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读书笔记)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
今日习得——刘顺仁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
最近一周在学习这本经典之作的时候,虽然在财报阅读使用技巧上谈不上有多大的收获,但是最起码从头梳理了关于财报在整个企业多维系统中的意义。对于财报那4张表的小技巧小策略,也学到了几个。
虽然财报数据不是决定最终股价走势的唯一因素,但是当我们具备基础的财报基本功之后,可以让我们尽可能的认识并发现这个公司的其它面。尤其是当我了解和熟知我们国家的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体系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财报能造假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而且有许多是处于灰色擦边球地带,要么属于合理合法造假,要么就是低成本造假!!!希望自己到了50岁的时候也搞个便宜的壳来玩一玩。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的集中度,如果应收账款集中在少量的客户手中,只要任何一个客户出现倒账问题,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就会很严重。因此必须逐一检视重要客户的还款能力,如果应收账款的分散度很大,比如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应收账款,则可以利用统计方法估算坏账准备的合理金额。
所以我们当我们看公司应收账款和公司的主营收占比只有那么少量的几个客户的时候就得小心,那么就得深入挖掘这些客户评估,并对上下游进行摸底。
坏账准备金额的可靠性:
由于坏账的风险评估,具有主观性。管理阶层愿意承认的坏账准备金额往往存在可操控的空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同一产业其它公司的计提坏账率,来进行横向比较,间接推算该公司估计的合理性。
大股东的利益输送方式太多了,说白了只能和大股东当队友,不能当对手。因为无论从哪个维度你都不占优,普通投资者唯一的一个优势是时间优势,但是时间优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一个笑话。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读书笔记
读了《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发现财报隐藏着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财报就可以看到,而且通过比较同行的财报,可以知道该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所以,即使该企业作假账,但它不可能叫上同行多家企业一起作假账。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是2007年发行的,里面列举的沃尔玛、Kmart、戴尔、惠普等大型公司的财报截止于2006年。2019年最新的世界500强名单,综合排名第一的依然是:沃尔玛,巴菲特的公司排在第12名。
财报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出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可视化。感性上认为好的东西,销量未必好;唯有财务数据,才能指明经营方向。
任何不合理、不寻常的地方,就隐藏着解决问题的关键。当企业营收下降时,经理人必须加以追究,思考到底是因为总体经济的衰退所致,或是因为竞争对手侵蚀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还是产品或服务质量出了问题等各种可能的原因。
从企业经营的历史来看,不讲究诚信原则的企业,虽然可能暂时成功,但是无法长期地保持竞争力。因此,编制财务报表便是企业实践诚信原则的第一块试金石。
划重点:
活用财务报表分析的两个方法:财务报表是利用“呈现事实”及“解释变化”这两种方法,不断地拆解会计数字来找出管理的问题。
确实掌握企业的三种活动:财务报表最大的威力,是系统地呈现企业有关经营(operating)、投资(investing)与筹资(financing)这三种活动,并说明这些活动间的互动关系。
深刻了解四份财务报表透露的经营及竞争讯息:任何企业活动都可以汇整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与“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四份财务报表。
点开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F10资料,进入财务分析,就会看到这几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不诚信的商业行为(例如做假账、广告不实等),即使未遭遇政府罚款或诉讼赔偿损失,也会造成企业隐藏性的成本。这些隐藏性成本包括:
. 因声誉受损导致的销售下跌。根据该项研究,相当多的消费者会因企业不诚实的商业行为,停止或减少对该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消费。
. 由于员工与企业组织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会造成诚实的员工求去、不诚实的员工反而留下的“反淘汰”情形。当不诚实的员工比例增加,企业监督员工的成本会大幅增加,而企业因不诚实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也会增加。
. 当企业加强监控员工后,员工会产生不被信任的不满、生产力降低等负面影响。
两种方法和财务报表的两种基本数量关系密切:
. 存量(stock):代表特定时点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例如有多少现金及应收账款等。对于存量,我们要求“表达事实”,重点在于确认它的存在及数量正确。
. 流量(flow):代表一段特定期间内财务情况的变化,例如每年度的营收与获利金额。对于流量,我们要求能“解释变化的原因”。财务报表对经理人及投资人的最大功能,并不是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帮助他们提出问题,进而理清管理问题的核心。
以商业观点比喻,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创业家”,他创业成功的关键是“用对的人”。关于自己何以成功,刘邦作了个精辟无比的分析:“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以现代管理术语而言,身为领袖的刘邦,充分认识到企业三大类型活动的重要性,这三大类型活动也正好是财务报表描绘的主要对象:
. 策略规划活动(以张良为代表):企业的策略规划,具体表现在财务报表上的是投资活动(investing activities)。投资活动决定企业未来能否成功,正确的投资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不正确的投资不仅会造成短命王朝,甚至会使“股王”沦落为“毛股”。所谓的投资活动,不只是指把钱用在哪里的决策,也包括把错误投资收回来的决策(divest)。
. 后勤支持活动(以萧何为代表):后勤支持活动具体表现在财务报表上是筹资活动(financing activities),也就是资金流。现代企业的“粮道”就是资金流。资金充足流畅,经营或投资活动就能可攻可守,员工及股东才能人心安定。
. 市场占有活动(以韩信为代表):市场占有活动具体表现在财务报表上是经营活动(operating activities)。经营活动决定企业短期的成功,它的重点是营收及获利的持续增长,以及能由顾客端顺利地收取现金。
事实上,会计数字只是结果,管理活动才是组织创造价值的原因。分析财务报表不能只看死板的数字,还要能看到产生数字的管理活动,并分析这些活动所可能引导企业变动的方向。
这三种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成功的经营活动可能代表企业目前业务仍有广阔的投资空间,也会使得股东或银行乐于继续提供融资。
. 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它描述的是在某一特定时点,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的关系。简单地说,资产负债表建立在以下的恒等式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恒等式关系要求企业同时掌握资金的来源(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与资金的用途(如何把资金分配在各种资产上)。资产负债表是了解企业财务结构最重要的利器。
. 利润表(Statement of Income):它解释企业在某段期间内财富(股东权益)如何因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发生变化。简单地说,净利润(Net Income)或净损失(Net Loss)等于收入扣除各项费用。利润表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最重要的依据。
. 现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s):它解释某特定期间内,组织的现金如何因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发生变化。现金流量表可以弥补利润表在衡量企业绩效时面临的盲点,以另一个角度检视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是评估企业能否持续存活及竞争的最核心工具。
.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Statement of Stockholders’Equity):它解释某一特定期间内,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如何因经营的盈亏(净利或净损)、现金股利的发放等经济活动而发生变化。它是说明管理阶层是否公平对待股东的最重要信息。
对于企业与各个利害相关人,财务报表有系统地汇整各种资源的获利与给予的关系,例如:薪资之于员工、应收账款之于客户、应付账款之于供货商、借款之于银行、股利之于股东、税金之于政府等。
财务报表虽然不能直接引导创新,但能协助领导者确认各种创新活动是否具有商业价值。例如戴尔电脑首创的直销经营模式,在1994年至2003年之间,使其销售和管理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较主要竞争对手惠普科技少了5%到8%。在一个净利率平均不到6%的产业,这种成本领先的幅度,使戴尔在定价与销售上占尽先机。1993年到1994年之间,戴尔曾在美加地区采用直销与传统零售通路并行的方式。经历了1993年公司唯一的亏损后(亏损500万美元),戴尔在1994年放弃了经销通路,重新聚集于直销通路,一年内就转亏为盈,获利1.5亿美元。此后,戴尔对于直销模式不再动摇。由此可知,以财务报表作为回馈机制,能巩固尝试创新的成果。
从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到,运营成本占比越小,企业的利润就会越大,同样赚100亿,A比B的运营成本低5%,这一下子就多出来5亿的利润,待得来年,这5亿发挥的能量超乎想象。同理,对两家企业进行估值的话,如果都估值增长25%,那么相对的A公司估值风险较低,而B公司则有高估的可能。
在景气变化莫测的时代,强大的财务资源,是安定员工人心的最主要力量。因此,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便是维持组织财务的安定。微软的盖茨曾在一次专访中表示,他要求微软的现金及短期投资,能应对万一微软一年没收入时所有必要的研发、人事及其他业务开销。的确,自2000年开始,微软的现金及短期投资就一直高于当年度营收。以2003年为例,微软的现金及短期投资金额高达490亿美元,是营业额321亿美元的1.5倍,约占总资产的62%。这种作为乍看之下产生了闲置资金,但留下足够的“空白”,提供企业充分的弹性与安定性往往是领导者深谋远虑的智慧。
投资界有个共识,一旦一个企业开始做假账,就像人染上毒瘾,做假账的幅度只会愈来愈大,非常难以戒除。做假账就像练七伤拳,刚开始似乎只伤害了投资人,但终究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和公司。做假账一开始使人盲目——没有公允的信息,就无法判断企业的真实状况;接下来,做假账会令人疯狂——没有优质的信息,企业就不能思考。在其他行业,发挥创造力往往会被大力赞扬,大概只有在会计学里,说企业的财务报表太有“创造力”,是极大的负面评价。简单地说,财务报表的核心价值是忠于所托、反映事实,这也是创造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之一。
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1993年上台后,针对市场、竞争对手及IBM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他发现最根本的问题出在主机业务上。主要竞争对手运用开放系统的技术,可以自由进行软件与硬件整合,价格又比IBM系统便宜了三到四成,严重侵蚀了IBM的主机市场。由于IBM的固定支出非常高,市场占有率的萎缩与销售下滑,立刻造成营运资金的枯竭。不少华尔街分析师甚至幸灾乐祸的预测,IBM一定会碰到资金周转的问题。郭士纳让经营团队明白:IBM需要现金甚于账面上的获利数字。终于经营团队看到了自己的盲点,采取积极的降价政策,使主机产品的销售量迅速回升。
如果企业决策建立在对事实的错误认知之上,或由于领导者强烈的个人信念,让整个管理层也产生错误的“集体意见”,一样可能导致惨痛的经营或投资亏损。
一个企业的财务绩效,受到外在大环境及企业本身互动的影响。对企业而言,外在大环境的最重要一环,往往就是产业趋势。当某种产业大趋势出现时,能掌握脉络、与趋势同步并进者才能胜出,否则会节节败退。
当一个经理人阅读财务报表时,眼光绝不能只局限在自己公司的绩效上,必须同时检视自己公司与大环境的关系。另一个有关大环境的观察重点是企业与对手的相互竞争关系。
举例来说,当沃尔玛的营收及获利急速上升时,同期的Kmart却兵败如山倒。很明显地,两家公司绩效的差异主要来自竞争力的强弱,而不是产业趋势或景气循环的影响。
又例如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厂商台湾集成电路(台积电)与第二名的联华电子(联电),它们的营收在2004年屡创历史纪录,股价却始终没有起色,原因是它们在产业竞争的相对优势有下滑的趋势。根据半导体研究机构的统计,台积电与联电2002年的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占有率为88%,2003年下降到76%。台积电在2002年曾拥有全球晶圆代工62%的市场占有率,2004年降到47%,其垄断的地位似乎已经被动摇。经理人必须重视来自大环境的相对竞争力信息,才能正确地解读财务报表的数字。
财务报表分析中常有所谓的“绩优股”,它背后隐含了一个假设:过去财务绩效良好的公司,未来绩效良好的可能性会比较高。这个推断虽然有它的道理,但我们也看到许多反例,例如:曾经创造出多个“第一”(如“中华珠宝第一股”、“陕西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的西安达尔曼实业有限公司,在1996年上市后,股价一度被疯狂炒作到每股50多元人民币,2004年该公司以0.96元收盘,成为了国内股市开业以来的第一只股价跌破面值的“毛股”(也称“仙股”),于2005年因无法披露定期报告,被上交所依法终止上市。
能否由过去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财务绩效,的确是一大挑战。对经理人而言,由财务报表了解过去与未来绩效可能的“不连续性”,将是对自己最大的警惕。
当企业传出可能有财务危机的消息时,不论是否属实,这个公司被银行全面抽银根的状况,其影响绝对不下于一场暴风雨,经理人消瘦的也绝对不止一磅肉!企业经营失败经理人会失业,但背后的股东(投资人)却可能输掉所有的家当(资产)。
例如谣言指出某公司发生财务问题,银行为了保本,立刻收缩对该公司的信用;供货商看到银行的大动作,也引发恐慌,要求该公司必须以现金提货,这就造成公司现金的不足。因为没有足够现金买进热门产品或关键零部件,又造成公司营收衰退。消费者则因担心该公司可能倒闭,以后无法提供可靠的售后服务,于是停止购买该公司产品。一连串事件所造成的恶性循环,最后可能真的使该公司因周转不灵而倒闭。
在资本市场的交易中,由于“未来的预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公司股价的波动往往非常剧烈,刚进入资本市场的上市或上柜公司,经常陷入“股价的迷思”。
财务报表是由一个个会计数字所组成,而会计数字可以从“投资人”与“经理人”这两种角度来解析。
投资人怎么看会计数字?
每个会计数字由投资人观点可解析如下:
会计数字=经济实质+衡量误差+人为操纵
“经济实质”指的是能协助财务报表使用者,认知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数字,例如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
“衡量误差”是指因会计观念、规则限制,加上决策者信息不足,导致估计的会计数字偏离经济实质的部分。例如:1.因误差债务人的财务状况,高估或低估应收账款所可能造成的倒账损失。2.因误差市场供需趋势,高估或低估存货所可能造成的存货跌价损失。3.因市场竞争变动剧烈,高估或低估营收变动对获利预测所造成的影响。
至于“人为操纵”,指的是财务报表编制者刻意隐瞒或扭曲信息,导致会计数字偏离经济实质的部分。例如:1.明知债务人已濒临破产,仍不提列因应收账款不保所造成的坏账费用。2.明知存货已无法销售、失去价值,仍不提列足够的存货跌价损失。3.明知产品价格即将暴跌,仍向外宣称对未来营收或获利财务预测保持乐观。
一般而言,企业操纵会计数字最常见的是虚增盈余数字,用来炒作股价或获取银行融资。不过,部分非营利组织却可能刻意调低获利,以避免业务主管单位干涉,或社会舆论的攻击。企业也有刻意调低获利的举动,动机可能是新经营团队为了区隔与旧团队的责任归属,进行一次性的巨额损失认列。当然,有些企业之所以故意压低获利,是想给人造成该产业不易赚钱的印象,以避免新竞争者加入。
经理人怎么看会计数字?
