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雩文艺】作者:袁安辉《云盘山下我的家》总第284期⑦2019年第211期⑦

请点击上方赣雩文艺关注我们哟!
让阅读得到升华!情愿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本公众号欢迎广告投放和热心赞助!

《云盘山下我的家》
作者:袁安辉
"云盘山"位于广西东兰县与凤山县长峒村交界处。我的家~名不见经传的弄风屯座落在云盘山脚下。
弄风屯是坡里村或者泗孟乡海拔最高的村屯,四季迎风。天空若飘点细雨,周边村屯还走路扬尘,干干爽爽 。这里已经阴雨烂路,满脚稀泥。犹如头上是另一片天。
"弄风″之名因何而来?无人可以说清道明。据说前些年政府搞地名普查,有人说或许因为弄风?场小、山高、风大、雨多而得名。因没有谁能说出另一得名原因而据此上报。或许,今后这就成了弄风这个地名得名依据。
解放(1949年)前,弄风屯只有几户人家数十丁口。解放初相继有人口迁入杂居。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汉、壮、瑶多民族多姓氏杂居的自然村屯。
战乱年代,这里曾是一片"净土"。凤山县长峒一带属国民党控制区域,而毗邻的凤山长洲乡板均村一带属红七军游击队的游击区,夹在中间的弄风,成了两不沾边的灰色地域。因社会动荡,时而长峒乡民将牛马、粮食拿到弄风藏匿,时而板均乡民也将牛马粮食送至弄风藏匿。弄风人为求自保,不敢开罪任何一方,小心谨慎,分别代管好双方物资,如数归还属主而无失误。村民也因此避过了刀兵之祸。
也是在那个年代,弄风袁氏一青年,敏而好学,刻苦上进,考取国民政府广西民团干校。毕业后,服务于当时村、乡及凤山县政府。其间,国民党凤山县政府对长洲游击区进行围剿,其通过乡友转达信息致长洲,游击队因事先得到信息而规避了被围剿的风险。在参与围剿的兵痞下令火烧长洲乡板均村那爱等屯民房时,他拉着村民陈宝球站在兵痞面前,义正辞严的责问领头兵痞,普通百姓有什么罪,为什么要烧人家寨子?我们不是土匪,不许烧百姓房子。谁烧谁是罪人。阻止了兵痞的烧寨恶行。
多年后,其为争取革命有功人员待遇,曾赴凤山县长洲乡板洋、拉蛇、那爱等村屯找当年的游击队员罗盛元(音)、黄秀尤以及那爱屯的陈宝球出具曾在战乱时期帮助过游击队,保护过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证明时,几位老前辈忆聚在一起,忆及往事,对其当年冒险保护游击队及群众的义举赞赏有加。虽争取待遇无果,却让我对其年轻时的作为敬佩不已。
解放初期,时局动乱,国民政府风雨飘摇之际,其辞职回乡,以农为业。闲时习经向佛,日耕夜读,常为乡邻书写春联、喜联、香火,不取分文,乐此不彼。右江独立师领导黄举平带队剿匪,途经弄风时,进家喝水解渴。见其家中张贴对联、词赋,便与其交谈,感其文化修养甚好,邀其参加剿匪队伍。其以子女年幼无人照顾为由婉拒,终生务农。其晚年常讲起黄举平带队伍追剿土匪,在干亮峒(地名,与弄风一坳之隔)打了一仗,歼灭了不少土匪,邀了许多枪支的故事。晚年时,其数度出席东兰县政治协商会议。并留下不少关于战乱年代、解放初期当地历史情况的书稿。其逝世后,这些书稿及其所存经文不知所踪,实在可惜。在那个小学三年级的人都算文化人执鞭教书的年代,委实浪费了他那一身学问。
弄风?场不大,人口不多。但人朴质、本份、勤劳能吃苦是远近闻名的。
农业学大寨修水利、造水田、建新村。
弄风地处大石山(喀斯特地貌)与土岭交界处,地表无泾流,生产水源较远。在农业学大寨的日子里,弄风男女齐上阵,情侣腰缠麻绳悬挂在半悬崖上挥大锤,舞钢钎,凿水沟。锤打钢钎撬,从悬崖峭壁上开凿了数公里长的灌溉渠道,将水引到弄风,旱地变良田。当年修渠道比武的情侣被当作榜样,拍成幻灯片四处宣传。
人多地少,弄风人向山包要良田。凭人工锄头挖,战阴雨、斗烈日,将?场中两个山包夷为平地、开垦成良田。当年稚嫩无知的我,乘叔叔们歇气时,撕扯下他们肩背上被烈日晒裂的老皮问他"这是什么?怎么这样?″得到的回答是"要想吃饱大米饭,就得要把老皮换"。语言朴实,富含哲理。一块八亩面积的水田,在父辈门的汉水浇灌下呈现在眼前。长大后,无论在哪干什么,未敢偷懒半分,深受"要想吃饱大米饭,就得要把老皮换"的映响。
