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校长诗性教育专栏:像杨绛父亲那样做父亲

柳袁照校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柳袁照校长提出,苏州十中的文化精神和办学理念是“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质朴大气就是浩然正气,是一种实而厚重、素而无华、纯而不染、真而简明的精神。真水无香就是要返璞归真,不雕琢,不作假,淳朴一生。倾听天籁就是倾听自然之声,按照规律来做事,保持自然真诚的本性。他希望学生能带走三件礼物:本真、唯美和超然。柳袁照校长还主张在学校教育中积极践行“诗性教育”。“诗性教育”是纯真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是超越功利的教育。他的办学理念诗意地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与蔡元培、费孝通等人的思想一脉相承。杨绛的父亲基因今天是父亲节,阅读杨绛的《回忆我的父亲》。家庭的影响,影响了杨绛的一生。本文写于1983年,那年杨绛72岁。钱钟书、钱媛都还健在,一家仨,沐浴在幸福的时光之中,因而文字平静、恬淡。杨绛的叙述,饱含的是深情,表达的感恩。读完全文,一个立体的鲜活的父亲形象,就树立在我们眼前。杨绛身上有父亲的影子。刚正不阿,正义感,不妥协,杨绛继承了父亲。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年轻时是一个热血青年,正义感特强,辛亥革命后,由末代状元、大实业家张謇推荐,曾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因为要避嫌,本地人要回避,于是调到了浙江省,在那儿遇到了恶霸杀人案,有背景,硬得很。杨荫杭宁愿得罪权贵、得罪官场,坚持要法办。杨绛在书中这样的细节、原委记载:“屈映光有个秘书屈伯刚先生,上海孤岛时期在圣约翰大学当国文教授,也在振华女中(沪校)兼课,和我同事。屈先生是苏州人,一次他一口纯苏白对我说:‘唔笃老太爷直头硬!嗐,直头硬个!’我回家学给父亲听。父亲笑了,可是没讲自己如何‘硬’,只感叹说:‘朝里无人莫做官。’屈映光晋见袁世凯,告了我父亲一状,说‘此人顽固不灵,难与共事’。袁世凯的机要秘书长张一麐(仲仁)先生恰巧是我父亲在北洋大学的同窗老友,所以我父亲没吃大亏。我父亲告诉我说,袁世凯亲笔批了‘此是好人’四字,他就调到北京。”这一段叙述得活灵活现,屈伯刚是苏州人,杨绛也可以说是苏州人,用苏州方言对话,那种语言的神韵,苏州人才能心领神会。屈映光何许人?是当时的浙江省长,杀人犯与他有直接关系,他要力保,杨荫杭要坚持司法独立,主张严惩。屈映光告到了袁世凯那里,恰巧袁世凯那里有一个苏州人张一麐,暗中调停。张一麐是苏州振华四任校董会董事长,为中国的民主事业、乃至为苏州、为振华女中,做了许多好事,比如营救七君子沈钧儒、史良等。我当校长期间,曾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桩民国建筑。杨荫杭的人品在那儿,不能明目张胆撤了他,只能以调离的办法解决问题,于是杨荫杭又调到北京,又由于要调查一件舞弊案,竟然传讯交通总长许世英,动作更大了,更轰动一时,杨荫杭的正直更是出了名。倔强的父亲,造就了倔强的女儿,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女儿。杨绛后来成为翻译家,与父亲的一句话分不开。她父亲是我国最早从事翻译的人,把国外进步的书籍翻译到国内来,传播新气象。杨绛查阅了《中华民国史》,书中记载了一段有关历史“一九〇〇年春,留日学生成立励志会;一九〇〇年下半年,会员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创办了《译书汇编》,这是留学生自办的第一个杂志,专门译载欧美政法名著,诸如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义》、穆勒的《自由原论》等书,这些译著曾在留学生和国内学生中风行一时。”杨绛还查阅了冯自由的《革命逸史》,书中对《译书汇编》评价也挺高:“江苏人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主持之,以翻译法政名著为宗旨,译笔流丽典雅,于吾国青年思想之进步收效至巨。”杨绛他回忆说,父亲认为“与其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这句话,影响了杨绛的一生。而这种影响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刻意,不说教,因而有了以后的翻译家杨绛,以及杨绛翻译的《唐吉柯德》。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首先,子女要崇拜父母,才能产生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一定正襟危坐地说教,那会反感,不以为然。不经意的一句话,有时反而起大的作用。杨绛成为伟大的翻译家,父亲并没有直接要求,也没有鼓励,到最后也没有看过杨绛的翻译。说明了什么?对子女宽松,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子女的发展才更自由,更舒展。