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哏儿了—-逛吃天津卫

天津是离北京最近的大城市了,也许是越熟悉的地方越没有好景致,虽去过天津很多次,但真真的没有耐下心来走走这座号称“百年中国史看天津卫”的城市,仅留在记忆里的除了李大人的三条古街,就是洋货市场了,似乎印象中这就是一座毫无特色的城市,也就一直没有什么欲望专程拜访。知道近些年,随着走的地方多了,对历史的东西越来越感兴趣,忽然之间发现天津也算是很有底蕴的城市了,加上天津这些年似乎在悄悄地增大着宣传力度,从吃到晚到寻古探幽,天津与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了,说走就走,去看看现在的“天津卫”吧。
天津这些年,似乎在改变着人们心中“老土”的形象。五大道、意风街、天津之眼,似乎越来越洋味十足了。而相声、煎饼果子的异军突起,又让土味继续保留着,我想来天津,也就按着吃喝玩乐,土洋结合来按图索骥吧。 洋 味 儿 既然天津这些年在可以打造洋味儿,那就先说说洋吧。确实,这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似乎是一夜之间,曾经印象中的天津“土”房子都消失了,除了刻意打造的洋人街,大街小巷看到的楼房建筑似乎都增加了一些洋的色彩,看着让人非常养眼,那些曾经的“驴粪蛋表面光”摇身一变而成了洋小姐,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要说洋,天津还真是有底蕴的,最靠近北京的洋租界,自然就留下了五花八门的洋建筑,天津也就得到了一个“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漫步海河边,宽阔的大道两侧是挺拔的梧桐树,梧桐树外是红顶的各色洋建筑,如果是晚上,五颜六色的灯光照耀下,看得出是刻意打造的十里洋场的三千繁华,是天津的古典美与现代美交织的集中体现,世纪钟广场的世纪钟,像极了伦敦的大本钟,而海河上的桥也不少,号称“九桥十三景”,不同的桥有不同的造型和味道,海河中呜呜汽笛的游船驶过,远处灯光闪耀的“天津之眼”,真的让人恍惚间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似乎来到了泰晤士河畔。令人只想沉浸在这眼前的波光与倩影里。 天津洋的代表我认为首推“意大利风情街”,不长的街道是斑驳的石板路,两边的昔日租界的意大利别墅前是花园掩映的酒吧咖啡馆,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点,看似杂乱的招牌在这里却有条不紊,配合着地中海风格的建筑,仿佛这里的一切都是属于意大利的浪漫,像极了欧洲那些转角的咖啡浪漫。 “五大道”是另一处闻名的洋建筑群,曾经的英租界,民国时的高档别墅区。这里遗留的多国各式风貌的建筑成为此地最经典的标志,各种名人故居比邻而建,庭院、外墙、立柱、门窗的设计上都独有心思。漫步其中,也许不经意就能揭开一段尘封已久,或是鲜为人知的历史。而曾经天津足球的代表民园体育场,现在已经改成了下沉露天广场,建有许多欧式建筑,广场东侧的是透空罗马柱,绿草萋萋的广场上已成为帅哥美女们谈情说爱的极佳场所,看着眼前这一切,都让我联想到牛津剑桥的青春。
不去品评这种刻意打造的殖民地文化的正伪,只说眼前的一切,眼前的天津洋,似乎都在诉说着美人如玉剑如虹的昨日岁月,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土 味 儿 说完了洋味儿说土味儿,说实话,天津的土味儿存留确实不如洋味儿。曾经的各种马路、大胡同、东北角等独具津味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地名,故事只能到老段子里听了。而曾经红极一时的天津品牌,“恒大牌香烟”、“飞鸽自行车”等,如今也只能存在老一代人的心中了。不过感觉比起北京,保留的还算是更多一些。我觉得保留最完整且最典型的土味儿,当属天津卫小剧场相声了。
相声这门艺术,起源于北京,可发扬光大于天津。相声这门儿艺术在天津辉煌得一塌糊涂,这座城市也走出来像马三立郭德纲等蜚声坛内外的相声名家。就连坐出租,闲逛街,听到师傅用天津话抖包袱,也乐得以为自己在茶馆听相声呢。相声本是地摊文化,辉煌于现场交流,剧场相声电视相声确实缺少些味道了。 而天津的小剧场相声,则是朝气蓬勃的发展着,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相声茶社。在这里听场相声,就如同吃饭一般自然。茶馆可以自带小吃和茶叶,还有免费的热水提供。几组演员轮番上阵,男女老少的表演都是精彩纷呈。这里的环境颇让人有古代茶馆听书的感觉。台上的人妙语连珠,台下的人叫好起哄。氛围相当热烈融洽,让人恍惚穿越了百年的岁月。 除了吃,另一种土味儿我认为保留在海河边,河两旁密密麻麻的鱼竿林立,马路边就是现钓上来小鲫瓜子们的出处,让人不禁想起那段著名的相声《钓鱼》。
