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陋室铭》公开课)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在诸多文化遗迹中,有许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庭院,它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有一处居所,它既狭小又简陋,却因居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诵千载,它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刘禹锡的《陋室铭》。
2.请同学们展示资料说说刘禹锡及《陋室铭》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板块一 美读——读出豪情
1.初读,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提示学生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调素琴 诸葛庐
2.再读,读出韵律。划分本文节奏,介绍“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让学生找出本文的韵脚和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g韵。这些字读起来比较响亮,好像一直有回声一样让学生自由读文章,注意将韵脚读的饱满,学生齐读文章。
3.演读、读出豪情。学生观察文章的句式特点,介绍“骈散结合”的概念及优点。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世称"四六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多用对偶的修辞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骈散结合可以使文章具有整齐匀称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对偶句易于记诵,形式上有美感,节奏上韵律。散句呢,自由奔放,我们在读散句的时候要注意要和其他句子区分开来。
散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应重读“可以”以读出作者自豪之意。“孔子云:何陋之有?”读出反问的语气,以读出作者的强调之意。女生读骈句每一句的前半句,男生读骈句的后半句,散句齐读。最后全体齐读一遍。
板块二 美析—— 领悟手法
1.散句是作者情感的直接体现,你认为两句散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孔子云:何陋之有”)中哪一句的感情最为强烈?
学生比较两个句子并分析、交流
师小结:“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的标点和其他的句子不同,是问号,其他的都是句号。而且是一个倒装句,倒装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倒装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这句话的白话文是孔子说:“一位君子居住的地方,又怎么会觉得简陋呢?:这其实是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话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来表明自己是君子,强调了自己的陋室不陋
2.“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见“君子”是陋室不陋的关键所在,那么作者认为陋室因君子的什么而“不陋”呢?
学生找出句子并分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馨:香气,名词用作形容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这是间简陋的房屋,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这一句也直接点明是陋室不陋,和最后一句是照应的。但因为君子品德高尚,屋子就不简陋了。结合前两句,有人也说这是比兴的手法
(介绍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爬上。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有苔藓其实是说明了屋子比较简陋,但是作者却用“绿”“青”其实是说明写出了陋室周边的环境优雅,让人非常舒适,“上”和“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富有动态感,表现了君子看到这样环境后的欣喜。说明了居住在这里的君子安于贫穷,淡泊自然。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即大儒,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 古义:大 今义:常指鸿雁,书信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来这里谈天说笑的都是很有学问的人,和我结交往来的,完全没有缺乏知识的俗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很有学问的人,这两句运用对比说明居住在这里的君子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的交际圈都是高雅之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演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珍贵的佛经。可以在陋室里弹奏不加雕饰的琴;也可以阅读珍藏的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借代音乐;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此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人劳累;劳,动词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形,身体。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根清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劳累我的身心。素琴、佛经都让人内心平和安宁没有嘈杂的音乐和劳累身心的公文打扰,“可以”是实,“无”是虚。“调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是从听觉角度写的“阅金经”和“案牍之劳形”是视觉角度写的可见居住在这里的君子情趣高雅,内心安宁。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就好像当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草庐,又好像扬雄在四川发愤读书的子云亭。以古代名人自比,说明居住在这里的君子想像诸葛亮和扬雄一样成为青史留名的人,让自己的陋室也因此而出名。这也是类比的手法,可见君子虽在陋室,却以名人自况可见他安贫乐道,志在青史,与名人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本文运用了“类比”起兴、拟人和对比的修辞,虚实结合、视听结合、对偶等多种手法突出了陋室不陋,写出了君子之德。
3.“言”为“心声”,“铭”是用来警戒自己的文字,那么作者写《陋室铭》要警戒自己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并结合背景谈一谈。
