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专辑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专辑
开卷诗:
赞霍尔顿
张杰
污浊社会人唯利,迷途少年有明光。
偶遇修女散财尽,为见小妹险家藏。
前路虽罔梦想在,麦田守望正气昂。
人言堕落然不实,心向未来看朝阳。
有梦,就要去追
张杰
霍尔顿,一个16岁的少年,他厌学、叛逆,还爱骂人、会抽烟、找妓女。看上去,他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已经堕落了。但好像也不是这样,因为他还爱着他的弟弟妹妹,他还会修女捐钱,还讨厌社会上的那些伪君子,他的心还是善良的,还是憧憬着光明的未来的,最重要的是他也还有着梦想,他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想救下那些即将落下悬崖的孩子,他还在为梦想而努力。他还没有自我放弃,所以他不是一个坏孩子。
那我们呢,难道连他都不如吗?我们也应该大胆的追逐自己的梦想。不管我们有着怎样的梦,只要敢追、去追就一定能够实现。比如在民国时期,你对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将来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那你和霍尔顿就会有一样的下场。但事实上中国确实崛起了,也变强了,这说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相信你的梦想会实现而且肯努力,它就不可能实现不了。
我们实现梦想,首先就不能听别人的,别人说你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不可能吗?在梦想这一点上,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小学有篇课文叫《詹天佑》,讲述了詹天佑修京张铁路时的故事。当时外国人认为中国自己不可能修好这条铁路,还有外国媒体放言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生呢!詹天佑不怕别人嘲笑,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所以我们应该听自己的想法,不要管别人怎么想。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可是,烟花虽美,转瞬即逝。我们要把掌握成拳,用尽全力挥向生活,这样,才是追梦路上应该有的模样。说得对。我们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能坐等美梦成真,我们要努力自己去实现梦想,这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心灵鸡汤,也没有那么多的好运眷顾呢,我们只能靠自己,如果我们不付出,不努力,我们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在年少的时候想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是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并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学些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我们不可能成为脑力工作者。
而且,我们需要坚持,梦想不是努力就能实现了的,你要付出长时间的付出。尽管生活,它会把你踩在脚下遍体鳞伤。它会像玩玩具一样耍你,但我们也只能坚持下去。越挫越勇,才能实现梦想。爱迪生在发明收音机时,他的实验室意外起火,化成灰烬。他研究了三个多月的手稿也毁于一旦,但他并不放弃,第二天就开始继续研究,因为他有这种精神才能成功发明的那么多东西。若不坚持,梦想成真的几率非常之小。
我们要大胆的去追梦,不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不会后悔。我相信霍尔顿总会实现他的梦想。我也相信我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尘世皆乱,唯我独清
杨泽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刚打赢二战,超越英法德等老牌帝国,成为新的超级大国。随着国家崛起,美国上下一片自满,奢侈之风四处弥漫,使人们都变得虚伪与轻浮。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主人公被退学,他对这样的社会极度厌倦,以至于想去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独自生活在农村一片巨大的麦田中,望着孩子们在玩耍,嘻戏。这个想法,深刻地反映出了以霍尔顿为代表的一代美国青年的迷茫与无助,也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浮躁,表达了作者想隐居乡下,重归田园的愿景。
这种人,这种想法,其实是十分普遍的。当时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就买了幢别墅,全家都居住于海边。他本人还养了只六趾小猫,自个儿写写文章,逗逗小猫,坐坐小船,出几次海,捕几条鱼,别提有多么快活了。
在遥远的中国古代,海明威现象则是更为常见,古代的中国文人似乎以隐居、漫游为乐趣,唐有李、杜、陆三人,宋有苏、陶,元有关、马。中国文人似乎都喜欢过田园生活,当然,这与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有很大的干系。诗仙李白放荡不羁,游山戏水,过着侠客生活;诗圣杜甫,仕途不顺,忧国忧民,隐逸山野,最终成就诗圣美名;宋代苏轼,虽然遭到流放,但却挤出时间,游于山水,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等千古名篇,名垂青史。
