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下册)

书名: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作者:[英]尼尔·麦格雷戈
译者:余燕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
目录
第十五部分现代世界的入口:
公元1375年至公元1550年
第十六部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
公元1450年至公元1650年
第十七部分宽容与偏狭:
公元1550年至公元1700年
第十八部分探索、剥削与启蒙运动:
公元1680年至公元1820年
第十九部分批量生产,大众宣传:
公元1780年至公元1914年
第二十部分 我们制造的世界:
公元1914至公元2010年
第十五部分现代世界的入口:
公元1375年至公元1550年
71
苏莱曼大帝的花押
书法作品
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公元1520年-1566年
这张文书是幅绝美的绘画作品,被称为花押,是用钴蓝色墨水以粗重的线条描画在厚纸上,并饰以形如金色花朵的明丽图案。这图案其实是阿拉伯文字母的组合,是从一张公文顶部裁剪下来的,整体的设计拼出了它所代表的那位掌权苏丹的封号:“苏莱曼,塞利姆汗之子,无往不利”。同时,线条围成的一个一个圈里点缀着莲花、石榴、郁金香、玫瑰与风信子,华丽的伊斯兰装饰充满自然形式的欢快。底部的那一行文字写的是:“此乃苏丹高贵的姓名签字,带给世界光明的崇高图案。愿这份旨意能够在永恒的造物主真主的帮助与守护之下,发挥它的力量。苏丹下诏……”
苏莱曼大帝1520年登基之后的短短几年间,匈牙利帝国、希腊的罗德岛、突尼斯,地中海整个东海岸线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之中。管理这样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需要一个官僚体系,以保证中央权力触及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这份花押便是证明皇帝权力范围的标记。
72
明代纸币
纸币,中国,公元1375年至1425年
这张由桑穰制作的纸币比A4纸略大一些,质地柔软,呈现天鹅绒般的灰色,发行于1375年。
宝钞中间画着连成一串的十摞铜钱
这样的十摞铜钱重达三公斤,携带起来十分笨重,取用也十分麻烦。因此发行纸币能让货币流通更加便捷。但明朝政府随意加印纸币,导致纸币大幅贬值。明政府发行宝钞十五年后,一张面值为一千文的宝钞已只能兑换250枚铜钱了。终于,1425年,明政府停止使用纸币,银锭转而成为明朝货币制度的基础。
73
印加黄金美洲驼
金雕像,
秘鲁,
公元1400年至公元1550年
1500年左右,印加帝国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直到1520年前后,被西班牙人破坏殆尽。印加帝国的地形遍布海滨、山坡到高山草原,其强盛得益于美洲驼。“是否有可被驯养的动物,能够驯养什么动物,对人类文化与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美洲驼极适应高海拔地区,耐严寒,能自主觅食,还可以提供驼毛、肉和肥料。
这座小美洲驼金像精巧无比,可以托在手心,高仅五厘米上下。它是用打薄的金箔制成的,中空,因而十分轻。在印加文化中,最盛大的宗教仪式是太阳祭。在祭祀中,除了宰杀活的美洲驼以外,各省的首脑也会向君主线上黄金或白银制成的美洲驼雕像,作为这一地区繁盛的牲畜财富的象征。这件美洲驼可能就是象征物之一。
74
翡翠龙杯
翡翠杯,中亚,
公元1417年至公元1449年
中亚地区的帖木儿帝国创立于1400年左右。帖木儿的孙子,同时是天文学家的王子乌鲁格·贝格的名字被刻在了这只龙把手的翡翠杯上。在美观之外,中亚人认为玉石可以保护主人免遭雷击与地震之灾,并可以防毒。但帖木儿帝国仅仅靠个人忠诚维系。作为统治者的民族习惯了草原生活,觉得官府缺少自由。他们没有一个有序的中央政权,也没有成功运作的官僚体系。乌鲁格的统治仅仅维持了两年的统治,帝国便分崩离析,成为各方势力纷争的站场。
杯子上的阿拉伯文“乌鲁格·贝格库拉干”
乌鲁格被杀三百多年后,这只可能被摔过的玉杯被以白银修补,并雕刻了一句土耳其文“神的仁慈无远弗届”。那时,原属帖木儿帝国的地区已经被俄罗斯帝国占据,随后,这块地方分别经历了沙俄、苏联和乌兹别克斯坦。如今,乌兹别克斯坦的纸币仍向世界宣称,他们是砧木儿帝国的后裔,纸币上绘有黑玉纪念碑陵墓的图案,即乌鲁格·贝格和帖木儿大帝的长眠之地。
