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屋祭/季德山

算一算,生我养我的老屋,能在记忆中留存的也只有两处。一处已经不在、记忆渐渐模糊但根子越加清晰、思念愈重,我不曾一日忘怀、梦回缭绕;一处至今矗立、坚韧不倒,如老父背肩、老母柔怀,我惜之爱之,常常回家看看、环周步行,犹如蹒跚学步、人生旅程……昨儿听二弟讲,你老的实在不成样子想给你换换模样、让你自此退休无恙。我一时心酸,想起了许许多多割舍不下的地方。
还记得老父亲额头上的伤疤。那时他年轻时装扮、垒砌老屋时光荣的勋章。那一年我早已记不清,我只记得从第一处老屋搬到新村,刚刚住进新房时雀跃兴奋:那时你还年轻,你是新村中唯一一处红砖碧瓦、窗明几亮,屋前溪流潺潺、绿荫遮地的年轻小伙;你容姿焕发、朝气蓬勃、屹立村头,傲视着庄西侧的片片土墙灰瓦、苍黄原野。你是父母的骄傲,也是我们三兄弟的暖巢,更是孩童时王子公主的城堡。父亲为了你拼尽了青春和辛劳,在加固和添盖厨房时,一不小心、一只打夯的榔头从对面飞来,父亲的额头自此多了一个与你心心相印的印记。
还记得你屋内的排排篱笆。那是用父母种植的蓖麻杆一根根、一条条细细捆扎而成。每当夜晚,屋内总是灯火昏黄、人声鼎沸,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大爷大妈……他们都喜欢到家里串门。老屋里从来不缺欢声笑语、家长里短,四季如是、天天如此,快乐与幸福常伴、亲情与感恩常驻。每当大人们聊到深夜,我总是畏缩在暖暖被窝、在洁白的篱笆墙隔开的床上听着乡野故事、轶闻趣事恬然入眠、进入梦乡。有的时候,我在隔壁偷偷地把篱笆墙的几根麻秆去掉几段,透过灯光躺在被窝里观看借来的小人书、童话故事和长篇小说,疯狂吮吸着文字的营养、文章的甜蜜,做着小小孩童的梦想……
还记得你潮湿干冷的地面。屋内充斥着杞柳甜甜而苦涩的味道,母亲为了生活不得不把蒸煮好、用水泡好的柳条放在屋里编筐编篮,她用自己赤脚紧紧压着湿冷的柳条、费力的用自己裂开不知多少的口子的双手编着生活、织着给孩子的梦想。生活如此不易,你还是给了母亲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一个可以坐在你背上辛劳工作的场地。母亲有慢支,现在想想那都是积劳成疾、岁月累积的结果,每每大声咳嗽、费力呼吸,你都能无声的呵护、尽力照顾和安静地守护。当一个个精致的柳筐编制而成的时候,当一件件工艺品出笼的时候,母亲又不得不在院外点燃熏货硫磺借此洁白柳筐。硫磺烟尘滚滚、伤人心肺,母亲恰恰肺疾不堪、身体羸弱,每每看到母亲伴着大声干咳、费力地劳作我是阵阵的伤痛而倍感无力。而这,是你留给我一生的疼。
还记得你石榴树下的石磨。在外求学,煎饼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也是我们弟兄三人人生路上的第一课。想吃煎饼必须付出劳动和努力,寒冬早晨三四点钟,母亲就早早起床把泡好的地瓜干、玉米和麦子混合好放进盆里,而后用井水把石磨冲刷几遍、把磨道清理干净,随后便是喊我们起床。那时,月亮总是冷冷挂在天上,不用灯光院落里一览无余。早上要自习,煎饼糊糊必须在5、6点前出笼才能不耽搁上学的时间。这时,尽管心里还是那么想多睡一会儿,尽管被凛冽的冷风吹得缩头缩尾,尽管双手冻得麻木不觉……但磨还是要推得,母亲一个人根本推不动。于是,一根根磨棍套在一起、一环扣一环,母亲在前面、我们在后面,一圈圈绕着沉重、冰冷的石磨转圈、转圈……为了尽早完成任务,母亲在前面费力地拉着、我们在后面尽力的推着,慢慢地添磨眼勺子倒下的料子凝结成了冰冻堵住了下料口、洒在磨道上的水珠也结成了冰,母亲就要停下来狠劲的用木棍将磨眼上的冰冻去除,而磨道上的冰只能用沙子铺洒防止路滑……这个时候,我们难得有时间休息一下:搓搓手、捂捂耳朵、跺跺脚,让寒冷离我们远一点、让知觉慢慢地回到身体里……人生的第一课,我读懂了你。