会计数字=管理阶层预期的会计数字+执行力落差+人为操纵企业内部通常通过预算编列,产生一系列的预期会计数字,并对外宣布(例如本年度获利目标为10亿元)。若执行力出了问题,实际获利低于预期(例如获利只达到6亿元),则产生执行力落差负4亿元。
假设该公司使用不当的会计方法,创造了4亿元的获利(这就是人为操纵),投资人最后看到的会计数字便是10亿元。那么,这个数字显然会引导投资人作出错误决策。习惯以人为操纵来掩饰执行力落差的公司,终究会失去竞争力。
撒慌所产生的副作用便是,在日后越来越吃力、举步为难。因为吹牛很容易,但挖的坑终究需要东西来填。如果一个有问题的上市公司,账面上一片欣欣向荣,那就去看看他的债务是否有问题,是否有巨额借款来维持账面数字,如果在账面上看不出来,那就比较多个同行的数据,看看它的市场竞争力是否受到影响,运营成本占营收的比率和同行的比较是否异常。想撒慌,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不可能把所有的蛛丝蚂迹都抹去。
难以想象,上述仅仅是这本书的“第一篇”,第一篇包含三章的内容,主要阐述了财务报表中的“两个方法”和“四张表”,同时还有企业的三种活动。
通过一些例子,我们还学到了一些商业模式运作方面的知识。
我通过投资课的学习才了解到,这个世界分为:生产力经营世界和资本世界。而资本市场是建立在生产力经营世界基础之上的,投资是获取或者说持有赚钱机器的一部分。
而投资想要实现增长或高获利,那么生产力经营世界中的这家企业,也就是赚钱机器的业绩要稳步高速增长才可以实现。
企业是通过卖产品、卖服务来实现营收的。离开业绩的支撑,那么它在资本市场中所谓的股价也无从谈起,虽然短期炒作可以产生波动,但长期来看,还是需要好的业绩给予支持。好公司自然要有好业绩。
业绩好不好,在财报中便可以体现出来。这便是我从第一篇中领悟出来的:关联性。财报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作假的,但通过同行业财报的比较,可以看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运营成本占营收比率在同行中的表现如何。还是那句话,即使有公司作假,但不可能叫上同行业所有企业一起作假。
第一篇的学习,仅仅是概念上的引入和解释,相信随着阅读学习的深入,可以得到我所想要获得的知识。
这本书一共270多页,现在已经进行到了第55页。这篇读书笔记,也是历时两天才完成,7月23日我写了一半,24日9点半左右完成了后半部分。
原来所学的知识,顶多是看看某公司的净利润、净利率、市盈率、市净率,以及三年内的这些数据变化,然后再根据专业机构的预测,进行估值、估价。虽然算出来的价格区间,在前段时间的试验中,看上去也挺合理,但根本不知道这家公司到底为什么会增长或萎缩。但通过财报的学习,发现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合理解释,从而对企业的估值更容易把握,至少更加理性了。
投资的是赚钱机器,赚钱机器经营的好坏,自然决定了投资人未来的收益状况。所以,财报是必须要学会的关键知识。
为了解决资产与负债的管理问题,我们依赖“资产负债表”,也就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表。并根据同行业之间部分财务比率,说明资产负债表与竞争力衡量的关系。
资产负债表,表达的是会计主体,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架构即是有名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指的是为公司所拥有,能创造未来现金流入或减少未来现金流出的经济资源。
创造未来现金流入:例如货币资金(能取得利息)、存货(能通过销售得到现金)、投资性房地产(能得到租金)、设备(能制造货品以供销售)。
减少未来现金流出:例如预付房租、保险费等各种预付项目,由于已预先付清,未来可享受居住服务及保险保障,不必再付出现金。
负债:指的是公司对外在其他组织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例如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借款等。负债也包括部分的估计值,例如公司需要估计法律诉讼案所造成的可能损失。
所有者权益:指的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由公司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为“净资产”或“账面净值”。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相对比率一般称为“财务结构”。负债越多,财务压力越大,越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反之,部分公司可能会选择完全没有长期借款(但仍有短期借款),一般称这种公司为“零负债公司”。
资金可以用各种形式的资产拥有,例如:货币资金、存货、应收及预付款项、固定资产等。
资产负债表常把资产按照流动性,也就是转化成现金的速度快慢和可能性高低来排序,将流动性较高的资产排在前面。
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比较不好的资金搭配方式,是短期的资金来源投资在中长期才能回收的资产上(所谓的“以短支长”),这样容易造成周转失灵。
为了反应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之间的恒等关系,了解每一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我们一般使用“复式记账法”来记录经济业务内容、进行会计核算。
所谓的复式记账,是指一个交易,会同时影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因此必须同时以相等的金额加以记录。
采用复式记账法,来检验资金往来的对等关系。“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向银行借款100万,则:
万---=----100万
股东募资100万,则:
万---=----100万------+------100万
等式两边始终保持一种对等关系,且账目清晰明了。
这种记录商业交易的设计,除了能忠实表达资金来源及去处的恒等关系外,也创造了相互钩稽的可能性。
勾稽关系是会计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常用的一个术语,它是指某个会计报表和另一个会计报表之间以及本会计报表项目的内在逻辑对应关系,如果不相等或不对应,这说明会计报表编制出现问题。
这在计算机编程里面,是“关联性”或“关系型”,计算机中数据库的设计,便体现了这种关系型的典型应用,现代所使用的数据库,也是关系型数据库。可见大道都是相通的。
倘若企业做假账,谎称回收一笔应收账款,为了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也必须同时作假,创造一笔同额的现金或其他资产。必须作假的范围因复式会计的设计而扩大,因此增加了被检测出来的机会。
资产部分:
流动资产:通常是指一年内能转换成现金的资产。按照惯例,流动性越高的资产排在越前面。
负债部分:
流动负债:指一年内到期、必须以现金偿还的债务。
以沃尔玛为例,我们采用它2006年的数据,简单地确认会计恒等式的成立:
资产(1381.87亿)=负债(850.16亿)+股东权益(531.71亿)就沃尔玛的基本财务结构而言,负债占总资产的60%左右,而股东权益则占40%左右;★在资产负债表中看出企业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可试着用财务报表提出管理问题,并检视一些基本的财务比率,分析企业可能面对的竞争力挑战。
沃尔玛最重要的资产及负债
若以单项会计科目来看,沃尔玛流动资产中金额最大的是存货(2006年约为322亿美元),流动负债中金额最大的是应付账款(2006年约为254亿美元)。
这种现象反映了零售业,以赊账方式进货后销售、赚取价差的商业模式。
同时,也显示出沃尔玛如果无法有效地销售存货,取得现金,那么庞大的流动负债,将是个沉重的压力;其次,庞大的存货数量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存货跌价风险。
如何管理这些风险,便成为管理阶层与投资人分析沃尔玛资产负债表的重点。
此外,沃尔玛的土地、厂房及设备的净值(扣去累计折旧)高达759亿美元,这部分产生的管理问题也是很大的挑战。
财务报表数字的加总性太高,不能直接提供管理问题的答案,只能协助管理者及投资人发现问题、深入问题。但是一些常见的财务比率,往往吐露了更深刻的竞争力含义,例如“流动比率”就是个好例子。
衡量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支付短期负债,经常使用的指标是“流动比率”,流动比率的定义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显示企业利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比率越高,表示流动负债受偿的可能性越高,短期债权人越有保障。一般而言,流动比率不小于1,是财务分析师对企业风险忍耐的底限。
此外,由于营运资金的定义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不小于1,相当于,要求营运资本为正数。
然而,对沃尔玛而言,这种传统的分析观点恐怕不适用。长期以来,沃尔玛的流动比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的流动比率曾经高达2.4,近年来一路下降,到2006年居然只有0.9(43824÷48826)左右。
这是否代表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付流动负债?有周转失灵的危险?
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流动比率低于1,是非常危险的信号;这时就体现企业的承载力了;沃尔玛是全世界最大的通路商,当消费者刷信用卡购买商品2-3天后,信用卡公司就必须支付沃尔玛现金。但是对供货商,沃尔玛维持一般商业交易最快30天付款的传统,利用“快快收钱,慢慢付款”的方法,创造手头的营运资金。
因为现金来源充裕且管理得当,沃尔玛不必保留大量现金,并且能在快速增长下,控制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增加速度。
由于沃尔玛流动资产的增长,远较,流动负债慢;才会造成流动比率恶化的假象。对其他厂商来说,流动比率小于1可能是警讯,对沃尔玛反而是竞争力的象征。
相对地,规模及经营能力,都远较沃尔玛逊色的通路商Kmart,它的流动比率比沃尔玛高出许多。Kmart在2000年的流动比率甚至高达12.63,这难道代表kmart的偿债能力大增?
事实上,因为Kmart在2000年遭遇财务危机,往来供货商要求Kmart以现金取货,或大力收缩Kmart的赊账额度及期限,在应付账款快速减少之下(流动比率的分母,应付账款属于流动负债的子类),才会造成Kmart如此高的流动比率。
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强调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求企业的流动比率至少在1.5以上。然而,由竞争力的角度着眼,能以小于1的流动比率来经营(营运资金为负数),显示了沃尔玛强大的管理能力;至于突然攀高的流动比率,反而是通路业,财务危机的警讯。(比如2000年的Kmart的数字)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企业财报的时候,要从多个维度、角度进行思考;先用常规值,挑出合理的企业;再精研其财报关联的利害关系,数据恶化却没有倒闭是因为什么?账面漂亮,企业绩效却没有明显增长,是因为什么?
总得来讲,通过这小节的学习,流动比率和营运资金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指标之一。一堆令人眼花的数字后面,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串商业机密,让原本财务小白的读者,耳目一新。细想之下,确实如此,负重前行和轻装上阵,所表现出来的效果,肯定截然不同。
通过挑选“最重要”的资产与负债,令我们清晰的看到了,沃尔玛的商业密码。重资产:存货;重负债:应付账款;这两点仅仅显示了沃尔玛,是以赊账卖出商品赚取价差的商业模式。后面的收款周期和付款周期,才真正显示了其商业运转的细节。“快快收钱,慢慢付款”是沃尔玛最大的支撑,能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应该是沃尔玛的商业信誉所致。
同样的Kmart,却因为被供货商缩短付款时间,而导致营运资金紧张的局面;虽然流动比率的账目数据很漂亮,但Kmart却正在遭受无与伦比的营运资金紧张的财务危机,如果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营运资金紧张的巨大危害:当下热门的产品无法及时上新、营销促销活动因经费受到影响等。兵书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在最重要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先就输了一半,人心慌慌、士气低落。
也就是说,在流动比率正常的情况下,还要研究其,营运资金的宽松程度,和最为关键的“使用效率”。
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微软2003年的流动比率高达4.2,它是用大量流动资产的“存量”(约589亿美元),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现金周转问题。(这里的存量,可不是存货)要理解这一点,必须要结合前文提到的内容。微软曾提出备用金490亿美元的计划,这份备用金用于,假设一年没有任何收益,那么这个备用金则用于企业的所有开销(研发、管理等等),也就是有“兜底钱”。
这就相当于A和B两个人同时创业,启动资金都是800万,很不幸两人都赔光了,B只能再去打工积累本金,而A转眼又拿出了800万创业资金继续创业,原因就是A留有一个备用金账户,当然第二个800万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闲置状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可能会觉得闲着这么一大笔钱而不去投资感到遗憾(但是风险和收益是有比例的)。底气来自于实力。
书中提到,戴尔电脑和沃尔玛的商业模式简直一模一样,都是采用“快快收钱,慢慢付账”的运营模式。同时书中写道:传统商业思维是企业必须保持充裕的营运资金,因此要求流动比率起码在1.5至2之间。然而,沃尔玛和戴尔却告诉我们,他们能以“负”的营运资金有效率的推动如此庞大的企业体。
读过之后,我明白了两个点,良好的企业,至少满足两个基本点:1.要么营运资金充裕(宽松);2.要么能有效率的使用营运资金。因此“高效”的利用率和充裕,必备其一。
仅仅通过流动比率和营运资金,就可以淘汰掉大批的上市公司,被淘汰掉的上市公司,说他们垃圾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连这最基本的一条都满足不了,更不谈后面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了,而且资产负债表还没有完全展示完,仅仅学到了一个流动比率。
最重要还要牢记一点:假账问题。
一定要进行关联性分析,尽可能的深入、精细研究,对有疑问的上市公司,宁可不持有,唯有这样,才能降低风险。风险只能被降低,永远不会被消灭!
