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看完《恰同学少年》的一点感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对王钰小作者的这篇读后感的主题——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颇感惊奇。
看一个人,惯常的思维也许落在了成就及取得这番成就所付出的努力上,至于在成功过程中的交朋结友这一比较侧面、细小的方面往往就给忽略了。
其实,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人生的帮助太大了。正如文中所说“好的思想被潜移默化、被发扬,不足之处被改进……”。也许,被潜移默化的、被发扬的以及被改进的东西无关紧要或是微不足道。但是,往往正是这些细小的东西却能改变结果。所谓细节决定命运、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这般道理。
王钰小作者能从侧面、细节之处看问题了,说明又有了长进。谢谢学校老师的辛勤教育和辅导!为她高兴!并望更努力!
王伟明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班 王钰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题记
看完恰同学少年,合上书 ,心里一阵阵激动与澎湃仍久久未能平静。
书中,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经历了一段 充满热血与激情的时光。在第一师范,毛泽东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友,聆听了各位老师的教导,一起追寻理想。
我在思考,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萧子升。。。。。。拥有改造国家,拯救世界的雄心壮志呢? ,是理想,是信念,是追求,是时代背景成就的,是。。。。。。
当今时代,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早已不太需要驰聘沙场,兵戎相见,却仍然造就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那么,为什么?
正如题记所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三人,个个都是传奇,而造就他们的,绝不仅仅是老师传授的知识,也绝不全是天赋异禀,而是一起进步,荣辱与共,相得益彰,在这过程中,好的思想被潜移默化,好的思想被发扬,不足被改进。这就是毛泽东等伟人能够成才,能够拯救家国的重要因素。
拥有一个好的朋友,往往就拥有了一位好的老师,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往往能受到启发 ,从他们的行为中得到启示。
在书中,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的友情便是最好的例子。毛泽东在萧子升那里学习了书法,也是通过萧子升才有缘进入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又在蔡和森那里变得不再那么冲动,用理智控制自己。
而萧子升和蔡和森都学习了毛泽东的胸怀大志,奋发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品质。嘤其鸣声,求其友声。最终,三人都为国家和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耳边回荡着毛泽东雄心壮志的宣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要多结交好友。好一谓有志,二谓有才,三谓有爱。爱谓博爱与小爱。三好朋友一定会领着我们,上------前-------去!

 

看完《恰同学少年》的一点感悟
我上初中的时候,看过一部许多同龄人都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曾因此改变了睡懒觉的习惯,每天坚持早起去跑步锻炼。
看完电视剧后,我就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毛泽东没有遇到学贯中西,致力于培养于国于民有用之人的大学者杨昌济,他能够将自己的雄心壮志付诸实践吗?他还会是人人敬仰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吗?也许,可造之材真的需要有慧眼的人来欣赏,来相助,正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杨昌济,可以说是影响了毛泽东一生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毛泽东了解到湖南第一师范,并下定决心要在那里有所作为,他说:"我毛泽东没别的本事,就一条,认准了的事,我一条路走到黑,就在这里,就在这所第一师范,我死活要读出个名堂来!"在言语中,就透露着他的霸气和雄心,他不肯服输的心,也许也正是他取得各种成功的保障,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本该是去谢绝一师校长孔昭绶聘请的杨昌济当机立断地说愿意来一师任教。因为他被毛泽东的入学考试作文字里行间那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气给深深地震撼了,他知道,这个人将会是不可埋没的人才。以他的话,就是"此文之中,越看越有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气,以小学教育之优劣,见战争之成败,国家之兴衰,纵横驰骋间豪气冲天,立意高远而胆识惊人。文采华章,固属难得,而气势与胆识,才是天纵奇才的征兆!此子笔下虽粗糙,胸中有丘壑,如璞中美玉,似待磨精钢,假以时日,当成非凡大器,非凡大器!"由此可见,毛泽东给他的第一印象之深。而他对毛泽东的欣赏,溢于言表。
在第一堂课上,杨昌济也同样地给毛泽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那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引起了毛泽东的深思。而杨却在毛那双平静却隐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的眼睛读出了鸿鹄大志。他们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知道毛热爱看书,于是他把自己的书借给毛看,还叫他周末到他家去做课外辅导;知道毛帮钱都订了报纸,连布鞋破了也不舍得换时,他不但给钱他去买,还亲自去帮他买回来。也正是杨对毛性格的了解和信任,毛泽东可以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在一师里大展拳脚。
当毛泽东在一次次作文课上被袁吉六说作文锋芒太甚,要含蓄,不要有三分主意就喊得十七八分响时,他超级不服气,和老师大吵,且气壮山河地冲出教室时,校长和其他老师都无法让他认识到错误时,是杨昌济一番话让他连夜就去跟老师道歉。如果没有杨,毛是否还会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和袁老师格格不入当毛用"二十八年画生"为名把征求有志之士的启事贴到周南女中,而遭到女中教务长的强烈抗议时,是杨昌济把事情原委说清,并解释其用心,才获得她的理解和支持。杨的睿智和支持为毛之后的各种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杨昌济是毛泽东的良师益友,是他的伯乐,是他的坚强后盾。如果没有了杨昌济,也许历史也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吧每个人,真的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伯乐来发现自己,来欣赏自己。高山流水,知音难寻。知音犹如鹰之两翼,折断一翅,鹰将永远不能击射长空。希望我们都会拥有自己的伯乐,然后如千里马策马奔腾,享受追梦的人生。
作者简介
胡小龙,洛南县柏峪寺镇茶房村人,陕西省委组织部2015年选调生。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学网》、《陕西农村报》、《延安日报》、《商洛日报》、微信公众号“细语华阳”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