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具自增强型的生物计算机

01.夜深了,老婆带着娃儿回老家吃席去了,我这个人有时候很自闭,喜欢一个人呆着,越是独处反倒越是大脑活跃,反倒是在人群之中,我会窘得话都不知道该怎么接,呵呵,生活中见过我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我或多或少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比较自我,时常都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面,有时候呢夜觉得挺好的,不太会为人处世,免不了遭人诟病,但是也尝试着尽量坦然地去接受这一切。怎么扯到这里来了,呵呵,看来是没人监管思想也放飞自我了,天马行空地乱飞,成家有了小孩之后,时常被打断思绪,像今天这种清静是难得的,虽然久了也会怀念那种渣闹的感觉,但是我的灵魂还是更喜欢这种独处的狂欢。
今天在散步的时候,我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每天都会有很多念头不经意地从我的脑海中冒出来,尤其是在独处的时候,专家告诉我们:外向者的能量来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而内向者的能量来源则是独处。我80%的程度赞成这句话。这个念头就是:我们人类是一具自增强型的生物计算机。其实关于人类是一具生物计算机的观点已经是众人皆知了,在赫拉利的人类简史里面就有说到,但是我想突出的一点是这具生物计算机是可以不断地“自增强”的,相当于在普通的计算机的概念上多了一个“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概念。如果只是一具生物计算机,那么也没什么好说的,无外乎人的大脑就是一个CPU,一个算法核心零部件,另外就是处理着外界源源不断的数据流。这里的生物计算机的概念是“静态”的,它的能力似乎就是注定的,配置这台计算机的时候是怎样的参数基本上就注定了该有怎样的性能。但是今天我想提出的观点是,这具生物计算机是处于不断的自我进化状态中的,不断地在进行着“自增强”,就像是一部可以不断地进行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它的能力是在不断地增强的,不断地喂给它“数据”,然后吃进去数据之后根据算法进行吸收和消化,对自身的“心智结构”进行提升,今天的这具计算机到了明天或许就有了指数级别的性能提升,而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就是:人,也是如此,强者与弱者的差别其实就在于他们内在的心智结构,从生物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就在于他们的核心算法装置,强者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算法的性能,以至于对于同一个问题,强者一出手,手到擒来,而性能较差的算法机器,则始终处理不了。所谓的现实,就是摆在眼前的一个个需要处理的问题,算法强大的计算机和弱小的计算机相比,处理的结构自然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表面类似,但究其实质,还是大不同,他们是拥有着不同的算法内核的生物计算机,自然在现实中的最终处境就会不一样。
02.喝口水,接着写。今天的人工智能,拥有机器学习的能力,而赋予它们智能的是人类的程序员和公司;最终这个世界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拥有不同核心算法的人工智能体,它们在不断地吃数据,然后扩展自己的边界和能力,但它们终究是有边界的,那么问题来了:当一个人工智能生命体在虚拟世界接触到另一个人工智能生命体的时候,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边界,就好比我们人类都拥有着自己的身体,那么它们肯定会产生彼此的识别,产生你与我的区别,产生自我保护的机械意识,我在想这会不会逐渐使得一个个的人工智能体产生一个叫做“自我意识”的东西,从而能够区别彼此,那么,到最后,从“拥有智能”跨越到“拥有意识”会不会成为现实?
所以,想到这里,我们人类便可以审视一下自身:我们会不会也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智慧生命体的产物呢?呵呵,不知道,但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人类的能力:人同样是一具可以自增强的生物计算机,人的能量并非天定,关键在于你能否充分意识到人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地正确地“自增强”而得到提升。
例子简直是数不胜数,比如健身,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或是每天跑个五公里,或是其他的刻意练习,都可以塑造自己的身体能力;有的人想自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那他肯定很热衷于结交朋友,以及深谙做人之道,对这方面的东西都很上心,然后社交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成为了他人眼中很受欢迎的一员;有的人想要自增强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之类的能力,比如游泳、摄影、钓鱼、写作、演讲……数不胜数,那么也完全是可以的,通过源源不断地数据输入、算法处理优化,然后再反馈,再迭代,之后人这具生物计算机在那一方面的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所以啊,最开始即使自己投胎到了一具核心算法比较差劲的计算机躯壳里,也不要太低落,还有机会自我强化,但是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要拥有清晰的意识:我,这具生物计算机,在正确的方法和不断的坚持下,也是可以自我强化的。核心算法就是这样,用进废退,不断地输入一些优质数据和内容,就会和核心算法进行交互,然后产生逻辑反应(不是化学反应),然后迸发出一些新东西出来,原有的核心算法的缺陷也在不断地得到弥补,就好比人的心智结构在不断地得到优化一般。弱者要想成为强者,就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自我意识。
