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读后感(掩耳盗铃的故事)

掩耳盗铃读后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笔者有时候真的很羡慕我对面桌坐的数学老师。虽然教孩子们列算式也挺不容易,但孩子们问她的问题,至少她们是有标准答案。再看看我,我只能用4个字来形容孩子们问我的问题:一言难尽。
孩子们读“月黑雁飞高”和“大雪满弓刀”时,很认真地问我:“老师,大雪天哪有大雁?”孩子们读《咏鹅》时,问我:“老师,为什么第一句说的是3个鹅,不是5个,这不是五言诗吗?”每次遇到这些问题,笔者都会和语文教研组的几个老师各种讨论,“如临大敌”般地查阅各种资料。多数时候我们都能应付,但有时候我们却仍感无奈。
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一次。这次学生读的是《掩耳盗铃》,这是一个成语,也是一则寓言故事,大家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此文出自《吕氏春秋》,算是家喻户晓的妙文了,大家请看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这段内容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其实挺简单:晋国的智伯灭了范氏,有个百姓在范氏家看到一口大钟,于是想把它偷走。结果那个钟太大了,他背不动,于是便想到用锤子来把它打碎。但是打碎钟时,会有声响,很容易被人发现。于是他便想到了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认为自己听不见了,别人也就听不见。
学生问的问题很简单:“这个小偷蠢的地方不在于掩耳盗铃,而在于想用锤子敲钟这件事,钟怎么可能锤得破?”其实这个疑问,我们当年上学时很多人都有,只是大家不敢问,怕老师说我们没事找茬。就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几个语文老师听到时,确实有点儿懵,都被难住了。只能对这位小同学说:老师思考一下再回复你!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明白古代的钟是用来干什么的?掩耳盗铃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文中的范氏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位士大夫。而在春秋时期,钟是一种传统击打乐器,一般来说是用青铜制的。
青铜的属性咱们现在研究得是比较清楚的,它是我国野炼史上最早的合金,铸造性极好,化学性也很稳定。目前出土的青铜剑最有名的是越王勾践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此剑如今剑身仍无锈迹,锋利得很。在春秋时,青铜除了铸剑外,还有一个极常见的用途,就是做各种编钟。
《掩耳盗铃》中提到的这口钟,一般认为就是一种青铜做的编钟。既然是编钟,那它本身就是用来敲打的乐器,小偷想“以锤毁之”,前文又提到了这个钟挺大,这个难度确实是不小的,对一个小偷来说,应该不太可能。所以如果是青铜钟,唯一的解释是这是一口春秋初期打造的钟。那时候的青铜野炼技术还不是很好,青铜还较脆,易碎。
我们几个老师中,还有一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想法。据《吕氏春秋》、《山海经》记载,春秋时期还出现过一种陶钟,这种钟是用细泥红陶做的,自然就易碎得多。但是,这种陶钟打碎后,还有没有价值,咱们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请教了化学老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青铜比起铁器,相对来说是更易碎的,但是作为编钟的青铜,是否可以用小锤子就击碎,则要看那口钟具体的含铜量来确定。
以上是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目前只能研究到这里了。大家可能认为这位小学生有些挑刺了,毕竟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哪里需要那么纠结这么多。但是这种带着思考读书的习惯,确实是值得点赞的。而且事实上,考古学界在研究各种古代的青铜器时,就是需要参考各种古籍,了解当时的冶炼水平。这些古籍,自然就包括了《吕氏春秋》,以及这篇寓言小故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咱们这位小学生,更值得点赞。大家上学时,有过这个疑问吗?欢迎讨论。

 

