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观后感

《铁道游击队》观后感吗?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给我这个“70后”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沿着历史痕迹翻开铁路改革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尽现于眼前。
复兴号风驰电掣;中国高铁走出去,落户非洲、印尼......高铁在中国迅速普及,同时也惠及着世界。
上世纪70年代末,火车很慢,大多是蒸汽机车,有时候就想和它赛跑,想着游击队员都能爬上火车,我骑自行车是不是也能追上?试了几次也没有成功,不由得感叹,游击队员都是飞行队呀。
还记得,在铁道边玩耍时,偶遇过一支测量队,他们用水准仪给我们“拍照”,那时不懂,还配合着摆出各种姿势,后来干了测量,才明白原来他们是跟我们开了个善意的玩笑。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铁路职工,也有幸见证了铁路的飞速发展。
那阵刚参加工作,从北京西站出发,去深圳做测绘。我们提着行李、铁皮箱,在绿皮车人挤人、夹杂着汗味的车厢里,有座位就已经非常幸运了。
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从北京到深圳,运行时间竟可以缩短到10小时左右。
车厢内宽敞明亮,有无线网络,可以定外卖,旅途再也不用那么受罪;在车上,旅客或闭目养神,或浏览新闻,正可谓“火车厢体在变迁,疑似换了个人世间”。
铁路的变化就像一面铜镜,映照了新时代的变化,天涯变迟尺,再也不用为距离而担心。
“早吃上海茶,晚吃北京鸭”的快速,缩短时空的距离,方便了人们工作,让异地恋的情侣,也不再有《周渔的火车》 中描述的悲切恋情。
电影《周渔的火车》
年我参加了京津城际铁路第一条高铁的测绘工作,深切感受到了铁路建设者对追求一流高铁的执着精神。
现如今,每当乘坐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复兴号高铁,我还会为自己曾参与高铁测绘而感到自豪。
“70后”的铁路故事·第二篇
与大机人结缘,是在1980年,我还是个七八岁的农村娃,有一群铁路人在修宝林乡山洞的铁路隧道。
那时候,我和哥哥经常去他们的工棚卖冰棍,主要目的是打探他们何时完工撤点。撤点后我们就第一时间赶过去捡废铁和各种“好东西”。
年中专毕业后,我欣然地投奔到当初只能在远处观望的桥梁施工队。1998年年底,我们队拥有了调配来的绿皮工程车,车内有水有电,可以办公还可以住宿,施工到哪里,宿营车就牵到哪里。
年初,原哈尔滨铁路局在牡丹江车辆段改装、制做了全局第一列公寓化宿营车,我们有幸接收并使用了这列宿营车。
高档浴池车、高级食堂操作车、空调宿营车、公寓化行李备品等都是从那时开始兴起。累了能躺在公寓式的舒适休息间里、饿了有餐车、热了空调吹着,那真是幸福感满满啊,工作起来很有自豪感、很带劲儿!
这些年过来,不光是食宿生活条件上有了极大的变化和改善,工作方式、劳动强度、机具设备也都有了飞跃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的线路清筛、换枕,都是人工完成,工人端着铁筛子,晃动双臂,一筛子一筛子筛去道砟里的泥土;松紧螺丝都是人力手摇扳子,一圈一圈摇;装、卸、换枕,都是人力抬扛。
上世纪90年代初,陆续有了电镐、电扳子、大揭盖式清筛机;2000年以后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开始普及,我们大机段也开始逐步走上了机械化作业的道路。
年,原哈尔滨铁路局引进了机械换枕“巨无霸”大修列车、2016年引进了路基处理车、2017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大机检修基地,真正实现了“检”“修”“用”一体化。这些变化体现着作业能力和施工效率的提升。
作为“70后”,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变迁,可以说是耳濡目染。这正是我的幸运,幸运时逢改革开放四十年,也幸运自己作为一名大机人,亲历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在这新时代的号召下,我们大机人必将立足“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积极适应公司制改革新形势,继续勇敢向前,在铁路大型机械施工领域创造新突破。
文字:薛兆佳 王金源
图片:任卫云 哈尔滨铁路局
编辑:文个
实习编辑:金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