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重读《桃花源记》(散文))

桃花源记读后感
班 丁娜
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桃花源,多么令人向往啊!但现实中真的有桃花源吗?如果有,那现实中的桃花源真的像这样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多么美好的一幅话画。仿佛自己身临其境,看着那一片桃花林,一阵清风吹过,漫天落花,带着阵阵花香。我很羡慕那种地方,因为那美的得能让人抛下所有心事,可以轻轻松松,无忧无虑。为什么陶渊明会写这样的桃花源呢?
当时,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写下了这篇文章。其实,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截然相反的。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腐败的,战乱的,官员是自私的,人民是痛苦的。许多人家破人亡,流落街头。十分悲惨。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的地方很大,屋子建的十分整齐,有田地,河流,桑竹。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片祥和,一切都很美好,幸福。“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写出村民的善良纯朴,热情好客。而贪心的渔人却利用村民,在出去后将此事告知太守,妄想得到一大笔财富。当他再次来时,再也找不着了。其实,那种人不仅在当时很多,在现在其实也有许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因为有了那么多这种自私自利的人,社会才会那么乱。若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都再善良,宽容一点,那么桃花源就不再是幻想了。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要好好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建设起一个美好的社会,让桃花源变成现实。
年3月7日
哈哈,真够倒霉的渔人,明明是带我们领略过“桃花源”的人,现在却成了我们讨伐的对象,他若知道,他会怎么回应这位小读者呢?读了此文的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呢?

 

重读《桃花源记》(散文)
重读《桃花源记》
文 | 一片叶子
年后重读《桃花源记》,真想学学南阳刘子骥也付诸行动前去找寻,寻见以后也希望入住源内。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院内不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更惬意的是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世外绝景,不问世事,忘却人间疾苦。试问这凡尘之中有谁人不慕恋此所,实为逍遥人士向往的美地。
如今又细读此文,发现一处似乎是不合常规地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为:男女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顿感费解?秦乱至晋之间有多少年的历史,其中服饰竟毫无变化,实在难以让人相信。
略查一下历史,秦至晋约有600多年,自己遐想:大概桃花源中有一洞,有专门的购物者可以自由出入购物来回分发于人,以至男女穿戴并不过时,因为毕竟此地虽为隐居,但也是生活之所,其中也有他们自己制造不了的东西,比方说盐、醋或者一些特殊的工具等等,总也会想着从外面购进来吧?当然,这是我自己推理的解释,实在牵强!
带着疑问我从电脑上查找原因,原来早有人发现其中的蹊跷。第一种是讲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解释两方面,一是古代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种地的农民从秦朝到晋太原中期服饰上竟然一点也没有变化,变的只是上层阶级,其中有古诗证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二是此处"外人”是指当年秦时人的服饰,并不是魏晋时期的服饰,此处也有证明是王维的巜桃渊行》有诗句,“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二个是说文中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解释也有两种: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第一次变化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第二次变化是胡服被大量的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二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作品,难免有不符合逻辑之处。
古有温故而知新,今日温故而解惑,重读《桃花源记》颇有收获,喜不自禁,与你分享。
作者简介:一片叶子。事如春梦了无痕,逝去的时光,若不以笔墨记下来,便了无踪影,未免辜负苍天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