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
【第1篇】
在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书中写的是鲁迅以前的回忆,内容主要是作者对当时旧社会的批判,也体现了鲁迅先生写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这本书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写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写得是作者的青年,作者几乎把自己的一生写进书中。有些故事读起来会有一丝亲切感,就如作者的《五猖会》,在“我”正准备去看庙会的时候,父亲却让“我”背书,现在的我们身上是不是也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呢?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我才觉得父母的这种行为是不是没有顾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妈妈,虽然让晚上的睡相不好,而且还爱说别人坏话,但她还是有优点的,如“我”和她聊到长毛的时候,她的精神,“我”甚至对她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虽然这敬意越来越薄,在长妈妈的身上,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的社会的妇女的形象。在现在的社会中虽然也有这种“反面”形象,但已经很少了。这也是当时封建社会留下的后果。
在这本书中,我不但见到了一些旧社会的坏风气,还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学习的地方,就如书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鲁迅先生从医时的老师,他为人非常的严谨、认真。在“我”的笔记中,他都会帮“我”勾勾画画,有一点错误他都会改出来,这也使“我”对他充满了敬意。而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的态度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总之《朝花夕拾》向我们揭示了当时旧中国整体社会现象,落后、愚昧。也激励我们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创造明天。
【第2篇】
进入初中,我发现中学阶段有许多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大多都选自一本书——《朝花夕拾》,于是,老师让我们去读一读这本鲁迅先生写的唯一一部散文集。
我品味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年少轻狂时的童真。《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的时候,回味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一些当初的味道的,想必还会别有一番滋味吧?!本应该快乐的童年,却被当时的封建思想笼罩着,透出迂腐的气息。从文章表面来看,鲁迅先生都是用了一些温情的文字来叙述的,其实,他把愤怒藏在了文字下。鲁迅先生还在这篇巨作里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强调出了当时封建思想的黑暗。
鲁迅先生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还是批评,都会毫不掩饰的表露出来,有时还会很幽默。比如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大概是这样说的:“阿长是我的保姆,我开始很讨厌她,而且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她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而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不但对她的敬意消逝,而且极严重的诘问,甚至要复仇。再后来,在我极度渴望着时,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这让我又一次对她敬佩……”这段文章,通过“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吧,慢慢体会!
【第3篇】
在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书中写的是鲁迅以前的回忆,内容主要是作者对当时旧社会的批判,也体现了鲁迅先生写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这本书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写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写得是作者的青年,作者几乎把自己的一生写进书中。有些故事读起来会有一丝亲切感,就如作者的《五猖会》,在“我”正准备去看庙会的时候,父亲却让“我”背书,现在的我们身上是不是也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呢?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我才觉得父母的这种行为是不是没有顾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妈妈,虽然让晚上的睡相不好,而且还爱说别人坏话,但她还是有优点的,如“我”和她聊到长毛的时候,她的精神,“我”甚至对她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虽然这敬意越来越薄,在长妈妈的身上,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的社会的妇女的形象。在现在的社会中虽然也有这种“反面”形象,但已经很少了。这也是当时封建社会留下的后果。
在这本书中,我不但见到了一些旧社会的坏风气,还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学习的地方,就如书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鲁迅先生从医时的老师,他为人非常的严谨、认真。在“我”的笔记中,他都会帮“我”勾勾画画,有一点错误他都会改出来,这也使“我”对他充满了敬意。而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的态度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总之《朝花夕拾》向我们揭示了当时旧中国整体社会现象,落后、愚昧。也激励我们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创造明天。
【第4篇】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讲述的就是鲁迅儿时的经历。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等一些故事,而主人公鲁迅也从青涩懵懂的少年逐渐变得成熟起来。
