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观《李尔王》有感)

李尔王读后感
这是一篇课前作业,既然写好了,公号又暂时无更新题材,不如顺手一贴,毕竟在取悦自己这条虚荣的道路上,译心姐姐走得踏实而稳。
作业一:《李尔王》剧作读后感
高中时期,就对莎士比亚无限崇拜,后来大学选修了一科《西方文学史》,更是坚定的认为莎翁在世界文坛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和权威影响力,期间,认真研读过莎翁某些作品,加上这些年下来看过的由莎翁著作改编的影视、戏剧作品多不胜数,对《李尔王》便没什么陌生感(相比起戏剧工作坊前两期原始剧本——《等待戈多》、《欲望号街车》而言)。
《李尔王》剧本(老师发过来的电子档)不足6万字,第一遍通读下来,强烈的感觉这个译本应该出自民国年间哪位大师之手,却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但整个剧本中随处可见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痕迹又非常明确的指向个人猜想。直到周三晚上吃饭时,才因为朋友一句话,想起可能是朱生豪的版本,不知是否正确?(请老师务必原谅我对译本的莫名执着,非要搞清楚不可)整部剧作通读下来,有几个点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
一、开场设计
《李尔王》的开场基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暗示,肯特伯爵和葛罗斯特伯爵谈论着关于李尔王对两个女婿态度的八卦,直接点出引发这部剧所有高潮迭起的源头,即语言与行动的相对作用。更进一步的,是引发出“人际中包藏的种种二元对立关系的讨论”,包括但不仅限于:谎言与真话,阴谋与率真坦荡,奸佞与良善勇毅……两名臣子的八卦启幕了一个皇室和一个权贵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以及交融于两家之间看似相似但又实则不同的家庭内部矛盾。同时,短短500多字的人物对话,更是交代出了贯穿整个剧作的两个悲剧主人公——李尔王、爱德蒙。所以光是从戏剧开场的设计来看,剧作的爆点已经铺排于无形了。果然大师便是大师,是从整体构思就有细节设计感的。
二、人物设定
对于第一主角——李尔王,作业二会展开论述,这里就浅谈一个我认为刻画的异常出色且至关重要的人物。
整个剧本通读下来,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角色,不是李尔王,不是考狄利娅,不是爱德蒙,不是肯特或葛罗斯特,而是一个小配角——弄人,他甚至没有具体的名讳。没错,就是弄人这个角色,在我看来,是整部剧作最大的亮点,没有之一。
何谓弄人?熟悉西方文学或历史的人,比较清楚他的另外一个词:弄臣,即小丑,被西方宫廷贵族豢养的表演闹剧为王公贵族消遣、解乏的玩物,这样的人物身份设定已然是在告知观者,他是地位最卑微的小角色,然而我却认为这部剧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时时刻刻清醒着的人类,或许正是因为他处于社会地位的最底端,见惯了世俗的人情冷暖,因此他所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如同警世格言般戳中人心。譬如李尔王听信谗言把丰腴国土分给大女儿高纳里尔而自己寄居女儿门下期间,女儿授意其管家奥斯华徳不必对自己刚愎自用、脾气火爆的父亲好脸色,而管家照做辱没失势的国王时,弄人说:“我把蛋从中间切开,吃完了蛋黄、蛋白,就用蛋壳给你做两顶冠。你想你自己好端端有了一顶王冠,却把它从中间剖成两半,把两半全都送给人家,这不是背了驴子过泥潭吗?你这光秃秃的头顶连里面也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脑子,所以才会把一顶金冠送了人。我说了我要说的话,谁说这种话是傻话,让他挨一顿鞭子。——这年头傻瓜供过于求,聪明人个个变了糊涂,顶着个没有思想的头,只会跟着人依样葫芦。”再譬如,李尔王与大女儿高纳里尔第一次发生正面冲突时,他说:“你看,老伯伯——那篱雀养大了杜鹃鸟,自己的头也给它吃掉。蜡烛熄了,我们眼前只有一片黑暗。”由于他一直伴随在李尔王左右,才让刚愎自用、性格乖戾的老国王,慢慢有了感触与领悟,慢慢剔透通畅了自己的人生,尽管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但给了观者莫大的指引。
三、戏剧冲突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具有原子弹般戏剧张力的剧作,几乎每一个冲突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不可告人的阴谋,在它们被逐一揭出真实面目示众前,各自沉没于流速沉缓的如江水一般的流动发展中。
我记忆中最为不解的冲突,来自于第一幕的第一场中段:年迈国王,在交托王权的过程中,与他最喜爱的小女儿(老三)考狄利娅的决裂。年迈的王,让年轻的女儿当众述说其对父亲的爱,然而有着自己价值观及人生信念的考狄利娅,在两个姐姐言不由衷的溢美之辞里,听到的都是虚妄、吹捧、奉承、溜须拍马,以及为了各自切身利益而不惜的夸大其词。谎言!盛大的、魅惑力指数10级的谎言,啃噬着年迈的国王的心,难道就这样看着自己深爱的父亲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昏聩、不理智的面貌么?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众人对国王的讨好而令其毫无敬畏心么?考狄利娅在内心诘问自己,她的答案是否定的!她不可以看着自己深爱的父亲一世英名晚节不保,她要维护父亲作为王的神性形象不塌陷,她想到的爱父亲的最好的方式,不是那些讨好的溢美之辞,而是恪守孝道的真实行为,她想要用行动践行自己对父亲的爱,然而年迈的国王父亲,并不领情。
飘飘然的老国王,以想象不到的恶毒惩罚并诅咒自己曾经最爱的小女儿:“我发誓从现在起,永远和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缘亲属的关系,把你当做一个路人看待。啖食自己儿女的生番,比起你,我的旧日的女儿来,也不会更令我憎恨。”恨不生啖其肉、饮其血、抽其筋、挫骨扬灰,这是何其决绝的表达决裂的说辞啊,这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只有“杀父杀母杀夫杀子”之仇才够得上如此的表达,而一个给了女儿生命,且以爱呵护了女儿几十年的老父亲轻而易举就说出口了,这个父亲这个家长得是有多昏聩、专制啊?