杨绛做事认真,一笔一画,不苟且,有父亲的基因。杨绛的父亲喜欢做植物标本,杨绛是这样记载的,她说:“那次他从百花山回来,把采集的每一棵野花野草的枝枝叶叶,都用极小极整齐的白纸条加固在白而厚的大张橡皮纸上,下面注明什么科(如茄科、菊科、蔷薇科等)植物,什么名字。中文下面是拉丁文。多年后,我曾看到过那些标本。父亲做标本的时候,我自始至终一直站在旁边仔仔细细地看着,佩服父亲干活儿利索,剪下的小白纸条那么整齐,写的字那么好看,而且从不写错。每张橡皮纸上都蒙上一张透明的薄纸,积成厚厚的一大叠,就用一对木夹子上下夹住,使劲用脚踩扁,用绳子紧紧捆住。这几捆标本带到无锡,带到上海,又带到苏州,后来有一次家里出垃圾,给一个中学收买去做教材了。父亲有闲暇做植物标本,想必是在停职期间。”看了这段文字,我更理解杨绛的性格了,源头之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学校百年校庆,请杨绛题词,她题写了“实事求是”,当年她已经94岁的高龄。写完之后,拿给我们,左看右看,她还不满意,问一旁的保姆阿姨:好不好?阿姨随口说道:感觉今天的状态不是最好。于是,要把交给了我们题词作废。过了不多久,杨绛又毕恭毕敬又写了一幅寄来。杨绛的题词,有两幅,一幅刻在石头上,另一幅在档案室里。而我也很喜欢没有刻在石头上的这一幅,随性、洒脱,可杨绛坚持认为,百年校庆的题词要庄重,一笔一画,苟且不得。一百来岁的人写的毛笔字,还是那么端正、原来都是父亲的基因所决定的。杨绛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父亲的儿女情长,遗传给了杨绛,这样的情感《我们仨》处处流露。杨绛回忆父亲,写父亲盼望她回来的心情,通过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杨绛在清华读书,那一年钱钟书考入了英国的一个留学项目,杨绛在清华研究院还有一门课,还有一个月,才能肄业,她与老师说通,以一篇论文替代这门课,提前结束。她事先没有准备,家里也不知道,即带着箱子铺盖回家。火车到苏州略过午时,因为等着行李,到家已是三点左右。杨绛说:“我把行李撇在门口,如飞的冲入父亲屋里。父亲像在等待。他‘哦!’了一声,一掀帐子下床说‘可不是来了!’他说,午睡刚合眼,忽觉得我回家了。听听却没有声息,以为在母亲房里呢,跑去一看,阒无一人,想是怕搅扰他午睡,躲到母亲做活儿的房间里去了,跑到那里,只见我母亲一人在做活。父亲说:‘阿季呢?’母亲说:‘哪来阿季?’父亲说:‘她不是回来了吗?’母亲说:‘这会子怎会回来。’父亲又回去午睡,左睡右睡睡不着。父亲得意说:‘真有心血来潮这回事。’我笑说:‘一下火车,心已经飞回家来了。’父亲说:‘曾母啮指,曾子心痛,我现在相信了。’父亲说那是第六觉,有科学根据。”这一段太感人至深了,父女心心相印,第六感觉是直觉,我也信其有,还信其灵验。杨绛几乎是与父亲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那是血脉、是烙印。杨绛情感细腻,榜样在那儿,其影响是润物无声。杨绛终生以书为伴,读书写书,成为人生的最大爱好,同样也是受家庭、父亲影响。“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说:‘我也这样。’我觉得自己升做父亲的朋友了。”杨绛有主见,内心认定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她认定一辈子读书,读了一辈子,甚至写书也写了一辈子,直到她去世前几天还在读、还在写。我们从杨绛身上学到许多,家庭对杨绛的影响是巨大的,父亲对杨绛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杨绛的父母的家庭即是如此。父亲成为偶像,才有力量,杨绛父亲的特点:正直、无畏,博学、专业,有爱心、儿女情长,那不是杨绛的特点么?两者有高度的一致性。父亲的正直、不屈不通融,杨绛几乎是一个“翻版”。人格、性格的影响,许多是通过爱好、兴趣而发挥作用的。杨荫杭的爱好、兴趣,不是有些也遗传给了杨绛?今天是父亲日,我们怎么做父亲?突然感悟:像杨绛父亲那样做父亲,或许是一种理想的选择。2020年6月21日父亲日,于石湖
言传身教,身正影斜。不为人父,不知恩广;不为人师,不晓其德。小小的一份职业,包含着古今天地,蕴含着千年智慧。其实为人父与为人师是相通的。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包含着国人独有的哲学。我们对孩子们倾注怎样的心血,虽然他们可能一时不察,却不会终生不省。作为父亲,我们要以严厉的慈爱灌注在小小的生命里,给予孩子在面临挫折时,不会退缩的勇气。作为人师,我们要用知识作为引领,让孩子们在面临人生决断时,不会后悔光阴虚度。话语的力量可抵雄兵百万,却又可能一毛不动。身体力行,则可作为一面明镜,鉴照你我。自己的学生也好,自己的孩子也好,其实都一样,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言语与行动不断的鼓励他们奋然前行,反之,之于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愿我们自己与我们的孩子们能共勉前行。——哈十中柳袁照校长工作室成员?闫松
原创文章:柳袁照校长文字编辑:李 莹 董亚萍美 编:刘 洋编 辑:董明月审 阅:刘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