75
丢勒的《犀牛》
木版画,德国纽伦堡,公元1515年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画作之一,丢勒给这只犀牛加了一个边框,将犀牛的身体圈进一个仅能勉强容身的密闭空间,给人一种受束缚的观感。在围住犀牛的边框之上用德语写道:“(一五一五年五月)得自印度的活动物——犀牛——运抵里斯本,献给英明神武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它的模样如下所示。其颜色类似斑点乌龟,遍体覆盖着厚鳞片,个头类似大象,但腿更短,刀枪不入。……有人说它行动迅捷,活泼而狡猾。”
犀牛来到欧洲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是欧洲人侵占亚洲土地的开端。犀牛的抵达伴随着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财富的诱惑。葡萄牙国王决定把这头犀牛作为礼物送给教皇,他需要教皇支持自己确立的对东方国家的支配权。可这头犀牛没能踏上意大利的土地。运载它的轮船刚离开港口就遭遇了风暴,船上人员全部遇难,被铁链拴在甲板上的犀牛也没能逃过一死。但这不妨碍犀牛的故事的流传。丢勒的一生卖出了四五千张犀牛画像,从比萨教堂的大门到南美哥伦比亚教堂的壁画上,都有犀牛的身影。
第十六部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
公元1450年至公元1650年
76
机械帆船
机械帆船,德国奥格斯堡,公元1585年
这是一件用抛光的铜和铁精心打造的模型,附带八音盒和时钟功能,高约40厘米,是欧洲贵族桌上的精美摆件。它不仅是对欧洲造船业的概括,也是1450年至1650年欧洲的缩影。它的原型是1588年西班牙派出的对抗英国无敌舰队的船型,“玛丽罗斯”号战舰。
端坐在船尾的人物是鲁道夫,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他面前走过气味选帝侯及使者,正接受封地并向皇帝致敬。
十名号手与一名定音鼓鼓手交替宣告盛宴开始。另有一名鼓手与三名侍卫,十六门小炮,其中十一门能够进行自动装载并发射。
这是一件十六世纪德国的重要贸易品。最伟大的技术不是造型,也不是镀金,而是钟表与自动装置。类似这艘帆船的机械装置曾被赠送给中国皇帝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获得了高度赞誉。这样的自动装置早就不再是富人的把玩之物,它们是实验科学、机械学、工程学和关于永动机探索的核心,反映了人们意欲通过掌握世界运转的奥秘来逐渐掌控整个世界的愿望。也正是在公元1600年前后,人类将世界视为整套机械装备的观念逐渐成形,宇宙被视为一种机器,虽然复杂难解,但最终能够为人所操控。
77
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
黄铜饰板,尼日利亚贝宁,
公元1500年至公元1600年
每件贝宁饰板都有A3纸的大小,用深浮雕的方式尽现贝宁统治者奥巴胜利的场景以及奥巴宫廷内的仪式。它们是顶级的艺术品和金属雕刻的杰作,也是欧洲与非洲相接触的两个独特历史时刻的记录——第一次是和平的贸易,第二次则是血腥的屠杀。
这张饰板上共有五个人物:三个非洲人和两个欧洲人。坐在宝座上的奥巴头戴类似头盔的王冠,博子上戴着一串大圆环,右手握着一把仪式用斧头。他的两侧各跪着一名宫廷高官,他们的后方浮着两个仅露出头和肩部的小欧洲人。这两个欧洲人来自葡萄牙,是第一批经海路到达西非的欧洲人。他们将象牙和黄金运回欧洲,又为奥巴的宫廷带去世界各地的商品,包括地中海的珊瑚、印度洋的货贝、远东地区的布料以及欧洲黄铜。这些数量空前的欧洲黄铜正是制造贝宁饰板所需的原料。很快,跨越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占据了主体,欧洲各国争先恐后地掠夺非洲土地,贝宁文化的艺术品被掠夺至世界各地,是至今仍划在尼日利亚人心中的伤痕。
78
双头蛇
马赛克装饰小雕像,墨西哥,
公元1400年至公元1600年
阿兹特克帝国曾在十五世纪一度统治墨西哥,又在1521年被西班牙人粗暴推翻。绿松石马赛克是阿兹特克文化中精美艺术品的代表。这座双头蛇整体宽约40厘米,高20厘米,十分引人注目。在木架外侧贴了大约两千块小绿松石作为蛇身,鲜红色的贝壳装饰蛇头的鼻子和齿龈,白色贝壳镶嵌作为硕大而可怕的毒牙。
