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后感(《影响力》读后感总结)

《影响力》读后感
这是一本乍读起来略枯燥的书,耐着心思读下去,才发现,这些理论性的文字,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以下做一个概况总结:
如果对于生活细心一点,不难发现,我们的行为确确实实的受着各种难以察觉的影响力左右着。本书阐述了三种触发我们有规律的、机械性的行为的种类(也就是说,当一种特定的事情发生,或者我们接收到某个特定的信号时,本书归纳出三种影响力来操控着我们)。
我们的固定行为模式(就像我们的惯性。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常常会有第一反应,思维和身体的本能反应。根深蒂固的影响这我们。这与我们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有很大关系,每个人都不同。教育成长背景越相似,固定行为模式越雷同)、思想捷径(书中讲了一个销售宝石的故事,价格与质量成正比,价格贵、东西就好,我们长期以来的思维模式,不用思考)、认知与对比原理(销售人员经常会把价格高的商品介绍给你,再把价格低的拿出来,在高低价格的对比下,我们很容易购买销售员心中真正的目标商品,也就是价格低的商品,没错,高价格只是对比,促使我们买的陪衬)。
书中详细介绍了六种人类的固定行为模式,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实现了从我们这获得好处达到他们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
互惠:互惠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须条件。人们秉着互惠选择交换生活必需品,交换生活物资。我们有接受的义务,就有相应的偿还的义务,否则,我们会被贴上只索取不回报的讨厌的人的标签。有的人就会利用我们互惠的心理,先给我们一点看似善意的甜头,让我们有亏欠感,再去要求我们做一些实现他们利益的事情。
承诺和一致:我们一旦做出承诺,说出我们的想法,就会坚持,很难动摇,我们的行为会极力的与承诺保持一致,拼命的印证我们的承诺。一致的程度随着越公开承诺,越频繁承诺,一致的程度越大。当我们被要求签署一些文件或协议后,我们迫于内心和外界的压力,内心会要求自己去这样做。
社会认同:我们是社会动物,周围人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潜移默化,有时候到了完全的地步。在我们拿不定主意时,我们会从周围人的身上找答案,认为大多数人的决定是对的,我们也可以跟风。
喜好:我们似乎更愿意接受我们喜欢的人提出的条件和意见。书中列出了几点影响我们对他人喜好的条件(长得是否好看、他人与我们相似性的程度,比如爱好,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等、他人对我们合适的恭维、接触合作交往,紧密地接触与合作一件事情,可以让我们对他人产生熟悉感与认同以及好感。
权威:权威一般有三个标志,头衔、衣着、身份标志。人们对于权威的信服力,有时会让我们盲目信任与服从。比如我们更愿意去相信顶着教授头衔的人的话,我们更觉得衣着好的人值得被尊敬对待,我们更觉得有特定身份的人更值得我们去信任,比如警察,医生。
稀缺:物以稀为贵。稀有的东西激发了我们争抢的欲望!有时候盲目到了不在意好与不好,适合不适合,单纯的因为少,而认为好而去抢。更多的表现在我们购物上。
生存、生活有时候就是一场博弈。生活给了我们大部分心理学的来源,其实如果把生活中的感受与行为细化归纳一下,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心理学大课堂。稍加注意,让自己的固化行为模式变得更无懈可击,是最终的目的。
题外话:此公众号,已经变成庄主一个人甩文字的空间呢……哎……丝毫看不见韩先生的影子………如果韩先生真的看完了这篇读后感并且看到了最后的彩蛋,要给小妖精发个微信,内容是“韩先生爱张小妖精”,我敢保证,我不会收到这条微信……呵呵……呵呵……因为韩先生不会看到最后…………打个赌哦,如果韩先生看完并真的给我发了这条微信,我愿意答应韩先生的一个请求,如果没有发这条微信,嘿嘿嘿嘿嘿嘿????????……韩先生,你死定了哦

 