而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要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但到了鲁迅先生该上学的时候,他不得不和充满着快乐的百草园说再见,到三味书屋学习。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就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写,我们的童年并非只有开心,都是顺心如意的。但那也丰富了我们的一生,留下许多回忆。
【第5篇】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充满欢笑的,童年是最快乐的。《朝花夕拾》这本书就是鲁迅回忆自己的童年的。这本书是鲁迅从记忆里抄出来的,摘取了那些深藏在童年的难忘的生活的片段。
最令我难忘的,是《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阿长是阿长与山海经的主人公。她是鲁迅幼年时的保姆,是在鲁迅童年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人。她睡相很难看,总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她平日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繁琐的道理,常给鲁迅讲故事。文中处处体现了阿长对鲁迅的爱,和鲁迅对阿长的怀念。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刨学教师,他正直,热情,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他十分关心鲁迅的学习,耐心仔细的纠正鲁迅讲义上的错误,并引导鲁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习。当他得知鲁迅要放弃学医后,很惋惜,并把他的照片送给鲁迅留做纪念。
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浓浓的爱,这种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我从中也学会了如何关爱别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去帮助他,而不是嘲笑他,这是关爱;当别人遭遇不幸时,一句理解的安慰,这是关爱;当别人帮助你时,一句诚恳的“谢谢”,这也是关爱……
生活中的爱无处不在。爱在一个鼓励的眼神里;爱在一句关切的话语里;爱在一桌美味的早餐里……
我们的童年在慢慢的渐行渐远,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回忆。细细品味《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
       《朝花夕拾》读后感
黑暗中的明灯
——读《朝花夕拾》有感
1905 李婧奕
在国人眼中,他的文字是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人们麻木的心灵;在虚伪的人眼里,他的文字是一把把利剑,刺痛了他们黑化的良心。他,看清了这个阴暗的社会,以笔作武器,勇敢地去控诉这个充满负能量的时代。他,就是鲁迅。他的著作《朝花夕拾》同样带领我们看清了这个复杂的社会。
《朝花夕拾》这本书,首次品读到的是鲁迅先生在谈论童年的件件琐事,可第二次翻开此书,他对黑暗社会的怨恨和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在我们眼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旧时代的悲慨,对国家前景的忧愁全部抒发在一篇篇小文章中。无不体现出他对国家、对社会、对全国人民的热爱。同时在描写他的童年时,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当时封建教育的腐朽与反动,生活在那个年代,孩子们处于高压之下的可怜。鲁迅先生以犀利的文字,揭示了这个时代的迂腐和黑暗,他的心如明镜一般,让一个个肮脏的良心无地自容。他,才是最清醒的!
《朝花夕拾》中,《狗.猫.鼠》让我们知道了一些打着“正义与公理”的旗号四处张扬,为非作歹的虚伪的人;《阿长与山海经》让我们了解到一个质朴善良、充满希望的农村妇女形象;《二十四孝图》则揭示了封建孝道下打压儿童的虚伪和残暴……这一个个故事带我们领略了旧中国的动乱和虚伪,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鲁迅先生犀利的笔锋下,藏着一颗忠于国家,希望社会安宁的赤子之心。他是淤泥中的清莲,黑暗中的光明,他是那么高尚、那么纯净、那么伟大!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中暗藏着锋芒的旧时代,险恶的世界中又蕴藏着人间的温暖。他的思想后人无法超越,他的文学艺术后人也无法比拟。鲁迅,永远是那片黑暗中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灯!
师评:小作者巧用比喻作正标题,贴切形象,这是本文一个亮点。行文有理有据,看的出是一个思想有一定深度的人。本文每段紧扣主题,围绕着“黑暗中的明灯”,谈到了鲁迅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起到的作用,这就读到了文本背后的深意,也体会到了鲁迅作品中那种复杂、深沉的情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C1905袁紫筠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就是它的一角——这就是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的一角。“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这就是他的一块小天地——三味书屋的一隅。
显而易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讲的鲁迅儿时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那么,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先来到了百草园,嘿,快来看!百草园可真是一个孩子的乐园:菜畦、石井、大树、桑葚、吟蝉、黄蜂……每一样玩意儿都可以让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流连忘返。只是因为“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行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所以,年岁尚小的“我”便常常将它连根拔起,甚至为了这件事儿,还弄坏了泥墙哩!小时候的鲁迅是多么的天真可爱呀!在这有趣的百草园里,又怎么能少得了一些民俗故事呢?这不,“美女蛇”来了,她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妖怪,能唤人名,人若是一答应,那可就遭殃了——那美女蛇便会在半夜偷偷来到你房里,将你“啊呜”一口吃掉!但是你若是有了一条飞蜈蚣,那便不用怕了,飞蜈蚣是美女蛇的天敌,专治美女蛇。那时候的小鲁迅就十分希望有一条飞蜈蚣。我也想要,若是有了这么一件宝物,那该多好呀!