蛇对于阿兹特克人来说很重要,因为它是重生和复活的象征。如今神庙中仍有蛇的浮雕,它们嘴里喷出的水落到地里傍着庄稼生长,这代表着生殖繁衍。金字塔及寺庙的墙壁上也都描绘着羽蛇神。
在西班牙的文件中,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领蒙提祖玛面对西班牙外来势力的侵略时,没有召集军队,而是献上了这件供神的珍贵礼物,并表达了敬意——这件礼物很可能就是这条双头蛇。但阿兹特克的贡品制度让属民怨声载道,很多人因此加入了西班牙入侵者的阵营,成为了帝国最终崩塌的根源。很快欧洲的传染病席卷而来,带来深痛的灾难。在西班牙人到达数十年后,近九成的土著居民死亡。墨西哥成为了西班牙帝国在美洲大陆北起加利福尼亚南至智利与阿根廷的广袤领土的一部分。
79
柿右卫门瓷象
陶瓷雕像,日本,
公元1650年至公元1700年
白象在世界上许多地区一直都是力量与神迹的象征。这对白瓷象讲述了十七世纪中日朝间三角斗争的故事,并见证了现代跨国公司的诞生。
这件瓷象是十七世纪陶艺家柿右卫门的作品。起初,中国是瓷器的发祥地,十五世纪,朝鲜掌握了中国的制瓷技术与知识,又通过战争传播到了日本。十六世纪晚期,日本在丰臣秀吉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并于九十年代两次发起对朝鲜的战争,试图以他为跳板,进攻明王朝。但他未能占领朝鲜和中国,但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从朝鲜半岛获得了宝贵的制瓷技术,也带走了一些陶匠。随后,1644年明朝覆亡,在长期的政治混乱中,陶瓷业受到重创,在欧洲市场上留出了很大的缺口。日本趁此机会在陶瓷出口贸易中一举替代中国,占领了整个欧洲市场。欧洲人竞相购买,甚至开始自行仿制。此时,日本进入了幕府时代,1639年,统治者切断了国家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仅允许少数国家能够进行贸易活动,荷兰的东印度便是其中之一。1659年,这对大象乘坐东印度公司的货船来到欧洲。如今,柿右卫门家族制作彩绘次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80
八里尔银币
西班牙银币,玻利维亚波托西,公元1573年至公元1598年
西班牙人是在黄金的诱惑之下来到美洲的,但真正使他们发财的却是白银。十六世纪四十年代,他们终于在今属玻利维亚的地方发掘到了巨大的银矿。白银的源源流入为西班牙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让它熬过了最严酷的经济危机和破产风潮。八里尔银币一度成为全球货币体系的基础,发挥着全球货币的作用。
但在财富生产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直到如今,波托西银矿的劳作环境仍然十分恶劣。同时,货币的大量供应带来了通货膨胀,银币在西班牙进内变得稀缺,因为大部分都被用来购买外国商品而流出,本国的经济活动反而衰退。直到四个世纪以后,我们仍在挣扎着了解世界金融市场,控制通货膨胀。
第十七部分宽容与偏狭:
公元1550年至公元1700年
81
什叶派宗教游行仪仗
镀金黄铜游行仪仗,伊朗,公元1650年至公元1700年
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的伊朗,是个能同时包容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这在这柄制作于1700年左右的仪仗上窥得一斑。这件仪仗整体高约一米,用镀金黄铜制成,专为什叶派穆斯林庆典而准备,游行时被装在杆子上,高耸于队伍之中。仪仗上刻着十一位什叶派精神领袖的名字,他们都是穆罕穆德女婿阿里的后代,也同阿里一样为教捐躯。

什叶派信徒认为,宗教指引者只能由穆罕穆德的家人担任,即先知的女婿阿里的后代。而大部分逊尼派穆斯林则相反,他们信奉最初由选举产生的哈里发的权威。因此在先知去世后的几十年里,这种歧异引发了流血冲突,导致阿里与其子全部遇难,这一事件开启了什叶派精神领袖殉教的传统。
修建于17世纪上半叶的伊斯法罕基督教堂,将基督教的图案表现法与伊斯兰教的设计相结合
有数百年的时间,什叶派一直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个少数教派,从未当权。它一直饱受争议,游离于边缘地带。萨菲王朝成立后宣布什叶派伊斯兰教为伊朗国教,在伊朗历史上是划时代的举措。如今伊朗国教仍是伊斯兰教什叶派,其与十七世纪一样,仍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
