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读后感(《雾都孤儿》书评)

《雾都孤儿》读后感
《雾都孤儿》这本书由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所著,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人生。
一个在街道上晕倒的美丽女子被教区的济贫院收留了,第二天,她生下了小男孩奥利弗。体力不支的女子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孩子,便离开了人世,可怜的奥利弗成了一个孤儿。
后来,奥利弗与饥饿做着抗争,活到他第9个生日时,实在饿得受不了的他在小伙伴们的怂恿下、在吃完了自己的饭菜后,并要求添粥。
济贫院一气之下把他关了起来,并在后来把她卖给了一个棺材铺子做学徒。他在铺子里受尽了欺负,最后偷偷地逃跑了。
幼小的奥利弗逃到了伦敦,认识了一个小男孩,男孩把他带回了他的贼窝。他在菲根等人的强迫下偷东西,帮他们一起犯罪。
最后,奥利弗被子弹打伤,一户善良的人收留了他,并帮助他找到亲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这一本世界名著,从“奥利弗要求添粥”这一节,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奥利弗与他的伙伴们的饥饿。
小奥利弗对那个欺负自己而又比自己大得多的诺亚大打出手,以及他出逃这些事,无处不体现着他的勇气和对抗争命运的执着。
最后,能帮助他过上幸福生活,感受到温暖的人是布兰多先生。
他带上奥利弗,把他当自己亲儿子一样照顾,并带上管家搬到了新居。
奥利弗最后拿下了一半的遗产。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拿到另一半的钱,跑到了大陆另一个地方,但他很快把钱花光了,并再次做起坏事。不久后,他与菲根几个人陆续死在了狱中。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世间的善与恶,快乐与悲伤。

 

 

《雾都孤儿》书评
《雾都孤儿》和《杀死一只知更鸟》其实是我在上学期间看完的书,还没来得及写书评,而如今我正在读一本书叫《瓦尔登湖》,是一本哲学系的散文集,以其极其不强的故事性著称,使我的阅读速度大大减慢(好吧我应该承认自己的阅读能力低下的),这两天估计也读不完,所以就先把《雾都孤儿》的书评写了。《雾都孤儿》作为一本讽刺小说,它讽刺幽默的文风使我对大大提高了对它的兴趣,成为了枯燥学习生活中的一大调剂品。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崔斯特,是一名生在济贫院的孤儿,忍饥挨饿,备受欺凌,由于不堪棺材店老板娘、教区执事邦布尔夫等人的虐待而独自逃往伦敦,可刚一到达就受骗误入贼窟。窃贼团伙的首领—费金费尽千方百计,企图把奥利弗训练为扒手供他驱使。奥利弗跟随窃贼伙伴“机灵鬼”和贝茨上街时,被误认为他偷了一位叫布朗洛的绅士(恰巧是他父亲生前的好友)的手绢而被警察逮捕。后因书摊老板证明了他的无辜,说明小偷另有其人,他才被释放。由于他当时病重昏迷,且容貌酷似友人生前留下的一副少妇画像,布朗洛收留他在家中治病,得到布朗洛及其女管家比德温太太无微不至的关怀,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窃贼团伙害怕奥利弗会泄露团伙的秘密,在费金指示下,塞克斯和南希费尽心机,趁奥利弗外出替布朗洛归还书摊老板的图书的时候用计使他重新陷入了贼窟。但当费金试图惩罚毒打奥利弗的时候,南希挺身而出保护了奥利弗。费金用威胁、利诱、灌输等手段企图迫使奥利弗成为一名窃贼,成为费金的摇钱树。