刚修好水渠、稻田,新村建设又马不停蹄的展开。工地上,铁锤钢钎的叮当声夜以继日的响个不停。一袋袋水泥,由柔弱的母亲、姑姑们,从一个距弄风约5~6公里叫周若的地方用背篓一袋一袋的、翻山越岭背回到建设工地。真佩服半饥不饱的她们那种坚韧不拨、吃苦耐劳的精气神。
只可惜,新村工程因故半途而废,千辛万苦搬回来的一袋袋水泥受潮变硬,村妇们的汗水和着水泥凝固成了石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弄风人和全国人民一道,放开手脚,战天斗地要粮食,谋温饱、求富裕。田边地角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种上包谷、水稻、木薯、小米、南瓜、青菜……猪栏里,牛、马、猪、鸡、鸭混养,凡是能够种、养的都尽一切所能多种多养。每天三更,村里便传出臼、磨的吭哧声。一家、一家、又一家,整个?场在臼、磨的交响乐中醒过来、忙起来。
东方晨曦初现,免强可见脚步,勤劳的弄风人已经带上用竹筒盛装的午饭,奔向一小时行程外的希望的田野。月亮升起,不知疲惫的弄风人方心不甘情不愿的收拾柴草、猪菜往家赶。周而复始,日子在乡民们的努力中由饥饿变温饱,由温饱到富余,由富余奔小康!他们知道"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的道理。自觉的、不知疲倦的向前奔跑。
人口在增长,坡地在贫化。人多地少严重束缚了弄风人发展的手脚。走出去,才是发展的途经。九十年代初,弄风富余劳动力多数奔往矿山打工。原来使惯犁耙的人,在矿山打钻爆破、选矿出碴。苦脏累重活,只要能挣钱,什么都干。挥汗如雨不叫累,赚取劳务收入。
要致富先修路,启民智重教育。大山深处的弄风人,吃尽交通不便苦头,忘不了数公里外肩挑背篓背水泥回家的那份艰苦。修路改善交通成了摆在弄风面前的头等大事。1990年代初,在年近八十的袁姓老人倡导下,全屯人投资投劳,对原连接凤山长峒村的行人道路进行了首次改造。
2000年代初,村民再次投资投劳,将原来的人行石山路改造成了村屯公路。通公路后的弄风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改变,昔日的茅屋瓦房已经被一栋栋别致的楼房取代。后来,在政府的关心下,又开通了坡里行政村至弄风的通村道路。在河(池)~百(色)高速公路凤山连接线施工期间,这条村屯道路成为凤山~东兰的临时主道,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弄风~弄农公路已完成路基施工,将成为弄风通往外面世界的又一便利通道。
弄风人 历来重视教育、崇文尚武。民国时期的袁姓曾培养出当时全乡乃至全县为数不多的一名大学生。解放前就自筹材料、土地于弄风兴办小学。解放后,一度办到完小,方便了弄风及周边弄农、弄朋、弄腊等?场孩子们求学。
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弄风的父母勒紧裤腰带也不误送子读书。从弄风小学走出去的人有大中专生、本科生、硕士生、留美研究生等等。由解放前的一支独秀到现如今的百花齐放,人材济济。
弄风人崇文尚武,有志青年从军报国在附近也是名声在外。老游击队员郭万祥、周官诚在革命战争年代投身革命,为民请命。抗美援朝老兵袁世彬随队伍"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新时代,具有尚武精神的弄风人代有精英跨入部队的大门,拼搏在军营、青春献国防。他们有从农入伍的黄甫照、黄必胜、黄必新、李官应、袁祖豪、向青发;有求学从军的袁祖杰;有投笔从戌的向青山;有弃岗当兵的唐光耀……
区区400人口的小山?,从军人数勇冠周边乡镇村屯。老村干部韦礼南曾对这一现象总结说:"坡里出军人,先看弄风屯″。
从凤山长峒经弄风至坡里的村屯水泥路,如一根金线,诉说着弄风的山水故事。
弄风山水,无风景名胜区山水的奇秀美,缺风景名胜区山水的名人轶事。但却有着自己的传奇故事。
弄风四面环山,东面石山如牵马拜将,人称马鞍山。南面山势雄峻,植被茂盛,人称拐枣山。西面土岭,海拔最高,直接云天,称云盘山。北面山峰崖如刀削,猴见发愁,称破岩山。马鞍山、破岩山暂且不表,单说拐枣山与云盘山。