历 史 作为离北京最近的洋租界,这里享有“百年历史看天津卫”的美誉。这里的历史,除了著名的瓷房子、西开教堂等,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那些多如牛毛的名人故居,这也代表了它当年的辉煌地位。 李叔同、曹禺、张学良、梁启超、吉鸿昌、霍元甲等人的故居,年轻的周恩来邓颖超们的觉悟社,袁世凯新军的所在地小站练兵园,每一处都是大名鼎鼎,每一处都在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一笔。 吃 终于轮到说我来天津最重要的目的了,吃!作为吃货的我,应该说天津对我最大的吸引力应该就是吃了,这远远超过了那些洋味儿。 早餐:在天津,你根本不舍得错过早晨!天津的早餐实在能满足一个吃货所有的梦想,锅巴菜、老豆腐、面茶、卷圈、棒槌果子、煎饼果子、油酥烧饼、炸素丸子……还有著名的大饼卷一切!且听我我慢慢道来吧: 锅巴菜,是天津最典型的地方风味小吃,也叫“嘎巴菜”。据说天津人每天早上都要吃上一碗才行,这也是我最垂涎的了。最有"名气"的嘎巴菜,一定是大福来"了,很多地方的特色美食都会附着一个传说,还都要与万岁爷挂上钩,所以"大福来"嘎巴菜,也不能免俗地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清乾隆年间,《水浒传》中菜园子张青后人张兰,在天津卫开了一家张记煎饼铺。一日,恰逢乾隆爷微服进店吃了一份煎饼卷大葱,忽然口渴难耐,便叫上汤。煎饼铺本不卖汤,急中生智,店中人就将煎饼撕碎加上调料用水一冲便端了上来。谁知客人一尝备觉鲜美,遂问汤名。店家误以为问自己名字,便答道"郭八"。客人大笑说:"汤怎能叫'锅巴',应加一'菜'字才妥。"几日后,一位御前侍卫闯进煎饼铺大嚷:"掌柜,你大福来了!"并放下皇上赏的纹银二百两。自此,"大福来锅巴菜"就出了名了。 这次来天津卫,吃了两顿“锅巴菜”,一是著名的西北角大福来,一是无名的小巷锅巴菜,总的感觉差不多,大福来的人更多罢了。这次才知道锅巴菜不是菜,应该说是打卤煎饼更贴切,吃时,要将切好的煎饼块放入卤子锅,稍加搅拌后连卤盛碗,浇上腐乳汁、芝麻酱、辣子糊,再撒点香菜,味道独特,确实好吃。
老豆腐,是以点得极嫩的豆腐为主料,盛入碗中,再浇上卤子、黄花菜、木耳。不论夏三伏还是冬三九,这道传统的早点从未缺席过天津人的早餐桌。
煎饼果子:煎饼果子,本出自天津,最传统的当属煎饼加馃子,只不过现在随着人们口味的进步,馃箅儿慢慢取代了馃子成了首选。来到津城,以我的习惯,什么网红杨姐、二嫂子,连锁满津城,我也就不去凑热闹了,一头扎进胡同里,去找那真正的传承。这家煎饼摊名字叫“87年老大爷煎饼果子”,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摊车经营,三十年不换地,真正的津味煎饼坚守者,这味道才够劲儿。总结一句话:别信网红,别信老字号,高手在民间,匠人因为坚守。 说完了早餐说午餐,那肯定是包子了,天津的包子享誉全国,当然,就不要和我提“狗不理”了,狗都不理,我干嘛要理呢。 我去的是一家下岗女工开的包子铺,二十多年来如一日,别无分号,这包子,薄皮大馅,一咬一口肉香,这才有点真正的天津味。 最后要说说大餐了,不只有包子煎饼,天津的大菜也是独具特色呀。天津第一名菜罾蹦鲤鱼,我估计你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因为不是每个天津菜馆都做的出这道菜的。外形恰似一只跃上龙门的鲤鱼,外表带着鱼鳞都炸得金黄酥脆,连鱼骨都酥香可口,大酸大甜的口感十分鲜明;独面筋:则有着恰好好处的劲道;老爆三、贴饽饽熬小鱼、八珍豆腐、皮皮虾木须等等等等,不但味美,盘子端上来量多的让你吃惊,我就有被当地人指点的尴尬。 至于其他的天津老字号美食,桂发祥十八街的大麻花;耳朵眼的炸糕,我就不做点评了,吃吃也就罢了,也许是偏见吧,我对国营的老字号从无好印象,就像狗不理。 重走天津卫,不同的视角,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天津和北京一样,在现代化的旗号下,许多小店夜市被整改消失,其实也意味着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传承的消失,我们不排斥现代化,不排斥连锁网红,但也真心希望这些经营历史悠久,口碑良好的传统美食,不至于因为大都市化被消失,这样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是一种损失,不希望我们的后代们只能吃到麦当劳和肯德基和不负责任的老字号。
暂别天津,也告别这些天津的代表,各种故居、瓷房子、天津之眼等等过去或现在的天津象征,过去的辉煌,今日的网红,天津,真是一座风彩特异的城市,有小吃有大餐,有洋味有土味儿,短暂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土洋结合的天津,海河边的垂钓,一丝不苟的胡同煎饼,在这里,有人的地方就有烟火气,有烟火气的地方就有“哏儿”的笑声,最爱接地气的民生,也就最爱这平民化的天津,也让我深深喜欢上这座城市,这座离北京最近最低调而又富有内涵的城市,我一定还会再来一亲芳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