然而,逍遥的日子也不会一直有,不久,鲁迅就要去一所书塾里读书去了,而那所书塾就叫做“三味书屋”。
那书塾比较简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只好对着那块扁道和一幅梅花鹿画像行礼。在三味书屋里,“我”还问了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先生并没有为“我”解惑,反倒是有点生气了,原来,学生是只要学习便好了,不该管那些有的没的。体现了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求知欲的扼杀。
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我们”读着读着便停了下来,只有先生沉浸在自己的读书世界里。于是,下头的孩子们便开始了游戏,但还是静悄悄的,没有声音。“我”是在画画,拿了那种“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着画,画了一大本,但最后这些东西都卖了换钱了。作者在最后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不但是说他画的画已经没有了,还是在感叹童年生活的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有趣天真的年少往事的怀念与唏嘘。
我觉得,百草园与三味书,对于深处黑暗的鲁迅来说,像是一眼清泉,只要一回忆起,全身就会快乐起来,那干枯的心灵便会尝到甘甜的滋味,同时这也一定是鲁迅心中的明灯,指引着他前进的目标——拯救黑暗社会的孩子们!
童年时光一定是鲁迅坚持作战的信念,它支撑着他一路走下去,披荆斩棘,为孩子们开辟出一片美好而明亮的蓝天!
师评:小作者视角独特,向小导游一样带着读者游历了作品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很有趣。最后两段的感悟特别打动我,小作者不仅从文中读出了鲁迅对童年的怀念,还读出了这段美好时光也是鲁迅心中的明灯,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读《藤野先生》有感
1902 龙月玲
《朝花夕拾》已翻阅数遍,每读品读感觉都有不同,今日老师布置写读后感,于是我又一次阅读了一遍《藤野先生》,触动很大,不仅有队藤野先生的敬佩,还有对当时中国国民精神麻木的愤慨,还有一点疑惑。
藤野先生是一位八字须,戴着眼镜的黑瘦先生,非常负责、热心,并且没有种族歧视。文章第十五段有对于藤野先生为“我”批改的讲义笔记的描写:“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还有后面“我”要放弃医学,告别藤野先生时,他的不舍、伤心,都令我非常感动。一个日本人,对落魄的中国人竟毫不产生偏见,依然那么负责、认真,我觉得在那个中国腐败的时期,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不仅感动,一种尊敬感也油然而生。同时,我也希望世上的所有人都互相没有偏见、歧视,那该多好啊!
再谈谈当时中国的国民精神。首先是第二十二段藤野先生的话:“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读到这里,我感到忧伤与可叹。鬼神这类事物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可当时的中国人却相信这类东西,可见当时人民的迷信与愚昧,甚至整个社会的腐败。由此,我又联想到了妈妈说过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孩子得了重病,据说需要用“人血馒头”来治(其实完全不可信),而当时恰好有反动派之类的要处死革命者,于是孩子家里人便想方设法取得革命者的血的事情。结合起来,它们都足以反映当时人民的愚昧无知与社会的腐朽啊!真令人悲叹不已!其次,是第二十九段的第一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就是当时外国对中国的看法。其实,这也是当时中国的真实写照。——如果中国人不是“低能儿”,国家又怎么会弱?如果国家不弱,中国人又怎么会是“低能儿”?中国人的能力其实不低,而“低能”在于精神、思想的腐败,才导致被人认为是“低能儿”,国家才被贴上“弱国”的“标签”。读到这里,我相信没有人不觉得悲愤无比。所以,强国要从国民抓起,而每一个人都要有爱国精神与思想,才能改变社会风气,改变他国对我们的看法,改变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最后是第三十一段:“......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呜呼,无法可想!——这是鲁迅先生的悲哀、叹息,就连我读完这段文字,也在心里这样喊着。天哪,自己的同胞牺牲,当时的中国人却被用“闲看”形容。无论这个人是为革命牺牲还是真的罪该万死,中国人都不应该“闲看”。呜呼,无法可想!鲁迅先生说他们“酒醉似的喝采”,我觉得写的真是太准确了。酒醉后的人连黑白都分不清,他们何尝不是呢?但是,读到这里我又非常敬佩鲁迅先生,在这样的社会下,他却仍旧保持清醒,一心为国、为人民,唾弃那些与“醉客”半斤八两的人,这一定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吧!若当时人人都像鲁迅先生一样,这种“闲看枪毙犯人”的败坏风气就一定不会再有了。
然后,读完此文我还有一点疑惑。鲁迅先生写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时,说“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关于这个,我并没有明白:一、“意见”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二、它因为什么而变化?三、变化后的“意见”是什么?我把这一段和下一段读了几遍,最终有了一个猜想:“意见”可能指学医,他因为看到中国人的愚昧而想弃医从文不过这终究是猜想。(师:你的理解是对的,,变化后的意见就是“从文”,该段交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这就是我读《藤野先生》后的感受,至于那个问题,我得去书本外证实一下猜想。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有没有猜对呢?