他们的隐居,有的是出于自愿,而有的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隐于山林。李白生性放荡,骨子里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隐居是出于自愿,杜甫有着浓厚的爱国情节,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却无处报国,反被官家打压,不得不隐居以保存实力。由此可见,有时古人隐居也是情非得已的,书中主人公霍尔顿也正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不同的文化,却造就了一批性格相近的文人墨客,也造就了同一种情怀。从文中的虚构到现实的世界,你不难发现,表面上相距十万八千里,是属于风牛马不相及的、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东西,潜在中却有万缕千丝联系。他们就像是太阳,地球,乃至于整个太阳系。它们围绕着同一个目的,在引力拉扯下,成为一个精密的系统,不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来讲,都是如此,既枯燥而又富含生气。也许这成就了世界文学,造就了文学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来追求、崇拜她。
精妙的西式文学,造就了那片金黄麦田里的守望者,哺乳了它本身,构成了一个精致的天平;而严谨的东方文化,成就了远离尘世暄嚣、唯我独清的山野诗人,使东方文明更含蓄、自然。
灵魂的守望者
刘盼盼
守望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盼。我想这也是霍尔顿可爱的地方。尽自我最大的努力去守护一种完美,这才是真正的大善良,这种大善良让霍尔顿在颓废中也显得那样的可爱,就像在一片沼泽地中让我们看到了闪光的完美的东西。这本书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让人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的未来,苦闷正如毒瘾一样挥之不去,是一曲歇斯底里的救世主义者的绝望悲歌。
我有段时间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伤心欲绝。后来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子,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利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利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后来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守护愿望
汪紫涵
麦田中,守望着的是孩子们的欢乐和一个纯真的梦想。
――题记
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书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典型的坏学生——功课不及格、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身边也有一群蛮不讲理的“好兄弟”。可以说,他是一个十分令人讨厌的人。但我却认为他并没有那么令人讨厌,反而觉得他十分与众不同。
他有两个可爱的愿望。
考尔菲德说过,他想远走高飞,不再回家。他想去欧洲西部,一辈子都生活在那里,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他要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住在自己建造的小屋里,让阳光每天都能照射到自己的小屋中,还要娶一个又聋又哑的漂亮姑娘,生下几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一家人永远生活在小屋中,不被外人所打扰,也不为世俗所烦恼。的确,这是一个极好的环境,没有吵闹,没有烦恼,只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安静与快活,可以享受到静谧与斜阳。
他也曾有过另一个愿望。他对妹妹说:“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要在麦田的尽头、悬崖的旁边,守护着几千几万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们,不让他们从悬崖上掉下去,然后望着他们开心的跑着,笑着,这是他理想的职业,也是最让他欣慰的日子。
虽然这些愿望后来都并没有实现,但我却坚信它们有一天终会成真。
每个人都会有过这样的期待和憧憬,希望自己能过上安逸平凡的日子,不再有苦闷和那些让自己感到厌恶的人或事,这样才算是快乐的生活。简单平淡的生活就是每个人最大的愿望。
记得《飞屋环游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这就是愿望,或是希望,正是这一个个愿望组成的自己的幸福快乐,最微小的愿望可能是一个人最大的期望,这也就是我认为他与众不同的原因――他渴望安逸,渴望幸福,也拥有最美好的愿望。
或许考尔菲德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没有开心的时光,却全是烦恼与没完没了的讽刺。那种安静平淡的生活,使他向往。
愿望在给予人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许多动力。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就是一个例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励志要写剧本,并在皇宫里演出,可他却不被任何人看好,别人都劝他早点放弃。可安徒生却不怕失败,不在乎他人的嘲讽,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原因就是在于他不放弃,守护着自己的愿望、梦想。
是的,愿望需要被守护。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期望一次次的破灭,他的希望也会随之消失,就像一艘船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正在漫无边际的海洋上漂泊。
也许考尔菲德不仅仅是想要保护孩子们的性命,而且还要守护他们与自己单纯、美好的愿望吧!