一天黑夜,奥利弗在塞克斯的胁迫下参加对一座大宅院的行窃。正当奥利弗准备趁爬进窗户的机会向主人报告时,被管家发现后开枪打伤。窃贼仓惶逃跑时,把奥利弗丢弃在路旁水沟之中。奥利弗在雨雪之中带伤爬行,无意中又回道那家宅院,昏到在门口。好心的主人梅丽夫人及其养女罗斯小姐收留并庇护了他。无巧不成书,这位罗斯小姐正是奥利弗的姨妈,但双方都不知道。在梅丽夫人家,奥利弗真正享受到了人生的温馨和美好。但费金团伙却不能放过奥利弗。有一天一个名叫蒙克斯的人来找费金,这人是奥利弗的同父异母兄长,由于他的不孝,他父亲在遗嘱中将全部遗产给了奥利弗,除非奥利弗和蒙克斯是一样的不孝儿女,遗产才可由蒙克斯继承。为此蒙克斯出高价买通费金,要他使奥利弗变成不可救药的罪犯,以便霸占奥利弗名下的全部遗产,并发泄自己对已去世的父亲的怨恨。正当蒙克斯得意洋洋的谈到他如何和邦布尔夫夫妇狼狈为奸,毁灭了能证明奥利弗身份的唯一证据的时候,被南希听见。南希见义勇为,同情奥利弗的遭遇,冒生命危险,偷偷找到罗斯小姐,向她报告了这一切。
正当罗斯小姐考虑如何行动时,奥利弗告诉她,他找到了布朗洛先生。罗斯小姐就和布朗洛商议了处理方法。罗斯小姐在布朗洛陪同下再次和南希会面时,布朗洛获知蒙克斯即他的已故好友埃得温·利弗得的不孝儿子,决定亲自找蒙克斯交涉,但他们的谈话被费金派出的密探听见。塞克斯就凶残的杀害了南希。南希之死使费金团伙遭到了灭顶之灾。费金被捕,后上了绞刑架,塞克斯在逃窜中失足被自己的绳子勒死。与此同时,蒙克斯被布朗洛挟持到家中,逼他供出了一切,事情真相大白,奥利弗被布朗洛收为养子,从此结束了他的苦难的童年。为了给蒙克斯自新的机会,把本应全归奥利弗继承的遗产分一半给他。但蒙克斯劣性不改,把家产挥霍殆尽,继续作恶,终被锒铛入狱,死在狱中。邦布尔夫恶有恶报,被革去一切职务,一贫如洗,在他们曾经作威作福的济贫院度过余生。(梗概来源:百度百科)
人性本善
奥利弗从小出身于满是邪恶污浊充斥着拜金主义的社会氛围中,还没来得及睁开双眼便陷入深深的苦难之中,不论是在贫民习艺所还是到了棺材店老板那里做学徒,甚至到伦敦还被骗入盗窃团伙费金那里,遭遇着种种欺凌侮辱,但我们仍看到奥利弗对世间的一切怀有善心。在被好人布朗洛先生搭救的时候,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善意,并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布朗洛先生的感恩,他乖巧、善良地为布朗洛先生办事,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布朗洛先生的感激之情,字里行间表达出奥利弗的善良,有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书中有一段给我的印象很深,是布朗洛先生在跟奥利弗商量是否要将父亲留下的一半财产给他同父异母的各个蒙克斯的时候,奥利弗高兴地答应了。其实出于蒙克斯对奥利弗做出的种种残忍的行为,如果我是奥利弗,我的仇恨心理估计早就发作了,绝对不会分予蒙克斯财产的一分毫毛,但善良的奥利弗却愉悦地答应了分享财产的事情,可见奥利弗的天性善良并没有因为遭遇如此悲惨的经历而泯灭,反倒更加坚固了。在两次受到他人帮助的时候,奥利弗跟他们诉说着自己经历的种种痛苦希望他们把奥利弗从苦难中搭救出来,从此不再与费金一伙人同流合污,也表现出奥利弗与生俱来的一种反抗精神,那是对恶的反抗,就像是洁净的莲花对淤泥的不屑。
人,是性本善的。
当然有时候我翻阅别人的书评的时候也看到有许多读着表达出了对恶人的理解,在作者狄更斯所处的时代,也是小说所存在的社会背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海外殖民地的进一步扩张和自由贸易主义的普遍推行,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这些殖民掠夺所取得的丰硕果实,全部落入了贵族和王室手中,而众多平民百姓都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种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进一步的拉大。伦敦城内只有三分之一的工人,失业率十分高,大部分人都转型去做了抢劫分子,形成了一个个大的犯罪团体。所以其实费金的行为在当时的伦敦是非常常见的。他们也许是被生活所迫,也许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他们自己也是敢于叛乱的英雄,那些拜金主义的人们,他们对于上级的阿谀奉承,在当时的大众眼里也不过是圆滑处事的代表,好似这些恶人也恶的在理,不能一味地只想着讽刺这个社会,而是要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当时的世俗价值观。