82
莫卧儿王子细密画
纸画,印度,约公元1610年
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欧亚大陆上三大伊斯兰帝国鼎立:中东与东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伊朗的萨非王朝和南亚的莫卧儿帝国,其中数莫卧儿帝国最为富有。在莫卧儿穆斯林统治者治下的臣民大部分都不是穆斯林。除了耆那教与佛教徒,印度教徒约占总人口的75%。印度教徒并非《古兰经》中“圣书的子民”,因此理论上说,伊斯兰统治者甚至没有必要对他们宽容。但他们通过采取广泛的宗教包容政策解决了这一潜在难题。
这幅来自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细密画表现了君主统治下的世界与宗教领袖的领域之间的关系:圣人位于画面左侧,灰发长须,面前摆着一根分叉的棍子,这显然是托钵僧或伊斯兰圣人的手杖或拐棍。他面前的年轻人穿着有黄金装饰的紫色衣服,腰间别着贵族必备的饰物——镶嵌珠宝的匕首。清贫的苦修僧与衣着华贵的王子跪坐在一个略高于地面的平台上。在这一场景中,权力与虔诚相遇。创建伟大帝国的过程中必然战事频仍,但王子寻求的并非战争,而是友谊。王子与信仰不同的印度教徒联姻,国王不仅能够包容异教徒,而且十分友好,允许它们在和平与和谐中共存。
83
皮影戏偶比玛
皮影戏偶,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公元1600年至公元1800年
这个男性角色高约70厘米,五官分明,鼻子极长,长而细的双臂末端各长着一只大爪子,身上布有类似蕾丝的精致镂空装饰。它名为比玛,是伟大的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角色。在伊斯兰教来到印度尼西亚之前,皮影就已经是爪哇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1811年至1816年间,作为在全球范围内抗击拿破仑治下法国的战略之一,英国占领了爪哇。到任的英国新总督莱佛士爵士对各个时期爪哇文化都抱有热情。他在赞助皮影戏表演的同时也收集皮影,这张比玛便是他的藏品之一。
84
墨西哥手绘地图
绘制在树皮上的地图,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
公元1550年至公元1600年
这是一幅带注解的地图,宽约75厘米,高50厘米,用一张树皮绘制。地图上的几何线条也许代表了田地的划分,上面标记的名字则表示土地所有者。一条蓝色的小河以波浪线表示,画着脚印的分岔路代表交通大道。地图上还绘有图案——中间是一棵树,树下有三个穿着欧洲服饰的人,还有两座用鲜艳的蓝、粉、黄三色绘制的带钟楼的大教堂,分别为圣芭芭拉教堂和圣安娜教堂。
这份地图绘制的是一片位于墨西哥城东部特拉斯卡拉省的地区。当地居民曾经饱受阿兹特克统治者的压迫,因此积极配合了西班牙人击垮阿兹特克的战争。因此地图上许多土地所有人的名字都有西班牙定居者与当地印第安贵族通婚的痕迹。这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产生了全新的混血阶层。
85
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
木板印刷,德国莱比锡,公元1617年
1517年,马丁·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订在了教堂的大门上,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1617年,欧洲新教徒正面临险峻的现实:罗马教皇通过公开祷告,呼吁天主教国家团结起来反对改革运动,铲除异教。作为回应,新教徒为了百年纪念,制作了这张宣传画。
在画面上,上帝托梦给萨克森选帝侯,熟睡的选帝侯下方,路德正在天堂射下的一束光下阅读《圣经》,领受上帝赐予的福泽。路德抬起了头,光芒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经文书写的是上帝的话语,阅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这一切都并非发生在教堂内。这便是新教徒直白的宣言:阅读《圣经》是信仰的基础活动,是一种借助新的印刷技术,让所有信徒都可以各自在家进行的活动。