以上这些,是我最不解的冲突,但现在想想,如果这一冲突不再如此,那接下来所有的不可理喻似乎也就没有了发展下去的借口和理由!
其次,在这部剧作中,另外一个悲剧人物——爱德蒙的个人悲剧源头,则是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与年轻一代pk年长一代思想断层的两重冲突交融。
作为非正妻的庶出,没有宗室家族的合法继承权,名利都无可收获的爱德蒙,只能寄望于戕害手足这一事先谋划好的罪行中。为了爵位、土地,他甚至连自己的父亲都可以牺牲,一切的人事物,在爱德蒙眼里,只分为“助我窃取爵位保全地位的有用派”和“无用可以随意铲除的命如蝼蚁的无用派”。在实用主义门下,爱德蒙沦丧了一切作为人的高级感,成为只为杀伐而存在的禽兽不如的东西。
爱德蒙这个悲剧角色身上的第二重冲突,是两代人的代谢冲突。这一冲突不仅深刻的表现在这个年轻人处事行事中,更烙印在其思想乃至灵魂深处,爱德蒙想尽早的掌控世界,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其本质是想炫耀自己在基因进化的车轮里,留下了独特而耀眼的痕迹。而年迈的葛罗斯特仍在其位,他还不到退出历史舞台的年纪,还在用余热发光发热效忠王室,年迈的一代没有放手任年轻一代掌权的意愿,并且还不到将自己打拼创下的基业拱手让给不懂礼貌横冲直撞的年轻人的时限,因此,对于急于求成的爱德蒙而言,最耗不起的就是时间,因此,他痛下杀心,要扫除自己继承爵位路上的一切障碍,包括父亲、兄长。
老师,您发的剧作版本有两处文字错误,现在勘误如下:1、卤莽应改为鲁莽;2、脑羞成怒应改为恼羞成怒。
感谢老师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喜欢的事物中,期待来自老师的指导!
那些还没加关注的人,你们请参看来自下图的我的问候!

 

观《李尔王》有感
年5月1日上午,我们师生一行40人走进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儿童剧《李尔王》的演出现场,一起感受经典文学与舞台艺术的精彩&完美结合!
《李尔王》是世界著名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在四百多年前所创作的一部讨论“伦理思想、权力欲望、人性亲情”的西方经典悲剧作品。《李尔王》常被称为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英国著名诗人雪莱也曾评价:“《李尔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阅读很重要,阅读经典更重要。孩子们需要经典,正如他们需要阳光和翅膀。而带孩子们走进剧场去欣赏儿童剧《李尔王》,正是让孩子们从平面的阅读经典,更进一步的立体化感受经典。戏剧是立体化的阅读,是为孩子们形象化再现经典的最佳途径。
名著不分年龄,差别只在于表达方式。为了引领孩子们了解经典的魅力,领会戏剧艺术的表现方式,感悟《李尔王》中传达的孝义、诚实和善良的品质,在《李尔王》的演出之前,改编&导演张颜女士非常贴心的从莎士比亚的生平、《李尔王》的故事情节、创作背景、此次改编版本传达的主旨等多方面对现场的孩子们进行导赏,为接下来的欣赏进行了铺垫。
此次改编&导演张颜老师在改编《李尔王》创作剧本时从亲情入手,同时剥离出李尔与三个女儿亲情的主线故事,宣扬孝义、诚实、善良,引发对于亲情关系的思考。用纯正的戏剧风格演绎世界经典,保留了莎翁优美古典的语言风格,更加明确地传达了孝顺、诚实与善良的主题。张颜:“我在改编时将李尔王与三个女儿的关系提炼出来,作为主线,明晰故事情节,通过歌唱和舞蹈的穿插,丰富了叙事途径,增添趣味性的同时减轻了悲剧的沉重感。” 整个舞台呈现极具特色,表演形式充满惊喜!