好公司的财报,一定能够体现出其“好”的特征;就连作假账的那家公司,都是按照好公司的标准来公布的财报。可见,好公司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哪怕是作假,也要按照这个标准,才能糊弄人。
重点关注的指标: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相对比率一般称为“财务结构”。负债越多,财务压力越大,越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采用复式记账法,来检验资金往来的对等关系。“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两边始终保持一种对等关系,且账目清晰明了。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而言,流动比率不小于1,是财务分析师对企业风险忍耐的底限。
营运资金的定义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不小于1,相当于,要求营运资本为正数。
用大量流动资产的“存量”,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现金周转问题,这是最正统、最安全的方式。虽然沃尔玛和戴尔的流动比率目前都小于1,若进一步检视它们的“现金流量表”,读者会发现两者都有创造现金流量的强大能力。因此不会有“流动性”的问题。
如果公司的流动比率很低,且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又不好,那么发生财务危机的机会就大增。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一件事:阅读财务报表必须有整体性,而且必须了解该公司的营运模式,不宜以单一财务数字或财务比率妄下结论。
★负债比率
要了解企业整体的财务结构,我们可观察“负债比率”,也就是:总负债÷总资产。
近年来,沃尔玛的负债比率渐趋于稳定,约略在0.6左右(850.16亿÷1381.19亿)。
另外,财务结构也可用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来表示。
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些财务结构的比率,都能互相转换。
例如:沃尔玛的负债÷总资产的比率为0.6;股东权益÷总资产的比率为0.4;而负债÷股东权益的比率为1.5(0.6÷0.4)。
在20世纪90年代的负债比率与沃尔玛类似,都在0.6左右。在1999年之后,Kmart遭遇严重的财务问题,结果造成负债比率持续攀升。
年,Kmart赔光了所有的股东权益,陷入负债大于资产的窘境,负债占资产的比率上升到1.03。
因营业活动及产业特性不同,企业的财务结构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银行业,以吸收存款的方式,从事各项金融服务,因此负债比率非常高。
一般来说,观察一个公司财务结构是否健全、健康,可由下列几个方向着手:
和过去营业情况正常的财务结构相比,负债比率是否有明显恶化的现象。
和同业相比,负债比率是否明显偏高。
观察现金流量表,在现有的财务结构下所造成的还本及利息支付负担,公司能否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作为应对。
▲由负债组成结构,看风险与竞争力
除了观察沃尔玛的整体财务结构外,也应分析它的负债组成结构。
世纪70年代,沃尔玛流动负债,占整体负债的比率约为20%,随着展店的成功,营收快速增长,这个比率在80年代快速拉升到60%左右。
这显示沃尔玛在维持总负债比率约60%的前提下,利用其“大者恒大”的议价优势及竞争力,压缩供货商资金,使它在负债中,可以使用较多没有资金成本的流动负债。
★这里将负债进行了细分:流动负债和整体负债;相对而言,流动负债更加灵活机动;流动负债:指一年内到期、必须以现金偿还的债务。
同时,通过“流动比率”,可以知道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通过前文我们知道,沃尔玛流动负债数额最大的是:应付账款。
以总资产1000亿为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没改革之前,整体负债占比0.6,即600亿(流动负债20%,120亿;其他占80%,480亿);改革之后,整体负债依然占总资产0.6的比率,即600亿(流动负债60%,360亿;其他占40%,240亿)。
而根据沃尔玛的商业模式,其流动负债对其根本没有任何压力,沃尔玛完全就是拿别人的货,卖完之后,大家分钱的一种模式,唯一的风险就是:存货跌价。
同此可见,负债结构的变化,对沃尔玛产生了多么强大的影响。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轻资产。
相对而言,自1990年起,Kmart流动负债占整体负债的比率,一直低于沃尔玛,在45%左右。特别在Kmart出现财务危机后的2001年,这个比率突然降低到只有5.76%,代表供货商担心可能倒账的风险,不愿意以赊账方式出货给★这与我前面的分析一样,流动负债的占比,决定了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力(话语权,同时也是信誉度的比较);轻装上阵VS负重前行,结果很清晰。Kmart流动负债占比低到5.76%的时候,说明他的营运资金一定非常紧张,就差最后一根稻草,就能把这头骆驼压死。
计算企业,流动负债和整体负债的比率,看在同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联系“流动比率”和营运资金,推测它在市场中的风险和竞争力。
流动负债比率=流动负债÷整体负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比率高,说明企业轻装上阵;
流动比率高,说明营运资金充裕(宽松);
至于戴尔的总负债比率高达80%左右;资产100%=负债80%+所有者权益20%;乍看之下,让人捏了把冷汗。
对比之下,惠普的负债比率只有50%左右,资产100%=负债50%+所有者权益50%;财务结构看来十分稳健。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2000年后戴尔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率将近85%;比沃尔玛还高。
戴尔并不是债台高筑、财务脆弱,而是像沃尔玛一样,利用规模优势与经营效率,让往来供货商提供无息的营运资金。
相对来看,惠普的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率,自1995年起几乎都低于戴尔。2006年,惠普该比率是78%左右,比戴尔低了将近6%。
因此,检视戴尔的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率,可看出它商业营运模式的效率和竞争力。
不过,对营运效率和竞争力不佳的公司来说,流动负债比率增加会提高经营风险。
根据前文提到的,结合“现金流量表”应该可以看出来,具体的还要等学到之后,才能知晓。
其实就像前面我总结的两点:流动负债比率高和流动比率高。流动负债高,说明需要还债的急、快,压力自然大;流动比率高,说明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还债无压力;流动比率高,说明营运资金充足,各项工作可以有序的开展,这样是一个良性循环。
如果营运资金不是死钱,而是活钱(拿别人的钱,无息使用),那就更好了。就像沃尔玛,拿供货商的产品,卖完之后,收到钱,过些日子才把货款打给供货商。
能有这种账面的公司,至少符合了“好公司”的标准,沃尔玛和戴尔正是这种好公司的代表。
这一节的学习,收获极大;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让我们对企业的财务结构有了一个了解。
流动负债比率,让我们看到了负债的细分结构;流动负债比率和流动比率的关联性,可以让我们推算出企业的风险和竞争力。
在没学习到这里之前,万万没想到,企业的负债、负债的组成结构,竟然隐藏着这样的商业密码。负债中隐藏着风险和竞争力。
流动负债说明是短期就要偿还;借流动负债的时候,企业肯定有信心在期限内偿还,这个信心源自于对自身综合实力的评估;同时,也说明了企业高周转下的营运效率。
而长期负债,说明是需要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的一种运作;比如增加一条生产线,拿到投资人的钱之后需要购买设备、厂地、请专业人员进行施工、调试、招聘工人,生产出产品之后,销售方能变现。
★重点关注指标:
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
沃尔玛的负债÷总资产的比率为0.6;股东权益÷总资产的比率为0.4;而负债÷股东权益的比率为1.5(0.6÷0.4)。
计算企业,流动负债和整体负债的比率,看在同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联系“流动比率”和营运资金,推测它在市场中的风险和竞争力。
流动负债比率=流动负债÷整体负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比率高,说明企业轻装上阵;
流动比率高,说明营运资金充裕(宽松);
一般来说,观察一个公司财务结构是否健全、健康,可由下列几个方向着手:
和过去营业情况正常的财务结构相比,负债比率是否有明显恶化的现象。
和同业相比,负债比率是否明显偏高。
观察现金流量表,在现有的财务结构下所造成的还本及利息支付负担,公司能否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作为应对。
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无形资产指的是类似专利、商标、著作权、商誉等没有实物形态的经济利益,本质上并不类似土地、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
公司无形资产的总经济价值,可用它的市场价值减去公司账面净值(也就是所有者权益)进行初步衡量;而公司流通在外的每一股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可用它的每股股价减去每股账面净值来衡量。
当每股股价跌破每股账面净值,部分财务分析人员便视之为公司被低估的买进讯号。
当然,如果资本市场经历特殊的利空事件(例如SARS危机),便可能造成这种特殊现象。
若股价长期低于净值,对管理阶层是一个严重的警讯。
它可能代表市场,认为公司高估资产、低估负债,以至于有虚增每股净值之嫌。
它也可能代表经营团队,不仅没有创造“正”的无形资产,反而创造“负”的无形资产。
例如,资本市场可能认为经营团队的能力不佳,会造成未来连年亏损。
更糟的是,由于公司治理成效不彰、市场淘汰机制失效,使得没有竞争力的管理团队仍继续当家。
因此股价长期低于净值,可能是反映资本市场对经理人“做不好,但又换不掉”的无奈。
商誉
在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中,我们发现它在2006年约有122亿美元的商誉。商誉是并购行为中经常出现的无形资产,指的是企业收购价格超出重估后,净资产的部分。
长期股权投资
部分企业进行金额庞大的投资活动,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是一个叫“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科目。
我们在观察企业的财务报表时,常会看到“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并列的情况,合并会计报表,是将母公司能够控制的,被投资企业(即所有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编制的报表。
我们在看这两种报表时要注意到,“合并报表”是“母公司报表”+“子公司报表”的概念,所以像现金、固定资产或银行借款,这些项目是所有公司合起来所持有的金额。
但是“长期股权投资”这个会计科目比较特别,当母公司投资子公司的时候,是列在长期股权投资里头,若是以合并的公司来看,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是合并公司的一部分了,所以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会在编制的过程中消除。
如果我们对所属行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就能对其庞大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风险有一定的掌握;相对地,如果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标的物”与本业无关,或是投资在风险较高的产业导致亏损连连,将对公司造成重大风险,必须进行资产减值的承认。
★或有负债
除了沃尔玛资产负债表所具备的项目外,“或有负债”是另一个重要的负债项目,值得进一步说明。或有负债指的是企业可能发生的负债,但随着事件发展,该负债也可能不发生。
会计报表除了因为不同的国家法令规定有不同的呈现外,不同的产业特性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例如在观察存货的时候,高科技公司的存货,常要特别注意跌价的问题。
多数的科技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非常快,只要一有新的产品上市,就需要考虑旧规格产品的跌价状况。
★案例分析:五粮液2005年的资产负债表
以五粮液2005年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为例,会试年度自1月1日至12月31日。
由于五粮液是从事酒类生产的公司,它的存货项目,自然多是制酒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酒类产品的保存期限通常较长,存货跌价的状况不像高科技公司这么严重。
另外,固定资产项目里,主要是兴建的窖池、锅炉生产线及供水设备。
从资产负债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五粮液的固定资产,净额就占了全公司资产的56%,可以说是将大笔的资金都作为构建固定资产之用。
针对这样的产业特性,读者应该注意庞大的固定资产,未来能不能带来丰富的收益增长?
我们还要去思考,新建的窖池是要酿造哪一类的酒,是不是可以酿造出符合标准的高档类酒?
因为高档类酒和低档类酒的利润相关很大。
另外,高档类酒,多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育期,规模扩张的同时,收益能不能马上实现呢?
这些都是我们在看五粮液的固定资产的时候,可以一起来思考的问题。
就五粮液的负债项目而言,在流动负债中,预收账款的减少通常是因为企业出货的速度加快,或者是经销商预付的购货款减少;应付账款的增加,则多来自于对厂商货款支付时间的延长,或者是采购的时点较晚,以致在期末尚未支付。
而公司负债结构的选择,往往表现出它的经营性格。
举例来说,五粮液的负债项目里几乎都是流动负债,从1999年至2004年,五粮液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未曾超过2%,2005年长期负债更仅占总负债的0.03%,整个负债只占资产的23%;显示五粮液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股东投入(77%)而非银行借贷;另外五粮液每年营收维持稳定的增长,故利用销售商品等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来应对购买固定资产所需要的资本支出。
这些都是我们,在观察五粮液的财务报表时,可以发现的企业特性。
★资产减值
通过沃尔玛和五粮液的例子,我们除了认识资产负债表的科目,了解它的基本概念外,我们还能从中发现:在传统的财务比率背后,其实吐露着重要的竞争力讯息。
就流动比率而言,它不只是公司能否支付流动负债的指标,对沃尔玛及戴尔来说,它更是其商业模式的缩影。
沃尔玛和戴尔在上市后,各花了30年、15年,和磨炼出以“负”的营运资金(流动比率小于1),经营庞大企业体的能耐,可见竞争力的培养必须靠经年累月长期的锻炼。
同时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数字,有行业特性的差异,也只有顶尖的企业,才有能力与信心,以超级强力的现金流量,弥补流动资产存量过低的风险。
★利润表篇
如果一个企业的营收和获利,能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我们就说它拥有高的“盈余品质”,而“盈余品质”就是竞争力最具体的展现。
企业想要正确地分辨“对”与“错”,需要正确的绩效评估工具,而利润表最主要目的就是提供绩效评估的功能。
利润表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经营究竟有“净利”,还是有“净损”。
净利是指特定期间内,经济实体财富的增加;
净损则是指特定期间内经济实体财富的减少。
问题:某公司于2006年1月1日,买进建筑物一笔,共花费2亿元;2006年12月31日,根据不动产鉴价的结果,该笔建筑物的市场价值约为3亿元。试问2006年该公司是否有净利?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种角度思考: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的确有净利。由2亿元增加到3亿,当年的净利为1亿元;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该公司并无净利,因为该建筑物并未出售,没有客观证据显示财富增加1亿元。
这两种观点各有支持者,其中最大的分歧点在于:经济学重视市场状况表达,不特别关心衡量误差;相对地,会计学着重客观性,希望避免因为主观评估市价造成可能的衡量误差与人为扭曲。
那么,应该如何具体地计算净利所代表的“财富增加”呢?
净利=收入-费用
因承认时点的不同,为衡量企业的收入和费用,会计学发展出两套不同的方法,一种叫“现金基础”,另一种叫“应计基础”。
现金基础:
在现金基础下,收入和费用的定义如下:
收入:当营业活动收到现金时,承认收入,例如收取顾客货款时。
费用:当营业活动支付现金时,承认费用,例如支付供应商货款。
经过分析发现,现金基础下的净利容易受到人为操纵的影响;比如:年底时利用提早一天收款、延迟一天付款的手法做账,那么在现金基础下,获利数字就会暴增,失去了绩效评估的价值。
应计基础:
鉴于现金基础的限制,在应计基础下,是把公司绩效评估的重心,放在经济事件是否发生上,而不管现金收取或支出的时点。
在应计基础下,收入和费用的定义如下:
收入:当营业活动造成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承认有收入,例如:在提供顾客货品或服务之后。
费用:当营业活动造成所有者权益减少时,承认有费用,例如:承认货品的销售成本。
但是,在应计基础下,承认收入或费用时,公司不一定有现金的流入或流出。
例如:2007年1月15日,航空公司收到顾客购买往返美国的机票款5万元,该名顾客预定同年3月1日启程赴美。在1月15日时,试问这笔机票款可否算是航空公司的收入?