在画面的前端,路德拿着一只大型鹅毛笔写出“Vom Ablass”字样,意为“论豁免权”。这是他对教廷出售豁免权的尖锐攻击文章的标题,针对教廷让信众在有生之年付给他们金钱以减少死后灵魂涤罪时间的举措。路德的鹅毛笔一只延伸到画面中央一座标示着“罗马”的城市,径直穿过了一只标有“教皇利奥五世”字样的狮子的脑袋,还戳去了以人类形象露面的教皇头上的冠冕。这张宣传画印刷了数万张,钉在酒馆和市场里,引发了广泛议论。
第二年,1618年,战争爆发,并给中欧带来了为期三十年的破坏。
在宗教改革两百年纪念日之际,1717年人们又制作了新的海报,与此同时,整个欧洲大陆将要展开一场与宗教改革同样深远的革命——启蒙运动。
第十八部分探索、剥削与启蒙运动:
公元1680年至公元1820年
86
阿坎鼓
鼓,制于西非,
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
公元1700年至公元1750年
爵士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非洲与美洲之间的那段进行奴隶贸易的黑暗岁月。当时,鼓随奴隶们一起从非洲被带到美洲,音乐赋予了这些流离失所的被奴役的人一种声音,让他们将不同族群联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最终跨越各大陆的音乐。
鼓的主体由非洲破布木制成,1730年从西非远渡重洋来到弗吉尼亚。它并非随着奴隶远航,而是酋长之子携带之物,或是送给船长的礼物。在船上,鼓的用途也并非娱乐,而是让奴隶跳舞,以保持身体健康,克服抑郁情绪。在美洲种植园里,奴隶一度被允许敲鼓奏乐,但没过多久,奴隶主便开始担心这或许会成为奴隶反抗的激发因素。确实,1739年的南卡罗莱纳州,鼓成为了奴隶召集武装反叛的工具。因此,殖民地当局立法禁止使用非洲鼓,并将其归为武器。
将这只鼓带回伦敦的汉斯·斯隆本人也是牙买加的一位奴隶主,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奴隶音乐集。1753年,大英博物馆成立不久,汉斯·斯隆爵士将他的藏品遗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87
夏威夷羽毛头盔
羽毛头盔,美国夏威夷,
公元1700年至公元1800年
夏威夷的岛外人,夏威夷的国王送给库克一大批贵重的礼物,其中便包括这件羽毛头盔。红色的羽毛来自猩红蜜鸟,黄色的羽毛来自蜜雀,这种鸟几乎通体都是黑色的,只有少数羽毛是黄色。若一只鸟能拔下四根可以用得上的羽毛,这只由大约一万根羽毛组成的头盔,或许需要一支150人至200人的团队,付出跨越几代人的努力。
1779年,库克船长重返夏威夷,正值岛民在和平时期祭祀神祇龙诺的节日。他被当作至高无上的首领接待。他在岛上待了一个月,期间修复了船只,并精确地测绘了当地的经纬度。之后,他继续向北航行,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迫使他返回夏威夷。此时岛上开始祭祀战神,船员们不再受到欢迎,在与当地居民的冲突之中,库克被杀。
夏威夷本身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永远地改变了。欧洲和美洲的商人带来了致命的疾病,传教士也改变了岛上的本土文化。如今,这件羽毛头盔对于夏威夷人来说,象征着曾失落的过去,失去的国度和领导权。
88
北美鹿皮地图
绘制在兽皮上的地图,
美国中西部,公元1774年至公元1775年
这张地图由一位美洲原住民于1774年绘制,长约100厘米,宽约126厘米,形状完全是整张鹿皮的原样。那时,英国正和法国争夺北美加拿大的领土。经过七年的战争,英国控制了原有殖民地以西,从五大湖直至密西西比的广大地区,其中便包括这张地图所绘制的区域。从地图上依稀的痕迹中,我们依然能看出它所记录的,是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交会处形成的V形区域间超过四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地图的中央写着“皮安基肖出售”的字样。皮安基肖是一个原住民部落,他们为瓦伯许土地公司绘制地图。
红字:鹿皮地图上河流的名称
圆圈:现代城市
半圆:地图上标注但未写明名称的定居地
人们总是在地图上标注出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地图标注了河流,和印第安部落的居住地,基本没有涉及任何欧洲人的居住地。同样,绘制同一区域的欧洲地图正好相反,只标出了欧洲的居住地,而略去了印第安人的。这几乎可算是对启蒙运动核心问题的最佳阐释:不同民族间的互相了解是极为困难的。