原汁原味的“莎剧”台词,简洁诗性的舞美风格,英国民歌式的游吟唱段,夸张且精致的人物造型,七位男演员突破表象、深入灵魂的演绎,共同呈现了一部流传400余年的经典之作。全体主创用他们的才华与共同智慧的结晶,证明了儿童剧绝非儿戏,儿童剧同样要有深度、有追求。儿童戏剧就应当是如此,才能对欣赏的孩子得到真正的“思考&审美”启发!要再次感谢张颜导演,一位有智慧,有才华,有品味,有担当的好导演!
父母给予我们无私不求回报的爱,所以理应以孝顺相敬,而作为父母,能否兼听则明?就像李尔他因为判断错误,错怪了小女儿,这种“错误”会延伸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也需要我们思考。
此次中国儿艺版《李尔王》的精彩不仅在于主创们把世上最有高度&深度的文学作品和各个年龄层的孩子们无缝完美衔接在一起,更在于导演和主演那具有独特艺术创造力&艺术魅力的舞台表现形式,丰富、有趣、独特!
《李尔王》主要讲述一位父亲和三个女儿的故事,但是莎翁原著中出现的角色众多,导演非常有创意的运用7位男演员扮演了剧中的全部角色。在角色塑造上,7位演员既要在不同身份的角色间相互转换,还要在不同性别的角色间相互转换。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让演员们有时是剧中人物,有时又能跳出角色之外,变身游吟诗人、乞丐或江湖艺人等,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去讲述这个故事。
此剧的服装造型为演员们一人分饰多角,贡献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例如:
饰演大公主“高纳里尔”和二公主“里根”的两位男演员,肩膀上架着一个“偶”,这个“偶”就是他们的丈夫角色;演员们的身体一半饰演公主,一半饰演公主的丈夫;演员的服装一半是高贵的公主裙,一半是英武的绅士披风;两只手,右手拿漂亮的贵族女士礼服配扇,左手是绅士的白手套。在表演时演员不仅仅要在角色声音的塑造表演上完美的突然转换,更是要在人物形体的表演上同时展现女性的优美妖艳、男性的绅士风范,右手与左手演戏,自己和自己对戏。
当演员们的左肩换上武士服的铁甲肩,右肩上立一匹“马偶”,演员就又变身成剧中的军队士兵,手持一块古堡盾牌一个人就成为了千军万马;同时7位男演员还要扮演“风、雨、雷、电”等舞台诗意化、象征性、意象的舞台符号。
因为改编时要缩短故事,因此剧中加入了很多歌舞,用以解释剧情。剧中每一个男演员都要跳舞,而且舞蹈风格非常多,有现代舞、芭蕾舞、还有一些西班牙舞。(PS:再次感叹多才多艺的重要性,在最后的交流会上导演谈到几位演员的优秀才华,每一位演员都有小时候就培养起来的童子功啊。)导演张颜说:意象在戏剧上称之为“假定性”。而孩子们间从小常做的游戏,那些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假定性”,对于一些成人看来很深奥的表现“假定性”的手段,孩子们会理解得比成人更深刻,理解得更快。
为了完美展现莎翁原著《李尔王》的精神内涵,更好的表现中世纪的时代特色,剧中出现了传统的英国民歌、古典交响乐和现代电子音乐等元素,用以烘托剧情,表达人性的深刻以及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演员们不仅有独唱、合唱等戏剧歌队的形式,同时也会在剧中演奏一些具有那个国家、那个时代特征的乐器,像竖笛、古典吉他和手风琴。每一个演员都必须身兼数职并多才多艺,才能完美胜任角色,呈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全剧演出结束之后,导演张颜携全体演员与现场的观众开一场戏剧交流会,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的向主创们提问题,用戏剧的方式,用交流的方式,启发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很荣幸&很幸福,我们一行师生40人,在导演的暖心安排下,等全体观众都离场之后再次回到剧场,走上舞台和《李尔王》的导演&编剧张颜老师一起进行了珍贵的舞台照留念,得到了独一份的与主创老师们进一步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感谢戏剧,感谢莎翁,感谢张颜老师,感谢全体演员,感谢中国儿艺《李尔王》!
——戏剧教师 司钰涵
《李尔王》剧情简介:
年迈的不列颠国王李尔,要将国土分给三个女儿,自己安享晚年。大女儿、二女儿口蜜腹剑,对父亲极尽谄媚奉承,得到丰厚分封。三女儿不愿揭穿姐姐们的虚情假意,更不愿为利益而说谎讨好,被盛怒的李尔剥夺了全部封赠并断绝父女关系。没有陪嫁的三公主幸有法兰西国王娶为王后。骗取父亲信任而得到恩赐的大公主、二公主并未践行孝敬父亲的诺言,反而变本加厉地虐待父亲……悔恨羞愤交加的李尔终于醒悟到错怪了三女儿,血火之中,父女重拾真挚亲情……演出时间:
月6、7、13、14、20、21日
演出地点:假日经典小剧场
演出时长:70分钟
适合年龄:6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