示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改革失败,身处陋室,只要我淡泊明志,内心平和,多与名士交往,保持心中的信念,总会如扬子云、诸葛亮那样青史留名。
小结:“铭”是用来警戒自己的文字,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写借给陋室写铭,其实是警戒自己即使身处陋室,也要安贫乐道,守住内心的安宁,有君子之德,成就一番事业。明是写物,其实是写人的情怀志向,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板块三 美悟——感受襟怀
补充资料:
刘禹锡被贬,由官礼部员外郎、监察御史贬为朗州司马。从此断断续续在外漂泊二十余年。长期的贬谪遭遇,蛮荒之地的闭塞孤寂,不但没有消磨尽他的意志,反而更加认清了权贵和阿谀者的可恶嘴脸。当他贬官十年后被召回京师,游玄都观时,写下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以极其诙谐而鄙夷的笔触对那些庸俗如桃花的新得势的权贵极尽影射讽刺,也对那些趋炎附势的赏花君子的丑态作了生动的刻画。对权贵的鄙视、对附势者的嘲讽,正反衬了刘郎的永不屈服,展示了他的铮铮铁骨。不过也因为此诗再度被贬作远州刺史,后又调作夔州刺史,不久又转作和州刺史。尽管一贬再贬,可并没有让刘禹锡的硬气丝毫消减。十四年后再度回京,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次故地重游,昔日的桃花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微贱粗俗的菜花。种桃道士也已不在,昔日得宠的权贵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过去迫害自己的人又如何呢?玄都观已是门庭冷落,到处长满了青苔,无人来赏了。可充满豪气、意志不改的刘郎还是那个刘郎。诗人对那些庸俗可鄙的权贵蔑视之情溢于言表。像刘禹锡这样充满骨气、充满豪情的诗人,在整个封建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结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秋词二首》让学生感受一代诗豪刘禹锡的襟怀浩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结:诗人爱秋,爱秋天的色彩绚丽,“数树深红出浅黄”;爱秋天的天朗气清、山明水净,“试上高楼清入骨”;爱秋天的灵动与飞扬,“晴空一鹤排云上”;更爱秋天的高洁与傲岸。诗人鄙夷春天,鄙夷春天的浓妆艳抹,鄙夷春天的浮华轻狂。身处逆境不自悲,身处逆境不消沉,身处逆境不屈服,这就是铁骨铮铮、襟怀开旷的一代“诗豪”刘禹锡。人生的路途难免挫折重重,希望我们也可以像刘禹锡一样,在如“陋室”一般的艰难环境下不改本色、乐观面对、襟怀旷达,相信终会有“诗情到碧霄”的一天,下面让我们齐声朗读本文用心品味刘禹锡的豪情。
《陋室铭》公开课
《陋室铭》公开课
4月15日第六节课,李文丽工作室的王建成老师在235班教室讲授了公开课《陋室铭》,学校领导、工作室全体成员和七八九年级语文老师参与了听评课活动。
《陋室铭》教学设计
王建成
课题 陋室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陋室铭》这篇文章。
2、分析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 白板
教学过程
1、检查旧知识,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接出下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
请同学回答,并背诵全诗,介绍作者。
2、介绍作者,补充常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因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官。本文大约写于作者被贬安徽和州期间。
3、分析题目《陋室铭》。
同学查词典,了解词语具体含义。
陋: (住的地方)狭小,不华美。
华美: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小结:陋:面积,装饰装修方面。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4、教师讲述有关“陋室”的小故事。
刘禹锡博学多才,是唐代的大诗人、哲学家,还精通医术,他的诗词豪迈旷远,人称他为“诗豪”。刘禹锡18岁考取进士,后不断擢升,历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他为人正直,气骨高遒,在朝内反对宦官的腐败和藩镇的割据势力,后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被一贬再贬,逐出洛阳长达20余年之久,最后革职为安徽和州县刺史。
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看人下菜,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他环视住地有一种新鲜感,便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潢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
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岸柳婆娑,杂花争艳,芳菲宜人,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知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绝处的努力,往往有逢生的回报,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铭文也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5、教师范读课文,同学理清文章结构。
一、类比引出主旨。
二、环境和生活。
三、类比证明“陋室不陋”。
6、师生共同分析原文。
7、小结: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文用类比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我们在《爱莲说》一文还要详细分析。
8、背诵《<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并阅读有关杨雄的介绍,找出文中人物做法观点等方面与刘禹锡思想相似点。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 )人。扬雄少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扬雄小时候好学,不研究章句,通晓字词解释而已,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为人平易宽和,口吃不能快速讲话,静默爱沉思,清静无为,没有什么嗜好欲望,不追逐富贵,不担忧贫贱,不故意修炼品性来在世上求取声名。家产不超过十金,穷得没有一石余粮,却很安然。自身胸怀博大,不是圣哲的书不喜欢;不合己意,即使能富贵也不干。却很喜欢辞赋。
9、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仿写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教师明确:“和州梦得室”稍好。
10、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改为与前两句结构相同句子,使三句话组成排比句。 改过的句子与原句哪个更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11、作业:背诵并默写原文。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室 有
不 安贫乐道 吾
德馨
在 高洁傲岸 则
阔 闻
和州梦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