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读《三国演义》的感悟)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书要读经典图书。为什么呢?“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阅读经典是许多孩子和家长的最爱,从#4月读书月#话题发起至今已经有多位同学推荐了《三国演义》,但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小读者们读出了不同的味道。今天由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五年级5班李沛园和广州市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五(1)班曾蓓蓓两位小记者为大家荐读经典。
荐读《三国演义》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五年级5班 李沛园指导教师:黄杰贤
阅读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为此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一个好朋友,这回我又交到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的罗贯中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在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作者外加想像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之初,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历史风云,小说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三国之中。
《三国演义》作者善于描写人物,能抓住基本特征,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本书共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像,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吕布的反复无常、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重情重义、张飞的耿直豪爽和刘备的爱民礼贤,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坚持不懈最终请得诸葛亮出山辅助;又如诸葛亮,他和周瑜设计火烧赤壁大败曹操、还有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因为太聪明了,都把周瑜给气死了。一次,我遇到了一个数学难题,怎么想也想不出。于是,我想到了刘备的坚持和不耻下问,他遇到不会的东西总是能够坚持下来找人帮忙得到解决;我受到了启发,便拿起数学书看类似的题型,分析解题思路,果然把难题解决了。
此外,《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好词好句,比如开篇的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短短几句就交代了全书的背景和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通过阅读这本书,也让我学习到刘备做事冷静坚持的态度、关羽的正气忠义,也吸取了因为好大喜功以及自负导致败走麦城的教训。
书到用时方恨少,多读书开阔眼界、增添乐趣。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这本书呢?你一定要试着读一读,说不定它也会变成你的“好朋友”呢!
不负韶华——读《三国演义》有感
作者: 广州市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五(1)班 曾蓓蓓指导老师:谢敏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我的寒假生活里当然离不开这个必须的营养品了,在我寒假这期的营养品中最有味的就是这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反映的是我国汉末至魏晋的历史风云,是章回体小说中的开山之作,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使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在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的。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为中心人物,又贯穿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
一本好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彰显出正义的力量。我非常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读到空城计一章时,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么办呢?当看完之后我禁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对他的胆识和自信非常佩服。
在书中我还知道了很多人物,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武力、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读《三国演义》的感悟
读《三国演义》的开篇就是《临江仙》颇有同佛教思想的感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金刚经》中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就是叫我们放下万缘,一切皆空,“是非成败转头空。对也好,错也好,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到最后都随时间而消失,转头成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今的一切事情(人、事、物等)都只成为人们的谈笑而已。这和佛教的思想颇有同感啊!
却说关公一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麈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吾师何人?愿求法号。”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岂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己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后人题一联于其庙云: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上面说到关公被人杀头后很不服气,要向人讨回头,普净对关公说:“昔日不对,今天对,这一切都不要去议论它了;后面的结果和从前的原因,其实彼此都是不会有差错,有什么原因就有什么结果的。今天将军你被吕蒙害死了,你就大声的呼叫要还你的头来,那么以前你杀的颜良、文丑,在五关六将所杀等的众人之头,又将要向谁索取呢?于是关公恍然大悟,就放下了原来的那种不服气的心态了,最后稽首皈依佛教而离去了,所以后来佛教就把伽蓝做成了关公像了,这也就是伽蓝像是关公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