答案:否。
在现金基础下,航空公司承认5万元为收入,因为航空公司已取得现金。然而,在应计基础下,航空公司不应承认5万元为收入。
在应计基础下,要承认收入必须满足两大条件:
赚得:公司的货物已经送达或服务已经提供,则公司“赚得”这笔收入。(收了钱,还必须要提供完整个服务。)实现:提供顾客的货物或服务,公司预期能收回现金,这笔收入才算是“实现”。(提供了服务,必须把钱收到手。)示例:
年9月1日,公司进货一批,共计5亿元。
年12月1日,公司赊售该货品给客户,计6亿元。
年1月15日,公司收取货款,计6亿元。
在应计基础下,公司2006年的净利为1亿元(6亿-5亿);公司在2006年尚未收到现金,但是货物已交付给客户,因此可以承认收入为6亿元。
根据配比原则,进货的5亿元货款与创造这笔收入直接相关,应该在承认收入的同一期间(即2006年)认列。
他的原理很简单,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应收账款6亿)=负债(进货5亿)+所有者权益(未实现收入1亿)相对地,公司2007年的净利为0.虽然公司2007年收取现金6亿元,但这笔收款交易所产生的影响,纯粹只是减少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加公司的现金,并不涉及营业活动对所有者权益的增减。
由于净利不因现金出账及入账的时点造成扭曲,应计基础下的获利合理性较高,更适合作为绩效评估的根据。
年,收取6亿货款;
资产(现金1亿,应收账款清零)=负债(营收6亿-进货5亿=负债清零)+所有者权益(营收6亿-负债5亿=实现收入1亿)即:
资产1亿=负债0+所有者权益1亿
这个例子也显示,不管是现金基础,还是应计基础,造成的获利差别都是暂时性的。
也就是说,不论如何衡量绩效,这些财务报表的数字长期终会趋于一致。即2006年到2007年,实现净利1亿元。
不过,因企业组织与资本市场通常按季或按年来评估经营绩效,企业获利的时间差异受到相当的重视。
高于预期或低于预期的获利数字,往往会带来股价波动、银行融资的有无、经理人职位的升迁或罢黜等后果。
在决定企业净利时,配比原则被非常广泛的应用。
比如一个汽车公司必须在新车销售时,同时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汽车维修保修费用,不能等到未来实际发生维修支出时,才承认费用;由于这些费用都是预估金额,不仅可能发生衡量误差,而且也存在很大的人为操纵空间。
此外,有些资产是用来支援整体的生产或营业活动的,无法特别与某一笔交易联结在一起。
★折旧的计算方法:
例如:某台机器的取得成本为5500万元,使用10年后的残值为500万元。如果公司使用最常见的“年限平均法”,则该公司每年的折旧费用如下:
(5500万-500万)÷10年=500万/年
为了表达资产账面价值会随时间而下降,会计会创造出“累计折旧”科目,作为资产的减项。
例如:
使用该机器的第一年年底,累计折旧等于当年的折旧费用500万,年底机器的账面净值为5000万(5500-500);第二年的折旧费用仍是500万,累计折旧则增加到1000万,机器的账面净值在年底为4500万(5500-1000),依此类推。
利得与损失:指会计期间,因与企业主要业务无关的交易或事件发生,造成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例如:处置一块闲置土地所产生的利益或损失),这些利得或损失,通常是一次性,而不是持续性的。
在查看利润表时,分析的重点,在于持续性的净利,而不是暂时性或一次性的获利。
利润表的最基本概念是“会计期间”惯例。比如:沃尔玛的会计年度即为当年2月1日到次年的1月31日。
收入:一般指企业营业活动所提供的劳务或商品收入。沃尔玛主要营业活动是销售商品,因此销售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净销售:
净销售=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销售折扣
销售退回,是指因卖出的商品有问题,被客户退货的金额;销售折让,是指卖出的商品有问题,客户要求将售价降低、退还部分货款,由此产生的收入减少金额;而“销售折扣”则是指销售时希望买方早点支付现金而给予折扣,因此导致收入减少的金额。
其他收入:除了出售商品的收入外,沃尔玛还有利息、租金等其他收入。2006年,沃尔玛其他收入只有32.27亿美元,占总收入的1%左右,可见沃尔玛是十分专注于本业的公司。
成本与费用:在营业活动中,公司提供劳务或商品的相关成本。
销售成本:是指当期出售商品的进货成本。2006年,沃尔玛的销售成本高达2403.91亿美元,占总营收(即营业收入)的76%左右,是最重要的成本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销售成本的计算因存货评价制度的不同,会产生相当大的差异。
例如:沃尔玛的存货主要以“后进先出法”来计算,假设最后购买的存货会最先销售出去,因此利润表上认列的销售成本是按照最近的进货价格核算的。
在财务报表分析中,我们定义“销售毛利”为净销售-销售成本;毛利率=销售毛利÷净销售;按照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毛利及毛利率便会有所不同。
当进货成本递增(如通货膨胀)时,“后进先出法”会得到最低的毛利与最低的存货价值。
沃尔玛使用“后进先出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节税(因为净利较低);“先进先出法”会得到最高的毛利与最高的存货价值。
如果进货成本递减(如通货紧缩),“后进先出法”,反而会得到最高的毛利和存货价值。
营运、销售与管理费用:指除了销售成本之外,营运销售(如运输成本、广告费用等)及管理费用(如水电费、管理人员薪资)等项目,统称为“营业费用”。
年,沃尔玛的营运、销售与管理费用为567.33亿美元,占总营收的18%左右。
营业利润:销售毛利-营业费用=营业利润;它表达公司整体营运活动的利益,但不代表公司年度的总利润。
利息费用:指短期商业本票及长期负债等产生的利息费用。
所得税费用:指预估当年在境内及国际商业活动的所得税费用。
少数股东损益: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子公司股东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部分,称为少数股东损益。(少数股权百分比×子公司当年的损益)继续经营部门净利:是指营业利润-(利息、所得税费用和少数股权利益)。这个数字是公司核心事业的获利衡量,也是绩效评估的重点。
停业部门净利:公司因特定因素将部分业务或某一部门停止营运,称之为停业部门。
所谓的停业部门净利,是指当年度停止营业的部门,在该年度所产生的营业净利润。假设2006年8月31日时,沃尔玛决定男装部门停止营运,则男装部门在2006年2月至8月的营业净利润,即为停业部门净利。
净利润:一般又称为“纯利”或“盈余”,在非正式用语中也常被称为“底线”(因为在利润表底部)。
净利润=收入-所有费用的剩余
也可以分解成,继续经营部门净利与停业部门净利的加总金额。
年,沃尔玛的净利润为112.31亿美元,占总营收的3.6%左右,相当的“薄利”。
通过学习发现,“净利润”是去除所有费用剩下的部分;但不能说明由什么产生的,也就是,不知道是一次性收入(卖出某厂地、设备、闲置物品),还是持续收入所得(销售获利)。企业如果失去了竞争力,即使账面数字再漂亮,也终是空中楼阁。通过学习,让我对净利润又有了全新的解读。
每股收益(EPS),它是衡量企业获利常用的指标;每股收益=(净利-优先股股利)÷平均流通在外股票数量平均流通在外股票数量:如果在会计年度中增发新股或配发股票股利,会造成流通在外股票数目的变化,因此需要计算平均的流通股数。
举例来说,假设2007年1月1日时,某公司流通在外的普通股为5000股,7月1日发行新股3000股,总流通股数成为8000股,则2007年的平均流通股数为6500股。
×6/12+8000×
每股现金股利(Dividends per common share)每股现金股利=该年度现金股利÷平均流通在外股票数量。
★如何在利润表中,看出企业竞争力?
由营收及获利持续增长看竞争力
沃尔玛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它持续增长的动力,而营收获利的增长动力来自新店的不断拓展,同时也能维持旧店营收获利的合理增长。
在如此快的展店速度下,如何做到增长而不紊乱,这有赖于沃尔玛妥善控制“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增长”(即所谓的营运资金)。
自1971年到2006年,沃尔玛的年获利增长率平均约为27.4%,最高曾达119%,唯一一次获利衰退是1985年的-27%;分析沃尔玛的利润表时,必须特别注意一点,假若展店无法带动总体营收增长,或营收增长无法造成获利增加,那么沃尔玛的营运就不正常。
通常我们也会看沃尔玛的旧店营收是否能保持持续增长,若出现新店稀释旧店营收增长的情形,便必须提高警觉。
相对于沃尔玛的营收与获利持续快速增长,Kmart的营收自20世纪90年代起呈现增长与衰退夹杂的不稳定状况,2000年起因关闭亏损店面,营收更逐年衰退。由于关店及营收衰退,Kmart的获利自2000年起也呈现连年亏损的局面。2002年更出现高达32.62亿美元的巨额损失。由此可见,长期稳定的营收及获利增长,是企业竞争力的最具体表现。
由每人营业额增长看竞争力
持续的营收增长,是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每个员工创造的营业额,更可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竞争力的核心——成本控制的能力
沃尔玛的创办人沃尔顿认为,达到顾客满意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价廉物美,也就是“每日低价”。因此,沃尔玛成本控制的能力,是其竞争力的核心。
如何衡量成本控制的能力呢?
以零售业而言,不外乎采购得便宜,销售和管理费用低。
可惜的是,通过利润表上的数字,无法直接看出沃尔玛的采购成本是否低于Kmart。
例如1995年至1999年之间,沃尔玛的销售成本约占销售收入的80%,而Kmart为78%。
这个比率不能直接用来比较二者采购成本的差异,理由是沃尔玛的采购成本可能比Kmart低,但是因为定价比Kmart低,所以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反而较Kmart高。
事实上,如果由毛利率(毛利÷营收)的变化来看,沃尔玛在20世纪90年代的毛利率低于Kmart,反映了沃尔玛以“低毛利率”作为竞争利器的策略。
★由此可见:(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和毛利率(毛利÷营收),可以看出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力。
在(销售成本÷销售收入)的比率相近,还能比竞争对手售价低{毛利率(毛利÷营收)},且财务状况并没有恶化的情况下(流动比率、营运资金、流动负债和总负债的比率),说明企业的竞争力比对手强。
此外,沃尔玛的毛利率从1970年的27%左右,一路下降到20%左右,变化相对较稳定;在1998年以后,Kmart的毛利率快速下跌,显示它的竞争力大幅滑落。
很明显地,与Kmart相比较,沃尔玛的相对竞争优势清楚地表现在“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低上(销售和管理费用÷营收)。
在20世纪90年代起,沃尔玛的“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维持在总营收的15%至16%之间;而Kmart的比率最低大约为18%,最高可达到24%。
在利润微薄的通路业里(净利率3%至4%),销售和管理费用最高可高出对手5%到6%的窘境,让Kmart注定只能处于挨打的局面。(在定价权、零售价格上毫无优势可言,甚至连供货商那里也没有便利可得)★这几句,着重进行了“关联性”分析;
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销售和管理费用÷营收;行业净利率
在整个行业的净利率的大前提下,谁的“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更低,谁就获利丰厚;反之,则获利微薄。
其实,对两家企业,各自的净利率分析,也能得出一些参考信息。在“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相近的情况下,哪家企业的“净利率”高,哪家就是获利高的一方。
同时,(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和毛利率(毛利÷营收),在(销售成本÷销售收入)的比率相近,还能比竞争对手售价低{毛利率(毛利÷营收)},且财务状况并没有恶化的情况下(流动比率、营运资金、流动负债和总负债的比率),说明企业的竞争力比对手强。
规模经济的优势,让沃尔玛可以因为大量采购而买得便宜;严格的成本控制,则让沃尔玛的经营效率领先业界。
然而,沃尔玛由上市到2006年,利润率,也就是净利率(净利÷营收)几乎都在3%至4%之间,近年来更是十分稳定地逼近3%,这种“微利化”的策略,让对手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大者恒大,强者恒强”
这是资本上碾压。
沃尔玛以“成本领导”作为主要竞争策略,“差异化”则是另一种重要的竞争策略,不同的策略定位,在利润表上显示的数字通常大不相同。
沃尔玛:
(销售成本÷销售收入)=80%。对手在
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销售和管理费用÷营收;15%-16%之间。对手在毛利率(毛利÷营收)=27%-20%之间。对手毛利率,出现了下跌利润率,即净利率(净利÷营收),维持在3%左右。对手表示,压力很大采用“差异化”策略的企业:
全球知名的消费者精品品牌路易威登,2005年集团毛利率高达64%以上;营销管理费用,占其营收44%以上;
纯利率只有12%;比毛利率低了许多。
因此,毛利率的或高或低,是衡量企业采用“差异化”策略是否成功的良好指标。
★看沃尔玛严格的自我要求指标
同店销售额增长:除了利用不断拓展的新店增加营业额外,已经存在的既有卖场,能否继续增加市场占有率,是零售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标。(没有店面扩充或店址迁移)沃尔玛公司2006年总营收增长8.4%,美国境内同店销售增长为3%。
根据沃尔玛的经验,新店开张对旧店营业额约有1%左右的负面影响。
获利增长率与营收增长率的比较:追求获利增长率高于营收增长率,一直是沃尔玛努力的目标。
存货金额增长率,必须小于营收增长率的一半:它是沃尔玛衡量“效率”新近采用的重要指标。沃尔玛的商业模式是:快快收钱,慢慢付账。一旦存货金额较以往产生增长的势头,说明销售的效率放缓,会产生存货跌价的风险,控制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
提升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的定义是净利÷平均资产金额(或期末资产;总资产可定义为“平均资产”或“期末资产”)。由于沃尔玛的资产金额庞大,因此十分关心资产是否具有生产力,沃尔玛希望资产报酬率能维持在9%左右。
由上述沃尔玛自行要求的内部绩效指标来看,它要求的大多是2006年之前仍无法轻易达成的艰巨目标,可以说是“自律甚严”。
★透视资产周转率背后的玄机
零售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即是利用资产创造营收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资产周转率”。
资产周转率=营收÷总资产
总资产可定义为“平均资产”或“期末资产”
★沃尔玛表面上看来稳定的资产周转率,若将它拆开为“流动资产周转率”(营收÷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营收÷固定资产),我们会发现非常不同的变化趋势。
世纪90年代初期,沃尔玛的流动资产周转率约有5倍;在2006年,它已经高达7倍,呈现一路上升的趋势。
相对地,沃尔玛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却由20世纪90年代的6倍左右,一路下滑到2006年的3.3倍。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稳定的资产周转率,原来是两股相反力量互相抵消的结果。
为什么固定资产周转率会不断下滑?
财务报表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以公司内部更精细的资料来分析。
这种固定资产周转率的不利发展,可能是卖场单位面积创造的营收下降所致(即所谓的“平效”降低),也可能是购买每一单位卖场面积的价格不断增高所致(例如在欧洲购并其他卖场的成本相当昂贵)。不断地解析一个现象以求得答案,是进行竞争力分析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
在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中,最重要的是存货,因而如何将存货快速售出,是沃尔玛非常重要的能力。
“存货周转率”便是衡量此能力的常用指标。
存货周转率的定义是:销售费用÷期末存货金额(或销售费用÷平均存货金额)存货周转率越高,代表存货管理的效率越好,可以用较少的存货创造较高的存货售出量(以销售费用代表采购成本)。
在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间,沃尔玛的存货周转率约在4倍到5倍之间;年至2006年之间,则由5倍增长到8倍左右。
戴尔电脑的竞争力
自成立以来,戴尔一直是个激进的价格破坏者,运用直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以不断降低售价来刺激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
如果比较戴尔与惠普的成本结构,两家公司的相对竞争力就一目了然。
戴尔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占营收的比率,由1994年的15%左右,一路下降到2006年的9%;在同一时期,惠普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占营收的比重,则由25%降到16%左右,虽然有显著进步,但仍旧比戴尔高出近7%左右。在净利率不足6%的个人电脑产业,这种成本结构的劣势,让惠普的竞争力落后于戴尔。
长期投资效益的会计处理
关于企业长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在会计上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处理方式。
成本法:适用于公司对被投资公司没有显著的影响力的情况(例如股权未达20%)。在成本法之下,只有当被投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时,才视为公司的股利收入。
期末被投资公司股价的涨或跌,将视为长期投资“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直接反映在股东权益的变动上,而不是表现在利润表上。
权益法:适用于公司对被投资公司有明显的影响力的情况(例如股权超过20%,或是在被投资公司董事会的席次足以影响决策等)。
在权益法之下,被投资公司的年度损益,将依平均股权比例,认列为长期投资利得或损失,直接在利润表上表达。
例如被投资公司当年净利1亿元,若公司拥有它30%的股权,则可承认3000万的投资收益;反之,若被投资公司当年亏损1亿元,则必须承认3000万的投资损失。
如果持有股份超过50%,或可主导其财务、人事及管理方针者,期末必须与被投资公司编制合并的财务报表。
有关长期投资本身的价值是否公允核算的问题,将在资产减损的讨论中加以说明。
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企业研究发展的支出,虽然可能带来长期的经济利益,但由于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同时满足许多严格的条件。
例如需要有完成并且出售的意图,而且需要存在市场,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都必须算成费用,减少当期的利润。
然而,一个企业未来是否具有竞争力,往往要观察景气不佳时它对研发支出的态度。
面对产业景气的严重低迷,企业对研发支出有三种做法:
第一,将所有研发投资全部删除,从该产业退出,但是当景气恢复时,企业再也无法得出;第二,企业可按比例减少部分支出,把身子蹲低,等待时机好转;第三,企业可采取攻击姿势,若是本来“体质”就很强壮的公司,在不景气时加强研发,借此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企业在逆境中是否维持研发支出,也可看出其未来竞争力的表现。
★可以从2008和2016熊市中,挑一些企业,查看其当时的研发费用支出情况,来检测这一项是否好用。
每股收益的迷思
每股收益是否愈高愈好?