师评:有慧心、肯思考的孩子。于《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疑惑,很棒!
读《藤野先生》有感
1902 王子彤
在鲁迅的文章里,不仅批判了不少伪善麻木的人,还歌颂了一群人:如范爱农,长妈妈等。如果仔细掂量《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我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在于歌赞藤野先生还别有深意。
《藤野先生》讲述的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遭遇,“我”留学时遭到了同学的嘲笑、讥讽,却受到了“我”的恩师藤野先生无微不至的教导、关怀。藤野先生温和热心、认真负责,没有种族歧视。他成了鲁迅“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也让我对当时一切同情中国的外国友人产生深深的敬意。他们的同情和热心无不描述着什么叫“关怀”,什么叫“友善”。
在文中,鲁迅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名族偏见,批判了黑暗社会下浑浑噩噩的人民的思想、行为。细想一下,为什么鲁迅会毅然弃医从文,离开自己的恩师,依然做着那份危险的工作呢?就是为了治愈人们麻木不仁的心灵,唤醒他们的爱国意识。自己的同胞要被枪毙了,却在一旁大声欢呼“万岁!”。他们尽管有健康的体魄,思想却是病态的。鲁迅也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才会离开藤野先生,一笔做标签,讽刺黑暗和不平。
不仅是此文,在鲁迅的其他文章中也在不断歌颂和抨击一切。比如:《野草》中有一篇文章,名为《这样的战士》,他便赞扬了攻击黑暗的人,讽刺了那些“正人君子”;再比如:《朝花夕拾》中的《无常》, 痛击了社会的黑暗,赞美了像“无常”那样善良的人物。
我们要向鲁迅致敬,更要向那些友好而热爱和平的外国人致敬!比如白求恩,他在抗日第一线奔忙着,完全忘却了自己是个外国人,凡是接受和看到他治病的人都为之感动和自愧不如。后来他病逝了,一切收受他品德感染的人都在为他悲伤,连毛主席也为他写了一篇悼文。我认为,藤野先生和白求恩一样,都在为中国的发展而忙碌着,只是他们的方式不同而已。总之,为一切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点赞。
师评:小作者有自己读后的体悟,值得肯定。但是,内容稍微有些空洞,在初一阶段还是要先按照读后感的“五步法”来写:1、引:引出书目;2、概:概括书目内容);3、议(感):议论感受(中心句+书中事例+简短感受);4、联:联系生活实际再升华感悟;5、结:总结全文(方式多样)。该例文前两点做到了,但是后三点没到位。
《朝花夕拾》读后感
1902钟欣睿
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散文集,看似简单的文字,实则也蕴含着深层的含义。
就拿《猫·狗·老鼠》来说吧,鲁迅先生在文中说他仇猫,其实,他仇猫的一系列原因与一类人十分相似。如,捕食到体型比其小的动物,总不肯一口咬死。一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到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而这种人,总爱抓住别人弱点并不断折磨,并加以鄙视与不屑。鲁迅先生所说的猫,虽与狮虎同族,却有一副媚态,像极了一些虚伪的人。看了鲁迅先生的这篇《猫·狗·鼠》,我在其中悟出了某些做人的道理。
再看《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爽直而多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对于长妈妈,鲁迅先生毫无避讳地写出了她的“美”与“丑”而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十四孝图》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讲的是鲁迅先生儿时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其中的《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读了这几篇文章,我不禁为鲁迅先生我不禁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些思想麻木、虚伪残暴、见风使舵的人而感到悲哀与自恶。更为鲁迅先生这样以笔为武器的英雄抨击社会丑恶现象,嘲讽丑恶势力而叫好。
殊不知,鲁迅先生仇猫正是因为仇这般人!鲁迅先生写长妈妈更是为了与那一类人作对比,突出其丑恶!鲁迅先生写《二十四孝图》的故事也是为了批判那些迂腐盲从的人!鲁迅先生的文字,虽然始终没有对丑恶之人进行正面抨击,但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他愤怒的讽刺。我不禁对鲁迅先生油然而生出一种敬仰。
鲁迅先生为唤醒沉睡国民,以笔伐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真不愧是我们的“民族魂”!
