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渊:诗歌是对语言的否定,诗歌语言是建立在否定之上的另外一种语言。

诗歌是对语言的否定,所以,诗歌语言是建立在否定之上的另外一种语言。而诗歌的最高境界为“无我”之境。如何达到“无我”之境?这就需要作者、读者去感悟,超越“物我”后才能真正感悟诗歌的真谛。一直以来,很多诗歌爱好者都问我一些关于诗歌方面的问题。为此,我整理了一下,不仅是给诗歌爱好者一个答案,更是给诗歌一个答案。问题一:什么叫诗?如何读现代诗歌?罗志渊:读诗也是需要觉悟的,觉悟是什么?觉悟是介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一种特殊情感。如没有觉悟,是无法与真正的诗歌、诗人相容相通的。当然,诗也有其特质,不是把语言分段写就是诗。总体来说,诗不仅要体现文学性、艺术性,也要体现思想性、哲理性。一首好的诗,如同一首美丽的歌曲,总会在心中回荡;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因此,真正好的诗歌,就必须情景相融,做到天地合一,让人置身其中而毫无破绽,如痴如醉……中国古人认为“诗画同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山水画中的意境也是中国诗歌所追求的意境。我认为,艺术是相通的,诗歌、音乐、绘画等都具有相通之处。所以,我建议从事诗歌创作的人要多去涉猎一下其他艺术,比如书法、音乐、绘画等。
问题二:诗歌精品在哪里?罗志渊:从当今中国诗坛的现状分析,诗歌精品在民间。诗歌是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平民。从中国文学的起源《诗经》来看,都是来源于平民的生活的。如把诗歌当作其他用途,那就等于毁掉了真正的诗歌。所以,中国诗歌的发展,在于回归,回归到民间,关注民生,这样才能创造诗歌的繁荣。问题三: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为什么到了现在中国诗歌不被重视?罗志渊:中国确实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但现在能真正欣赏诗歌的人很少,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现象呢?是诗歌的问题,还是诗人的问题。后来我发现,我们必须坚持回归,才能促进诗歌的发展,回归诗歌本身,回归大众。《诗经》就是老百姓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诗歌。来源于大众的诗歌才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我们必须传承诗歌的传统,当然也要体现现代性。
问题四:中国诗歌应该如何创作,发展方向如何?罗志渊:我认为,中国诗歌的创作,不仅要体现现代性,也要继承诗歌传统,做到有破有立。我认为古今融合才是诗歌发展的方向。古今融合不仅继承了诗歌传统,而且进行了创新,这是符合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的。作为古今融合新诗词的提倡者,我已经写出一部《灏诗品词》。某评论家曾对《灏诗品词》作出这样的阐述:众所周知,中国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博大精深。而源灏用现今的诗词方式,解析了古诗词的精髓所在,这真实地展示出源灏的博学和才情。如果说“诗是语言艺术”,那就是诗体建筑一定要用艺术语言。艺术语言之美,不仅在于色彩、亮度,也不仅在于组合的巧妙、有致,只要在诗美的整体中占有相当份额,哪怕是不擦胭脂不抹粉的朴实语言,也是一种美。于是,诗歌这种艺术对语言有特殊的要求,就是要意深语浅。古人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 ,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理解。写诗即对常用词语进行分解、筛选、移置、组合、排列,创造成具有诗味、诗美、诗意、诗境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技能,在诗人源灏笔下得到了很好运用。可以说,《灏诗品词》里的诗,是发现、体验、顿悟、感情的净化、思想的升华,既属“现代”,更胜“现代”,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继承自传统,借鉴于西方。源灏的诗,抒情、言志,小我中见大我,一滴水中见世界,既似“现代”,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现代”。因而,源灏的诗作不仅具有深沉的情思、隽永的韵味,还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