通常每股收益高代表公司获利能力良好,的确是个正面的现象;若每股收益逐年下降,则代表公司获利跟不上股本增加的速度。(如配发股票股利及员工无偿配股)然而,通过配发股票股利或股票分割,使每股收益下降,有时是为了使每一股股价降低,提高股票的流通性,未必是获利衰退。
此外,过度注重每股收益,也可能有负作用。
例如,为了使每股收益维持在高档,当净利增长时,刻意控制流通在外股数不增长(亦即控制股本)。
然而,当企业不断成长时,负债也通常会一起增长(尤其是流动负债)。
如果企业没有非常好的获利,使保留盈余与股东权益也跟着增长,利用控制股本追求每股收益的增长,可能使负债相对于股东权益的比率偏高,进而造成财务不稳定。
★在投资决策上,每股收益,常与“市盈率”(PE:指股价和每股收益的比率)搭配运用,以决定合理的股价。
例如预期的每股收益为4元,而合理的市盈率为15,则合理的股价为每股60元(4×15),只有在股价显著低于60元时,理性的投资人才会愿意购买股票。
巴菲特强调要拿捏至少25%的“安全边际”,也就是说,合理股价为60元的股票,只有在市场股价为45元(60×0.75)以下时才值得投资,预留可能因误判投资价值造成的风险。
运用每股收益进行投资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
过分高估未来的每股收益:保持每股收益的持续增长十分困难,当利润表显示当期亮丽的每股收益时,往往是该公司或该产业景气的顶点,未来每股收益会由盛而衰。
这种情形特别容易发生在钢铁、半导体及塑化等景气循环型产业。
未能注意市盈率持续下降:当一个公司未来获利增长的速度变慢、经营风险增加,或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上升(如面临战争),其对应的市盈率便随之下降。
例如:台湾电子产业的平均市盈率,1995年至2000年间为20倍,目前已下降到10倍左右,主要是因为产业日益成熟、增长速度降低所致。
★面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绩效与竞争力
获利是企业经营绩效的最重要衡量指标,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希望协助经理人及投资人公允地衡量获利。
身为一个经理人,必须以更严苛的态度,面对企业“真实的”绩效。
当你发现自己公司的关键竞争指标(如:营收成本与营收的比率、资产报酬率或存货周转率)长期、持续地输给主要竞争对手,会不会有种心惊胆战的感觉?
财务报表无法告诉你应该采取什么作为,但它直接了当地吐露企业相对竞争力的强与弱,促使经理人重新反省自己是否有效地执行管理活动。
此外,投资人也应该避开那些由财务报表,就可以明显看出缺乏竞争力的公司。
★重点关注
在利润表中,计算“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看是否是一家专注的公司。
计算所有项,占总收入的比率;分析同行业的财务报表,比较他们。
继续经营部门净利:是指营业利润-(利息、所得税费用和少数股权利益)。这个数字是公司核心事业的获利衡量,也是绩效评估的重点。
每股收益(EPS),它是衡量企业获利常用的指标;每股收益=(净利-优先股股利)÷平均流通在外股票数量★(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和毛利率(毛利÷营收),可以看出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力。
在(销售成本÷销售收入)的比率相近,还能比竞争对手售价低{毛利率(毛利÷营收)},且财务状况并没有恶化的情况下(流动比率、营运资金、流动负债和总负债的比率),说明企业的竞争力比对手强。
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销售和管理费用÷营收;(成本控制)★这几句,着重进行了“关联性”分析;
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销售和管理费用÷营收;行业净利率
在整个行业的净利率的大前提下,谁的“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更低,谁就获利丰厚;反之,则获利微薄。
其实,对两家企业,各自的净利率分析,也能得出一些参考信息。在“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相近的情况下,哪家企业的“净利率”高,哪家就是获利高的一方。
同时,(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和毛利率(毛利÷营收),在(销售成本÷销售收入)的比率相近,还能比竞争对手售价低{毛利率(毛利÷营收)},且财务状况并没有恶化的情况下(流动比率、营运资金、流动负债和总负债的比率),说明企业的竞争力比对手强。
利润率,也就是净利率(净利÷营收)
沃尔玛:
(销售成本÷销售收入)=80%。对手在
销售与管理费用比率=销售和管理费用÷营收;15%-16%之间。对手在毛利率(毛利÷营收)=27%-20%之间。对手毛利率,出现了下跌利润率,即净利率(净利÷营收),维持在3%左右。对手2%,表示压力很大资产报酬率的定义是净利÷平均资产金额(或期末资产;总资产可定义为“平均资产”或“期末资产”)资产周转率=营收÷总资产
“流动资产周转率”(营收÷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周转率”(营收÷固定资产)
存货周转率的定义是:销售费用÷期末存货金额(或销售费用÷平均存货金额)存货周转率越高,代表存货管理的效率越好,可以用较少的存货创造较高的存货售出量(以销售费用代表采购成本)。
★现金流量表
重点词汇:资金引擎
这种因现金流量突然萎缩所产生的困境,在古今中外的商界不断重演,有时连企业绩优生也不例外。
杰出的企业家都深深懂得现金流量的重要性。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曾宣称:如果你有三种可以依赖的度量方法,应该是:员工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和现金进账。
市场占有率上升,是否使现金流量增加,这里所说的是扣除所有费用后的现金流量,不是恶名远播的税前盈余和胡说八道的试算盈余(财务预测)。
对企业而言,让现金流量不中断,是持续经营下去的最基本条件。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解释资产负债表中企业的现金部分,在会计期间如何因经营、投资及筹资活动而增加或减少。
回收现金是企业经营的最基本原则。
就经营活动而言,由顾客端,所收取的现金,必须大于支付生产所需的现金(工资、材料、水电、房租等);就投资活动而言,投资期间现金的总回收,必须大于现金的总支出;就筹资活动而言,不管是短期或长期借款,经过一段时间后,必须连本带利一并归还。
这么简单的原则,却由于必须对企业进行定期的绩效评估(也就是计算当期损益),经常遭到误解及扭曲。
举例来说,根据收入确认原则,只要企业管理者认为信用交易符合“赚得”及“实现”两个标准,信用销售就可以算成是收入,进而提高净利。
但是在应收账款尚未回收前,这笔销售交易事实上并未全部完成。
部分企业以浮滥的信用制度来增加营收,随后却可能面临应收账款成为坏账的困境。
对于销售人员而言,获利订单并顺利出货是他们工作的重点;但对企业而言,倘若无法收回现金,这笔交易不但不能为企业创造任何经济价值,还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的现金存量与现金流量,可能有极大的不同。
年,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它的期末现金(存量)约有64亿美元,仅占总资产的5%左右。
但是,沃尔玛当年的销售金额高达3123亿美元,加上庞大的扩店资金支出(约145亿美元),现金流量的总额十分惊人。
造成现金改变的活动有三大类:
经营活动:指的是所有能影响利润表的营业活动,例如销售及发放薪资费用。
投资活动:主要指取得或者处分长期投资的活动。例如购买土地、厂房、设备或出售既有固定资产。
筹资活动:包括企业的借款、还款、支付现金股利、购买公司库藏股及现金增资等活动。
有时一笔交易可能包含造成现金流量改变的不同活动类型,例如:企业偿还向银行贷款的本金及利息,本金部分属于筹资活动,利息部分则属于经营活动(因为利息费用影响了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的架构
想要了解现金流量表的概念架构,先要列出经典的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在现金流量表的概念里,我们特别将资产划分为: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
其中“非现金资产”包括:短期流动资产(例如应收账款及存货等)和固定资产(例如土地、厂房、设备等)。
因此,会计恒等式可以写成:
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即:
现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非现金资产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当负债增加或所有者权益增加时,都会使现金流量增加。(借钱、股东继续出资)但若是增加应收账款、存货与固定资产等非现金资产的项目,则会使现金流量减少。(赊账增多、库存增多、购买土地-厂房-设备-在建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分成“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主要差别在于对经营活动现金的表达方法不同。
如果以直接法编制,特点是直接列举造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及流出的项目,也就是经营活动中现金的来源渠道和用途;而间接法,则由利润表的净利润金额出发,经过加减相关项目的调整,最后得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或净流出的金额。
至于投资及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不存在调整问题,因此在表达方法上,直接法与间接法没有不同。
在实务上,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公司,是以间接法来编制现金流量表。
经营活动现金的净流入或净流出,可想成类似现金基础下公司的获利或亏损。
通过观察现金流量表,我们就可以了解应计基础与现金基础下获利数字的差异。
读者可以对比用直接法与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由该表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对经营活动现金的表达方法不同。
★利润表的净利,要经过哪些调整才能得到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由净利加回折旧费用
为什么必须把折旧费用加回净利,来计算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示例:假设公司今年的净利为21万元,折旧费用为2万元,那么公司今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是多少?(假设公司一切营业交易都以现金进行。)按照应计基础下净利的定义:
净利=(收入-不含折旧费用的费用)-折旧费用因此:
净利=(现金收入-现金支出)-折旧费用
那么: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净利+折旧费用
按照定义可得: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现金收入-现金支出)
因此: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净利+折旧费用
万+2万

此处,可以加一个,逆向工程(即,反向推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3万;求净利?
净利=(收入-不含折旧费用的费用)-折旧费用净利
净利=21万元。经验证,与实际净利相一致。
虽然在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中,折旧费用是正向调整(即由净利加回折旧费用2万元),但是我们不该说折旧费用是公司现金的来源。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由于折旧费用并没有造成实质现金的支出,在应计基础观念下,净利的计算高估了今年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出,进而低估了经营活动现金的净流入。
因此在调整过程中,必须由净利加回折旧费用。
★也就是说,所谓的折旧费用,只在售出该物品时才会真正的产生现金变化;而在制作财务报表时,只是对设备折旧的一种预估,该费用并没有真正的贬损。
由净利加回处理资产损失
为什么必须把处理资产损失加回净利,来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示例:假设公司今年的净利为21万元,在投资活动中,出售旧设备1台,得款2万元。由于该设备的账面价值为3万元,必须承认处理资产损失1万元,那么公司今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是多少?
处理资产损失=设备实际购买价值3万-出售得款2万元处理资产损失=1万元
按照应计基础下净利的定义:
净利=(收入-费用)-处理资产损失
因此:
净利=(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处理资产损失
得出: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净利+处理资产损失
按照定义: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现金收入-现金支出)
因此,得到以下式子: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净利+处理资产损失
万+1万

此处,可以加一个,逆向工程(即,反向推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2万;求净利?
净利=(收入-费用)-处理资产损失
净利
净利=21万元。经验证,与实际净利相一致。
在现金流量表上,处理资产所获得的2万元,应该列入今年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
而处理资产损失的1万元,虽然在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现金中是正向调整,但不该说它是现金的来源。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处理资产损失,虽然列入净利的减项(净利=(收入-费用)-处理资产损失),实际上公司今年并没有为此造成任何现金支出。
(因为设备在购买时,已产生了现金支出;出售二手设备时,只是卖的钱,比买的钱少了。但并没有再从腰包里往外掏钱。)在应计基础观念下,净利高估了今年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出;(出售二手设备,并没有造成现金流出)
低估了经营活动现金的净流入。
(出售二手设备,属于投资活动;造成现金改变的活动有三大类: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因此在调整过程中,必须由净利加回处理资产损失。
同理可知,如果处理资产有利得,也必须将利得从净利中扣除,才能计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调整
关于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调整方向,让我们暂时抛开严谨的会计推理,运用以下的直观思维来理解。
还是先把会计等式,摆出来:现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非现金资产◎应收账款增加:代表还没收到钱,会对现金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调整项为负向;反之,若应收账款减少,代表已经收回现金,将对现金产生有利影响,因此调整项为正向。
主要面向顾客端,表现为:赊账。
◎存货增加:代表还没收到钱,会对现金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调整项为负向;反之,若存货减少,代表已经销售,将对现金产生有利影响,因此调整项为正向。
(表现为:库存;存货周转率,销售迟缓)
◎应付账款增加:代表还没付钱,会对现金产生有利的影响,因此调整项为正向;反之,若应付账款减少,代表已经付出现金,将对现金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调整项为负向。
(表现为:无偿使用供货商的钱来进行营运;即:先卖货,后付款。应付账款金额变大,说明供货商非常信任;应付账款很小或几乎没有,那么说明是现金提货,供货商的信任非常低导致。)简单地归纳,凡是应收项目增加,代表还没收到现金,都作现金流量的负向调整;反之,若应收项目减少,代表已经收到现金,都作现金流量的正向调整。
(顾客端,是否赊账)
相对地,凡是应付项目增加,代表还没付款,都作现金流量的正向调整;反之,若应付项目减少,代表已经付款,都作现金流量的负向调整。
(供货商,信任程度的高低;先卖货,后付款,是否能实现)根据读书来看,现金流量表,其实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一种提炼。自己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某公司的财务报表,将现金流量表自行总结一份出来,当然这里面各项参数的正确与否,直接导致推演结果的呈现。
★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看竞争力
观察企业获利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或流出)的关系,是检视企业体质与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获利与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间的关系,分成以下两大类型:
获利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呈正方向变动;
获利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呈反方向变动。
◆获利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呈正方向变动
●获利增加,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增加。
营运正常的企业,获利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都应该为正。
当获利增长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也应当随之增长,甚至在部分企业,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获利的增长速度。
例如沃尔玛2005年的获利为102.67亿美元;
年为112.31亿美元,增长了9.39%;
相对地,2005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为150.44亿美元;年为176.33亿美元,增长了17.21%。
造成沃尔玛2006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远高于净利增长率的主要原因如下:
应收账款增长控制得当。
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可以看出,沃尔玛2006年的营收增长约272亿美元(3124亿美元-2852亿美元);但应收账款却仅增加9.47亿美元(26.62亿美元-17.15亿美元);(我在上篇的学习日志中,就4.56亿的应收账款提出过疑问,在这里作者又给出了正确的数值。沃尔玛2006年和2005年的应收账款确实相差9.47亿美元。)表示大部分的销售成绩,都已经反映在现金的流入里面。
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这是十分难得的情形。
存货增长控制得当。存货增长率为8.2%,低于营收增长率9.54%,这也是沃尔玛内部自行制定的绩效指标。
应付账款大幅增长。应付账款增长率为15.4%,高于营收增长率。(又是两个比率,的关联性比较。)这种现象反映通路业者的常态——收款快,付款慢。
财务健全且谈判力强的通路商,比较容易因收款及付款的时间差,扩大净利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的差距。
自1987年至2006年间,除了2005年因为前一年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的大幅增长,使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小幅下滑外,沃尔玛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均呈现同步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沃尔玛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长率甚至明显高于净利增长率!
