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苹:正月里来

正月里来安徽黄山 汪苹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也不论男和女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  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啊……”一首老歌把我带回到了对悠悠岁月中正月的回忆当中。  除夕夜守完岁,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过罢大年头一天,我和那来春哥来拜年,左手搀那个右手挽,咱二人拜的什么年……”(《来春拜年》)是我在太原过年时听得最多的一首拜年歌,每每边唱还要边扭几下。年初一,亲朋戚友互相拜年,恭贺新禧。孩子们最开心,因为能挣到压岁钱。初一早晨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外放鞭炮,然后就等着拜年。记得我小时候大人们会告诉小孩,正月初一一定要早起,不能动剪刀,扫地要往家里扫(聚财),这样才能一年人勤快家兴旺。因为想到压岁钱,所以小孩子都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雀跃着去拜年。我小时候拜年是要下跪叩头的。堂前祭拜祖宗的供桌上中间摆满了供品,靠墙摆放着祖先牌位,供桌前还摆放着一个蒲草草垫。无论年纪多大,只要辈份低就必须不折不扣的像小孩子一样双膝着垫,两手合一,前额随手接地,一躬到底,磕头拜年。称呼喊得山响,长辈乐得合不拢嘴。据说,作为压岁钱,古时是用红线把一百个铜币穿起来,代表长命百岁。压岁钱到手,小伙伴们就会呼朋唤友地上街去买早已心仪的物品,并且还不忘向小伙伴们炫耀一番。六十年代,拜年已经不需要下跪磕头了,只要互相说一声“过年好!”。那时流行大年初一各单位领导给职工们拜年,宿舍区、街道上,到处人来人往,热闹异常。一般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也要互相串门互致新年问候。五十年来,压岁钱也从2角、1元、10元涨到了100元,有钱的或者朋友给的还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正月里,小孩子们最盼望的是听到锣鼓唢呐的敲敲打打和吹吹打打。有上门拜年的吹打的,户主一高兴让来者多吹几曲,出手给几块钱很常见。常吹的曲目北方有传统的《挂红灯》、《来春拜年》等,南方则是《喜洋洋》、《步步高》和一些喜庆曲调。但是,一早上来三群五伙、十几帮就难以应付了。舞龙舞狮、抬阁、舞和合等在南方称为“踩街”的节庆娱乐活动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初一一过,初二年轻夫妇回娘家,南方和北方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风俗。就像歌曲《回娘家》所唱的那样:“身穿大红袄 ,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 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但回娘家的方式也由过去的步行或骑毛驴,逐步改为骑自行车、坐汽车火车、坐摩托车,到近年来坐电动车或自驾小汽车。除此之外,听说过去北方有些地方在正月初二还有祭财神的风俗。  初三、四走亲戚,长辈们为新媳妇准备的回礼中往往少不了放两个橘子,有的还放上一些枣子、花生等,寓意早生贵子,插花着生(即生男生女插花着)。初五为“破五”,开始出门,有的人就外出打工了。初六、初八有的人家娶新娘。  当然,整个正月里都是做客走亲戚的日子。轮流到各亲戚家吃请,一眨眼,到了初十三的“老鼠娶亲”鼠们喜庆吉祥日子。据说那天在北方,不少家庭专门用高粱面制作面食,美其言为“红面鱼”。而到晚上,人们会在老鼠常出入之处点起数个油灯盏或小蜡烛为老鼠照亮娶亲通道。据大人们说,如果夜间安安静静仔细听,还能听到老鼠迎新人仪式中“嘀嘀哒哒”吹喇叭的声音呢!但是,似乎并没有人亲身感受过,但我很喜欢高甲戏《老鼠娶亲》那热闹喜庆的场景。说来也怪,那天晚上虽听不到喇叭声,却绝无平常老鼠们翻天倒地折腾的声响,整个晚上它们显得异常老实和乖巧、安稳,是不是猫也通情达理为老鼠娶亲大开方便之门,还为老鼠新人祝福呢!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那大门外,就等五哥呀来上工。……”这是一首我熟悉的山西民歌《五哥放羊》。至于正月十五闹红火(即社火),则是北方的重头戏,尤其是山西、陕西一带。舞龙舞狮自不必说,踩高跷、舞蚌壳、划旱船、背铁棍、大头娃娃舞、打腰鼓(安塞腰鼓、绛州鼓乐)……万人空巷,红红火火。元宵节的灯会当属四川自贡的最有名,而南北各地的灯展、猜灯谜、庙会等活动也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元宵节一过,年也就算过好了。基本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但是有的地方,据说还有什么正月二十的“小天苍”,二十五的“老天苍”,这二个节曾听北方人说过,它的由来与喻意现在已很淡漠了。  正月里来正月正。如今,有许多活动(诸如拜年、祝福等)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但人们还是喜欢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散步、健身、聚会、旅游……人们迎新祈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和谐幸福。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汪苹,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五中语文高级教师。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大江南北》杂志、《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安徽老年报》、《黄山日报》等报刊。有作品多次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