再别梦云湖
海口飞曲 - 麦田里的守望者
理想,不灭之灯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储宸浩
“不管怎么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大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
在暑假最后一周中,我读完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不厚,却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令我感触至深。
书中的美国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未散,处处依然硝烟。那是一个两面的社会,虽然科技发展迅速,但是,人们缺乏理想,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虽然不求上进,但却没有堕落,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光明的理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我震惊了——书中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简直让我难以忍受,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没有素质的书,甚至都不想看这本“烂”书,但是,渐渐的阅读下去,一切词汇不知怎么的,竟慢慢的,变得那样亲切。因为,它揭露了人们缺乏理想而造成的黑暗。
读完这本书,我愈加知道了,人可以随波逐流,但不能因此堕落;可以屈服,但不能失去尊严;可以放弃一切,但不能放弃理想。
是啊,理想对于我们来说何尝不是最大的动力呢?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力量。瑞典的诺贝尔,他决心把烈性炸药改成安全炸药,于是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一次意外,他的5位助手全部牺牲,连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但他百折不挠,终于取得成功。
有人曾经这样对我说过:“不是这个社会需要你,而是你需要这个社会。”这对于浮躁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一句劝诫的忠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完全臣服于世俗,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理想,努力让我们的理想成为现实。说句轻狂的话:“在这个节操尽失,思想破败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年轻人以身作则的捍卫人们内心的那片净土。”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就是不同的思想,霍尔顿失去了太多东西,但至少他心中的那份光明的思想永远都在。如果他能像其他人那样认真学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再好好利用他的美好理想,那他的人生将是无比璀璨的。或许生活会截然不同,但是坚持内心的那份理想,让它永不破灭,你的人生就会继续向前。
而现在,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集中精力看清我们的前方,我们脚下的路。我们应该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他会怎样?所以理想是指路灯,照亮前方的道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理想,我们应朝着梦想努力迈进。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前方的道路奠定基础,必将有一天,理想的灯光会照耀在我们身上。
有理想就会有希望,希望在明天等待着,正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浅论青春理想
程梓晗
在每个人的青春道路上,都有过矛盾,有过迷惘,有过彷徨……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诠释了一个16岁的少年,青春路上彷徨不安、苦闷孤独的精神世界。
起初,我翻开书页时,并不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因为没有用心去看……为什么呢?因为每个章节几乎都会爆一些粗口,这一点就令人很不喜了。但随着书页的递进,慢慢的,我被这个愤世嫉俗、苦闷不安的少年感染了,一步一步走向他的世界。
他虽然不爱读书,不求上进,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等,都是他的坏毛病。但这些,又何尝不是他对成人世界的一种消极反抗?那时候的他,有对一切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爱冲动的青春期心理,谁又能说,他是绝对的错?在他身上,有坏孩子的毛病,但也有好孩子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芘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
这个少年的名字,叫作霍尔顿。
他正直、善良,还有着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放到现在,也叫理想。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懦弱的。他消极被动和不愿接受现实的,所以,霍尔顿失败了。他没有成为理想中的守望者(虽然小说里没有明说,但最后的结局走向应该是他继续他厌恶的成长之路),但他却有一个理想信念,一个不随波逐流(不像他那些老师同学那样,想成为一个买雅迪拉克的人),坚守本心的人。
比起霍尔顿,我们不是更应该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吗?尽管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很大的落差,但我们不能像霍尔顿那样崩溃逃避,应该去努力地缩短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不负青春。
做真正的自己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储宇昂