《影响力》读后感总结
利用在火车上的时间
读完了《影响力》的剩余部分,然后我立即把这本书推荐了我哥哥并告诉他说,这是一本“让人长心眼的”书。
由于这是第一遍阅读,读的比较粗糙,此篇读后感就是回想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结合现实生活中案例,加以记录。
为什么推销员总喜欢给你先推荐贵的东西?
因为一旦你买了贵的东西,其余的配件价格再高也就无所谓了比如:你花五六千买了个iPhone,然后再花一两百买个手机壳也不会心疼,因为大的钱已经花了,还在乎这点小钱吗?这就是销售员在利用“对比”心里。
上门推荐的人总是说免费做这个,免费做那个,最后做完后再推销他们的产品,这样能大大提高成功率,原因就是推销员利用了“互惠”原理。
在向你提出请求前,先给你点好处,然后提出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即使拒绝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甚至还有“拒绝-后撤法”,意思是先提出一个请求,遭到你的拒绝,然后他说他退让一下,再提出请求,这样别人再拒绝第二个请求的可能性就会低一些,因为心想他都已经让步了,而且我又拒绝了第一个,就满足他这个请求吧。
比如:有的推销员在你拒绝他的商品时,会继续提出请求说:
“那既然您不需要我们推荐的东西,那能告诉我们下您的哪个朋友可能会需要吗?”
如果从推销员入门到现在,氛围还比较好的话,估计大部分人都不好意思再次拒绝了吧。
然后推销员再去找你朋友,第一句话可能就是“我是您的xxx朋友推荐过来的”,推销员就开始利用“社会认同”原理了。
当你听到推销员说他是你的xxx朋友推荐过来的,你心里肯定会很矛盾吧,拒绝他等于拒绝了朋友,而且既然朋友推荐过来的,那是不是我该试试呢。
这就被“社会认同”心里操控了。
而且,作者还发现,有时人越多,人们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因为人们都不确定现在是什么情况,人们只有根据大部分的行为来判断,当大部分人都这么想时,也就很少会有人行动了。
比如:你在路上,碰到个犯病的人,在地上挣扎,如果此时是你自己一个人,你是不是很快就能反应出他需要帮助,所以立即就采取行动了。
但是,如果已经有一群人在围观这个病人,你还会立即采取行动吗?
不会了吧,因为你会想这是什么情况,既然大部分人都不行动,我也没必要行动了吧。
所以在我们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时,一定要指定具体的人并告诉别人具体怎么帮,比如说那个穿风衣戴眼镜的小伙子,能帮我叫个救护车吗,这样别人就不会再张望了。
第二就是如果某人自杀的消息上了新闻头条,那么接下来几天自杀的人就会增多。
大部分人在读到别人自杀时,如果他也有自杀倾向,那么在这个新闻的刺激下,他自杀的概率更高,因为人都有社会认同心里。
销售商也会利用“喜好”来诱惑我们。
为什么汽车展销会上会有很多性感的美女模特?
因为男人都喜欢美女,把美女和汽车放到一起,就也会让人把性感,舒适的感觉同汽车联系起来,从而刺激人们购买车辆。
还有,请明星代言也是,人们喜欢明星,特别是粉丝,所以人们也会喜欢或者优先选择明星代言的商品。
权威也能成为影响力的重要武器。
在这里不得不提高露洁的广告,广告里并没有明星,而是一个穿白色大褂的专家,拿着实验室里的器材,好像是试管,给我们介绍。
很显然,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穿白色大褂的专家就是我们眼里的权威,我们更容易被其说服,这就是在利用权威原理。
其实最后一章讲的是稀缺,即告诉人们数量少,来刺激人们的欲望,比如小米的营销模式。
在开头说过,我是在火车上读完了本书,而且我也碰到了火车上的推销员,当时就感觉他的很多话都对应着这本书里所讲的很多原(tao)理(lu)。
我碰到的推荐员是卖蓝莓的,记得开场他是这么说,“蓝莓富含丰富氨基酸。。。”总之很多生物学里的术语,很显然这是在利用权威原理。
然后又说“咱们这个蓝莓在超市是买不到的,而且我只过来这一趟了,想要的朋友抓紧了”,这是在利用“稀缺”原理。
又说“刚才隔壁车厢一小伙子买了5包,拿给自己的家人吃”,而且我发现在我在的车厢,每当有人买了他的蓝莓时,他就会大声公布:
“哎这个美女要了两包,想要的抓紧了”很明显,这是在利用“社会认同”。
总之,这本书值得一读。自古情深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但同时,莫怪别人套路深,只怪自己孤落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