89
澳大利亚树皮盾牌
木质盾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植物学湾,公元1770年前后
1770年,詹姆斯·库克抵达澳大利亚东海岸。一个当地的男人试图阻止他们登陆,拿着这块盾牌来到海滩上,在逃跑是扔下了它。
这块盾牌约1米高,30厘米宽,由澳大利亚红树林木制成。收集了一周植物标本后,船队继续北上,在抵达澳大利亚北端之后,库克便正式宣布整个东海岸属英国所有。探险队归国后不久,英国政府便将此地作为囚犯流放地,由此开展了漫长而惨烈的,使得多个土著民族走向灭绝的历史。这块树皮盾牌便是一段充斥着误解、剥削与种族灭绝的历史。
90
玉璧
环形玉器,中国北京,
制作于公元前1200年,
题刻于公元1790年
乾隆皇帝十分重视这块玉璧,以至于做了一首诗“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
谓碗古所无,托子何从来。
谓托后世器,古玉非今材。
又谓碗即盂,大小异等侪。
并把这首诗雕刻在了玉璧之上。这些文字犹如车轮的辐条一样从中央的圆孔一侧放射排列。乾隆并不认为这是对文物的破坏,反而认为书法能为玉璧之美锦上添花。
同时,乾隆认为,玉璧是个碗托,需要碗互相搭配使用。因此他又镌刻了相同的内容在他选定的碗上。
配套的碗
第十九部分批量生产,大众宣传:
公元1780年至公元1914年
91
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
黄铜精密计时器,英格兰,
公元1800年至公元1850年
17世纪至18世纪,钟表制造是欧洲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英国作为海上强国,尤其关注在颠簸的海上应如何避免钟表产生偏差。18世纪中期,哈里森发明了一台精密航海计时器,这一装置不受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和船只持续起伏的干扰,始终都能准确计时。但由于价格昂贵,这种仪器只有海军负担得起。1800年,两位伦敦钟表匠成功简化了计时器的构造,最终让每艘船都能配备这一航海装配。
这只精密计时器便是一个价格较为低廉的精密计时器,并曾被带上多艘船只,小猎犬号便是其中一只。小猎犬号有项任务是绘制南美洲海岸线。计时器使得人类首次准确无误地绘制出海洋地图。到19世纪中期,格林尼治时间被证实确立为所有英国船只计算时间及经度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英国船只绘出了全球海图,格林尼治子午线与标准时间逐渐为国际组织所采用。
92
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
炻瓷镶银茶具,英国斯塔福德郡,
公元1840至公元1845年
在英国上流社会,早在18世纪之前茶就开始流行了。到了18世纪,民众对茶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政府的重税导致茶叶价格居高不下,走私茶叶甚至多于通过正当途径进入的茶叶。终于,1785年,在守法茶叶商人的施压之下,政府大幅降低茶叶税。至此,茶与茶具已经不仅仅是奢侈品,成为英国所有阶层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这套三件的红棕色陶瓷茶具便是如此:一个约40厘米高、壶嘴短而直的小型茶壶,一个糖罐和一个奶罐。
为了获得糖,第一批被运到美洲的非洲奴隶种植甘蔗,从此开始了漫长而可怕的三角贸易:将欧洲货物运到非洲,非洲奴隶运往美洲,再将奴隶生产的糖运到欧洲。可以说,不过在19世纪的英国饮用加了糖的茶,便几乎与世界上所有大洲都产生了关联,也与一个长满触手的资本主义产生了联系。
93
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木版画,日本,公元1830年至公元1833年
这幅《神奈川冲浪里》是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之一,大英博物馆藏有这幅画的三个版本。近处巨大的深蓝色浪花在海面上高高卷起,远处是宁静的覆盖着白雪的富士山。细看来,海浪之下有三条渔船即将被吞没,船上还有惊恐的渔民。渺小的富士山似乎提示着我们:海岸遥不可及,且人在大浪中迷失了方向。