有读着还发表看法认为,故事的结局太过圆满,坏人全部都是悲惨的下场,好人全部有好报,有一种被套路的感觉。其实我认为,这种结局十分圆满恶人全部恶报,好人全部好报的情况在现实当中确实出现的几率不大,但是这毕竟是小说,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它的主题,既然这样圆满的结尾能与前面悲惨的社会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具艺术效果同时也起到了突出主题的效果,为何不这样写呢?
我想,现实社会毕竟是残酷的,有时候你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你对世界抱有很善良的态度,但生活仍旧欺骗了你,你依然过得很痛苦,这是存在的。如果你善,也许生活不一定善待你,但如果你恶,生活一定不会善待你。小说中的费金,犯罪团体的首脑,在生活中不还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靠着偷鸡摸狗的事情,去得到那一点点连正常工人薪水十分之一都没有的物资,他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为他变恶而得到改善。那我想,如果我们是处于被生活压迫的人们,既然变恶不能改变些什么,我们为什么不继续维持着善的本性呢?
幽默讽刺
狄更斯以其幽默的讽刺性语言为这本书增加了很多亮点。这些亮点给读者有着直接冲撞的作用。其名字的安排和反语的运用都十分的用心。如费金,Fagin,这个的意思是(教唆儿童犯罪的教唆犯)。还有狄更斯在描写儿童习艺所的大人们是如何帮助奥利弗的场景中,有这样描绘道“……教育局当局慎重其事地询问习艺所当局,目前有没有一个‘在所内’定居的妇女,可以为奥利弗提供他所必须的照顾和奶水。…教育局当局慷慨和仁慈地决定,奥利弗当被‘寄养’出去,换句话说,他将被送到相距三英里的一个习艺所分所去,那里与二三十个违反贫民法的少儿罪犯,由一位每个小人头每周收费七个半便士的上了岁数的女人看……但这位老太太可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机灵人,她知道怎样对孩子最好,而对于怎样对自己最好她更有一个明确的算计……”这样的语言,描绘出的那些“善良仁慈”的教育局和习艺所的大人们,极大地提高了狄更斯的讽刺意味,也让正本小说看上去批判主义相对强烈,一针见血,给读者很好的阅读体验。
总结
对于这本书,每个人的意见也许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看到的书评上也对这篇小说褒贬不一。我是主要按照我内心是挺喜欢这本书的来阐述我的观点。当然里面还有一些人性的矛盾我因为自己还没想好该怎么表达就先暂时不谈论,小说终归小说,和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我在这里说表达的观点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这个社会而言,人性向善总是没有坏处的,我想这本书讽刺的这些拜金主义冷漠丑恶的灵魂,目的也是想着唤醒人们心中善良仁慈的人性从而形成温暖互助的社会氛围吧!作者在描述人性百态的时候,不断地通过奥利弗的人设播撒善的种子,绽放出人性善的花朵,这时一部好的小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我已经说过,他们过着真正幸福的生活;如果没有出自内心的爱和仁慈,没有那对一切生灵以宽容为原则、永远体现出好生之德的上帝的感激之情,就绝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