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黄石工作的父亲,带着年幼的我乘船逆水而行,船到富池口,父亲指给我看半壁山:山如刀劈,矗立于江,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船至黄石东,父亲又指给我看矶头山:山似剑削,壁立江心,突兀峥嵘,三面环江,易守难攻。遥望矶头山,年幼的我非常纳闷,怎么也看不出鸡头的样子啊。三十年后的一个春日午后,朋友伴我相游西塞山,才知道鸡头山其实是矶头山,也就是美丽的西塞山。

西塞山之美,美在经典诗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小学的课本里学到唐代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时,就深深地记住了春风细雨、鳜鱼戏水、渔舟白鹭、树绿桃红的美丽景象,无比向往。一首经典流传一千余年,成就一处千年的名胜古迹,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立于断壁,壁上观江,江水湍急,赞山之奇,咏景之丽,激情满怀,留下那些瑰丽的摩崖石刻,叹为观止,为山增色。

西塞山之美,美在秀丽景色。春日正好,漫山古树葱茏,阳光渗不透层层叠叠的树冠,浓荫蔽日,林深谷幽;树荫下的青草没有阳光的普照,却仍然生机勃勃,绵密如毯;老藤卯足了劲在古树上攀爬,林间的灌木也不甘示弱,各自为营……满眼是绿,连空气也绿得滴雨,满心满肺的甘冽和清凉。一拐弯一抬头,就与一树树粉嘟嘟的桃花撞个满怀,看那些绯红的花儿,将开未开的含羞带嗔,如妙龄少女红唇轻启;烁烁绽放的尽展芳华,如优雅妇人风姿绰约……一朵朵,一树树,和林里清脆婉转的鸟声一起,装扮着西塞山的春天。

西塞山之美,美在地势奇特。相传秦始皇挥鞭南下时,一鞭劈山,顺江而流各存半壁,一半是富池半壁山,一半是黄石西塞山。西塞山断江而踞,横山锁水,磅礴雄奇,是长江中游第一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年间的战火硝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日寇侵略铁蹄,大规模的兵争多达百次。轮轮古炮,似在无声地诉说着昨日的金戈铁马、鼓角争鸣……“骋怀今古千秋事,放眼乾坤万里心”,北望亭上,俯视滚滚长江翻腾东去,遥望长江北岸一览无余,天之下,峰之上,江之侧,极目远望,天地辽阔,只觉众生如蚁,万物卑微。

西塞山之美,美在凄婉传说。明代的西塞山,在桃花盛开之时,来了一位进京赶考的穷秀才,年轻的秀才是山下贾家的远亲,贾家的主人不肯借钱资助盘缠路费,一位仗义的丫头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相送。秀才走后,主人发现了情况,诬陷丫头与秀才隐有私情,丫头誓死以示清白,死后化为牡丹。功成名就的秀才前来报恩,费尽周折才知丫头已逝,空留花魂,秀才苦苦寻找,终在龙窟寺前找到了丫头化身的那株牡丹,花开洁白,花香袭人。可惜那株在始建于唐朝的龙窟寺前存活了几百年的牡丹花,二战期间被日本人抢走,空留余憾。

“至今西塞山头色,犹是当年战血痕”。美丽的西塞山,历史的烽烟炮火早已远去,龙窟寺牡丹也不知踪影,不变的唯有峭壁垂江,烟波浩渺,还有唐代张志和在桃花洞前,用心中诗意钓起一江春色,千年不朽,流传千年。苍茫尘世,颠沛流离,我借西塞山的春色自勉: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1230字散文

       原创作品  敬请关注
        谢谢赞赏  欢迎转载

苏锦秀,又名苏小小,70后。湖北省作协、摄协会员。现任武穴市文化报纸《广济天下报》编辑。
2018年3月受邀作客山东电视台《一封家书》节目。
已在泰国《中华日报》、泰国《新中原报》、印尼《国际日报》、《台湾新闻报》、《珠海特区报》、《湖北日报》、《西南商报》、《旅游》、《金山》、《天池小小说》、《山东文学》、《都市小说》、《江河文学》、《幽默与笑话》、《重庆纪实》、《辽宁散文》等国内外百余家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次。
有作品入选漓江版《2013中国年度微型小说》、《青少年智慧主题阅读》丛书、《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2014》、《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2015》、《湖北网络文学选》、《湖北基层文学丛书》等多种文集;入选陕西、江苏等省初中语文模拟试题;获各类征文大赛奖项若干。

西塞山前白鹭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