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读后感(再读《受戒》有感)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这篇小说像什么?我觉得,有点像《边城》。”汪曾祺先生在《关于<受戒>》一文中这样谈到。
初识《受戒》还是在初中,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在讲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之后,给我们补充讲了明子和英子的故事,我那时候并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讲完《边城》后提到《受戒》,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单单在汪曾祺的小说里挑出《受戒》来讲,也许是《受戒》像《边城》,它们之间有类似的地方。自那以后,《受戒》里的明子和英子,就再也挥之不去,仿佛也烙在了心底。
再读《受戒》,我已经在大学。自己反复读了几遍,当代文学课的老师也着重讲了汪曾祺先生的《受戒》,老师说他觉得《受戒》写的比《边城》要好一点。我也可以感觉到,比起傩送和翠翠之间笼罩着忧伤的爱情,明子和英子的故事更加青涩美好、天真无邪,仿佛一首青春纯爱之歌。合上书,“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至今停留在我的脑海。也许,不受外界干扰,简单而美好的爱情更令人感动。
简单而青涩的情感
明子和英子之间简单而青涩的情感,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两个人都没有明确说着喜欢,互表爱慕之情,可是读起来却可以感觉到他们之间朦朦胧胧的爱,简单得让人动容。两个人一起划船,一起吃莲蓬,一起在田间干活,一起从十三岁成长到十七岁。水里“哗——许,哗——许”的桨声,英子“咭咭呱呱”的喜鹊声,明子“格当嘚”的赶场号子声,荸荠田地里的共同劳作,芦花荡里的彼此交谈。明子和英子间简简单单的交往,在质朴的村庄里,一切都是这样和谐而美好。
《受戒》里除了明子和英子间的青春爱恋,里面的和尚也是与世俗的和尚不同。他们没有清规约束,可以打牌、吃烟袋,可以杀生吃肉,可以讨老婆,可以有七情六欲。说出来简直不敢相信,可的确是这样的。
在我以往的记忆里,可能只有济公是这样的,但荸荠庵里的和尚全都是这样。王本朝在《渎神的诗性:<受戒>作为1980年代的文化寓言》中这样写道,“小说最令人惊羡的是出家和尚依然尽情享受着世俗生活的美好,体验着人性本真的自由和快乐,没有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世俗和寺庙之间没有阻隔。”我想,所有看过《受戒》的朋友,一定都会惊讶这里面和尚的生活。汪曾祺先生把和尚写出了人情味,正如他在《关于<受戒>》里谈到“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所以,他将他对和尚的理解,赋予给了他笔下的和尚,让他们有了七情六欲,享受着和世人一样生而为人的权利。
也许文学可以塑造一个作家心中理想的世界,温情浓郁,仿佛充满自由空气宛若梦境的“桃花源”。汪曾祺先生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我想,这也是他对生活的期待,他希望他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所以明子和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没有被世俗阻拦;所以荸荠庵里的和尚入了红尘,染了烟火气。这是他心底的梦,也是他对美的追寻。1980年,在文革结束之后,改革开放初期,这样一部作品,虽然有些“另类”,却也让人眼前一亮,我感觉像是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个性解放,让人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乡土生活气息
之前只关注《受戒》里的内容,没有注意过小说的语言。当代文学课的老师说他觉得汪曾祺的小说很难朗读出来。我听了之后有点不信,回去翻开《受戒》,试着读了一下,发现有些文字真的没办法读下去。里面有和尚的念经声,有小调山歌,有市井的买卖声,还有仁山和尚母猪一样的声音“呣——呣”,有些口语化的文字看着,不自觉就笑了,更别谈读。把那些文字单独拎出来,感觉有些粗俗。可是在这篇小说里,这些文字不显得粗俗,倒使小说透露着乡村生活的气息,独具了地方语言的特色,尽管不好朗读。可是我觉得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汪曾祺先生作品的独特性,用词别具一格,贴近当地人民生活,《受戒》更像是一首充满地域特色的田园牧歌,就像王晓薇的评价“平原小景,简雅拙淡。”
