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读书笔记 | 摆脱“中年油腻”,就读少年之书

【读书笔记】栏目从2018年四月开始更新,基本保持了每两个月一次的频率,如果有人恰好错过了,也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直接搜索↓
正确的搜索方式如图所示,不用在后台输入关键词啦
这个栏目一来是向大家介绍最近读的闲书,共同交流;二来也是督促自己,繁忙工作琐事之余留一片心安之处。//近来总听人讲到“油腻”一词,大概意思是不可一世的优越感所展现出来的可笑滑稽,通常人在变世故之后,才会搭得上这个词,因为觉得自己拥有的足够多,无需再成长。摆脱“油腻”要靠不断的自我审视,多一点对世界的好奇与谦卑之心。萧伯纳讲,好书读的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或许是这份“无知”引发的探索欲使人变得可爱。读书,读好书,读少年之书,多多益善嘛。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是枝裕和
-----
日本电影导演里,想不出有谁比是枝裕和更会拍琐碎漫长的夏日时光。就是那种,看着夕阳一寸寸消失、眯着眼打个盹就过去的,湃在冰镇西瓜里、嘬着手指都能回味起来的漫长又短暂的夏天。这本《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算是枝裕和的自传性电影笔记,他以每几年作为一阶段,记录自1995以来开始拍电影的心绪。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电影技法如小树苗抽枝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的模样,以及夹杂在其中的社会思考、人文关怀和生活体验。是枝裕和讲:“如果说我的电影中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是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这种细枝末节直接体现在作品中,大概是大量涌现的电影意象:比如《海街日记》镰仓屋檐下黄铜风铃响,《小偷家族》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的热乎乎的寿喜锅,《步履不停》街角斜对面被日光照到发白的杂货店,《奇迹》鹿儿岛漂浮在空中的火山灰,还有风中的大波斯菊、美味的“薯片碎”、破土而出的蚕豆苗……这些细细碎碎的小点被温柔粘连成一支长线,串起了日常生活的针脚。温柔自然是主旋律,可是枝裕和从不意图用温柔粉饰太平,你甚至能在每个看似柔和的镜头下,看到背后暗藏的隐秘的哀伤。比如是枝裕和在《奇迹》里拍的“成长”主题,故事讲一群各怀愿望的孩子们相信“看到九州新干线列车交错的瞬间,奇迹就会发生”的传言,就一起踏上了旅程。
这些愿望中隐藏着一个兄弟俩的祈祷,他们因为父母分居而相隔异地,暗自盼望奇迹发生让家庭破镜重圆。听到这儿颇有点《天生一对》的意思了,是枝裕和本也可以拍成美国轻喜剧大团圆式结局,可是他没有。他不觉得硬凑成的团圆是“奇迹”,更不会是“成长”。什么是成长呢?是小男孩懂得了死去狗狗不会复生,决定带它回去好好埋葬;是小女孩坚定了去东京做演员的梦想,并承诺会常常回家看妈妈;是哥哥在最后一幕学着爷爷的样子舔舔手指举在风里,判断出“嗯今天不会积火山灰了”……原来接受理解生活并心怀感恩,才是成长。虽然并无“奇迹”发生,谁说孩子们内心的改变不是一次次小小的奇迹呢?是枝裕和跟电影里的匠人爷爷很像,他做的甜品轻羹,看起来不过是山药白糖米粉制成的简单甜品,尝起来清淡如云,可是越嚼越香,稳妥的甜味要慢慢品。这是是枝裕和的温柔,也是生活的。?《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余光中-----余光中是我很喜欢的华语诗人之一。他不大爱用晦涩的意象,也不做文字游戏,很多抒情小诗很像是随口一吟,但是也奇怪,余先生轻轻巧巧拈了几个最随意的字,却任你如何改词换句也不会更美。我读余光中的诗,常常感受到一种类似眷恋的情感。那些在诗里未能详述的眷恋,在他的散文里找到了源头。余先生留下的散文篇章不多,这本《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收录了最经典的十几篇。主题依然围绕着乡愁--他的四川老家和童年。先生自己说,“那峰连岭接的山国,北有剑阁的拉链锁头,东有巫峡的钥匙留孔,把我围绕在一个大盆地里,不管战争在外面有多狞恶,里面却像母亲的子宫一样安全。”人家说,年轻的好时光是会给一生打上烙印的。故乡像细密的一张网,打捞起月光似的少年心事。于是余光中此后的散文诗篇,都浸着巴山蜀雨潮潮的雾气。有篇叫《天方飞毯原来是地图》,写余先生自己一度痴迷收集地图,探索世界各地。不曾想起点永远在故乡,飞的越远思念就越深。明明人在阳光明媚的LA,心思却仍止不住飞回家乡小镇:这个时节大概又要夜雨连绵了罢?仿佛已经听到杜鹃声里凉凉湿意。而当他的乡愁逐渐幻影成形,终于在地图上凝结成一个点:家。余先生写小时候父母教自己念古文,父亲的闽南调跟母亲的常州腔搭在一起,筑成他对古言念白最初的印象。待他自己成了家,事情变得更加有趣。他称其为“日不落家”--原因是四个女儿两个在北美,两个在西欧,二老留在台湾岛,彼睡我醒,一家子的时钟再没有同时黑夜过。做父亲的自然对女儿无限眷恋,恨不得施什么“太空舱冻眠术”,好把她们更久一点留在身边。