掩耳盗铃的故事
这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达不到掩耳盗铃的地步,但是也相差无几了。这个故事原本不是我所能记住的,只是一些片段隐藏在脑海里,偶有一次难得的老妈与媳妇儿的促膝长谈,提到我小时候有多么非器(土话方言,可以理解为淘气的意思),我路过的她们时候听到一句两句,这便勾起了我对往日的回忆,脑海里存储的一些片段被重启,又一一衔接起来,组成了一副稍微完整的动态画面。而就在刚刚,闷得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居然把这一画面重新给翻了出来,不仅如此还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写好了文章居然没有在后台提交,虽然群里发了,但还是略显尴尬。
那么切回发现秘密前的画面,写下这篇文字的原因,是想把脑海中那个盗铃的画面保存下来,就像是在时间的海洋里落下一片叶子,终究是有痕迹的。那个时候应该是五六岁,外公健在,姥婆儿婆儿也还在世(我们这边管妈妈的奶奶),周末一次去外婆家,实际上是妈妈想回娘家顺便带我过去,要不然没人看,生怕我闯祸。记得那时候的院子还真是大,有前院还有后院,要进两道门才能到住处,前院放很多杂物和柴火,后院是两间砖瓦房和一排三间窑洞。那时候应该还是比较苦的,楼房还不是很多,爷爷家和外婆家都有窑洞和青砖房。还有一个事情,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外公有时候会把牛拉到窑洞里跟人一起住,可见当时牛作为生产资料,对一个家庭多么的重要。可能会有人觉得我在开玩笑,能有那么大的地方吗?那我还真可以告诉各位,还真就有那么大,一个狭长的窑洞,最里边反而比较宽敞,自始至终我都没有探索到尽头过,一个是因为黑洞洞的,当时还小拿不到照明工具比较害怕,另一个原因是既然知道牛辛苦在里边,难免会有牛粪,踩到就中奖了!除了对这个好奇外,还一个物件叫我欲罢不能啊,就是牛脖子上挂的铃铛,不知道为啥,每次听到都觉得很动听,也很安心。现在想想可能因为知道是外公牵牛走过,而且是牛,踏实又付出不求很多回报,有料吃就行。君子无罪,怀璧其罪,牛辛苦没有错,可是这个铃铛嘛就被我惦记上了,谁他这么吸引人嘞。俗话说得好,不怕人偷,就怕人惦记,我就这么眼巴巴地看着,心里一直在惦记着那个铃铛,终于皇天天不负苦心人啊,让我逮到一个机会。那天到外婆家,东转转,西转转,遛了一圈儿又一圈儿,没啥可玩儿的,周边的小朋友又不太熟,苦是无聊啊。可任何事情达到一定程度都会有转机,只要寻找肯定会被你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这不机会来了。具体什么原因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个铃铛换了下来,被外公藏在窑洞的壁洞里(姑且这么叫,就是窑洞的墙壁上挖一个方形洞,平时放一些零碎物品,当然跟今天偶像剧里的壁咚是不一样滴)。发现后我简直是心花怒放啊,然而我让自己冷静下来,机智地把铃铛放回去,如常地玩耍,吃饭,睡午觉,下午估计着快要走的时候(当时没有时间观念,凭的是经验,一般妈妈都是呆到天快黑开始回家),悄摸地去把铃铛揣到兜里,然后拼命哭喊着要回家,非要拉着俺妈赶紧回家,妈妈自然不知道咋回事,不过还是说了几句话就准备收拾东西离开,而我早早地就在里院门口等着了,应该说是做贼心虚的迫不及待。可惜的是啊,天不遂人愿,外公偏偏这个时候要安回铃铛,发现铃铛不见了,说了一句“ou铃怎么找不着了”,问我见没见,我慌得一批,啥都没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撒丫子就跑。接下来的画面各位都猜到了吧,不动还好,一动,铃随吾响,彻底暴露了,被大人拉住,强行从口袋里把铃铛扣出来,还挨了一顿数落,哈哈。是不是觉得我应该挨一顿打,说实话,我也不记得了,毕竟挨顿打就是家常便饭,那能记住那么多呢!一计不成,再想办法,等啊等,找啊找,估计外公有防备了,以后再也没找到这样好的机会,真可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直到我都逐渐长大了,直到那头牛已经太老,不能再下地干活了,直到外公含泪把那头牛卖了。据说卖牛的时候,外公看到了牛在流眼泪,不忍心卖就又牵回去了,再后来我就不知道后来了。要上学,要关注很多其他事情,有新伙伴,有了新爱好,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探索不完的未来世界,而这个故事永远停留在了那段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