代平均工资五六十,最低三四十,最高七八十)。现在尽管赚的是块块或几十几百的利润,却很难发家致富,甚至入不敷出。
走着走着,生活早都改变了模样,现在需要钱的地方多了,多到补了东边的窟窿顾不上补西边的洞。
一个地摊,只能勉强维持底层生计,根本不敢有奢侈欲望。但能放开让大众参与地摊,总比关闭街旁摊位强。给底层大众一个谋生的机会,就是给国家一次减负的过程。
作为执法部门,责任是提供良好的经营氛围,想方设法帮助摆地摊的群体走出困境,提高收入。作为公民,我们的义务是为摆摊人摇旗呐喊,在方便的情况下,宁买地摊货,不进商场门,能帮人处且帮人。

每天看着门口摆地摊的人,不畏风雨,但举步维艰,吆喝声此起彼伏,买货的人却寥寥无几,收银的铃声叮当叮当响,却是在几块几块的凑饱腰包。瞅着一堆一堆的蔬菜水果,眼神发慌,望穿双眼,期盼过路客能停下脚步光顾地摊。
一茬接一茬的当季水果接踵而来,杏儿黄了的叫卖声,桃子红了的吆喝声,西瓜熟了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声,把地摊生意搅动得热火朝天,可买主并不是太多,原因只有一个,供大于求。尤其今年,生意更难,由于疫情,很多企业、商铺关闭,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原有的生意只能搁浅。一个疫情,人人自危,只能勒紧裤带,把日子过成了光阴,铺张浪费已是往事成风。
最是玉米熟了时的风景惹人,把整个秋天书写成丰收景象,一袋子一袋子从乡下拉进城,主人蹲在墙角数着玉米棒子,左顾右盼,只盼有人来照顾生意,可怜巴巴的眼神,盯着过往脚步。从十块钱五棒到八棒、十棒,直到十二棒,一袋子玉米还是得熬过早晨,熬过中午,或熬过黄昏,方可挪动着不舍的脚步,打道回府。
一个城市的文明在于大众有挣钱吃饭的道,而不是一尘不染的干净。一个城市的繁华是有行人驻足的休闲地,而不是车水马龙的拥挤。
烟火人家,人家烟火,有吃有喝有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货物,讨价还价的街巷,乃人间最美烟火味。
2020.8.21晚
作者简介:
南芳梅,网名:幽兰萦梦。
发表大量网络心情文字,以抒情散文、诗歌为主。作品散见于文学杂志和微信平台。用文字咀嚼生活,酸甜苦辣皆是味。
南芳梅还写有:
南芳梅 | 盛满生活的美酒
南芳梅 | 又是一年五月五
南芳梅 | 年走了,春来了
南芳梅 | 我可以丢掉一切名利,唯独不能丢弃朋友
南芳梅 | 再见,高跟鞋
配图选自网络,图文无关。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ID:moanxianyu
识别二维码关注
温馨提示
《墨上尘事》文学微刊接受文友投稿。
散文,随笔,小说,一千字以上。诗歌三首以上。
赞赏全部转发给作者。
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收稿邮箱:1459772355@qq.com
联系QQ:43623865
微信:cxzhou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