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呐喊》(鲁迅之《呐喊》《彷徨》《野草》)

【读书笔记】《呐喊》
没想到,庚子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迅哥的《呐喊》。全书14篇文章,其中是小说的作品:《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风波》、《端午节》、《白光》、《狂人日记》;更像随笔、散文、杂感、小品的作品:《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鸭的喜剧》《社戏》《故乡》《兔和猫》。
当然,晓柏不是搞文学研究的人,我们不讨论迅哥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也不搞高中阅读理解,划重点强行分析那一套。仅是谈谈读后感,特别是在2020年这个疫情肆虐的新年,读他的书,更加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
《呐喊》几个关键词:吃人、麻木、人血馒头
迅哥那个时代,旧社会是吃人的,人之间也在互相吃。社会的吃人在于老实人活不下去,遑论你是读书人“孔乙己”,庄稼汉“闰土”,打工者“阿Q”或是其它什么,统统吃掉,骨头不剩。人吃人在于强者吃弱者,弱者也找机会去吃身边的人,各个满嘴仁义道德,却总想消遣别人,总想从别人那里捞点好处。才有吃人血馒头治疗肺痨,这种荒唐之举。
当时的中国社会是麻木不仁的,这个麻木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对社会变革的麻木。对于正在发生的革命,人们认为就是把辫子剪了甚至只是盘到头上,至于为啥要革命,怎么革命全然不知也不想知。
二、对别人境遇的麻木。对于自己周遭的人,没有怜悯、没有同情、没有爱护,只剩下利用与消遣,所以,才有看到中国人被日本人砍头,还叫好的留学生,看革命人被枪毙还说不如砍头好看的市民。
三、对自己命运的麻木。当时社会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此生如何过得有意义,为了吃饭而吃饭,为了生娃而生娃,一切顺其自然,一切按照老黄历来。阿Q连最后杀头都认为“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虽然,迅哥写的是100年前的社会,但,如今看来似乎好像对我们也有警示作用。
文归正传,回到《呐喊》一书本身,我在读的时候发现一个疑似是小彩蛋的地方,迅哥笔下的几篇文章人物和故事之间有一定的暗线联系。比如《阿Q正传》里面革命军割去辫子的撑船工“七斤”便是《风波》一文的主人公;又如《阿Q正传》里面的假洋鬼子像极了《头发的故事》一文中N先生;吃人血馒头的事,在《药》以及《狂人日记》中都有提及。
最后,放一些,我觉得精彩无比的句子,哪怕过了100年也不过时。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狂人日记》
、“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狂人日记》
、现在社会上时髦的都通行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厉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就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端午节》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故乡》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故乡》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故乡》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孔乙己》
、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药》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Q正传》
、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阿Q正传》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阿Q正传》
、“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阿Q正传》
、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阿Q正传》
、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阿Q正传》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阿Q正传》
、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阿Q正传》
、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阿Q正传》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头发的故事》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头发的故事》
、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头发的故事》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头发的故事》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头发的故事》
以上为删减版,昨日的完整版已经被“客气”地下架了。想看原文只能私信了。

 