我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是非常糟糕的,依照我的看法,它根本不能算是一本外国名著,甚至连一本好书都谈不上。
这本书刚刚读过十几页,我就质疑,此时正摊在我面前,由妈妈从图书馆借回的这本书究竟是不是正版。因为在这短短十几页中各种脏话层出不穷,叙事线索模糊,描写惨淡,对书中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占了极大的篇幅,令人读起来索然无味。再次确认这本书是正版后,我从对书的真假怀疑转变到了对作者写作水平的质疑和对美国人的好奇上,因为他们的文学鉴赏的眼光实在是令人感到迷惑。
带着疑问看完了这本书,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我感受到了作者赋予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渣”,他先后被五所中学开除,五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这是因为他不爱学习且经常违反学校纪律,但是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不喜欢老师、厌恶身边所有的同学,认为他们是假模式的伪君子。而那些常人眼中的不堪入目,使人鄙夷的人却是霍尔顿认为可以交往的“正人君子”。霍尔顿对人们的看法体现了他对世俗的厌恶,更是决定了他消极避世的态度和观念,这一点从他的最高理想中也就可见一斑了。但是,他身上那种敢于追求真实的自我,不拘尘世的态度仍然是值得我们肯定并学习的。
霍尔顿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做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自己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线不能逾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并不是时刻能行,一味这样做,稍有不顺便会摔得粉身碎骨。霍尔顿不愿被他眼中虚伪的社会同化,为了做真正的自己,走上了别人眼中“堕落”的道路,以此反抗社会。而我们则大不必如此,因为我们的社会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纵使假丑恶依然存在,但是与真善美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即使这样,我们依然会对社会某些方面感到不满,认为不能发展个性,影响了自身潜能的发挥。这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努力驶向真正的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就意味着发展个性,而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我们发展和完善个性的明镜,也是社会中重要的学习资源。包容他人的不同,学习他人的优点,能够帮我们完善个性。同时,个性发展离不开对共同规则的遵守。在社会中,我们应自觉遵守规则,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成长,发展个性。
对于自己被社会同化和做真正的自己,我更倾向于后者。
叛逆的青春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夏梦云
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身心的发育与生长,慢慢步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我们变得十分烦躁,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常常会与自己的家人与朋友发生冲突与矛盾,看不惯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时也会对他们所说的话,和他们所做的事感到厌恶。这使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可以倾诉心声的人,也会为此感到孤独寂寞,同时更加渴望有人可以理解自己。
青春期的我们会变得十分怕叛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最真实的写照。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16岁的孩子,同时他也是一个处于青春期中的叛逆少年。16岁的她还保留着孩子般的纯真,看不惯身边的人的虚伪,可却不得不在这些虚伪的人群中生活。她厌恶身边的一切,厌恶身边的种种事情,所以他选择了逃课,挂科,不学习甚至退学,打架。在大人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可我并不认为这样,霍尔顿只是讨厌大人口中的那些虚伪功利的话。他是一个刚刚步入社会,却又带着孩子般纯真的少年,她总是想象着自己去惩罚那些打过他的人,但其实自己却连一个女人都打败不了。
在整本书中,霍尔顿都是一个十足的叛逆少年,可最后他因为妹妹还是回归了家庭。事情是这样的,在霍尔顿准备动身去麦田或者去农场的前一个晚上,他决定去看看她的妹妹菲比,因为菲比是唯一一个愿意去倾听他说话的人。他将自己要去麦田里当一个守望者的想法,告诉了菲比,菲比只说爸爸会把你打死的,她虽然这么说,但她还是赞成哥哥,并且支持哥哥的。她将自己所有圣诞节的钱都借给了霍尔顿,而且还说那些钱并不着急还,第2天她还拿着自己的小行李箱说要和霍尔登一起离开这里,和他一起去麦田生活。霍尔顿拒绝了她,还狠狠的责骂了她一顿,这使菲比心里很不痛快,还让霍尔顿住嘴,这让霍尔顿一时变得不知所措。为了哄菲比开心,霍尔顿答应她不会再逃走了,只要她去上课,她就马上回家。可菲比心里还是不痛快,就不理他,无奈之下霍尔顿带菲比去了动物园,还带他去玩了旋转木马,他看到菲比开心的笑,自己也很开心,但却被雨淋湿了,最终也回归了家庭。
霍尔顿是很叛逆,但最终因为妹妹对她的支持与爱,她回归了家庭。不仅霍尔顿因为妹妹的爱改变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叛逆少年,因为朋友家人的爱而改变了自己。
我姑姑家中的一位哥哥就是一位典型的叛逆少年,他今年读初三,在中考前几个月,他就不想读书了。姑姑一直希望他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可他就是不听。姑姑为了不让她到处乱跑,跟别人胡闹,就让他待在家里,不管他去哪儿,姑姑就跟着他去哪儿。或许他因为姑姑对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发觉到了自己的不对,便改变了自己。听姑姑说她已经决定到职业中学去读书,学一门好手艺,这都是让姑姑安心了些。
