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第三期】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见他人世界,悟自己人生。

大家好,欢迎阅读本期本期【读书】栏目。

本期给大家推荐的书是《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是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多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01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02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进行反思性地思考,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按照中国的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作者认为,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

中国哲学家说,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够明晰,富于暗示,因此也不易理解。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

02
中国哲学的背景
 
在地理环境上,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
 
在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主,因此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
 
由于“农”时时与自然打交道,因此,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
 
“农”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中国的家族制度,从而也产生了祖先崇拜。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
 
儒家学说大部分论证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因此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
 
“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例如“反者道之动”(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他自己的否定),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
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用直觉得到的,它表示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它的全部意义是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给予的。 
 

03
中国哲学的起源
 
公元前5世纪到前3世纪,学派数目很多,我们称之为“百家”。
 
历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的父亲)将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道家)。
 
历史学家刘歆则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有六家与司马谈列举的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封建主的“家”不仅是政治、经济权利的中心,也是学术的中心。附属于它们的具有各专门专业知识的官吏随着这一社会制度的解体,流落于普通人之中,并以其专门才能和技艺为生,从而产生了“百家”。 

04
各家及其主要学说
 
冯友兰先生主要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和各家彼此之间的影响关系,来讲述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为了便于概括地了解中国哲学,在这里是单独对各家进行简要地梳理:
 
一、儒家
创建人:孔子
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他的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

正名:名实相符

仁、义:“义”是应该,“仁”是爱人,即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就是爱人。

忠、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尽己为人”就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行忠恕就是行仁。

知命:一心一意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性善说:
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圣人。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四端”,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仁、义、礼、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只有发展“四端”,人才能真正成为“人”。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性恶说:
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的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人人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人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为了有社会组织,人们需要行为的规则,这就是“礼”。礼指礼节和礼仪,也指社会行为准则。

人所有的认识能力叫做“知”,认识能力与外物相合者叫做“智”,即知识。
 

新儒家
理学:程朱学派
从形上学上说,万物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有其理。每类事物都有理,理使这类事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样子。

任何个体事物都是气之凝聚,而且是依照此类事物之理而进行的凝聚。

心学:陆王学派
认为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体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世界。

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形上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二、道家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

道家的第一个阶段:杨朱
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

为了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避”。这也是普通隐者的方法,他们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道家的第二个阶段:老子
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这些规律,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

无为:不是完全的无所作为,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妄为。

道家的第三个阶段:庄子
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万物在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

圣人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就得到绝对的幸福。

“齐生死,一物我”。从一个更高的观点(道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

新道家:“玄学”
主理派:强调遵从理性而生

主张道是真正的无。万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可是物与物之间并不是没有关系。

只要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
主情派:强调任从冲动而生,追求高雅的快乐。

三、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墨子及其门徒出身于侠。
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是兼爱。
兼爱:
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

国君的主要任务是监察人民的行动,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不实行兼爱的人。
 
后期墨家
知识论:
人有认识的能力。认识能力与认识对象接触才能产生知识。

“辩”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

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的目的在于取利避害。认为兼爱的最大特点是“兼”,必须遍爱一切人才算爱人,但是不必须遍不爱一切人,才算不爱人。

利用“辩”的方法反驳其他各家反对墨家的意见。试图创造一个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纯系统,这是中国古代其他各家所不及的。

四、名家
讨论“名”和“实”的关系问题。
惠施的相对论:
实际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实”是相对的,变化的。

公孙龙的共相论:
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
著名的命题:白马非马、离坚白之辩

一个普通名词,用名家的术语说就是“名”,以某类具体事物为外延,以此类事物共有的属性为内涵。

共相:是指一般概念。
 
名家通过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五、阴阳家

力求对自然事物只用自然力做出积极的(实事求是的)解释。
试图对宇宙的结构和起源进行解释。
“五行”,五种动态的互相作用的力。认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即“天人感应论”。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

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的起源:阴阳二道相互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董仲舒将阴阳家和儒家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宇宙由十中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将其延伸到社会伦理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中。

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认为王者受命于天。

六、法家
主要学说是关于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法家的顶峰:韩非
法家充分认识到时代变化的要求,对全新的情况,认为要用全新的方案来解决。把历史看做是变化的过程,在当时是一种革命的观点。

治国之道:立法,赏、罚是君主进行统治的手段。

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的,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君主存在的理由是统治天下。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平等。

佛学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中国的佛学”是佛学与中国思想的结合,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

佛学的一般概念:大乘
大乘佛学中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是宇宙的心的概念。

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他的心的表现。涅槃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同一。

禅宗:静默的哲学
 
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
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做任何修行。修行不需要专门的行为,只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毫无滞着。

【滞着】意思是阻塞;不能宣泄。

修行的高峰就是顿悟。
人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

05
中国哲学的发展
哲学的推理是形上学的推理。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
逻辑分析方法有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
负的方法,试图消除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不是什么。

正的方法,试图做出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是什么。

西方哲学的传入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是逻辑分析方法(正的方法)。

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学哲学的学生必须通过正的方法。

中国哲学中,正的方法从未得到充分发展;西方哲学史中,从未见到充分发展的负的方法。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人生的境界有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他的人生境界。

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06
最后
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思想的了解可以看出,哲学家们都在用各自的理论和学说来解释世界。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

因此,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根据冯友兰先生的定义,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因此哲学是相对抽象的,不易理解的。

但了解和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和人类自己,也有助于我们提高精神境界,更好地生活。

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学习哲学的开始。
阅读是成长的最好方式
希望这本书给你带来收获

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欢迎投稿分享
投稿邮箱:452258502@qq.com

(注:图片来自网络)

1
end
1

中国哲学简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