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同堂街(乐茂 |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五世同堂街(下))

五世同堂街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 行脚成都
行脚成都,带你看成都
接下来是47、49和51号。这三户是单位院,依次为纺织厅宿舍、轻工厅宿舍和青白江宿舍。单位院的住户有多家工程师,如47号院的詹家,49号院的冯家等。
记得在粮食关的时候,单位院的工程师住户,常常委托相熟的街邻,去郊区集镇(如青龙场)帮忙买红萝卜、芋儿等,工程师出钱,街邻出力,买回来的东西二一添作五,双方互不亏欠,皆大喜欢。
之后是部队院。部队院与街坊无交集,只记得到了开饭的时候,战士们都蹲在地上用餐。
过了部队院是二中,再往前为玉皇观街,五世同堂街西侧街面到此结束。
以下把目光转向东侧:
五世同堂街东侧街面为双号,始于双凤桥街口,止于城隍庙街口。其起首第一家是干杂店,干杂店一连三个开间,门牌为2至6号。这三间铺面原是独立门户,曾分别经营过小食品、小饮食和小百货,但时间都不长,可是合并为干杂店之后,却一直经营到九十年代初,是改革开放之前本街唯一的一家商铺,至于后来辟五世同堂街为农贸市场,那是八十年代的事情了。
10号是院子,内有五户人家,除大小二张,另三户是二医院的医护人员,其中兰孃是小儿科医生。本院有个名字叫“俊”,模样确实也很俊的小姑娘,当时在城隍庙小学(东三小)读书,班上调皮的男娃娃,曾两次将小动物放入她的课桌,把小姑娘吓得大哭,于是后来小姑娘转学去了龙江路。另外,本院有一口石磨,五世同堂街半条街的居民都使用这口磨子,特别是到了过年的时候,这口磨子难有空歇,街邻们得排队等候使用权。
12至24号是铺面房。其中18号住户姓周,户主在市政处工作,爱人是哑巴,有三子一女。改革开放后,哑巴爱人在本街经营海椒面出了名,人称“哑巴海椒”,大老远的人都来购买甚至预订。
24号早期为腌腊店,熏兔较有特色,后店主歇业搬迁,继由解家入住。解家有子女四个,不幸父亲骑车上班,摔进深坑至残而亡,不久母亲也因病去世,四个孩子于是成为孤儿。此后办事处对这个孤儿家庭特别关照,除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政策上也予以适当倾斜,比如,最大的哥哥中学毕业后,未经上山下乡,直接就安排了工作。
在这排铺面房中,还有一户街邻,其女儿在某单位上班,因未婚先孕,在班组会上作检查,说是因为“产生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此言传回街坊,被当做笑话摆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未婚先孕不是小事,“犯事者”往往会受到处罚,有人甚至为此丢了工作。当然,如果是现在,这种个人私事,何须检查,又何来笑话!

接着是36号,此号是和平幼儿园。该幼儿园以前是36号,现在仍是36号,是五世同堂街改造以后,唯一一户没有变址变号的老街坊。
和平幼儿园创办于1953年,初名“私立联谊幼儿园”,早期只有一个班,主要是来自天回镇、狮子山等远处的全托孩子,以后逐步发展,班次渐增,知名度也不断提高。该幼儿园成立之初,当时街上有传言,说此园是几个旧军官眷属集资兴办的。
36号院是套院,除了幼儿园,其内还有杨、白两家住户。白家女主人是城隍庙小学的老师,人称杜老师。
42号也是套院,院内除建新服装厂,还有丁、林两家。
建新缝纫厂是区属企业,本街不少居民就业于这个单位,如20号彭家、35号罗家、41号张家等。
接着是一段墙面。
46号又是院子,内住黄、沈、刘等六户。其中黄是汽车驾驶员,其妻是中国最后一代小脚媳妇;沈为单身女人,因打扮时髦,人称“沈摩登”;刘家的女儿,在文革串联时去了新疆,并在那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有二十几块钱的工资,消息传回来,让街上不少同龄人心生羡慕,有人甚至准备写信打探情况,可是不久之后,这边信还未发,那边刘家女儿却又突然回来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当时能找到一份工作,那怕离家千里,也让人羡慕有加,因为那时找工作实在太难了。
被街坊称为“沈公馆”的48号,是一座西式青砖小院,房主沈某为下江人,在春熙路开有裁缝铺。沈某在本街的公开形象,常常是笔挺的背带裤、铮亮接尖皮鞋,步履稳重,目不斜视。或是少与街坊交往的缘故,人称“沈哑巴”。该小院后属成药二厂。以下又是一段墙面。
接着是50至56号。其中50号户主姓李,该号曾是中药铺,其子喜好美术,国画功夫不错,是邵仲节的学生。52至56号不详,只依稀记得,其中有一家是两姐妹,两姐妹同嫁一人,在竹林巷当缝纫工谋生。
之后是“杜家花园”。杜家花园是昭觉寺慈清法师母亲的宅院,此院茅亭修竹,曲径清雅,是五世同堂街最别致、最漂亮的院子。
慈青法师是昭觉寺第十六代方丈,省、市佛协会长,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因俗家姓杜,街坊称“杜和尚”。
杜和尚是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名人,可是他来五世同堂探母,一般都是平民装束,有时甚至穿着布袜草鞋。六十年代中期,杜和尚母亲去世,其丧事之隆重,堪称本街绝无仅有,老邻居至今犹有记忆。
杜家花园的北邻是纪家,这是五世同堂东侧街面的最后一家。
纪姆姆是本街居民委员,工作踏实,在防治血吸虫病期间,街上热心青年每天收集粪便送到纪家,再由其转交防疫部门。这项工作是彻底的义务工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热心青年和纪姆姆都是彻底的志愿者。
过纪家为城隍庙街,五世同堂街东侧街面到此结束。
最后,还想对杜和尚再补充几句,因为这位资格的“五世同堂人”,是本街改造之前最后一位有影响的“街邻”。
杜和尚俗名杜兆其,又名杜白,满族,1912年出生在五世同堂街杜家花园,父亲杜绍堂,母亲周香培,均是居士。
杜兆其十五岁出家,得法名慈青,不久即赴康定学法,随后又取道云南、缅甸、印度,前往西藏精研佛学。
慈青在西藏居留了七年,其间深造于布达拉、色拉寺、甘丹寺等寺庙,以其优异的学业和人格魅力,得到各阶层的广泛好评,与西藏上层僧侣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慈青返回内地后,为沟通汉藏佛学,增强汉藏团结,以及后来的西藏和平解放事业,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慈青法师于1978年圆寂,昭觉寺现有其灵骨塔。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五世同堂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