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赏析 ‖ 王必成读《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小作者:王毕成
作为一个爱书人士,最重要的是有一类自己喜欢的书①,于是我也就选定一类自己的喜欢的书籍。我喜欢长篇小说类,以20年代到90年代题材为佳。淡然,并不是所有的书都会合我的口味,我找呀找,大海捞针似得找到了这本②书——《平凡的世界》。
路遥先生的这本《平凡的世界》,起初是课外班“约读书房”推荐给我的③。本书主要讲了60年代穷学生孙少平度过高中的窘迫时期后,先生(是)去工地打工,又去矿上当了矿工,此时,哥哥孙少安与秀莲结婚后,他的砖厂几经起落,度过了大黑暗后,终于迎来了欣欣向荣的一页,同时,孙少平的情人(恋人)田晓霞也舍己救人,死在了洪难中。本书又以田润叶作为侧线,整体反映出了一个“强扭的瓜不甜”的一个婚姻。
本书写出了旧社会的种种压迫④,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大落差,各个有志青年奋发图强。还有饥饿,由种种可怕的社会现象也反衬出那时的孙少平是何等有骨气,孙少安不服输,不低头的精神。
我最为喜欢本书的主人公孙少平,从作者的文笔下我能看出他的一种英气,他高中毕业后,本可以找一份教室(师)工作,或者与哥哥共同经营砖厂,多么有前途,但他没有选择舒适安逸的生活,却选择当一个工人,他与一个普通农民工一样步入工地时,我能想象的出来他是何等的无助呀!但他选择坚持下去。
他嗜书如命,每一个下雨天都会捧一本书,拼命的汲取营养,这是常人远远无法做到的,由于他干活吃苦,很快就被提到矿上,他见识到了这样一个雄伟的地下世界,他也见识到了许多新知识。当矿工队长救人身亡后,他做到了一个兄弟该做的事陪着队长老婆,抚养队长的孩子长大成人⑤,他对朋友的感情很深厚。由此看到了孙少平的情商很高⑥。
我还喜欢书中的秀莲,她本是一个工人的家庭的孩子,但她一直守着一个穷农民孙少平⑦,不离不弃,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她聪明贤惠,认真经营砖厂。她挣钱后,还给公公婆婆盖了新房子。
本书,路遥先生写的(得)很好,写的(得)很清楚,也很有条理。表现了整文一致中心思想——平凡的世界不平凡。这看似平常简单的一句话,蕴藏着深深的含义,因为平凡的世界里,每一个人的生命和梦想都是不平凡的。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很多道理,下面是我和这本书的故事。
还记得半年前我去军训的时候,很苦很累,情况很像孙少平在煤矿的时候,当时我无聊的(得)很,无意间想到了书中的一句话“不管多苦多累”,都要干属于自己的事情,于是,我就找出来了一本书开始读,于是,这本书和当时的所想被我写成一部(篇)作文,得到了老师表扬。
还有一次班委选举,有两个空位,一个中队长,一个值日班长,本来“中队长”这个职位权力大,清闲,我当时想到本书中孙少平,他放弃好的工作不干,就去矿上,是为了历练自己,我就汲取经验,选取后者,结果丰富的经验使我在评优时占了大优势。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让我的精神得到满足,我不管去哪,我都会珍藏着这本书,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忘记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谢谢你 这个平凡的世界⑧!
(小阅指&约读书房推荐版本)
评点:读后感,是《实用文章学》的文章分类学承认的极少数的既是作文又是写作的文章种类之一。
读后感一般是以原书的内容为主体,叙述原书为主。但是也有的会引申出读者自己的作为,记叙自己,只要是与原书有关的,也可以接受——至少可以认为是对原书的侧面描写。本书就写到了他自己的一些事情,我们评点一下。
一、句①错,“找到喜欢的一类”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二、句②夸张得过当了。请联系下面句看看。
三、句③说明这本书的来历,明明是“曲径通幽处”怎么成了“大海捞针”呢?
四、句④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文革”的造反派组织老贫农“忆苦思甜”批判万恶的旧社会,老贫农张大娘上台就哭:“旧社会坏呀、我家苦啊——六零年一次饿死3口人啊!”吓得会议组织人连滚带爬把她扯下台来——为什么?回家问你妈。
“旧社会”是个特定称呼,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之前一段历史时代,不能不分辨清楚啊。政治无小事呢。
五、句⑤这件事表述得有些暧昧,不过原书也没有说清楚,这也是经典的魅力所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不就是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吗?保留史实有时候比胡乱结论更有说服力。这也是本书吸引读者的力量所在。
六、情商,是个学术概念,有精确的内涵,似乎不宜在此使用,建议删掉此句,句⑥。
七、句⑦请核对一下,人物名字。
八、段⑧结尾,很好,有此前两段“我”的故事,这一段有的放矢,感慨落到实处,没有无病呻吟,值得学习。
袁召起老师为小学生阅读指南特约读后感点评老师,历年来在市级、省级报刊发表多篇小说、散文、诗歌,出版学术专著《实用文章学》,管理类著作《开家赚钱的店》。
曾与丁毅教授合作,在中文核心期刊《党的文献》发表论文《论毛泽东七律诗的史诗性意义》。
在中文核心期刊《南昌大学学报》发表论文《一个新修辞格——叠略》。
在专业核心学术刊物《诗经研究丛刊》发表论文《关于<诗经>“荑”字字义及“彤管”语义的探索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