这幅画的蓝色是最吸引人的色调。出人意料的是这并不是传统的日本蓝,而是普鲁士蓝或柏林蓝。同时,透视技法的运用使得这幅画并非纯粹的日本艺术,而是西方材料和绘画手法,与日式审美的融合。
作画时候的日本是闭关锁国的日本。画中的巨浪似乎象征着保护日本的屏障,也似乎展现出日本人出海游历、进行思想交换和贸易往来的可能性。1853年开始,日本在压力之下开放港口,重新开始与外界交流。
94
苏丹豁鼓
鼓,中非,公元1850年至公元1900年
这面鼓诞生于非洲中部苏丹与刚果交界的地区,最初应该属于某位有权势的酋长的宫廷乐队。它的外形为一头短角水牛或丛林水牛的模样,从头到尾长约270厘米,高约80厘米,大小相当于一头短脚的小牛。它头大、尾短,主体集中在被挖成中空的整个身体部分,背部有一道狭窄的豁口。鼓的两侧厚度不同,因此经验老道的鼓手能用传统的鼓槌敲出两种不同的音调以及多达四种的音阶。
鼓的主要功能是在出生、死亡和聚会等纪念性场合演奏。而这只鼓的历史就是一部19世纪的苏丹史。长久以来,苏丹一直被一分为二:南部为信仰传统宗教的非洲人的领地,北部则为穆斯林的领地。19世纪末,在丰富的象牙与奴隶资源的诱惑下,欧洲和中东势力早已进驻中非。许多中非部落首领与奴隶贩子合作,对敌对部落实施突袭,然后转卖俘虏分赃。埃及政府手中集中掌握着奴隶抓捕与贩卖这一地区利润最高的支柱产业。在苏丹历史上的危急时刻,这面股随着奴隶来到了埃及喀土穆,刻上了伊斯兰图案。1881年,一位宗教兼军事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自称“马赫迪”,即受安拉指引的人,发动了一场圣战,要将苏丹从埃及人手中夺回。完全屈服于英国的埃及政府派出戈登将军率兵进攻苏丹,但他们并没有成功。戈登被处死,并在英国被奉为英雄。1898年,埃英联军摧毁了马赫迪的兵力,重新夺回了喀土穆。在城市近郊,这面股又被发现了,并被重新雕刻,印上了英国皇室的徽章。
95
遭女性参政论者损毁的一便士币
爱德华七世便士,英格兰,
公元1903年至公元1918年
这枚便士的形象遭到了损毁,“VOTES FOR WOMEN”(女性要有选举权)印满国王整个头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大约六成男性拥有了选举权,但女性完全被排除在外。1832年《大改革法案》颁布后不久,争取女性参政权的行动便开始了。直到20世纪,把宣言刻在国家货币上,成为她们绝妙的宣传策略。
除此之外,女权运动者还采取了许多其他至今仍会让人感到震惊的行动:用铁链把自己捆在唐宁街十号的栏杆上;在信箱里投放邮件炸弹;被送进监狱后绝食抗议。最暴力的自残行为发生在1913年的德比,艾米莉·戴维森冲到国王的座驾前,最终死在了马蹄之下。
终于,1918年,年满30岁的英国女性获得了投票权。1928年,《平等选举法案》把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年满21岁的女性,与男性选举权条件相同。
2003年发行的五十便士纪念币,纪念妇女社会与政治同盟成立100周年。
第二十部分 我们制造的世界:
公元1914至公元2010年
95
俄国革命瓷盘
瓷盘,俄罗斯圣彼得堡,公元1921年
这个带画的瓷盘是为了纪念俄国十月革命、庆祝新统治阶级诞生的物品。它用橙色、红色、黑色和白色生动地呈现出一座革命工厂所迸发的活力与生产力。在画面前端,一个无产阶级的代表形象正大步走向未来。他的脚下散落着单词“KAPITAL”(资本)。
在布尔什维克夺取统治权不久,皇家瓷器厂被收归国有,更名为国家瓷器厂。这件瓷盘背面有两枚工厂标记,釉面之下是纯白瓷盘于1910年问世时皇家瓷器厂所作的尼古拉斯二世的标记,釉面之上则是苏俄国家瓷器厂于1921年绘制的镰刀锤子的标记。
瓷盘上的两枚标记
这件瓷盘绘制于1921年,当时,苏维埃俄国陷入了内战、物资匮乏、旱灾与饥馑的重重困境之中,有超过四百万人因饥饿丧生。但瓷盘传递给我们的,是布尔什维克早年间明确坚定的信念。
96
霍克尼的《在平淡的村庄里》
铜版画,英格兰,公元1966年
霍克尼是一名同性恋,但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之间的行为属于犯罪。在这幅铜版画里,两个约莫二十来岁的赤裸年轻男性并排躺在床上,一条毯子盖住了下半身。霍克尼认为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通过艺术争取自己的权利,同时加入日益壮大、为同类争取权利的阵营。
性与爱的吸引从一万一千年前的小石雕,罗马杯,到霍克尼,一直走到了今天。可惜如今我们依旧无法对性与爱的态度达成共识,人权战线上依旧硝烟四起。
98
武器王座
使用武器部件制作的椅子,