霍尔顿和那位哥哥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相同的是,他们都因为家人对他们的关爱与支持,最终选择回归家庭。所以处于青春期的我们,一定要学会观察家人给予我们的关爱,在这些爱中学会改变自己,为家人着想,学会理解他们,关爱他们。
雨天
海口飞曲 - 麦田里的守望者
成长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方中正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
我有段时间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伤心欲绝。后来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子,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利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想法。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利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
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后来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善良的人性在颓废中闪光
黄思茗
说实在的,当我一开始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喜欢,因为几乎一段文字都会夹杂着一两句粗口,如:“他妈的”、“混账”。这是在其它书中从未遇到的情况。另外读了一大半书以后,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内容与“麦田里的守望者”,能扯上关系的。但是,我想,既然作者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书名,一定有他的道理的。我一开始并不喜欢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他颓废,消极,满口脏话的形象都让我难以理解,我并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可是到后来我才发现,他之所以形成这种态度,当时社会环境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于是,他便将自己的善良藏入心底。
或许从表面上来看,霍尔顿是一个不求上进、挥霍无度的人。他还不学无术,却总在抱怨。但当我细细品味这本书时,我发现其实他也有他天真、善良的一面。他懂得爱,懂得善良,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霍尔顿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从他在宿舍里看到贫穷的同学拿了一个破旧的皮箱来装东西,为了照顾同学的自尊心而把自己的好的皮箱放在了床下;在纽约流浪的时候,看到几个修女募捐,他为自己捐了很少的钱而惭愧(其实他捐的并不少);即使在空虚无聊的时候为了表明自己是个大人,他在旅馆里招来一位妓女,他也因为那个女孩身上穿的漂亮衣服而感伤——他想到的是这个女孩去买这件漂亮的衣服的时候,别的人或许认为她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孩,而其实她却以这种方式来谋生——他为此而感伤。我们不难发现,霍尔顿的心灵深处有很多柔软的善良的东西在。所以虽然他很颓废,所看到的都是一些黑暗的东西——这并不是他的错,而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环境的错。所以霍尔顿拥有那样的理想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奇怪,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很喜欢这样的话,这样的理想也许不远大,可是我们的生活中难道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的守望者吗?而我们每个人其实也就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吧。这样的工作虽然会枯燥,但是我们首先得把这样的小事情做好了才是啊——虽然每个人的心中或许会有一种一剑寒九州的英雄主义情结——但还是象霍尔顿这样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吧。不要渴望做什么伟大的事,只不过我们每个人要做好眼前的小事,只渴望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我想这也是霍尔顿最值得我敬佩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一种美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善良,这种大善良让霍尔顿在颓废中也显得那样的可爱,就像在一片沼泽地中让我们看到了闪光的美好的东西。
做真正的自己
龙政贤
在暑假的最后,我看完了《麦田的守望者》。
初看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一个讲乡下生活的书呢,但书的内容与我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讲的是霍尔顿被开除后在纽约待了三天的故事。
虽然故事只有三天,但人物却也不少。阿克莱,斯特拉德莱塔,菲比,甚至还有毛里斯。书的语言通俗,甚至还有不少的垃圾话。三天中也发生了许多故事。比如去斯宾塞家,去欧尼夜总会,和菲芘去动物园。但尽管这样,我还是怎么也搞不懂这本书要告诉我们什么?
不过文中却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假模式。文中许多人都被霍尔顿称为假模式的人。就连他哥哥都因为去了好莱坞而被他厌弃。他讨厌一切假模式的人,这是我敬佩他。这让我看清了他,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对所有人展现的都是他内心的想法,不会藏着掖着,总把他最真实的一面展露出来。但有时他和一些假模式的人在一起,他也会变得假模式。这本书虽然出自上世纪,但那个词,却深刻地反映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虚伪,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在人们面前表现的和善友好,人一走骂都骂不及,而且有时候遇到讨厌的人还要摆出一副笑脸,我想说这是真正的自己吗?