鲁迅之《呐喊》《彷徨》《野草》
《呐喊》
《呐喊》看得似懂非懂。印象较深的是《社戏》一篇,特别生动。结合前后诸如《头发的故事》《风波》等篇章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一个南国小村的整体面貌跃然纸上。
鲁迅的风格很黑暗,文章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光。感觉不到什么生气,希望。在寥寥的背景描写里,也常是“今天全没月光”、“太阳不出”或是“秋天的后半夜”这样的字眼。鲁迅喜在夜里写文章,不等太阳出来睡下,又睡至晌午,自然是看不到日出,文本里自然也没有“日出”此类的描写。
他的文字就像墨池,跳下去就深陷其中,怎么也爬不出。浑身的衣服也给染黑了。微弱的月光下,你也不知道这池子里还有多少人同你一样,也不知道自己身上到底沾着多少人的血。血和墨早就分不清了。并且再多人的血也染不红这墨池。(《呐喊》里几乎每两篇就死个人,不可谓不黑暗。如以下)【P7】《狂人日记》——大恶人
【P13】《孔乙己》——孔乙己
【P16】《药》——夏四奶奶儿子
【P20】《明天》——单四嫂子宝儿
【P56】《阿Q正传》——阿
【P63】《白光》——陈士成
※时间仓促,也许有遗漏。欢迎补充。引自《鲁迅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下同。
《彷徨》
《彷徨》一集比《呐喊》少了3篇(自序除外),但总字数比《呐喊》多。可见《彷徨》每篇的描写更为详尽。我也对《彷徨》里的故事印象更深刻一些。
印象最深的要属《孤独者》和《伤逝》两篇。
《孤独者》的主人公叫做魏连殳。从冬初到春初,一年四季最难熬的几个月之间,一个人的性格变化之大,使人感慨。他死前曾被劝到“买几个姨太太,人总是应该像个样子的。”买个姨太太,就是一家人了吗,恐怕不是的。即便死后没有亲人的哭声,相反清净点更好吧。
而《伤逝》一篇,我自己的感受是借男女之情,抨击接受了新思想却摇摆不定,不能坚持自我的部分人。书中有段话蛮值得品一品。疑似鲁迅本人的恋爱观。
【P130】
“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伤逝》一篇的女主角子君后来也死了,死于双方的误解,更死于盲目的爱。
《野草》
《野草》里的数十篇文章篇幅都不算长。像梦境一样,短小精悍。《野草》里《雪》一篇,描述了同北方雪景完全不同的雪景。《淡淡的血痕中》一篇我觉得颇有意思。造物主=怯懦者,这是鲁迅给的前提。而这份怯懦是一部分人的乐天,我想。鲁迅似乎想要做一个“叛逆的猛士”,将悲剧深刻,并且牢记深刻。要么悲剧地活,要么就死亡。
总结:这三个集子都充分说明了鲁迅的悲剧主义立场。《淡淡的血痕中》几乎是直抒胸意了。而生活在近代新旧思想的交替的他的悲剧立场,和夏目漱石如出一辙。
为何中日两国的文豪都如此执着于悲剧色彩呢?而在《日本近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夏目漱石论》一书里,作者很好的总结了“悲剧为何伟大”。
【P61】
“悲剧比喜剧伟大。根据甲野的解释,所谓的‘悲剧’就是死亡。除此之外,衣食住行、财色等等皆为‘喜剧’。人们沉溺于对生之享乐的追求之中,上演的统统都是喜剧,忘乎所以,任意妄为,以至于牺牲‘道义’来获取生的享乐,于是喜剧的发展不知伊于胡底,而道义的观念日益淡漠。当道义的观念衰落至极时,人生的享乐就会变成死亡的悲剧,只有这时人们才会幡然醒悟:被抛之脑后的死与一味追求的享乐人生紧密相邻——死是不顾‘道义’而一味追求生之享乐的悲惨结局。认清了这一点,才能深刻的领悟‘人生的第一义在于道义’。如此,世人的幸福得以促成,社会得以引向真正的文明。因此,悲剧是伟大的。”
【P159】
“文明开化进程越是推进,竞争也会愈演愈烈,而生活却愈发困难起来……至于因生存竞争而产生得不安和努力,生活决不比过去轻松。不,或许反而比过去更艰辛。”——夏目漱石,《现代日本的开化》。
再总结,即使看了这三个集子,对鲁迅的文学作品有所感受,但由于我的认识还很浅薄,还不能明白悲剧的伟大。即使模糊明白了一点,也做不到像鲁迅那样的悲观。我可能就是他口中的怯懦者吧,为了让自己好受点,所以选择忘掉不好的回忆,“用时光冲淡苦痛和血痕”。但我也是悲观的,因为每当我看一次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我又记起那些苦痛一次,并且乐此不彼。就是这么拧巴的人,有一点勇气想做“勇士”,但勇气又不足。鲁迅会和拧巴的人做朋友吗哈哈。
此书还有两个集子《朝花夕拾》和《杂文编》因时间有限还没来得及看,只能下次再找时间慢慢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