师评:老师上课说过,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亮点,一个是痛点。这篇读后感从总体框架上来说是不错的, 但也有些表达不完整,如提到“悟出了某些做人的道理”,应该概括具体什么道理, 谈到几部作品时,有点泛泛而论,可从细节入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和悟。
读《猫·狗·鼠》有感
1905向皓楠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语出《朝花夕拾<猫·狗鼠>。
这篇文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而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活画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奴才那一幅可憎的像猪一样的人的嘴脸和灵魂。
虽然并出处于那个时代,却能感受到无尽的黑暗,揭露了其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那些奴才的阴险而丑恶的真面目。当时老百姓无缚鸡之力,任人宰割。而这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派受到通缉,还要与现代评论派进行长期的鏖战。真的是一片黑暗呀!
文章绝对不仅仅是写普通的《猫·狗·鼠》,而是多次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讽刺了那些虚伪的人,且文章多处的语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条理清晰,令人回味。此篇文字精炼、论点、论据供全,立场鲜明,一目了然,还是一篇佳作!
再回想一番,身处现在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国家民主、共和、领导人全心为人们服务,祖国强大,繁荣安康,前程远大。与当时的黑暗社会相比,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段安康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国之栋梁。我们现在,没有那些“猫”,弱小的“鼠”也幸福了。感受那段黑暗的历史,勿忘国耻,现在的幸福安康,努力奋斗。历史的长卷翻过了一页,将由我们抒写辉煌的诗篇!
师评:小作者从作品中读出了对于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抨击,很厉害。另外,能够延伸想到当今的社会的现状,从而鼓励我们珍惜如今美好恬淡的生活,努力奋斗,实属难能可贵!
《朝花夕拾》读后感
C1905肖笔仁
今天周末,等写完作业后,还有大把的时间,于是,我便趁这个时间把《朝花夕拾》前三篇给读了,引发了一些感想。
虽然读是读了,但还是有点没读懂,有些词不知什么意思,起码是了解了个大概,感想也有一些,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则是《狗.猫.鼠》。
《狗.猫.鼠》这篇文章呢?写的是鲁迅先生仇猫和鲁迅为什么仇猫以及鲁迅先生是多久开始仇猫的(怎么样才开始仇猫的)。这里面写了多个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动物们开会议,其他动物全来了,单是缺了大象,便由狗去请大象,但狗没见过大象,动物们把大象特征抒说一遍后,狗则去找象,在半路上却遇见猫,以为是大象,便带了回去,弄得大家哈哈大笑。从此,狗便仇猫了。但我却搞不懂,狗为什么只单仇猫,不仇大象?难道这便能成为鲁讯先生仇猫的理由之一?难道他不怕被说成那只“猫”。
虽然怕是怕,但也没办法。可是我仍觉得猫挺可爱的,在读时不理解鲁讯先生为什么仇猫。在读之后才发现,便才知道:猫为什么会被仇?现想来很简单。
因为它抓获猎物后,却要玩一会儿,至猎物到生不如死的境界才吃下去未免太幸灾乐祸些。况且,它半夜三更叫得让人无法自拔也太让人心烦了。还有,它不是与狮虎同族的么?为何摆出这幅媚态,实在让人忍受不了。
师评:不管之前我们的语文基础怎么样,从这篇作品中老师看到你阅读时的用心与思考,会把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写出来,这种态度就值得很多同学学习。
文章作者其实总结了自己“仇猫”的原因:一、折磨猎物,像人的幸灾乐祸,折磨弱者。二、天生媚态。三、交配时嗥叫,让人心烦。你能读出第二点也很不错了。总的来说,本文的狗猫鼠各有所指。狗——鲁迅自己被人污蔑的形象;猫——现代评论派和当时的官兵;鼠——隐鼠——弱势群体、学生;鼠——大鼠——土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