人们现在都带上了面具,一副只会笑的面具,也许这个面具有时候给你很大的帮助,但人们越来越沉迷于这个面具,甚至忘了自己原来是什么样的了。长久下来面具给大家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空虚,而且到时候不仅别人不认识,连自己也不认识了。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戴上面具,比如说来了客人我们就必须和颜悦色地对他们。但这也只是有时候,在大部分时候我们必须尊重内心的看法,这样才不会有虚伪,做真正的自己,没有面具的自己。
让我们努力摆脱面具,做真正的自己吧。
正确的方向
范明睿
在第一次看见这个标题的时候,我以为《麦田的守望者》是一本想象丰富的童话书,结果意外了。这本书的内容不是围绕普通麦田来写的,写的也不是什么美好情节。故事内容曲折,凄凉,特别是故事中的霍尔顿,就是主人公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有一个美好纯真的理想,但是他没有完成,最终住进医院。也不知道等他出院后会不会继续坚守他的信念,他会不会一如既往那样不爱学习呢?我觉得他经历了那么多,应该会改变一些吧。
我觉得霍尔顿这个人如果在出院后,发展方向选对了,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为什么我会这么觉得呢?首先霍尔顿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他非常的善良;第二,他非常的正直。霍尔顿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次霍尔顿被别人打了,又被勒索了钱,但在外面没向修女发泄,反而捐了钱给修女。虽然霍尔顿经常报粗口,是没有礼貌的,但我觉得吧,霍尔顿报粗口是有道理的。报粗口可以完美的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想法,特别是表现在语言文字上,文字是不能准确地描写一个人的心理的,这是一个事实,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在合适的地方用上一些适当的粗语,更容易突显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定是适当的,不能太过了。霍尔顿虽然经常的报粗口,但是他的粗语也只有几句,也就是“他妈”和“混账”这几个词,这几个词几乎伤不了人,多半是霍尔顿的口头禅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他的一个善良的心。“像你们的经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只要你还有人性,善良你一定会有一点的,有时善良也会隐藏在你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只是还没有挖掘出来而已。”他不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还是那样的正直。霍尔顿说他离开学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有太多的伪君子,这就足以说明霍尔顿的正直。确实如此,在社会中有很多伪君子,表面上十分正直,背地里搞些勾心斗角的事情,而且有时在大人物面前还会拍马屁,勾搭人,真是无不知廉耻。如果过阵子有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公正、正直的好官。
可能你们有人会觉得没有机会了,逆袭是不可能的,都进了精神病医院了。不,你们的想法错了,一切都是可能,机会还有的。比如,一个大水银和一个小水银碰撞在一起,变成一个更大的水银,你们说说是大的水银吃了小的水银,还是小的水银吃了大的水银?一般人都会觉得是大的水银吃了小的水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的水银大一些。其实我觉得两个选择中第二种选择也是对的,在那最后一刻,小水银做出了最后的判断,决定回头反击,把握机会,拼上性命,赌了一把,然后就成功逆袭了。因为他没有逃避努力了,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只要把握机会,找到正确的方向,一切都有可能。
走散的眼泪
海口飞曲 - 麦田里的守望者
理想与现实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储永祺
这周我阅读了美国作家J.D.赛林格著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因五门功课中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但他又因种种因素而无法回家,于是在外漂泊了两个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芘的跟随而打消了这个主意。他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让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要掉进悬崖里去,但最终他大病一场后不得不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大病也就意味着霍尔顿大彻大悟,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最终要与现实接轨,意味着我们叛逆是错的。
这部优秀的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奥秘,其中出色的心理描写使人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以至于不会让人感觉生涩难懂。在主人公的身上充满了叛逆色彩,他打架斗殴,抽烟,酗酒,逃课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征 ,他厌恶学校,也厌恶学校学校的一切人物。他总是逃离现实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生活世界中去,却一次又一次被打击的失望彷徨,这些打击又一次次提醒了她,现实和理想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的确是这样,现实和理想存在的反差。你的理想往往是你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却又梦寐以求渴望的东西。现实越糟糕,理想就越美好。而理想只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实现。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朴素。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很难实现的。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还没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所以他不能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去西部生活。小说最后作者认识到理想的不切实际,才乖乖回到了家,回到了学校。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具有叛逆性。总想脱离社会规则去一个人,随着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然而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着差距。连成年人也无法脱离社会一个人去独自生活,何况是我们十几岁的学生呢?
我们没有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所以当然不行。但也不要否认理想的存在,正因为有了理想鼓励我们,引导我们,我们才能更好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承认现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基础,美好的理想是不断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目标,脚踏实地的去做,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
我的“麦田”,我来守护
蒋王灿
《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是一部堪称给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但是它的语言却十分简单明了,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简单粗暴。初次看到这本小说时,“他妈的”、“混账”……的字眼随处可见,可正就是这些略微粗俗的言语吸引了身处叛逆阶段的我。居然在名著中都能看到如此不堪说出口的词语,这将是一次多么有趣的体验,越粗暴,越愤世嫉俗,不正是我们所谓的一种追求?