庞大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能提供企业更大的财务弹性。
年,除支付当年全部投资活动现金需求(141.83亿美元)外,沃尔玛的经营活动现金仍能充分支持公司的筹资活动(买回公司股票35.8亿美元、支付现金股利25.11亿美元)。
在前面的章节里,读者观察到近年来沃尔玛与戴尔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都非常低。
年沃尔玛的流动比率甚至只有0.9。
在一般的财务报表分析中,这种情形会被质疑为流动性不佳,笔者却认为这反而是通路产业经营效率与竞争力的表现。
不过,作出这种解释要十分小心,如果一个公司维持相当低的“存量”,就必须有能力创造出卓越的“流量”。
如果我们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流动负债的比率,检视沃尔玛与戴尔应对流动负债的能力,可以看出,除了少数年度之外,它们这个比率几乎都高于竞争对手Kmart及惠普科技。
沃尔玛创造现金的能力,也可以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的比率看出。该比率衡量公司创造1美元净利时,可为公司在经营上带来多少现金流量。
沃尔玛创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能力十分强——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每1美元的净利,只带来约0.6美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在2000年以后,沃尔玛每赚1美元的利润,却可为公司带来约1.6美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这些现金其实就是供货商提供的无息资金,能为股东带来降低资金成本的实质经济利益。
戴尔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之间的关系,和沃尔玛的模式十分类似。
年以后,戴尔每1美元的净利,大约可以带来1.3美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以两者创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能力来看,它们都是竞争力超级强悍的公司。
然而,通路商如果没有沃尔玛或戴尔的规模优势及管理效率,却刻意通过拉长应付账款或其他应计负债的支付期间,以追求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的扩大,可能会造成副作用。
因为拉长应付的流动负债项目,有可能使供货商采取以下不利于该通路商发展的行为:
提高售价或不愿降价,以降低供货商提供无息资金的机会成本。
降低优先供货的意愿(特别在旺季缺货或针对某些热门商品)。
降低供货质量(特别是产品质量难以验证之时)。
怀疑清偿货款的能力(特别在景气低迷或公司财务体系不佳之际)。
那么,如何知道上述的负面因素已产生?
一个征兆是:当应付账款增加,而营收衰退或增长不如预期时,可能代表这些负面因素正发生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拉升付款时间所获利的经济效益,也会由于利率维持在低档而随之降低。
此外,沃尔玛以递延应付账款取得经营活动现金的方式,主要是建立在信用交易高度发达的美国经济体系之上,它本身也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与健全的财务结构。
相对地,如果在信用制度不健全的国家或地区,通路商较难进行信用交易,或赊欠时间较短,或必须以现金取货,因此当公司扩张时,应付账款金额的增长会较小。
由于无法取得供应商充分的融通营运资金,部分通路商不得不集中全力提高存货周转率,以迅速取得现金。
至于规模较小的通路商,可能采取与沃尔玛相反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例如尽可能以现金或短期票据支付货款,以取得供应商较佳的交易条件,包括价格折让、优先供货、良好品质及售后服务等。
一个公司能产生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往往是资本市场对该公司建立信心的重要来源。
●获利减少,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减少,甚至变成净流出。
这种情况为营运衰退型公司的常态。
持续性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可能会导致财务危机。
◆获利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呈反方向变动
企业获利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呈现反向变动,是比较不寻常的现象,我们分成下列两种情况来讨论。
●获利增加,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甚至成为净流出。
对于财务报表,大多数经理人及投资人关注的焦点,都放在利润表的净利变化上,而非现金流量,因此这种异常的情形,最容易导致误判。
一般而言,造成这种“似强实弱”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应收账款大量增加:此现象显示,公司可能以更宽松的信用交易条件来提高销售,进而美化获利,例如提供财务不健全的客户信用额度、延长还款期间等。
如果有下列三种现象存在,则应收账款质量不佳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应收账款来自于关系企业,未经过正常的信用调查;应收账款集中于单一或少数客户;
应收账款来自于财务不健全的企业。
存货大量增加:此现象显示,公司以销售取得经营活动现金的能力大幅降低。
如果有下列情形则问题会更加严重:
电子、时尚、服饰等产品的存货生命周期很短,很容易造成未来的存货跌价损失;未完成的“在制品”是以投入制造的生产成本入账(材料成本及人工成本等),其质量难以验证,很可能实际上已变成了废品。这些“在制品”存货的风险特别高,必须审慎处理。
根据过去的经验,营收及获利快速增长的公司,若发生财务危机,多半是因为应收账款及存货暴增。
也就是说,这些公司无法维持增长中的营运纪律,往往为了冲高营收及账面获利,忽略了现金流量才是企业生存的真正基础。
获利增加,伴随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衰退,正是企业体质“似强实弱”的征兆,经理人及投资人必须十分警觉。
●获利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增加。
这种情形看似矛盾,它通常出现在正式清理过去错误的决策、且目前经营开始有所改善的时候。
短期来说,企业获利与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动方向可能不同;但长期来看,两者的发展趋势必定归于一致。
就企业活动的本质而言,它必须能创造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入;对投资人来说,经常出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投资价值。
■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管理意义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变化,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形态,以及因此产生的竞争力;而投资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变化,则反映了经理人对公司前景的信心与看法。
企业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出,大多为购买固定资产(例如土地、厂房、设备)或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反之,企业处理固定资产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则会带来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入。
投资活动的效益往往不能立即显现,如果只是观察企业投资金额的变化,很难评估其管理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由投资活动现金,可以推测公司的发展情况。
▲高度增长且对未来乐观的公司,往往会将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再会数投资,甚至投资金额会超过经营活动现金的净流入,使公司必须以筹资方式应对(特别是以举债方式筹措资金)。
如果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充沛,可以减少筹资需求,降低经营风险。但是,当剩余资金出现后,企业则可能陷入“资金再循环”机会减少的尴尬局面。
由于连续几年的资金剩余(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大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造成华硕2001年的现金存量大幅攀升至新台币300亿元左右,因此招来“不会理财”的批评。
事后证明,在资金充裕下,能抗拒诱惑、不轻易投资并不容易。2002年,华硕展开大规模的大陆布局后,资金便获得有效的运用。
年至2004年间,华硕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都小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因此华硕不再有资金剩余的情形,反而必须通过筹资活动以取得资金。
■四大企业类型
由经营、投资、筹资三大类型活动现金流量的搭配,往往可以看出企业的性格和特质。
●信心十足的成长型公司
积极追求成长、信心十足且成功机会较高的公司,其现金流量的特色通常是:
净利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持续快速增长(在对的产业做对的事)。
投资活动现金大幅增加(仍看见众多的投资机会)。
长期负债增长,不进行现金增资(对投资报酬率,高于借款利息充满信心)。
●稳健的绩优伤公司
经营稳健且绩效优良的企业,其现金流量的特征通常是:
净利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持续增长,但幅度不大。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大于投资活动现金支出。
大量买回自家股票,发放大量现金股利。
●危机四伏的地雷公司
这是最容易出现财务问题的公司,其现金流量的形态通常为:
净利增长,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好大喜功,管理失控)。
投资活动现金大幅增加(仍积极追求增长)。
短期借款大幅增加,但同业应付款大量减少(短期内有偿债压力,知情的同业不敢再提供信用)。
●经营衰退的夕阳公司
经营绩效日益衰退的企业,其现金流量的特征通常是:
净利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持续下降。
投资活动现金不增长反而下降,甚至不断处理资产以取得现金。
无法稳定地支付现金股利。
对企业来说,资金就相当于军队的兵士,现金流量表就相当于布兵图。不论是目前正在接战的“经营活动现金部队”,或是未来陆续投入战场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部队”,如果经理人不能谨慎部署,在经营、投资或筹资决策上的一个轻忽,也许就会造成致使的错误。
而一次致使的错误,就可能摧毁企业数十年的努力。
对没有纪律的战斗部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和轻率地浪费后备部队(投资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的企业经理人,投资人必须提高警觉。别忘了,在这个资本市场中,始终存在一群专门坑杀投资人的将领!
★重点关注: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流动负债的比率,来检视企业应对流动负债的能力。
沃尔玛创造现金的能力,也可以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的比率看出。该比率衡量公司创造1美元净利时,可为公司在经营上带来多少现金流量。
一个公司能产生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往往是资本市场对该公司建立信心的重要来源。
根据过去的经验,营收及获利快速增长的公司,若发生财务危机,多半是因为应收账款及存货暴增。
也就是说,这些公司无法维持增长中的营运纪律,往往为了冲高营收及账面获利,忽略了现金流量才是企业生存的真正基础。
获利增加,伴随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衰退,正是企业体质“似强实弱”的征兆,经理人及投资人必须十分警觉现金流量章节表学习结束,但需要归纳和总结的东西有很多。首先再来回顾一个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解释资产负债表中企业的现金部分,在会计期间如何因经营、投资及筹资活动而增加或减少。
还记得前面学习时,财务报表有两个方法:1.呈现事实;2.解释变化。
现金流量表,确实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它是行军的布阵图,它清晰的显示了:加项、减项;并且按照三类活动进行了区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位于第六章,整本书共12章,学到这里已进行了一半。
通过前面三张表的学习,让我对企业的一些判断增强了;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它的核心竞争力:成本控制和现金流量;那么即使它的净利账面数字再漂亮,也不值得被持有,因为衰退是必然的结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A股的上市公司财报,发现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编制的项目与书中的不一样,没有看到调整项一说,倒是有许多的子项,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
其实有一个方法,多找几家公司,将他们多年的财报全部整理到Excel中,然后逐年去比较财报发生的变化。
而且10年内的好上市公司有很多,将这些好公司的财报按年度,进行整理,然后比较逐年的变化,对于理解其三张财报相信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也更能看到公司成长中发生的变化,对其他行业的好公司发现,将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像茅台、格力这些年的发展都非常不错,他们的财报肯定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作假账的公司,从作假账之日起,一般存活不过3年,甚至活不过1年半。毕竟作假的代价太大,一方要营造好公司的假象,还要拉动公司的总市值、净利润,这些都需要用大量的钱去实现,所以作假的公司,能撑1年半都很难,能撑3年的……(苦苦支撑的期间,他的股价是可观的,涨势是喜人的,具有赌徒心理的投机者,是会被套住的,所以投资还是需要谨慎、理性的对待。)★所有者权益,即股东权益
会计等式:资产t=负债t+股东权益
其中t指的是时间,代表会计等式在任何时间点t都会成立。针对第t期的股东权益,可以进一步表达如下:
股东权益t=股东权益t-1+净利t-现金股利t+现金增资及股票认购活动t-买回公司股票t+/-其他调整项目这个关系式的含义为:本期(t期)的股东权益,是以上期(t-1期)的股东权益为出发点。
如果本期公司赚钱(净利为正),则股东权益会增加;如果本期公司赔钱,则股东权益会减少。
因此,利润表的结果会影响股东权益变动表。
此处,本期现金股利的发放,也会减少股东权益。
如果公司在本期中进行向股东筹资的活动(现金增资),或经理人执行股票选择权,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公司可以发行新股或用库藏股支付),都会造成股东权益的增加。
但是,如果公司买回自家股票(例如购买库藏股),则会造成股东权益的减少。
此外,有些会计的调整项目(例如汇率变化引起的未实现损失、长期股权投资未实现的跌价损失等),则会不经过利润表(不影响当期净利)而直接影响当期的股东权益金额。
★由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看出竞争力
▲保留盈余与股东权益的比率
分析股东权益变动表时,我们应先注意保留盈余占整个股东权益的比率。
假使该比率较高,表明公司账面的财富大多是由过去获利所累积的。
相对地,如果股本与溢价占股东权益的比率较高,则表明公司可能不断地通过现金增资,向股东取得资金。
根据现代财务学的理论和实证结果,现金增资在资本市场中乃属于负面消息。
▲市场价值显现长期竞争力
短期内,公司市场价值(每股股价×流通在外的股票数目)的变化可能脱离基本面因素,但长期来看,市场价值是外界对公司竞争力相当公允的看法。
▲市值与净值比显示未来成长空间
企业的市值与净值比(也就是市场价值÷股东权益),反映资本市场对公司未来成长空间的看法,也是衡量竞争力的指标之一。
市值与净值比越高,代表公司通过未来营收获利成长所能创造的价值,比公司的清算价值要高出许多(资产-负债)。
▲现金股利显示财务体质
除了股价上升可以为股东创造财富之外,现金股利的发放也是股东报酬的一个来源。
通常公司都有维持每股现金股利不下降的市场压力,如果弃守这个“稳健配股”的原则,一般被解读为目前财务实力的衰弱与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股利与净利比应求稳定
如果由现金股利占净利的百分比来看,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中期,沃尔玛该比率在10%左右,随后逐步增加到2000年代的17%至22%,呈现长期平稳向上的趋势。
一般而言,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公司,经常是对业务积极而对财务保守。因此,不稳定的股利与净利比率,往往显示该公司体质不良,无法有效、稳定地照顾它的股东。
■由融资顺序看企业前景
近年来,会计学和财务学的研究显示,一般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才会不断通过融资活动向股东筹资(即筹资活动)。
以沃尔玛为例,自上市以来它一直积极地广建卖场,每年的投资金额都十分庞大,它取得资金的融资活动,一般遵循以下的顺序:
自有资金(经营活动现金)【最优先】--->举债【自用资金不足时使用】---->发行股票【从来不曾使用】
这种取得融资活动资金的顺序并不是巧合,它符合了财务学著名的“融资顺位理论”。
该理论认为,公司经理人与投资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也就是说,比起投资人,公司经理人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与其真正的价值,拥有较多的信息。
当公司经理人认为公司股价被高估且有资金需求时,倾向于对外采取权益融资(现金增资),而使财富由新股购买者转移至公司原有股东。
由于理性的投资人了解这种情况,在公司宣告发行新股时,将向下修正他们对该公司的评价,使公司股价下跌。
信息不对称的幅度越大,发行新股所造成的股价向下修正幅度也会越大。
可转换公司债因兼具普通股的性质(通常可享有在股价上升过程中转换成股票的权利),当企业宣告发行可转换公司债时,股票市场也会出现负向的反应。
刚上市的公司股票通常只适合短期持有,不一定是中长期投资的良好标的,投资人必须耐心观察IPO公司的后续营运质量是否具备长期竞争力。
●现金股利的信息含义:
在筹资活动中,现金股利的支出具有特殊信息含义,而现金股利的分配也受到相当多限制,以下列举四点:
▲1.条款限制:某些借贷契约可能限制现金股利发放的时机与金额;▲2.变现性考虑:当公用用于营运周转的现金不足时,将限制现金股利的发放;▲3.盈余稳定性考虑:公司保持稳定的现金股利发放,可维护资本市场对公司的信心;▲4.成长前景考虑:当公司面临良好的投资机会或扩张契机时,为利于投资,会尽量将现金保留在公司,因此会限制现金股利的发放。
★所谓企业经营的“磐石”,不是财务报表上的土地、厂房、设备,而是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管理制度,离开了这些,有形资产便很容易变成“流沙”。
不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它们的价值都建立在“能为企业创造未来实质的现金流量”之上。
在资产价值评估中,最重要的观念是“内在价值”,也就是资产价值中,可以用未来获利能力合理解释的部分。
更具体地说,内在价值指的是资产在它存续期间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折现值。
★关于折现值的计算:
例:假如你在1年后能得到5万元现金,而当前最低风险的年化收益率为10%(即,投资报酬率),那么未来5万相对于当下的折现值是多少?(也就是说,现在多少钱,在年化率10%的收益下,能在年末得到5万?)折现值=未来现金面值5万÷(1+10%)
折现值=5万÷
折现值
同理:2年后的5万元,折现值折现值=未来现金面值5万÷(1+10%)?;年后的5万元,折现值=未来现金面值5万÷(1+10%)?;例:参加EMBA学习,学费为25万元;往后收益每年增加5万元,假设工作年限为20年,试问,你的EMBA教育投资的内在价值为多少?