还记得你室内过年的时候。母亲炒了一桌子的菜,爸爸拿出了最醇香浓烈的好酒,而我们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有肉吃了……每年照例,年三十的晚上当菜都上齐了的时候,母亲就让我把爷爷奶奶、叔叔婶婶都叫过来,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现在想想、你那么拥挤的怀抱怎么能容纳如此多的家人?吃饭的时候,父母总是让爷爷奶奶坐在上岗,先让爷爷、奶奶吃菜,两位老人都能喝点酒、还能抽点烟。每每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剩下不多的嘴上总是挂着幸福的笑容,喝着小酒、就着小菜,偶尔抽着小烟微笑着听着父母和叔婶一年的收成和明年的打算。家里虽穷,但亲情融融、屋内暖暖。吃完饭,老人们和父母、孩子总要一块儿看看春节晚会、熬熬夜;而后,先回去睡觉的照例是老人和孩子,父亲和母亲却忙着准备明天的饭食……后来,老人们都走了,孩子们成家了,能在一起吃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你也慢慢老了,慢慢孤寂了。记得有一年,母亲早早打电话让我们这些在外孩子们回家过年,我们也都早早朝家里赶:二个弟弟和我都是一家3口,算上父母2人家里到了11口人;而你只有4间房子(8间房,爷爷奶奶的老屋两间、客厅一间)可以住,这一年父母为了孩子竟搬到了南平房里住,那个寒冷的冬天下着大雪,南面的房子本是仓储用的、四面透风,没有床没有窗,母亲用木板搭建好床铺、用塑料布蒙好门窗、用水泥大砖、石块做成板凳,他们把你让给我们、过起了棚居生活,只为了孩子能够回家、为了不冻着晚辈……
感恩、孝道、努力,生存还是死亡?在这里我学到了人生的哲理,它比我一生得到的所有珍奇都更珍奇,它比我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更加渊博、难忘……当弟弟、父亲多次谈到想要把你重新装饰、让你退休的时候,我再次难以释怀:一是囊中羞涩,二是……
作 者 简 介
季德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12月出生,现任临沭县扶贫办宣传调研组组长。脱贫攻坚以来,他撰写了万余篇、600多万字就扶贫工作宣传报道,连续4年在全市考核中位居前列,笔下涌现出“扶贫六姐妹王洋”、“最美第一书记尹才”等先模事迹,倡树了“红色朱村”、“蓝莓小镇”、“粉条书记”等鲜活典型。这一幅幅、一个个感动沂蒙老区扶贫的人和事凝聚着他千多个日夜、沥寒风顶烈日的采访笔耕。
五年来,他百多篇稿件被国家级媒体刊发,其中“‘五维同心’让创新实干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旋律”获评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习近平扶贫论述研究成果征集交流研讨会优秀成果奖并在会议交流,是全国唯一一件县区创新案例;配合央视制作播出《山东临沭:一技之长脱贫不返贫》《一个特殊车间里的特殊人生》等30余次;在《脱贫攻坚·农机答卷》全国行业扶贫征集中《让“农机服务”成为脱贫金品牌》入选并在全国推广;采访撰写的防疫战疫、春耕稿件在《人民日报》、《中国民兵》刊发;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官刊《扶贫开发》、《中国扶贫》发表稿件8篇;荣获各级各项荣誉60多项,荣获县级嘉奖2次,获评2020年度全县十大文化之星、职业道德标兵及五一劳动奖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jgyxcpt
品读中国最美行走散文
投稿请附件发送个人创作简历和近期生活照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重要提醒:请按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附件简介和生活照片。不收纸质稿件,邮件主题请注明“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征文信箱:289341034@qq.com
(2021年赛事)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征稿启事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圆满结束!(后附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