走进书中,我们看到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一个孤独愤世的学生,他被退学四次,不求上进,吸烟,酗酒,打架……这么一个大概被周围的人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却将下流的字眼从墙上抹掉,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时就慷慨解囊,对自己的妹妹菲比百般的照顾与疼爱……如此纯洁善良的孩子,也许就是在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中变得彷徨和矛盾。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虽然不生活在霍尔顿那个年代,还意识不到社会虚伪做作的一面,但是,我们依旧愤世嫉俗,也许这就是成长道路上的一个过程。
有些时候,我认为过度的反叛是无需的,甚至是幼稚的。因为,从霍尔顿的故事中,愤世嫉俗的结果不还是因为各种牵绊回到事情发生的原点,正是他所想逃离的学校、家。倘若是为了结果,那么他这次叛逆的出走是一点也没有意义的,他没有改变社会,没有改变现状,只是用很粗俗的语言把它们骂了一通。但,如果是为了过程,他却得到了觉悟,他渴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那些不曾被俗世玷污的人们,这或许只是一种幻想,可却似乎给了一种释放。
这部小说,也同样给了我们警示,他告诉我们什么愤世嫉俗、出走等各种自以为有个性的举动都是没必要的,最后不还是得到躺在疗养院里接受父母安排的结果。然而表达自己的不满,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不需要用过于偏激的方式。因为在这个年纪,无论你怎么反抗,受伤的只会是自己。霍尔顿也许是被打了一顿什么的,但现在的社会,你怎么知道不会更恐怖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我们想反抗的事情——作业太多,一大堆考试,中考,高考……各种学习的压力就像是霍尔顿心中的“社会毒瘤”,我们也和霍尔顿一样尝试着叛逆,但,哪次不是因为失败而收尾的。社会上不可能没有坏人,不可能没有虚伪,就像我们不可能没有作业。所以还是不要做无谓的挣扎了,顺其自然,做我们该做的。
在这部没有高雅艺术语言文字的小说里,我更加理解了作者的叛逆,让我身处其境,我是否也有如此大胆的想法,如此不羁的行为,警惕自己,让自己也成为麦田上的守望者。
我的麦田,由我来守候。
虚伪与真诚,肮脏与纯洁
许开源
说真的,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它神奇在用了整整十六万字只写了两三天发生的事,神奇在这两三天的事就是以颠覆你的三观,更神奇在这些都居然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总之,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向大家真诚的推荐。
——题记
当我看到书的第一眼,我就大错特错了,那精美的蓝色封面上印着几行金字《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J、D塞格林著,多么好的书名,富含深意。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语言一定十分优美,结果就错了,而且大错特错。如果你也这么想而且内心承受能力差的话,我劝你还是去读《草房子》吧。
读完一遍,我的三观已经崩溃,而是那种永久性的毁灭。一整本书中,“他X的"这三个字至少重复几十遍。"混帐、伪君子"漫天飞。我想这是一本多么邪恶的书。而且一个十六岁小少年就满口脏话(我最讨厌说脏话了)。我曾发誓:我永远不会再读第二遍了,但后来又一想:这本书既然这样,为何老师会让我们读呢?我又耐着性子,读了一遍,似乎并没有第一遍那么痛苦。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我看到霍尔顿满口脏话中的纯洁,社会上看似真诚的虚伪。
霍尔顿骂脏话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自大,坏吗?不是,他为了报复这个社会及那些虚伪的大人,他本不想这样的,但又不得不这样,我们也不能光看脏话。霍尔顿不是还在博物馆给孩子指路吗?霍尔顿不是还捐给修女们十块钱吗?霍尔顿不是想到麦田里去守护每一个孩子吗?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他是一个纯洁的孩子,他所做的一切叛逆行为都是在报复大人、社会。他希望他能保留住自己的纯真,所以他想去山林里、麦田里生活。但又因他的妹妹---菲苾而留了下来,她是他唯一的知己,当他得知菲苾也要跟他走时,他毅然选择留下,因为他是为了她好。
大家是否记得奥森贝格校友开着那俩卡迪拉克来到潘西中学,做所谓的成功演讲,给年轻人介绍点人生经验。其实他便是霍尔顿口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伪君子,为了钱、名利以及卡迪拉克拼命读书,但也正应了大人们虚伪的那句话:好好读书,天天向上。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得到大人、社会的认可。因为那个虚伪的时代,人们只注重金钱利益,只看身份地位,忽略了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以及个人的精神品质。霍尔顿到麦田去,为的只是在这个虚伪、肮脏的的社会中,守住这一代孩子们内心的真诚、纯洁与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