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清华北大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本期知识音频

伯兰特·罗素在1920年应梁启超邀约来中国讲学,随后写下了《中国问题》。
不仅有关当时中国社会之种种弊端的议论,而且有关对中国未来发展之种种可能的展望。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罗素在上世纪20年代,对“中国高等教育”发表的看法——
跟意大利、希腊一样,中国常被文化人误判。
他们把中国看成是一座博物馆。留住古代之美非常重要,但没有一个朝前看、有远见的人满足于当一个馆长,其他什么都不干。
所以,在外人眼里,中国的高人雅士鄙陋粗俗,不知美为何物。但他们只看中国的过去,不看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仁人志士自然不以这种观点看待自己的国家。
他们希望祖国博采现代世界精华,而不仅仅是活在过去。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竭尽全力,推动高等教育,让更多中国人运用、欣赏西方知识,但同时又能摆脱西方谬误缺陷的束缚。
中国人正在朝这个方向做的事情深有意味,可以说是我们这个不让人欢喜的时代发生的最让人憧憬的事情。
清华大学坐落在西山脚下,景色怡人,校内有不少建筑,风格为美式,坚固美观,完全靠庚子赔款而建。
学校气氛让人感觉这里就是一所小型美国大学。校长是中国人,几乎是美国大学校长的翻版。教师部分是美国人,部分是在美国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后者人数越来越多。走进校门,明显感觉这里干净整洁、遵期守时、严谨高效。
美国大学的一大优点是学生必须学习英语。
汉语和欧洲语言有天壤之别。这意味着,如果学生只懂中文,就算读的是最精湛的译文,也还是理解不了欧洲人的思想。因此,学习欧洲几种语言非常有必要。而英语是整个远东地区最熟悉、用处最大的语言。
学生在清华学习数学、科学、哲学。一般来说,这些课程也是各大院校普遍会开的基础课程。优秀学子毕业后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从政。毋庸讳言,他们为中国的进步贡献很大,提高了效率和技术水平,也让中国人更诚实。
所谓的北京大学体现了中国不得不忍受的治外法权。
北洋政府已经在北京建了一所大学,师资完备,取名为“北京大学”。但循道卫理派传教士决定把“北京大学”这个名字起给自己办的大学。
所以,现有大学不得不更名为“国立大学”。这件事听起来就好比是一群老派中国人在伦敦定居,准备教儒学,逼着伦敦大学换掉名字一样。
但我不愿意提起“治外法权”这个问题。滥用这种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要想废除这一权利,还得再过几年。
中国年轻人对西学求知若渴,但也清楚认识到了西方种种恶行。
他们希望做到科学缜密,而不是机械僵化,希望发展工业,而不是崇拜资本主义。
他们和中国优秀教师中的多数都是社会主义者。他们尊重欧洲人的知识,但不动声色不理会欧洲人的傲慢无礼。
中国目前完全达到现代水准的教育机构,比如国立北京大学等,从教学育人方面来看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图书馆不够多,英语教学不够细致,心智教育有待加强。
但这些缺陷是因为建校时间不长,与学生对人生的深刻人文主义关怀的态度比起来,就不算什么大事了。
100年后的今天,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已经成为世界级学府。当我们回望100年前,就会发现中国国力和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速度,实在让人骄傲和自豪。

你 已 经 比 别 人 多 学 了 387个 知 识 点
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学习心得
已经有超过 35000 人坚持打卡!
点击下方『打卡』按钮,了解打卡

anchor | 主播 安东尼
安东尼,自媒体“三个声音”主创,电台主播,用声音行走的资深媒体人,各媒体平台邀约主播。微信公众号:三个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