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解读(《古诗三首》之《惠崇春江晚景》》简述)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解读
[北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lóu)蒿(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标题、作者解读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首提在一位朋友所创作的画上面的诗。苏轼这位朋友是位僧人,法号惠崇。惠崇很擅长写诗和画画,他创作了两幅《春江晚景》,想让苏轼根据所看到画作的感受提一首诗在其中一幅画面上。苏轼就写下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在画作上题诗,诗文内容就会和所画内容有所匹配、相互补充,但诗文可能不完全和画面一致。惠崇这幅画早已失传,我们只能通过学习这首诗,再想象一下惠崇所作的画了。
诗文解读
这首诗的意思大概是:竹林旁的桃花已经开了几枝了,江水中的鸭子最先知道春天的到来。蒌蒿已经遍地都有,芦苇刚刚生出了嫩芽,这正是河豚上市的季节。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竹林。竹林外边(旁边)已经有两三枝桃树盛开了桃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知”,知道、感知。河里的水因为春天来了而变暖了,这件事情鸭子是最先知道的。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蒌蒿草。“芦芽”,芦苇的嫩芽。蒌蒿草已经长满地了,芦苇的嫩芽刚刚发出来。
“正是河豚欲上时”,“欲”将要,“上”上市,销售。这正是河豚准备上市销售的时候。
作为题画诗,诗文内容和画面内容可能会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在诗文中看到了“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等景物。如果将这些内容都集中在一幅画中,那画面一定会很凌乱、没有重点。所以,我猜想这首诗的内容和惠崇所画的内容有一定联系,但诗文的内容更多是苏轼根据当时情景再创作的。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政治家,还是美食家。东坡肉就是苏轼发明的。在这首诗中,也体现了苏轼爱好吃这一特点。
在最后一句中写道了“河豚”,河豚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材,可如果处理不好却会产生剧毒,只要吃一点点就会夺走人命。
苏轼就非常喜欢河豚,曾经他到过一个饭店吃河豚。店家因为客人是苏轼非常开心,希望苏轼能给出好评。但是苏轼在动筷吃饭后,就一声不吭。店家担心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导致苏轼不喜欢。可吃到最后,苏轼长叹一句“值得一死”。苏轼想表达的是这家的河豚太好吃了,哪怕厨师将河豚处理不好,仍然有毒,也会毫不犹豫的吃下去。由此可见苏轼是有多么喜欢这个店家所作的河豚。
背诵技巧
这首诗苏轼使用了白描技巧,将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更丰富了。我们在背诵的时候可以将诗文的前三句分为一类,写的都是风景。其中包含了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而最后一句是对时节的感叹和期待。
通过分类,我们再进行记忆和背诵就会轻松很多。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古诗三首》之《惠崇春江晚景》》简述
《古诗三首》学习提纲
1.三位诗人,你了解了多少?
2.三首古诗会背会写吗?
3.会划诗的节奏吗?理解全诗的意思吗?
4.三首诗都写到景物,能说一说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吗?是写的哪个地方的景物呢?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呢?
5.三首诗分别写的哪个季节的景物?在写法上,相同吗?
6.你最喜欢哪首诗(或者哪句诗)?为什么?
7.诗中生字,记住了吗?会运用吗?
《惠崇春江晚景》简述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题画诗”。什么是题画诗?比如你看到一幅画,觉得画得很好,你根据这幅画的内容、或者这幅画给你的感受写了一首诗,并且把这首诗题写在画上,这就是“题画诗”。
竹林外有两三树桃花已开放,春天的江水回暖,这种水温的变化,在江水中游戏的鸭子一定最早察觉到。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这时也要逆流而上,要从大海回游到江河中。
诗中景物:竹,桃花,江,鸭子,蒌蒿,芦芽
描写顺序:江岸,江面,水边,水中。
写法指导:虚实相结合,先实写,再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