03.我们这具生物计算机是有生命周期的,目前来看也就几十百把年,而且零件也难以更换,或许以后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会有能力更换一些核心零部件吧。时间有限,所以我们要增加这具计算机自我强化的效率,不能什么数据和信息都往里面装,说实话,就好比往里面输入: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范冰冰谈了多少次恋爱、天狼星与地球的距离、张三老婆和李四王五鬼混等等之类的信息,对这具计算机的核心算法的优化迭代来说,卵用没有,这个道理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天下人有太多都是迷迷糊糊的,每天床上一躺,手机一开,各种垃圾信息和数据就源源不断在往核心算法里面送,到最后对于其核心算法的“自增强”是屁用没有,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不断拉开差距的核心原因,懂得不断有意识地“自增强”的人,往里面输入的信息和数据、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营养的,这里的营养我想简单地理一下,可以是拓展了自己的世界观的,格局的,以前不知道的东西,现在知道了,长见识了,当然这里的世界观拓展和关注明星八卦还是不一样,关键在于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性以及转换性,这些世界观的知识是一种无用之大用,是一种背景知识;这里的营养也可以是丰富了自己内心的体验的;这里的营养也可以是优化了自己的心智结构的,以前在这方面的心智有一定的缺陷,而通过这种自增强,使得自己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发生了一些改变;这里的营养也可以是增强了自身的能力、力量,比如在某个垂直领域进行深耕,不断地输入这个领域的数据和信息,以及和核心算法进行交互、实践,最后不断地打磨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等等。有句话叫做:选择大于努力,好像我们是要更重视选择,而对于努力则评价较低。但是实际上做选择的能力就是核心算法在发生作用,不同性能的核心算法自然做出的选择的水平就不一样,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增强做选择的水平?答案还是:努力强化自己的核心算法。不要把期望寄托在什么风口和运气上,这些是不确定性因素,而确定性因素是: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强化自己的核心算法。你不是要增加做选择的水平吗?增加趋势的判断力吗?那么可以具体点,哪个方面哪个领域的,然后就在那一方面不断地输入优质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然后让自己的核心算法进行逻辑反应,让它迸发出一些新的东西来,让它得到源源不断的优化迭代即可,最后自然你在这方面做选择的准确率就会提升。
04.最后,再写点方法论吧,原理写得也差不多了。先提出核心问题:人这具生物计算机,应该如何自我强化?以增强在现实世界中的力量。我就写点自己的个人看法吧,前面我写过一篇文章《认知圈、能力圈、行动圈》,其内核有些地方和这个话题比较接近。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如何将知识转换为现实能力?人这具生物计算机,每天都在源源不断输入各种数据、信息和知识,按道理就是在不断自我强化中啊,但是效能不一样,有的效果好,有的基本上没啥长进,十年如一日地在原地踏步,其关键一是在于这具生物计算的核心算法的状态:有的核心算法以及僵化了,形成了一套低效率的逻辑自洽的自我封闭的环境,基本上输入啥海参鲍鱼燕窝之类的营养都起不了作用了,或者说作用很小,我老妈就是个典型,她的核心算法是完全封闭的,油盐不进,这种生物计算机想要优化迭代那是难如登山。有的核心算法则保持着开放和包容,源源不断的外部输入和自己原有的系统产生着碰撞,然后产生自我优化迭代,自增强就发生了,但是这种自增强的效能也还是不一样,究其根本,答案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初始的、基于原初基因级别的核心算法以及其成长环境给予的塑造本就是不一样的,自然之后对于外在世界的数据、信息、知识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一样,接着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互反馈与强化也就看上去效能不同了。这让我想到了王阳明的心学,心是什么?不就是每个人都完全不一样的心智结构吗?不就是这里所说的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动态变化着的能够自增强的“核心算法”吗?为什么学王阳明的心学是自强之道?呵呵,因为它能让我们通过知行合一,不断地在实践中打磨、优化我们的核心算法,以应对外在世界的各种问题。就好比计算机的处理器强大了,那要处理个啥难题不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吗?
好了,还是说说如何让知识转换为现实能力吧。蜜蜂的幼虫,喝了蜂王浆就成了蜂王,而喝了普通的蜂蜜,就会成为工蜂。知识也是如此,具有不同的能量密度,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能够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力的知识才是力量,我们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能量密度”的问题,就好比学摄影,摄影的知识多得海了去了,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就满足了,东一点西一点的碎片化知识,那么不好意思,这种知识没有形成一定的“能量密度”,还不能迸发出对现实产生影响力的能量来。我们要学一样东西,就要在一个垂直领域里面持续发力,不断增加在这个细分的领域知识密度,切忌什么都知道一点,然后什么都不精通,这样的知识就没有能量密度,难以成气候。所以要学摄影,知识储备肯定是少不了的,相关的知识持续不断地输入自己的核心算法,一部分成为了自己的大数据,一部分优化迭代了自己的核心算法在摄影上的认知效能,就这样十年如一日般地优化迭代,这样才能把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打造出来,成为在这个领域拥有专家级别的顶级认知;其次就是要进行实践上的储备,知识的能量密度是有了,但是还得将这些知识经过实践的检验,否则这些还是只是知识,而非能力,能力,一定是通过知行合一这个过程锻造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数据、信息、知识的输入得到的。好的,有了知识储备、实践储备,知识就开启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但是这里还是要注意一个词语“能量密度”,一丁点的能力、零星的能力,基本上还是起不到啥大作用,对现实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要形成高能量密度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储备、实践储备,然后持之以恒地进行这个过程,源源不断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然后将能力的边界不断拓展,当你的能力边界越来越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处理起现实中的事情是多么的得心应手,就好似王阳明一般的如有神助,所谓的现实,看中的就是行动的结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上述的方法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然后让自己的行动边界处于能力边界之中即可,在能力边界内行事,自然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