教育的内在价值=50000÷1.1+50000÷1.1?+50000÷1.1?……+50000÷1.1^20;(^20是平方20)教育的内在价值=50000×
教育的内在价值
由上述计算得出的内在价值来看,显示EMBA课程是个不错的投资,因为产生的内在价值42万5千6百8十元,远远大于教育投资的25万元。
★注:学完EMBA之后,以后的收入每年可增加5万元,工作20年,可以赚到100万。但未来的钱不如现在的钱值钱(如果现在的钱,拿去投资,在一定投资回报率的情况下,未来的钱确实不如现在的钱值钱)。
未来的100万,在现在到底值多少钱呢?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未来的100万,在现在只值42万5千6百8十元,回报比投资的学费要高,说明这是一个划算的事情。
那么怎样做到不赚不赔呢?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EMBA教育的内在价值425680=50000×那么我们只需要把【EMBA教育的内在价值】设置成25万,然后反求,每年收入多少钱,20年加总等于现在的25万即可。
即:EMBA教育的内在价值250000=?×
也就是,每年收入多少钱,乘以这个20年的折现率,能等于投资的25万学费。
我们把这个每年收入多少钱,称为【损益平衡薪资增加额】
即:EMBA教育的内在价值250000=损益平衡薪资增加额×得出:损益平衡薪资增加额=EMBA教育的内在价值250000÷损益平衡薪资增加额
不过,仍有下列几项关键因素会影响EMBA教育的内在价值:
▲1.对未来薪资增加金额的假设是否正确。如果你每年平均薪资的增加金额只有29364.78元,那么你这笔教育投资就是不赚不赔;高于29364.78元,算是有利可图;低于29364.78元,就赔本了。
▲2.对自己资金未来投资报酬率的假设是否正确。
由于投资报酬率出现在折现价值计算式的分母,在分子固定的情况下(薪资增加额),资金在其他地方的投资报酬率越低(经济学所谓的“机会成本”),则EMBA教育的内在价值越高。
相对地,如果你的投资报酬率越高,则EMBA教育的内在价值便越低。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假如你“钱生钱”的能力,比你投资在学习上的回报比率高,那么你费那个劲干什么。反之,如果你没有“钱生钱”的能力(或很低,比如余额宝年化2.85%,银行普通存款年化不超过3%时),那么投资在学习上的回报率,就相对可观。
同时,根据计算和比对发现,凡是自己能产生年投资报酬率超过19.41%的经理人,若念书后每年薪资增加额只有5万元,便不值得念EMBA学位;若是年投资报酬率小于19.41%的经理人,就值得念EMBA学位。
▲3.薪资报酬与外汇汇率是否有关。通过计算和比对,假设你服务的是外国企业,以美元结薪,EMBA教育投资的内在价值会因人民币的升值而降低。
★内在价值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凡是能产生未来预期现金净流入的资产,都适用通过折现来评估内在价值的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没有交易发生,只要利率或汇率发生变化,就会对企业资产及负债产生重大影响。
有时候,资产与负债同方向变动,且金额相当,如此就能抵消利率变动对公司财务结构的影响。
企业通常会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以缓和利率或汇率对企业造成的财务冲击,这种行为称为“避险”。
不过,如果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不当,有可能越避越险,产生巨额亏损。
■资产通常只会变坏,不会蛮好
●存货会因价格下跌造成重大损失。这在科技行业最为明显,一般而言,科技产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三个月到半年间若无法顺利售出,价值往往会荡然无存。加上科技产业存货中的在制品质量难以查证,也很容易造成后续评价的误差或扭曲。
●应收贷款会因倒账而造成重大损失
●长期股权投资因投资标的经营不善,成为壁纸。
■资产质量与未来愿景
假设你是一个银行家或投资人,当知道以下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后,试问你是否愿意贷款或投资这家公司:
公司资产总共是21.6亿美元,遗憾的是,经过多年的亏损,A公司已经赔光了当初股东投入的所有资本,并产生负10.4亿美元的股东权益。经由会计恒等式得知,A公司的总负债金额是32亿美元(21.6亿+10.4亿)对于一个上市的企业而言,这种负债远大于资产的情况很少发生。
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要看A公司能否在未来继续获利,并创造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负债通常不会变坏
太多的负债绝对不是好事。但必须明白的是,负债通常只会变好(不用偿还),而不会变坏(最多按照原来金额偿还)。
高负债的确有害,但它的危害显而易见,企业或银行一般不会一开始就犯错。
负债会成为问题,经常是因为资产价值缩水,或获利能力萎缩所造成。
负债问题常是资产减损问题的延伸。
对企业而言,未来的现金流量,不是一连串可任意假设的数字,而是发挥竞争力、在市场中获得实际经营绩效的成果。
公司的磐石应该根基于:以无形资产结合优质有形资产,借以创造竞争力,再将竞争力转化为具有续航力的获利成绩。
一般而言,具有高度盈余持续性的企业,都会享有较高的市盈率,也都是产业中拥有高度竞争力的公司。
市盈率到目前为止,在本书中出现了两次;上一次是在介绍每股收益的时候,提到了市盈率,这次是在盈余品质中再次提到了市盈率。
市盈率在上市公司中的股价预测上,也常被作为一个指标进行分析。
通过前面学习的折现值和内在价值,我忽然发现,市盈率可以通过“反求”得出。
市盈率:市场盈利的效率或比率,股价和每股收益的比率。
总市值不变的情况下,市盈率升高,会带动股价的升高,股价升高会引起总市值的升高,看看茅台的变化就知道了。
但市盈率过高,有时是因为市值被高估引起的。市盈率多少合适,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判断因素。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技巧或者说经验。即通过企业去年和往年的总市值,来推断它未来的增长可能;通过前面学到的财报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判断其市场竞争力,这样一来,预测出来的市盈率就相对准确。
然后持续关注该企业所发布的财报,每季、每半年、每年进行仔细分析,只要企业没有异常(财报造假、营收下滑),便可以放心的持有。
通过学习发现,企业想造假财报,难度还是很大的。通过前面的指标,分析各种比率,然后再通过真实的市场调研,以及和同行业的比较,就能发现问题。
当然,必须要防范,企业通过子公司购买母公司产品,营造虚假营业收入的情况。
总之,造假所持续的时间不能长久,同时还可以通过同行业的比较能发现问题。
除了应具有获利的续航能力之外,高度的盈余品质还要求盈余具有可预测性——亦即利用过去的盈余历史,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盈余发展。
例如:盈余以每年超过30%速度增长的,通常是快速成长的公司;以10%至20%速度增长的,则是稳定增长的公司。
即使公司盈余完全没有增长,若能稳定的保持现状,每年固定发放定额现金股利,也可称为拥有好的盈余品质。
通常在较成熟产业中的企业,无法每年保持盈余持续增长,而会出现景气循环的现象。
若企业能在景气循环的过程中,依然保持可预测的盈余,这种情形也算是具有可预测性。
相对地,有些体质较差的企业,会在景气谷底被淘汰,就不具有盈余可预测性。
▲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估的最主要方式——利润表,是建立在应计基础之上,而应计基础的特色是着重经济事件是否发生,不着重现金是否收到或是支出。
在信用交易中,只要企业认为应收账款可以回收,就可在尚未收到现金时,将这一笔交易认列为当期收入,并增加当期盈余。
(但会标记为:未实现收入。通过学习可以发现,应计基础是以事件完整性为依据的记账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时空混乱的问题,比如今年的业务,在明年才能到账,但这笔钱应该是算在今年,而不是记在明年的绩效上,这就是事件的完整性记账方式。)有关盈余与现金的关系,在前面的章节里已利用沃尔玛与戴尔的例子来说明过了,它们平均每1块钱的盈余,可转变成1.3至1.5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种优质的管理能力,就是造就高度盈余品质的重要因素。
经理人对衍生性金融商品应抱持两个基本态度:
别想靠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创造财务绩效。
不要盲从于金融机构的营销手法。企业如果没有彻底了解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性质,就涉入大额的交易,即使初衷往往是为了避险,但结果却可能是“越避越险”。
部分金融机构之所以推销衍生性金融商品,主要动机是增加自己的手续费收入,未必能就企业的立场及经营特色,思考衍生性金融商品对该企业的潜在风险。
企业必须对此建立独立思考的专业能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在前期进行大规模的组织重整或资产减损认列者,未来都可能有盈余品质问题。因为部分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提早认列,使得未来的经营绩效有虚增之嫌。
▲扭曲财务报表无法解决公司面临的竞争力及管理问题,只是将问题延后,并使问题恶化。对投资人而言,别太自信于自己能看穿企业的财务数据操纵(难度太大),应该专注地观察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变化,避开没有竞争力的公司。
举例来说:即使在美国安然案的做账事件被发现前,敏感、精明的投资人由财务报表就可估算其资金报酬率只有7%,远小于资金成本9%,显示它是一个在财务绩效上不具竞争力的公司。
计算一段时间内,公司运用长期资本创造利润的能力,在此所指的“资本”为股东权益加上长期负债。
资本报酬率=税后净利/运用资本
运用资本=股东权益+长期负债
或资本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1+长期负债/股东权益比一般而言,判断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指标为总资产报酬率(ROA)及股东权益报酬率(ROE),而资本报酬率(ROC)则是判断公司运用长期资本创造获利的指标。
假如两家公司的股东权益都是10亿,税后净利都是2亿,股东权益酬率也都是20%,无法分辨两者的差异,若A公司长期负债为10亿,而B公司没有长期负债,则A公司的资本报酬率就变成10%,B公司的资本报酬率为20%,显然B公司的经营效率高于A公司,因此,资本报酬率可弥补股东权益报酬率之不足。
但若一家公司举债的方式是以短支长(如以短期借款或发行短期票券支应长期资金需求),则资本报酬率也可能失真。
资金成本率是单位时间内使用资金所需支付的费用占资金总额的百分比。资金成本率可分为单项来源的资金成本率和综合资金成本率。单项资金成本率是指为某项资金来源所支付的费用占资金来源的百分比,如借贷资金成本率、普通股票成本率、优先股票成本率及保留盈利成本率等。综合资金成本率是以各项单项资金成本率为基础,通过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出来的资金成本率。资金成本率是企业筹集资金和进行投资决策所需计算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
(1)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资净额=资金占用费/〔筹资总额×(1-筹资费率)〕(2)长期借款资金成本率=借款额×借款利息率×(1-所得税率)/借款净额 (借款额扣除手续费后是借款净额)(3)债券资金成本率=(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所得税率)/[债券的发行价格×(1-债券筹资费率)(4)普通股股票资金成本率有好几种计算公式:
常用的是:无风险利率+贝塔系数×(市场报酬率-无风险利率)如果股利固定不变,则:普通股股票资金成本率=每年固定的股利/[普通股发行价格×(1-普通股筹资费率)如果股利增长率固定不变,则普通股股票资金成本率=预期第一年的股利/[普通股发行价格×(1-普通股筹资费率)]+股利固定增长率(5)留存收益的资金成本率与普通股股票的资金成本率计算公式基本相同,只是不需要考虑筹资费率。
盈余品质的背后是管理品质,只有真正的改善管理活动,才能创造竞争力,进而达到“基业长青”的目标。
盈余品质其实就是管理品质,如果竞争力不存在,就没有盈余品质可言。
能赚钱不一定代表有竞争力,但是能持续、稳健地赚钱,就一定有竞争力。因此,盈余品质就是竞争力最有力的代言人之一。
★股东权益报酬率,简称
成功的经营管理绩效,便是获利较高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而不只是在于每股收益的持续增加。
本章的主要目的就是介绍股东权益报酬率以及它的三个组成因子: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杠杆比率的概念。
市场上股东权益报酬率特别高或是变动异常剧烈的公司,都应该要特别警惕和注意。
在书中列举的上市公司中,有82个样本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超过30%并低于80%;还有20个样本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超过80%;这些样本公司虽然可能为绩优生,但也可能是财务状况有异常的公司。
★股东权益报酬率又称为净值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指普通股投资者获得的投资报酬率。
整体市场ROE的分布状态对于投资人的意义,关键在于有一个比较的依据。
当投资者看到市场的企业ROE分布状态之后,可以与其有兴趣的企业作比较,了解市场整体的趋势,也可以针对特定产业作个别的了解,会有助于投资者了解特定企业在整体市场的落点。
在2006年,由统计资料来看,大约有84.94%的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在-5%至5%之间,这意味着若将自有资金投入市场,则有大约超过80%的机会获利-5%至5%的投资报酬率。
以2006年平均定存利率不到2%的情况来看,若投资者愿意承担可能的风险,就可以将资金投入市场;若不愿承担,则可将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稳定的投资报酬率。
★网上搜索来的计算方法:
、股东权益报酬率=(税后利润-优先股股息)÷(股东权益)×100%。
、股东权益或股票净值、普通股帐面价值或资本净值,是公司股本、公积金、留存收益等的总和。股东权益报酬率表明普通股投资者委托公司管理人员应用其资金所获得的投资报酬,所以数值越大越好。
、原始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100%。
、股东权益报酬率=(税后盈利-优先股利)/股东权益×100%。
、股东权益报酬率=资产报酬率*平均权益乘数。
★书中的计算方式:
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定义为:净利÷期末股东权益或平均股东权益。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期末股东权益=(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资产)×(总资产÷期末股东权益)其中:
净利润÷营业收入=净利率
营业收入÷总资产=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期末股东权益=杠杆比率
即: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期末股东权益=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杠杆比率事实上,在各种财务比率中,股东权益报酬率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项。
首先,它本身就是对股东展现课责性的最重要数字;其次,除了对股东交代“事实”之外(即股东权益报酬率),拆解成三个财务比率则是要对其变化提供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前面提到财务报表中的“两个方法”;在这三个比率中:
净利率代表当期经营活动的成果;
资产周转率代表过去投资活动累积所产生的效益;杠杆比率则是筹资活动的展现。
这即是前文提到的“三种活动”。
为了控制公司的财务风险,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增加,通常不应该靠提高杠杆比率。
强调成本领导策略的公司,当发生资产周转率降低的现象时,必须注意它是否陷入薄利却无法多销的困境;【资产周转率降低,根据公式:营业收入÷总资产。可以看出,是获利能力减少的原因。】
对于强调差异化策略的公司,如果净利率降低,则必须注意它的品牌力量是否减弱,导致顾客不愿意再支付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购买其产品或服务。
【净利率低,根据公式:净利润÷营业收入。说明货没少卖,而净利润却降低了;原来1000个单位赚到的钱,现在需要2000甚至3000个单位才能赚到。】
对于股东权益报酬率及其组成的三项因子,要作综合分析,不能孤立地只看一个比率。
当公司股东权益报酬率很好,净利率却不如预期时,要评估该公司是否过度削价竞争;【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股东权益;总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假如2004年,股东权益报酬率20%=净利100亿÷股东权益500亿;净利率35%=净利润100亿÷营业收入285.7亿;资产周转率0.45=营业收入285.7亿÷总资产625亿;年时,股东权益报酬率20%=净利100亿÷股东权益500亿;净利率15%=净利润100亿÷营业收入666.7亿;资产周转率1.06=营业收入666.7亿÷总资产625亿;通过例子可以看出,股东权益报酬率2004年和2005年一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净利润也是100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净利率却从35%降低到了15%;这里面的变化很明显;2004年只需卖285.7亿的货物,就可以赚到100亿;但到了2005年的时候,需要卖666.7亿的货物,才能赚到100亿,多付出了2.3倍的努力。很明显获利能力下滑了,直接原因是:单品降价太厉害,并不是卖不动所导致。2005年比2004年卖的东西还多2.3倍,就可以看出销量上去了,但收益下来了。】
当股东权益报酬率很高,但杠杆比率也相对非常高的话,就需要检视是不是潜藏着高度的财务风险。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股东权益;总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杠杆比率=总资产÷股东权益;假如2004年,股东权益报酬率20%=净利100亿÷股东权益500亿;杠杆比率1.25=625亿总资产÷股东权益500亿;年时,股东权益报酬率45%=净利100亿÷股东权益222.2亿;杠杆比率2.81=625亿总资产÷股东权益222.2亿;通过例子可以看出,2005年时,股东权益报酬率陡然升高了,净利润100亿也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它的股东权益却缩水了近一半;由500亿减损到了222.2亿;负债也由2004年的125亿,上升到了2005年的402.8亿;负债率占比65%,股东权益占比35%;股东权益报酬率升高,净利润看不出任何问题,杠杆比率由1.25升至2.81;总资产没发生变化的情况之下,负债占比却扩大了,这是要把股东权益赔光的节奏啊。
由此,可以看出财务结构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但到底是流动负债增长了?还是长期负债增长了?需要通过更详细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股东权益报酬率同时涵盖经营、投资及筹资三大活动,因此最能表达企业整体的经营质量,并透露公司的竞争力强度。
企业可分为三大类:成长型、稳定型和景气循环型。
一般来说,公司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成长期,主要特征是规模逐渐扩大、获利逐渐好转、策略持续改善等;第二个阶段:为稳定型,当公司已确立其经营策略、获利及市场占有率均已达到一个不易突破的程度时,为此类型;第三个阶段:是景气循环期,当公司已达最大规模、市场占有率达到最大时,能影响该公司获利的就剩下景气的循环,若没有这方面的影响,则该公司面临无法经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成长型公司
★戴尔和惠普
戴尔的【股东权益报酬率】:1996年至1998年间为60%;景气不佳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期为30%以上;惠普的【股东权益报酬率】:20世纪90年代在10%至30%之间;2001年景气不佳的时候,一度呈亏损状态;2003年之后,维持在7%;戴尔的【净利率】:1990年至2006年间,维持在4%至8%之间;惠普的【净利率】:因有打印机业务的优势,在2000年前在6%至8%之间;2002年曾跌落到-1.6%;2003年慢慢回到4%左右;戴尔的【资产周转率】:一直维持在2倍以上;惠普的【资产周转率】:约在0.8至1.5之间;
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经营效率。
【财务杠杆比率】
相对于惠普而言,戴尔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较高,但是财务杠杆的比率也较高。
面对这样的资讯,往往会给人以该公司通过高风险的经营模式取得高额报酬的印象。
然而,戴尔是否在财务操作上面太过躁进?