莫桑比克,公元2001年
武器王座是一把用不同枪支的零部件拼成的椅子。这些枪支制造于不同的国家,之后流入非洲。这件武器王座是莫桑比克内战中所有死难者的纪念碑,记录了战争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非洲犯下的罪行。19世纪一度昌盛壮大的帝国开始衰退,新的全球意识形态和国家身份开始兴起。这一切在后殖民时代的非洲上演得最为血腥。十九世纪后期的非洲争夺大战,主要在英、法、葡三国殖民势力之间瓜分,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时也有所收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大陆上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各国在六十年代后逐渐赢得了独立。但在脱离欧洲势力的过程中,它们仍然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斗争。
作了椅背的,是两把老式的葡萄牙式G3步枪。因为莫桑比克正是在1975年推翻葡萄牙近500年的殖民统治才取得了独立。椅子其余部分的材料都产生于共产主义阵营:扶手来自苏联的AK-47,椅座则是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步枪,一条前腿是朝鲜自动步枪的枪管。因为左翼抵抗势力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在苏联及其盟国的扶持下赢得了胜利。
一百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三十万嗷嗷待哺的战争孤儿。1992年,和平终于降临。“从年轻人手里收走死亡工具,为他们创造致富机会。”政府让交战双方自愿上缴上过战场的武器,以换取一些积极实用的工具,如锄头、缝纫机、自行车、建材等。
99
信用卡
阿联酋,公元2009年
金币、纸币、银币,金钱迎来了它的第四种形式:塑料卡。1958年,第一张信用开在美国银行问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用卡传播到北美与英国以外的地区,在全球通行。
这张汇丰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同时印有英文与阿拉伯文,正面中部有一道红色回纹装饰,看起来像排列在长条状图案里的中空星形。这是伊斯兰的标记,用以宣布它的归属。这是中东经济影响力扩大的产物,同时也说明了,在全球多个地区,宗教重返经济与政治舞台的中心。
100
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
中国深圳
公元2010年
地球每小时获得的太阳能远远超过全世界人口一整年消耗的能量。太阳能板是最简单而实用地将无尽的太阳能转化为清洁、可靠及廉价能量的方式。
从人开始为人的那一刻开始,100件宝贝的时光跨越两百万年,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漫长的时光中,我们看到了人们使用的工具从简单粗陋逐步精细,人们对资源和权利的追求愈演愈烈,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区域开始融合、产生矛盾分歧、进而战争、又呼吁和平,人们对爱的追求曲曲折折,人们对宗教的坚持、抛弃与辗转。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一百件藏品无法反映世界的真实面貌,毕竟时光愿意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少太少。这三篇总字数达到4万字的读书笔记也无法说明这个世界到底如何变迁,毕竟在实物面前,所有的文字都苍白无力。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地前往大英博物馆,能够看一看人类,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吉光片羽,知道我之所以为人,到底是一件怎么回事。
往期:
读书笔记 |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上册)
读书笔记 |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