拐枣山位于?场正南面,山势雄峻。大半山腰有一深不见底之天坑。坑口宽约3米,高2~5米,下倾约20度。坑口四周为致白方解石,壁上花草、日月图案精美,如镂似刻,美不胜收。
洞口下斜往里约20米,忽然呈90度垂直陡坎深坑,阴风渗人,深不见底。据说,民间攀岩釆药高手曾欲下探究竟,只下降了十余米而心中发怵赶紧升井。坑内洞天,无人知晓。是否是古代神仙宅第,有待专业队伍考证。
铁打营盘流水的兵,营盘必和兵相关。据说云盘山原来不叫云盘山,后因太平天国異王石达开的一支队伍在此山上安营扎寨而得名。山顶削平成两层平台,中间高四周低,还真象练兵场那么回事。距营盘山不远,溪水潺潺,为住兵提供了水源保障。营盘山大半山腰,近原东(兰)~凤(山)驿道处,有一突出的山包名哨棚堡。因当年营盘山驻兵,在此处设岗放哨而得名。哨棚堡驿道上有一天然石窟窿,似内置牛角,为哨兵吹号示警工具。哨兵发现情况立即吹响牛角示警。
传说異王兵败后,驻扎在云盘山的队伍惨遭围剿。残兵败将逃走前,将存放于云盘山、哨棚堡的财宝就地掩埋并施法封存。曾有人供奉祀品欲挖掘云盘山的财宝,当挖掘到和祀品等价的财宝后,再想挖掘必遭冒顶塌方,掘宝人不死也伤而作罢。
哨棚堡宝藏,只有能吹响岩石牛角的人才能找到。语云:吹得牛角响,金银任意装"。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不知有多少人到此挖地寻宝。那牛角被寻宝人吹的溜光圆滑。宝寻没寻到未知,但寻宝人间猛吹牛角,互?口水却是不争的事实。而生活在云盘山下的汉、壮、瑶族同胞,每天仍然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忙碌着。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根发芽,原来被耕种到坡顶的云盘山下坡地,早已经被杉、椿、油茶、板栗、黑桃树占领。云盘山下的弄风人长者留守家园,少者外出求学,壮者他乡打拼。沐浴着党的富民春风的弄风人,正阔步前进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这是云盘山下我的家。
作者简介
袁安辉,男,1970年9月生,广西东兰县人,初中文化,打工族。早年在国有矿山企业上班,矿山关闭破产后自谋生路。平时喜欢写作。曾在《中国有色金属报》、广西《支部生活》、巜桂中日报》、《河池日报》等发表小豆腐块。
《赣雩文艺》:传播正能量、文艺欣赏、纵情山水、健康生活!《赣雩文艺》热烈欢迎文朋诗友们原创首发佳作投稿!才艺展现于交流,才情横溢于佳作,风雅陶醉于赏悦……所有美好的文字结缘于心声的共鸣!
人生的精彩就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了“相同兴趣爱好者”的心声共鸣和真情鼓励!……天涯海角,天南地北……四海之内皆文友,走到一起来,聚拢这儿来,《赣雩文艺》每时每刻欢迎着文朋诗友们的参与和欣赏!
天是蓝天;地是绿地;山是青山;水是秀水……佳文美诗是一幅幅秀丽如感人动情的山水画,让人绘、让人赏、让人雅!……在文山艺峰中,其实每一个登山者都可以“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领略高峰之风光山色是因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所以踏实每一步,其实是提高每一步!《赣雩文艺》在这儿愿与大家携手同行,共攀高峰!……“寒冬酷暑心相伴,风雅乐趣每一天”!……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赣雩文艺》欢迎您!
坚毅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请记得点赞哦!欢迎转发!
更多精彩请用手指长按下图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赣雩文艺》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往期精彩回顾:
【赣雩文艺】作者:袁瑱博《咏雩都“红军长征第一渡”》总第256期①2019年第183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