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宝宝的教育(0-3岁,我们究竟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0-3岁早期教育是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关心的事情。很多家长认为,如果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一定要给他们灌输合理恰当的早期教育。但现实之中,当早期教育与超前教育形成碰撞时,大部分家长却选择了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不仅不能够给孩子带来有效成长,而且如果运用不当,还会造成揠苗助长,甚至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自然发展。
超前教育与早期教育
世界上很多职业都需要考职业证书,唯独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学习就能上岗。很多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懂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心理特点,更加不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是一味地觉得孩子固执、难哄、特别麻烦。
面临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如果父母不懂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心理特点,不能用独立的思维去判断怎么样的早教是有利于孩子的,再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态,很容易迷失在所谓的“早教班”启蒙当中。
在孩子0-3岁阶段,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体验,确实会关系到大脑的发育和未来身心健康的成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陷入了深深的“早教焦虑”之中。这些焦虑的背后,折射的则是对早教教育的过分解读,于是,“早教班”成了最简单的解决焦虑的出口。
但一些早教的方式和效果真的有那么好么?可能并不是所有的早教都尽如人意。比如,4-5个月就让孩子学靠坐,8-9月就架着孩子学习走路,而导致孩子肌肉力量发展不完善,到了能独立行走的时候平衡感差,反而容易摔跤、走不稳;在认知上,过早地让孩子识图认字,孩子不仅不会学会,反而会对绘本书籍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所以,无论是孩子体能发展还是认知发展,超出孩子本身发展阶段的教育灌输都是“超前教育”,不是正确的早期教育。
超前教育的影响
俞敏洪说:“孩子的成长像一棵树,交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衍生病态。”很多父母急切的想让孩子变成“神童”,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不着边际。殊不知,孩子的学习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拔苗助长的超前教育,不仅会透支孩子的未来,甚至还会造成孩子成长的畸形发展。
丧失探索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
幼儿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周边的世界,以积累生活和学习的经验。过早的接触知识性学习,会导致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挑战,没有新鲜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等不良学习习惯。而在小学前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小学高年级,我们就会看到有一波孩子出现成绩上的分水岭,超前教育的孩子反而落下了。
违背身心发展规律
不利身心发展健康
一些早教的方式,在孩子不会翻身的时候,教父母帮助孩子翻身;当孩子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驾着婴儿的手教他们走路,这些真的是良好的“早教”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方式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无异于揠苗助长。
孩子出生以后,翻身、爬行、走路、说话等等这些里程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内在过程。我们并不能直接帮助孩子学会爬行,事实上爬行、学步等动作的习得全凭他自己摸索而来。如果我们在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架起孩子来走路,孩子本身的骨骼和肌肉还没有准备好,会引起孩子身体的压力和压迫。
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是通过感官和动作探索,来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早教过程中,如果脱离具体事物去学习,可能会导致孩子认知的局限,并且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让2岁的幼儿看着卡片上的“苹果”认字,通过强化确实可以认出字来,但他是没有办法将“苹果”这两个字与生活中的实物苹果联系起来的。
这种“灌输式”的学习,会破坏孩子本来对环境的兴趣和好奇,而兴趣和好奇正是孩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给孩子正确的早期教育
依照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适龄适性地给孩子提供充分亲身体验经历,才是早期教育的核心。
贝格尔国际托育中心立足每一个孩子的实际发展阶段,以《贝氏发展学程》为蓝本,在身体动作、社会情绪、语言沟通、认知探索、生活自理等方面给予孩子适龄适性的引导,保障孩子各领域能力全面。
同时,贝格尔国际托育中心在台湾托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入了“国际奥尔夫音乐“和“纯美双语外教课程”,为孩子的艺术启蒙和第二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