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作文命题引领读书的尝试值得提倡)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
今年全国卷2的高考作文材料,根据二战期间真实事例改编,内容如下:
二战期间战斗机防护,多数人认为,应该在机翼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护。但有一位专家认为,应该注意防护弹痕少的机身和机尾。如果这部分有重创,后果会非常严重。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
这段素材,如果用一个词组来概述,那就是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基于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统计的飞机,只是安全返航的飞机;
第二,被多次击中机翼的飞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第三,而在机身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机率极小,即返回的飞机是幸存者,仅仅依靠幸存者做出判断是不科学的,那些被忽视了的非幸存者才是关键,他们根本没有回来!
综上所述,幸存者偏差其实就是“死人不会说话”,一般用在统计学领域,如果统计的样本不全面,用局部代替了整体,那最终结果肯定会出现偏差,即不符合客观事实。
虽然是专业领域的概念,但在现实中,“幸存者偏差”也随处可见。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反馈,当他们苦口婆心劝孩子努力读书时,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总会不以为然,还会举出一些例子进行反驳:
那个谁谁谁没有读书,也混得很好啊!
言下之意,不读书的人也能够成功。你看,我身边的谁谁谁就是代表啊!
确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径,并不止读书这一条。但是,如果有人用这个来宣扬“读书无用论”,那还是算了吧,因为这种说法本身有逻辑问题,属于另一种幸存者偏差。
不可否认,确实有人不读书也取得了极大成功,而且,这些人成功以后,往往还会把“没有读过多少书”当成自己的“功勋章”:老子牛逼吧,没怎么读书也屌丝逆袭、成功推倒白富美啦!
大众很容易被这样的人所吸引,并把他们当成不读书也能取得成功代表加以推崇和膜拜,却往往忽略了没怎么读书而过得很一般甚至相当差的人,虽然这些人数量极多。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关注前者却极其容易忽略后者呢?
因为前者数量虽然少,但他们有话语权,而且,这些人成功以后,身上具有成功光环,“没有读过书”非但不是累赘,反而会成为一种让人仰慕的荣耀,甚至使他们的人生具备传奇色彩。
而后者呢,虽然数量极多,但他们没有话语权,只能是沉默的大多数,不容易引人关注,因而被人有意无意忽略掉了。这就好比二战中的飞机,飞回来的都是幸存者,大量没有飞回来的,都已经变成“哑巴”,无法再“说话”了。
可是,我们在“统计”成功人数的时候,潜意识里容易用少量不读书而取得成功的样本,去代替所有不读书的人,有意无意忽略没有读书而失败的人,这其实是以偏概全,是幸存者偏差。这样的统计结果,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然而我们的孩子,往往因为单纯和叛逆,常常会陷入这种逻辑陷阱。但是,只要我们把这个事实讲清楚,我相信孩子会改变看法的,毕竟,他们虽然单纯和叛逆,但毕竟也是小大人了,有逻辑思考能力,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
当然,如果少量孩子还不能接受,那就直接用客观事实反驳吧!
当孩子说,那个谁谁谁没有读书,也混得很好啊!
你可以马上接着说,没错啊,可是你看看,在不读书的人中,是那个谁谁谁这样的人多,还是那些扫大街、看大门和端盘子的更多?你不读书,你怎么能确保自己就能变成那个谁谁谁,而不是扫大街、看大门和端盘子的呢?虽然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但我想你肯定不愿意顶着烈日在工地上搬砖吧!记住,读书不一定能够让你成功,但它可以保证你的下限,而不读书,你也有可能成功,但没有人能够保证你的下限在哪里!

 

作文命题引领读书的尝试值得提倡
吴贤友
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73次入选
很长一段时间,“有话可说”是作文教学也是高考命题最重要的理念,既要给学生松绑,又要兼顾公平。看起来有道理,但每年作文题一公布,总会遭人诟病,像今年的全国I卷,要求选择两三个“中国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有人就认为,列出的“一带一路”“共享单车”“广场舞”“中华美食”“移动支付”等12个关键词对于农村考生来说,大多缺乏亲身体验,是非常不公平的。
反过来,像2004年江苏省高考要求考生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作文,一样有人以“城市孩子对山水缺少体验”这个近似的理由加以否定。于是就有了2008年浙江的高考作文——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
学生“有话说”,能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有真实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自然没错,问题是,如果不强调读书,没有阅读积累和沉淀的作文,很容易变成鸡毛蒜皮的杂碎:“为自己鼓掌”,他就写他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利,他又是如何战胜自己找到自信的;“在路上”,他就写自己在上学路上,和同学谈论挑灯夜战也没完成作业的烦心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他就帮老太太过马路、拎东西,替别人让座……眼睛里永远只有自己耳目所及的那点东西。
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没有过真正阅读的学生,很难说有思想,也很难写出给人启迪、打动人心的文字。
高考作文命题不关注阅读,也容易导致阅读能力很强却很难在成绩上体现的尴尬,这也是很多只注重刷题的学校依然能在高考中胜出的根本原因之一。某种意义上说,高考语文靠刷题就能取得高分简直就是对命题者智商的侮辱。
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中,没有养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一旦他离开校园就永远抛弃阅读,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阅读既关系到一个人终身发展,也深刻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前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都充分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如火如荼,学校这个原本就是带着孩子读书的所在,却因为应试教育的盛行,不少学校成了推动读书的最大的障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喜欢阅读的孩子在高考中也没有受惠,大大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
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规律,也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古往今来,也一直是这样做的。胡适读书的时候,老师布置《原日本之所由强》的作文题,可是连日本在天南地北都不知道,又怎能“原日本之所由强”呢?后来在二哥的帮助下,胡适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终于完成了任务。
美国的学校教育,小学六年级讨论“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
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
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一下子就把孩子抛进了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没有结论,死记硬背根本没用。
年法国高考作文题:
文科:请就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一段选写一篇论文。
理科:我们能从自己的文化中摆脱出来吗?
商科:1.理性能使一切变得理性吗?2.一件艺术品是否必须要求美丽?
这样的试题,如果没有文化、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广泛阅读,学生根本无从下笔,更不要说写出真知灼见、思想深刻的文章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文训练能培养学生梳理、提炼、分析、归纳等能力,提高他们的理性和批评精神,这是未来任何行业都需要的“语文”能力。
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呢,重心还是训练学生写那些记人叙事写景抒情之类的散文,完全按照培养“作家”的套路去培养,目前还停留在考查学生“有话可说”的阶段。比较一下,感觉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念还需要修正。
所幸的是,已有教育者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深远的探索,像江苏南京十三中的曹勇军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和批判精神,坚持在课堂上做“时事演讲”;深圳宝安区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颠覆传统课堂,十年如一日坚持带学生进行专题阅读;还有北京的连中国的生命阅读,上海的余党绪批判性思维阅读等等。他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学会了读书,锻炼了表达,养成了读书、思考、写作的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初具现代公民的理性精神。
值得欣慰的是,高考命题者已经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并且已经探索出一些利用高考引领阅读的具体做法,改变眼前基础教育忽视阅读、读写分离等方面的弊端,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无论是身在一线的教育改革者,还是高考试卷的命题者,他们在推动读书方面上不懈探索和努力,都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