其实不然,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影响戴尔财务杠杆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营收的增长,所带动的流动负债增加,加上库藏股的买回,使股东权益报酬率由40%增加至74%,显示了戴尔与供货商的谈判能力的提升,及利用闲置资金增加股东权益的努力。
戴尔的财务杠杆,从2002年的3.17攀升至2006年的5.6倍。
惠普在财务杠杆的使用上则较为保守,一直维持在2倍左右(负债占总资产50%)杠杆比率=总资产÷股东权益;
★青岛啤酒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从2002年开始持续地上升,而财务杠杆则逐年降低,可见青岛啤酒通过收购全国各地啤酒小厂作为扩充产能的方式,确实带来具体成效。
●景气循环型
在台积电股东权益报酬率的三个因子中,由于净利率与资产周转率为高度正相关,因此其股东权益报酬率的波动较沃尔玛高出许多。为了稳定股东权益报酬率,台积电的杠杆比率控制得十分稳健,约在1.2至1.3之间(即负债占资产比重约在17%至23%之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景气循环的变动,台积电的净利率与资产周转率形成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在半导体厂商的成本结构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固定成本(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当半导体产业景气循环转佳时,在固定的产能下接单及增加生产量,造成单位成本下降,带动净利率快速提升。
通常这段时期也是股价上涨最快的时段。当景气达到高点,产品价格又开始调涨,净利率提到更高。
由于资产周转率与净利率同时改善,股东权益报酬率于是大幅提升。
当景气转弱时,先是价格松动造成净利率下滑,接着是产能闲置,造成单位成本的提高,使毛利率更加低落,资产周转率与净利率同时下降,进而使股东权益报酬率迅速恶化。
与英特尔相比,台积电的净利率平均较高,但是资产周转率与周转率的稳定性都略逊一筹。
与沃尔玛低净利率、高资产周转率的经营模式相比,半导体产业的特色是高净利率(景气好时),但资产周转率较低(投资金额太高),且股东权益报酬率起伏很大。
不过,就财务杠杆比率而言,台积电和英特尔都十分保守,只有1.25左右(即负债占资产比率约20%左右)。反映半导体产业景气起伏较大,需要在更多自有资金作为经营后盾。
★股东权益报酬率有多重要?从众多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企业在策略上出现问题时,无论好坏,都将很快地反映在该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上。
股东权益报酬率可以总结企业的经营、投资及筹资三大活动,反映企业经营质量及相对竞争力。
然而,股东权益报酬率仍有它的限制。例如公司用“可转换公司债”来筹募资金,在公司债还没被转换成股票前,这种筹资方式会使股东权益看起来没有增加,因此股东权益报酬率看起来比直接现金增资好,不过这可能只是暂时性的扭曲。
▲此外,企业也不宜把股东权益报酬率当作是经营的唯一目标。当经营规模扩大,企业就不易保持30%以上的超高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这是投资报酬率递减的自然现象。
如果为了保持超高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企业因而减缓或停止营收的扩张,也会产生盲点。
不成长的企业往往缺乏战斗力,也不易吸收新的人才,组织容易老化。
但是,股东权益报酬率的概念如此简单、清楚,无怪乎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财务比率。
★美国最著名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曾说:“投资有两大要诀:第一,绝对不要赔钱;第二,请不要忘记第一条。”
在股市投资中,不仅要注意由于企业竞争力的“消长”所引起的风险,更必须留心人为的财务报表扭曲。
由于财报数字是经营活动的滞后指标,因此投资人想要预见财务弊案并保护自己,必须同时注意相关的非财务报表信息。
●注意股价“利多下跌”的警讯
所谓利多下跌,是指在有利多消息的情况下,股价却出现与趋势相反的滑落。一般而言,在出现利多消息时,股价应会随之上涨,以反映公司的成长性及获利能力。
然而,股价若不升反降,很有可能是公司本身暗藏有某些隐蔽的问题。
投资人应特别注意股价下跌背后所隐藏的负面信息,以避免地雷爆发所造成的巨额亏损。
●注意公司董监事等内部人大举出脱股票的警讯董监事是公司生果的决策者,对于公司的经营状况最为清楚,故他们对公司的持股比率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另外,大股东及机构投资经皆属重要的内部人,比较一般股民具备专业知识和人脉,容易察觉公司的变化及获利相关信息。
因此,当这些内部人开始大量抛售持股时,代表他们可能认为股价已超过公司该有的价值。
依证券交易法规定,公司的董监事或经理人转让持股时均须公告申报,故在上海及深圳交易所的网站中应有公告信息;另外,在公司的半年报及年报当中,也有董监事、大股东及机构投资人的持股状况。
投资人应注意这些内部人持股的转让情况,若发现异常状况,就应采取措施,及时保护自己。
●注意董监事或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警讯
大股东或董监事等内部人常滥用决策权,利用关联交易等方式侵占公司资金作为非营业之用,即内部人用公司的名义筹资,资金成本及其他财务风险却由公司代为承担,这种情况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影响深远,也会损害一般投资大众的权益。
●注意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警讯
会计师的工作是依据查核后的结果,对公司财务报表出具意见。会计师如果认为财务报表恰当表达公司状况,会出具无保留意见;反之,会依情节轻重出具修正式无保留、保留或否定意见;若会计师因故无法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查核,则会出具无法表示意见。
通常,会计师在签发意见之前,必须与公司管理层沟通,当管理层不同意会计师的看法时,就可能做出更换会计师的运作。
另外,公司出现舞弊嫌疑时,会计师为求自保,也可能拒绝查核,造成公司被动更换会计师。
有关公司更换会计师的说明,可于各大财经报刊杂志或证交所网站内公司重大讯息处察看。
●注意公司频繁更换高阶经理人或敏感职位干部的警讯高阶经理人是公司的重要资产,学术研究显示,公司频繁更换高阶经理人隐含着负面信息。
除更换高阶经理人之外,更换相关敏感职位也是一个警讯。
这类敏感性职位,比如:董事长秘书等,是最能了解公司实际状况的关键人物,如果是被迫换人,或许隐含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投资人应详加查证。
●注意集团企业内复杂的相互担保借款、质押等行为的警讯集团企业(或称关系企业)是指若干法律上独立的企业,因为某些特殊关系而结合的企业体,而特殊关系包含彼此持股,或是多家企业的董监事为同一人等。
虽然集团间的各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就企业经营上,经营者往往将集团视为一个整体,追求整体性的利益,因此可能会牺牲集团中部分企业的利益,以成就其他企业的利益。
较常见的手法包括集团间企业相互担保以达成借款的目的,或是彼此销货以求美化报表等。
●注意损益项目中非营业利润百分比大幅上升的警讯损益的组成项目众多,比如: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外收支等等,由于管理阶层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来操纵损益的认列,因此投资人在检视损益项目时,不应仅看最终结果的“营业净利”,还需注意其损益内容。而当损益有重大变动时,投资人也应了解变动的原因,若其中多源自于管理阶层可控制的项目,这就是财务报表带给投资人的警讯之一。
如果投资者只考虑利润总额数,而忽视了其利润总额的构成,就无法取得财务报表本身提供的警讯。所以,在财务报表造假及巨额亏空事件被披露之前,投资人就可通过分析该公司净利组成项目,或是通过该公司突如其来会计政策的改变,了解其损益暴增暴跌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
●注意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异常变动的警讯当一家公司有舞弊的倾向时,通常不会仅针对一个财务报表科目进行,而是同时操纵多个科目,所以当投资人发现一家公司财务报表上多个科目呈现较异常的走势时,这就是财务报表带给我们的又一个警讯。
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的比例下滑
一般而言,当公司的收款政策并无重大改变时,期末应收账款与当期营业收入应会呈现同向的变动;若营业收入不变或持续增加时,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减少可能代表该公司的收款速度变快了,或者是公司通过舞弊刻意制造这种假象。
同时,通过同行业的数据比较,可以发现问题所在。
存货金额异常增加背后的警讯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流动资产,可以发现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率由9.06%攀升到43.82%(5年平均为38.42%),但年报中并未说明存货的构成项目与计价。
因此,在面对这种产业时,投资人应特别注意其存货增减变动的情形是否合理,并与同业比较作为参考。
固定资产巨额增加背后的警讯
要了解行业内,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若某公司固定资产占资产比率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且5年来均高于该产业的平均值,那就非常需要重视这一变化。
同时,分析半年报的营业收入与固定资产,看固定资产增长的速度是否远高于业绩的增长,如果固定资产的金额比当期营业收入高出1.5倍以上时,需重视。
●注意具有批判能力的新闻媒体对问题公司质疑的警讯新闻媒体较一般股民具有专业知识,比较容易察觉公司舞弊的状况,许多弊案爆发前已有媒体提出批判报道,即使是美国的安然案也是如此。因此,当具有批判能力的媒体报道相差质疑时,投资人应详加参考。
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财务报表如何显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通俗地说,能赚钱并不见得就有竞争力,因为许多企业赚的是偶发性或短期性的机会财;然而,能持续地、稳定地赚钱的企业,一定具有竞争力。
对有竞争力的公司而言,获利是结果,从事具有高度附加价值的管理活动才是原因。
不管是个人或企业,专注都是创造竞争力最基本的原则。
“聚集”要求企业找到独特的定位;“联结”则要求企业的活动要与策略相连,活动与活动间也要联结成互相支持的网络,才能造就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这种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最终可以转化为高度的盈余质量(如获利的持续性、低变异性及可预期性等),以及令投资人满意的股东权益报酬率。
企业价值的创造,是由学习成长、内部流程、顾客价值、财务成果等四大方面的“活动”,互相紧密联结而成的。
由平衡计分卡的架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财务报表衡量的是财务方面的结果,竞争力的来源则是其他三个方面的“非财务”活动。
所谓的企业优质增长,主要反映在同时且持续地达到营收增长、获利增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长。
这三者的相对优先级,随着企业的策略定位及发展阶段有所不同。
经理人以财务报表进行自我评估或对其他公司的财报进行分析时,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优质增长类型。
重视获利增长,甚于营收增长;
重视营收增长,甚于获利增长;
重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长,甚于获利及营收增长;企业领导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依公司策略定位及发展阶段,动态地调整营收、获利、现金流量的相对优先级。
▲相对地,企业劣质增长的指标有下列常见的两种,它们是经理人与投资人都应极力避免的:
营收增长,但获利不仅没有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这种情况显示企业在追求增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对成本的控制,甚至陷入“为了增长而增长”的迷思中。
营收及获利增长,但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持续萎缩,甚至出现,现金净流出。快速增长型的企业如果没有好好控制管理应收账款或存货的增加,往往会陷入这种劣质增长的陷阱,甚至造成财务危机。
对于投资人而言,如果只见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却看不到经营“正确的事实”(获利、现金流量等),则可能是有财务弊案的公司。
▲显示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在市场占有率、营收、获利、现金流量及股东权益报酬率等重要比率的比较。
▲显示公司与竞争对手过去至今各项关键指标的变化。
投资人应养成习惯,经常比较投资标的与其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劣点。
▲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贯彻力”、“增长力”与“控制力”等三种力量造成的优质增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长,代表企业具有“贯彻力”,因为收回现金是所有商业活动的最后一道考验。
没有现金,就没有企业存活的空间。
营收增长代表企业具有“增长力”,能不断地在新产品、新顾客、新市场之上攻城略地。营收不能增长,只靠着成本控制挤压出获利的企业,会变得沉闷、没有生机,也会流失优秀的人才。
获利增长代表企业具有“控制力”,能在营收增长的同时,控制成本的增加,如此才能确定企业有“增长而不混乱”的本领。
这种“三力汇集”的企业才能创造持续的优质增长,也才是良好的长期投资标的。
除了重视财务报表数字金额的大小,也要重视数字质量的高低。
金额再高的资产,若质量不佳,可能会迅速地由磐石变成流沙;数目再大的获利,若盈余品质不佳,会使企业的绩效暴起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