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寒食节来历的传说)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我们先看《现代汉语词典》是怎样的解释的:
【寒食】
名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有的地区清明叫寒食。(《现代汉语词典》7版,p512)这里有个问题:既然说“寒食”是清明的前一天,又说“古人从这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那么,也就是从“寒食”这天起,直至清明后一天,这三天都不生火做饭。
这显然与人们的常识不符,恐怕有误。我们再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
【寒食】
名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时从这天起民间禁火,吃冷饭,直到清明才重新点火。(《现代汉语规范词典》3版,p514,以下简称《现规》)比较而言,《现规》说得比较客观,较为符合实际。但也没说明其来历。我们再看《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寒食】
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这里包含着晋文公重耳“走国”的故事:
传说春秋时代,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晋公子重耳就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一年,重耳在贫病交加中生了大病。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
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就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后来,晋文公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为不安。当他得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就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就火烧绵山,他想,介子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可是,一连烧了三天三夜,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住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便下令把介子推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
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烧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逝。
这里说寒食节是民间为纪念介之推“相沿成俗”而形成的。不过,也有说“寒食”与介之推之死无关的。
还看《汉语大词典》的这一条目:
【寒食】
……按《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国中”,则禁火为周的旧制。汉·刘向《别录》有“寒食蹋蹴”(即踢球)的记述,与介之推死事无关;晋·陆翙《鄴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介之推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即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但在民间,“寒食”作为一个节令,独以悼念介之推之死的故事沿袭至今,为什么呢?这大概也与我们这个民族崇尚忠贞之士,最易于怜悯弱者的情愫有关吧。
—END—
来源|本文系”语言文字规矩方圆(ID:yywzgjfy)“公众号原创作者|张德继,为语言文字规范系列工具书编写组成员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好书推荐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曾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国家辞书奖一等奖。2010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第3版,广受读者好评。
字典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指导,以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目的,严格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关注语言最新发展,记录字义最新变化;以创新的学术思想将义项按引申脉络排列以及标注义项词类。
全典收字14000多个,基本涵盖社会用字及基础教育用字。为方便读者使用,本典增设了2300多条提示,着重对一些常见易混、易错的字词进行详解;增设了400多组辨析精释一些多音字、近义字的细微差别。
字典的第3次修订已经启动,新版(第4版)很快就能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寒食节来历的传说
【寒食节来历的传说】
寒食节在每年冬至后的10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又有“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之称。因寒食节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那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呢?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战国时代,晋国 内乱不已。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后相沿成俗。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不过,我国南方地区仍然沿袭着这一习俗,只是将其改为“清明节前一天不上坟扫墓”,因为燃烧冥币、燃放爆竹也需要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