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航微博(李佳航怒怼“我是你爹”:“爽感”后的自我凝视与博弈)

李佳航微博:https://www.weibo.com/u/1822836700
李佳航怒怼“我是你爹”:“爽感”后的自我凝视与博弈
昨天,李佳航的一条微博登上热搜榜一,话题词条“#李佳航 我是你爹#”更是让人感到意外。这个突然怒怼恶评的李佳航,几乎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他“佛系”“亲和”的印象。
▲相关热搜话题
事情要从李佳航参加《婆婆和妈妈》讲起。作为一档亲情观察类真人秀,《婆婆和妈妈》的情感内核与以往的《我家那闺女》《我家那小子》《女儿们的恋爱》等生活观察类真人秀不谋而合,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动态,节目放大嘉宾的个人特质,也为观众进行多种解读提供了可能。
▲真人秀《婆婆和妈妈》剧照
节目播出以来,更是出现了#李佳航李晟相处模式#、#李佳航回应恶评#、#李佳航耿直boy#、#李佳航憨#等多个围绕李佳航的热门话题。
热度提升的同时,恶评也随之而来,甚至有人讲出了“不配当演员”的评论。事实上,其微博中所列出的“表达能力差”“油腻”“没有社交能力”和“不配当演员”四条恶评,与李佳航相差甚远,甚至是不实恶评。
而多数微博网友的评论也是站在李佳航的一边,认为公众人物面对恶评和黑子没必要忍,甚至用“爱情公寓里最有种的男人”来形容;但同时也有网友认为李佳航的表达方式并不妥当,应采取更加理性的方式回应。
▲网友评论
在争议的背后,则是明星个人属性与公共属性的巨大矛盾。
李佳航回怼恶评的第二天,《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的王霏霏也发布长文回怼网友有关自己“不红”“糊”“塑料姐妹花”的恶评。
▲王霏霏微博
而明星与恶评斗争并不鲜见,姜思达曾邀请黑粉参加自己的访谈节目《陷入姜局》,卜凡也发微博线下约见黑粉,而更为人熟知的则是热依扎与黑粉之间声势浩大的斗争。明星回怼恶评的分寸难以拿捏,说重与说轻都会引发争议。
▲姜思达《陷入姜局》S01E01《姜思达对话黑粉》剧照
▲卜凡微博
有人选择向恶评道歉,有人选择“正面刚”。在明星与恶评缠斗的同时,网友的反应则看起来很有趣。许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支持,也有人认为李佳航的“我是你爹”,与我们平常“祖安兄弟们之间打嘴炮”并无二异,与其说是“口吐芬芳”,不如说只是一个常见的“梗”。
▲网友评论
但网友们的支持,却更像是观看一场明斗之后抒发的“爽感”。Yardi S等学者就发现网络事件中用户更倾向于表达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通过非理性的方式进行表达,成本低见效快。因此与其说网友是赞同李佳航的真性情,不如说是在投射自己情绪化。
而这种情绪化的反馈,则让本来就并不理性的沟通场域,变得更加混沌,演变成互相袭击的战场。这种依赖“爽感”的非理性讨论与围观,很容易让事件本身的问题“失焦”。怼来怼去的刀光剑影之下,事件本身的核心矛盾很容易被模糊掉。让人过分关注“骂”的合理性,却不利于问题的合理解决。
▲热依扎微博
其实李佳航的不满与愤慨,仅仅来自网民的不实批评,而网民的不实批评,也只是建构在其观看真人秀时的主观的私人解读。而上升到情绪化表达,就是另一个放大的过程了。
恶评声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只是在真人秀的场域里,所有的声音都变得声量巨大。而在《婆婆与妈妈》的弹幕中,我们看到更多的也是对李佳航的正面评价,负面表达相对较少。这一点其实在王霏霏、张萌等明星身上是殊途同归的,但她们也选择正面回应这些负面评论。仅有的少量负面评论,是如何盖过正面评价,对明星产生巨大影响的呢?
▲张萌回应争议
这是因为真人秀节目对人物形象既有真实的反映,又有为了服务和关照真实生活中的青年群像而进行的符号化、标签化的扭曲和变形,更像是融合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这种媒介化的处理,就为明星和观众认知偏差埋下了隐患。
同时,真人秀节目中的“凝视”,不仅有观众对节目中明星嘉宾的审视,还有明星自身对媒介中的自我的审视。
离开节目拍摄后,明星被媒介划分成两个“自我”:一个是节目中经过拍摄、剪辑、编排过的自己,另一个则是在现实生活中凝视前者的自己。对于明星自身而言,或许还能知晓生活与真人秀的差别,明白屏幕内外的两个自己的异同;但对于观众而言,他们对明星的认知,则来源于真人秀中的“镜像”。
观众将节目中嘉宾与自身的期待对比,一旦出现差别,就成了恶评产生的源头。而同样在凝视自己的明星本人,也会因为恶评、媒介形象、自身认知这三者产生的错位,产生认知不平衡的状态。而这种矛盾在互联网的催化下愈演愈烈,仿佛扩音器一般,让那些原本存在于受众个人的意见和恶评,放大到公共讨论的空间中,放大成明星可感可见的知觉。原有的一句话、一个词,在这种观察和凝视中,变成了巨像一般的压力,让明星更加受到干扰和影响。
对于明星来说,回怼恶评就能解决所有的矛盾和问题吗?事实上很难。因为明星的公共性和商业性,就决定了他们在文艺市场中的某种“产品性质”。这里的“产品性质”并不是一种贬义的“物化”,而是由明星天然需要观众的消费和支持这种模式决定的。
▲《乘风破浪的姐姐》万茜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万茜就表达了自己对参加真人秀是否会影响自己塑造的角色的担忧。这种担忧并非无中生有,在未参加真人秀之前,观众对于演员的角色塑造包容度更高;经过前述真人秀对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很容易让人对明星的形象感知固化。曾有网友提到“邓超在跑男里面搞笑形象过于深刻,导致观众在看他的电影作品时会出戏”。
▲邓超综艺剧照
所以相较于普通人,明星的情绪化表达,更容易影响自己的演艺事业。因此,对自身“距离感”边界的维护,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平衡自己在真人秀、个人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正是明星需要处理的重要议题,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的打造,也影响着明星能否在市场中继续受到观众的消费和支持。
但要达成平衡并非易事。“距离感”和节目效果之间的置换,需要明星在做决定时作出取舍。既要求自己像普通综艺嘉宾一样外露,又在观众意见中产生愤怒情绪,这种观点是不现实的。因为明星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和一个“娱乐消费产品”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撕裂和博弈。
▲网友评论
对于明星的事业经济模式而言,通过优秀的作品让观众“买单”,是他们营收的关键。但是即便有观众走向了“不买单”,走向了对立面,这种营收模式仍然存在而不为之转移,若抽离自己的公共性,化身成个体的普通人进行情绪化的表达,显然是前后不一的。
但这并不代表面对恶评时,明星必须逆来顺受。仅仅因为“消费者(观众)就是上帝”的朴素观念,就对不实恶评俯首,也有悖于人的基本名誉权利。但是作为明星,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协调“神秘感”和“亲和力”之间的边界,也是业务能力的重要部分。面对恶评,在非理性表达场域中,通过合理方式理性客观表达自己的意见,恐怕比一句“口吐芬芳”来得更加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