谁知道时光催迫,再揉眼时,四个女孩都已长大。这时危机感忽上心头:不好,四个“假想敌”要出现,把女儿吻醒抢走。他身为“女舍舍监”自然要警惕,暗自盼望“假想敌”们晚一点再来掠余宅。余先生一家人看到这不免哈哈大笑,此刻这位誉满国际的大诗人不过是个为女儿担惊受怕的顶可爱的老爸罢了。其实余光中的精神内核里还有很强的少年气,文字读起来“不显老”,鲜有颓态。《焚鹤人》里写他想要复刻一只童年仙鹤风筝,再次放飞风筝却不幸被电线缠绕、跌入田埂,由是戚戚然,含泪放火把它烧掉。少年时光是追不回了,但这执着的少年痴气依然在。他说“男孩的意向是风的意向,少年的神往是悠长的神往”。啊,全世界的男人都应该好好读他的字,洗刷一下人往中年过渡不自觉的“油腻”颓态。?《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这本书颇有些年头了,推荐它一来是经典永不过时,二是近来发生人间混乱悲喜剧无数,有必要重新怀想一下历史上属于我们人类最为自豪闪耀的瞬间,重提精神,挺过一切可能的劫难。要说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包容性极大,一任后人评说。当历史传记的笔交到小说家的手上,便更多了几分兴味和感染力。茨威格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有心挑选了十几个改变人类命运的时刻,电影导演一样大手一挥,给了最完满的特写。
《封闭的列车》写到列宁秘密登上回到俄国的列车时,茨威格落下最惊心动魄的一笔:“在瑞士,有谁认识这位乌里扬诺夫先生呢?他戴着一顶揉皱了的帽子,穿着一件陈旧的上衣和一双笨重的可笑的矿山鞋,混在这群人中间,静静地、不引人注意地在车厢中找寻一个位置。”静默历史如间谍小说一样开始上演,茨威格像是潜伏在列车上目击了这一切,才能抛给人这样屏息的画面。3点10分,列车启动,“从这一刻起,世界的时钟有了另一种走法。”茨威格很爱描写这些伟大瞬间丝丝相扣的前因后果,其中多半有些偶然性,也就是所谓“奇迹”。谁也料想不到被人遗忘多年的凯尔卡门居然是攻破东罗马帝国坚不可摧防线的唯一软肋,恰巧发现被奥斯曼土耳其人,于是整个东罗马江山易主;也预测不到正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最后几分钟的坚持,才把日不落帝国的米字旗真正插在南极的土地上。当然,历史向来只被胜利者书写,对于他们而言的“奇迹”只怕是失败者的“厄运”。谁知道拿破仑仅存的刹那间胜利希望,竟错失于一位平庸守城副将手里;第一位发现混合在泥沙中的黄金、并引发全世界“淘金热”的加州男人,最终落得一贫如洗。机缘看似偶然,其实是历史进程与个人选择恰好碰撞在时间洪荒里,擦出了壮丽的火花。这么看来,渺小平凡的人类肉身在某一刹那迸发出媲美历史力量的光芒,便尤为可贵。列宁在跳上东去列车前也不晓得前途怎样,是挽救国家于摇摇欲坠,还是面对黑色断头台?但他还是去了,或许在那个午后史书就已经起笔,等几十年、甚至百年后人读到这里,仍会泪盈眼眶。强大的实力,果断的决策,勇敢的心,再加一点点运气,已然勾勒出历史改写者的形象。待到历史车轮“咔嚓咔嚓”发出细微摩擦,等等看吧,那时便是人类的星光闪耀。?《醉酒的植物学家》艾米?斯图尔特-----最后一本聊点轻松的,这本书还是去年办线下见面会时一位女生送我的礼物(感谢!),讲的植物跟酿酒,作者是美国著名自然文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原本以为是科普,没想到意外收获了辛辣和有趣。先讲点题外话哦,我一直觉得爱酒的女生多多少少有点spicy,虽然没“酒入豪肠”这么夸张,但喝酒的时候总能显示出与平日不大一样的英气来。不同种酒的滋味,好像踏上不同旅程。一时柔润如夜游鸭川,一时浓烈如陷落火锅地狱,一时古早像去逛旧书市集,一时又恨不得飞上天空,奔向未来。《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里的少女说“挑选鸡尾酒就好像在挑选美丽的宝石,我甚至想过假如太平洋的海水都是朗姆酒就好了!”回到书里,发现给予各种人生滋味的酒其实跟植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植物像是酒精的前世记忆基因,悄无声息酿造了它们的性格。譬如朗姆酒,由甘蔗蜜糖酿出,也就柔和甜润,气味芬芳。海明威就最爱朗姆酒配薄荷叶,别的一概不加,尝的就是那辛甜跟清凉交织的硬汉味道。相比之下,现在的rum coke就显得太甜太没劲,boring。由大麦酿成的酒呢,性情稳定、直爽又纯真,是仰头把冒着泡泡的啤酒咕嘟咕嘟喝干净,舔掉嘴巴一圈白沫。没什么特别的一天,却在大麦的香气里有了金澄澄的记忆点。还有大名鼎鼎的Tequila,这种酒说来也妙,由墨西哥巨大的龙舌兰根茎汩汩流出来的汁酿成,也就继承了这种带刺的辛辣。吞下去有点艰涩,因此要在tequila未落入胃里之前,快速舔掉手背上的盐花,再吮吸青柠。辣还是辣,却有了着陆点,可从不同味蕾方向分解掉这道刺。
作者艾米细细描绘了酿酒故事,开始是实实在在可转变为酒精的植物,接下来添进数不尽的芳草、种子和水果来调味,待到放在调酒师们面前,第三波植物就要上场了,薄荷、柠檬、罗勒叶……嚯,一整座种植园微缩在眼前。这本书也不用如何认真品读记笔记,只是当偶尔兴起或者尝到别有花样的鸡尾酒时,可以拿出来看看它的前世今生,也算别有一番乐趣了。
手把手教学 | 夏日里的手残党如何折腾头发?
由三套优衣库引发的联想 | 不是你选择了色彩,或许是色彩选择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