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有哪些国家易于爆发宗派冲突?

中东地区有哪些国家易于爆发宗派冲突?
编者按:从宗派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 2003 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导致当前中东地区宗派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源。这场战争在推翻萨达姆逊尼派政权的同时,也解除了伊拉克对什叶派神权国家伊朗的遏制。此后,伊朗和沙特所代表的伊斯兰两大教派,在中东伊斯兰地区逐步形成了一种带有教派色彩的宗派地缘政治势力,并爆发了持续不断的冲突。
基于宗派地缘政治的视角,本文主要探讨 2003 年美国入侵和占领伊拉克后,以伊朗和沙特为首的什叶派和逊尼派国家之间形成的宗派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宗派地缘政治冲突在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国家及地区持续展开的局面。
文 \ 李立 编辑 \ 李文哲
微信号:MenaStudies
注:自即日(3月17日)起,中东研究通讯停止向其他媒体授权转载文章(包括和讯网等资讯类网站),如发现必追究相关责任,如需转载请重新联系我们。
2003 年伊拉克战争后,随着中东地区宗派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冲突随即也在中东地区位于两大教派地缘断层带的非同质教派国家中迅速展开。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拉克、黎巴嫩和叙利亚,同时还涉及到有严重政治分歧的巴勒斯坦。
1
伊拉克
从伊斯兰教派归属来看,伊拉克不仅是一个什叶派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其什叶派领袖与伊朗宗教领袖还有着师承关系。伊拉克什叶派领袖希斯塔尼就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学生。
图片来源:theglobalobservatory.org
自从 1921 年独立以后,伊拉克国家政权长期被控制在人口占少数的逊尼派手中。1979 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建立什叶派伊斯兰共和国后,伊拉克逊尼派政权就一直是遏制伊朗向外传播什叶派伊斯兰革命的主要力量,并得到了沙特等逊尼派君主国家的广泛支持。因此,对于 2003 年美国发动的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沙特虽为美国的盟国却始终采取一种消极态度。
2011 年 12 月美军撤离伊拉克以后,沙特立刻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非军事手段来阻止和破坏伊朗对伊拉克的全面影响。其中,在政治上,支持伊拉克国内因丧失政权而极为不满的逊尼派政治势力;在军事上,支持逊尼派民兵组织萨赫瓦(Sahwa),并为活跃在伊拉克的逊尼派激进团体萨拉菲圣战组织提供情报。此外,沙特还坚决反对伊拉克亲伊朗的什叶派总理马利基(Nuri al-Maliki)再度连任。
沙特破坏伊拉克战后稳定的政策,不仅导致这个国家在战后重建中遭到巨大破坏,而且还把伊拉克国内的政治冲突完全变成了一场教派冲突。不过,沙特也未能阻止伊朗在伊拉克战争后取得的地缘政治胜利。
为加强伊拉克什叶派的力量和迫使美国尽快从伊拉克撤军,伊朗运用各种政治技巧,甚至包括派遣伊朗革命卫队下属的秘密组织圣城旅(Quds Force)进入伊拉克,为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提供军事支持,破坏美国试图维护的伊拉克战后稳定。同时,伊朗还与黎巴嫩真主党一道,积极训练伊拉克的什叶派武装人员,让他们学习用游击战的方式发动攻击,打击伊拉克国内的逊尼派势力。
2
黎巴嫩
随着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宗派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黎巴嫩也变成了伊斯兰两大教派争夺的战场。
作为一个宗教派别众多的国家,黎巴嫩不仅有基督教和穆斯林两大宗教,而且穆斯林还分属为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教派。2005 年 2 月 14 日,属于逊尼派的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Rafiq Hariri)遇刺身亡,从而使得黎巴嫩问题形成了在国家、区域和国际三个层面上对立的两大阵营。其中一边是受到美国和法国支持的以沙特为代表的温和的逊尼派阿拉伯国家与黎巴嫩国内逊尼派政党“未来阵线”(Future Movement)组成的联盟;另一边则是伊朗、叙利亚以及黎巴嫩真主党组成的联盟。
在两大阵营的冲突中,逊尼派阵营极力促使黎巴嫩退出叙利亚和伊朗的地缘政治阵营;而什叶派阵营则全力抵制这种努力。在黎巴嫩国内逊尼派和什叶派争夺国家控制权的斗争中,沙特坚决支持逊尼派领导人西尼乌拉(FuadSaniora)总理领导的政府。而黎巴嫩真主党则竭力阻止国际法庭对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事件的调查,并组织民众在贝鲁特商业区举行游行示威,还试图以武力推翻西尼乌拉政府。
2009年2月14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名当地青年举着前总理哈里里的画像参加纪念其遇害四周年的集会。图片来源:新华社对于黎巴嫩自身来说,这种冲突其实毫无意义,因为自己已经变成了中东宗派地缘政治两大阵营冲突的战场。逊尼派阵营的目标是要促使黎巴嫩脱离叙利亚的控制,并通过打击黎巴嫩真主党来压制伊朗的地缘政治范围和削弱叙利亚的地区势力。
结果,自从 2005 年 2 月前总理哈里里遇刺以来,黎巴嫩的国内政治几乎完全被置于区域宗派地缘政治冲突之下。尽管黎巴嫩民众一直试图避免陷入教派冲突的泥潭,但沙特却竭力要把黎巴嫩真主党推入教派冲突之中,以阻止其对整个黎巴嫩国家的控制。因此,黎巴嫩多次陷入国内教派的全面冲突和战争的边缘。
3
叙利亚
从伊斯兰教派的归属情况来看,叙利亚与伊拉克的情况正好相反。叙利亚是一个逊尼派人口占多数,但却长期被占人口少数的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派政权统治的国家。因此,在宗派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之初,叙利亚就处于沙特试图遏制伊朗在这个地区影响力上升的战略核心地位。
图片来源:BBC
在宗派地缘政治格局中,叙利亚不仅是伊朗通过伊拉克和黎巴嫩真主党在陆地上连接的纽带,而且也是伊朗在这个地区沿着以色列边界扩展势力范围的区域。同时,伊朗作为一个以波斯人为主的国家,还能通过和叙利亚的联盟,来影响和干预备受沙特重视的阿拉伯世界事务。对于沙特来说,和叙利亚之间的冲突除了教派分歧外,还涉及到巴以冲突和黎巴嫩问题。
在如何解决巴以冲突的问题上,沙特强调应实行 2002 年的“阿拉伯和平倡议”(Arab Peace Initiative),也就是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为基础,换取以色列退回到 1967 年的边界,并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第 194 号决议”安置巴勒斯坦难民。而叙利亚则强调,应通过武力方式来打击以色列的军事优势,以提高其自身在这个地区的战略地位,并促使以色列在未来的谈判中接受其提出的条件。
在黎巴嫩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更为明显。叙利亚一直把黎巴嫩视为其安全后院和势力范围,因此强调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控制和主导影响,并试图在那里长期驻军。对此,沙特指责叙利亚是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刺杀案的幕后黑手,并要求其停止干预黎巴嫩的内部事务,从黎巴嫩迅速撤军。叙利亚则指责沙特通过资助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萨拉菲团体以及圣战组织,意图破坏叙利亚的安全缓冲区和干预叙利亚国内政治事务,并在地区组织中煽动反对叙利亚的宗派情绪。
为此,沙特不仅在阿拉伯世界的所有场合都全面加强对叙利亚的压制;而且号召对叙利亚和伊朗建立联盟的行为进行惩罚,以迫使叙利亚疏远和伊朗之间那种密切但并不平衡的关系。2008 年 3 月,在叙利亚筹备举行阿拉伯首脑会议期间,沙特排斥叙利亚的行动一度达到高峰。沙特最终虽然未能阻止这次峰会,但却联合美国促使与其结盟的阿拉伯国家降低了参加峰会的代表等级。沙特仅派出其驻阿拉伯联盟公使代表国王参加了会议。
4
巴勒斯坦
此外,宗派地缘政治冲突同样也发生在巴勒斯坦。
在这里,冲突的一方是阿巴斯(Mahmoud Abbas)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另一方则是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值得注意的是,巴勒斯坦内部两派的矛盾并非伊斯兰教派冲突,而是政治倾向方面的分歧。
图片来源:半岛新闻网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一个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组织,其政治倾向是中间偏左,因而受到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君主制国家支持。而哈马斯则是一个伊斯兰政党,其名称意为“伊斯兰抵抗运动”,原为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巴勒斯坦分支。
哈马斯虽然在教派上属于逊尼派,但却未能得到逊尼派君主制国家的支持。这一方面是由于哈马斯对以色列采取的极端主义政策,与逊尼派君主制国家解决巴以冲突的政策存在分歧;另一方面是因为穆斯林兄弟会提倡民选政府,对君主制国家政权的存在构成了威胁。
然而,由于哈马斯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伊朗相似,因此反而获得了伊朗方面的支持。不过,伊朗支持哈马斯主要是为了将其地缘政治势力扩大到紧邻以色列的边界地区。这不但可以让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冲突中获得更大的战略资产,而且还可以利用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作为威胁,来阻止以色列和美国攻击其核设施,或至少使其对手意识到必须为这种攻击付出的潜在代价。
因此,当伊朗通过真主党和苏丹向哈马斯以及伊斯兰圣战组织提供军事支持和物质援助时,沙特也在财政、政治和军事方面全力支持阿巴斯的巴解政府,以平衡伊朗在这个地区不断扩大的势力。同时,沙特还积极支持巴解组织和哈马斯之间的谈判,来减少伊朗对加沙地带哈马斯的影响。不过,双方 2007 年 2 月 8 日在沙特主持下达成的“麦加条约”(Mecca Agreement)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双方至今还未能建立民族联合政府。
参考文献
Martin Chulov, “QassemSuleimani: The Iranian General ‘Secretly Running’ Iraq”, The Guardian, 28 July, 2011.
Bassel F. Salloukh, “Democracy in Lebanon: The Primacy of Sectarian System”, London: Routledge, 2010, p.137.
“The Arab Peace Initiative, 2002”, The Council of Arab States at the Summit Level at its 14th Ordinary Session, http://www.al-bab.com/arab/docs/league/peace02.htmN. Nassif, “Al-‘Ilaqat al-Amerkiya-al-Sa‘oudiya: Talaqen‘alaTalqinSuriyaDarsan”, al-Akhbar, 7 April, 2008.
BasselSalloukh, “Demystifying Syrian foreign policy under Bashar”, in Fred H. Lawson, ed., Demystifying Syrian, London: Saqi Books, 2010.
J. ‘Aziz, “I‘lanDimashq: Ma Lam YuktabfihAkhtar”, al-Akhbar, 1 April , 2008.
al-Amin, “Waqa’e‘ min al-Hamla al-Sa‘oudiya al-Masriya li-Ifshal al-Qima”, al-Akhbar, 2 April , 2008.
注:本文首发于头条号中东研究通讯,中东研究通讯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版权申明
本文为中东研究通讯研究团队原创,如有意转载或引用请与中东研究通讯微信公众号(MenaStudies)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