我感觉《受戒》其实不像是“受戒”——接受清规戒律地束缚。小说里面处处透露着自由自在的气息,如诗如画一般的梦里水乡,淳朴善良的人民。荸荠庵里的和尚,比任何地方的和尚过的都要肆意洒脱,身怀和尚的本领,过着俗人的生活,和尚仿佛是一种职业。明子和英子之间的爱情,天真无邪,不受压迫,不会像傩送和翠翠以略带悲剧的意味结尾,“受戒”更像是追求自由与人性解放。
文章补充
汪曾祺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沈从文先生。
从荸荠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江南水乡,确实这个故事发生在江南,一个叫作庵赵庄的小村子。主人公明海是家中老四,按照当地的惯例就跟随舅舅出家。出家对他,对荸荠庵的和尚而言,只是一种生存方式,他们没有什么清规戒律。如:不避荤腥。
与小英子的相遇,发生在船上。明子第一次来荸荠庵,小英子给了明子半个莲蓬头。当地很小,明子时常去英子家走动,渐渐地熟识了,有些许好感。最后画面转到明子受戒,回来的路上,小英子向他诉说情意。小说没有继续,到此便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遐想空间。
读完通篇,会觉得这篇小说很清淡。小说包含的内容很多,普通的农村生活的一些:打麦子、放牛、杀猪。作者描绘的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但细节确是那么细腻,叙事老练。即便是最细枝末节的生活日常都带有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这可能激发了我内心的一些怀旧情结。点到为止的故事结局,不会显得冗长,反倒使得内心产生一些遗憾。使得通篇故事带着一种云雾飘渺的迷离感和忧伤情绪。
作者:苏小鸭
编辑:陆 漫
图片:网络来源

 

再读《受戒》有感
初次读汪曾祺先生的《受戒》是在上文学课的时候,那时候偏重于学术化的阅读,这个假期再次读这本书,情感及感受更全面了一些。
《受戒》展示了明海和英子由两小无猜到春情萌生再到互相表白的过程。因家里人多田少,明海通过舅舅的关系当上了和尚,住在荸荠庵,紧靠着英子家。荸荠庵并无多少清规戒律,明海一有空就到英子家,因为他的聪明能干,英子一家人十分喜欢他,而明海也常常帮忙干些杂活,画画花样,和英子一块牵牛“打汪”、采集荸荠。两人在日益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微妙的感情,英子在陪明海受戒回来的路上,以她的方式表明要做明海的老婆,明海答应了。
小说讲述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人情世故的矛盾,有的是扑面而来的泥土香带给我的清爽宁静。《受戒》中写明海对英子最初动情的描写是这样的:“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汪曾祺先生内心是美好的,写作也是优雅的。“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美丽的脚印把明海的心搞乱,而轻淡的文字撩动我沉寂已久的心。
明海和英子两小无猜,嬉戏玩耍,在天真浪漫的田埂上渐生情谊。他们的情谊区别于冠笄礼后的郎情妾意,而是那种懵懵懂懂、似情又非情的喜欢之情,犹如一种初恋的味道。初恋的味道,甜蜜的惆怅,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曾经年少懵懂,与初恋在校园的甜蜜回忆,林间散步、湖边戏水玩耍,陌生是时光荏苒,年少不再留。
情窦初开、两情相悦、淳朴天真,明海和英子之间的情愫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如山间小溪,悄声细语地诉说着山野之间的美好,而我也在先生的文字中再一次追忆逝去的年华。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 -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船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因此,《受戒》 其实就是作家对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的理解,是对自己渴望的生活的描述,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汪曾祺所理解的真正的生活是,它是命定的,正如小明子命定要出家当和尚,庄稼人命定要为收成与一日三餐-年忙到头,但人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命定,可以把种种对生活的戒律抛开,因为人是有创造力的,有情感的,正是创造力与情感,使人创造了风俗,而这种风俗就是对命定的抵抗。汪曾祺之所以喜爱旧生活,正因为旧生活中有这种风俗,而“移风易俗”的新生活,把全部的风俗都扫荡尽了。风俗不仅是仪式,更是当地民众的生活观念与生活形态,破坏了风俗,也就破坏了当地的生活。
小说结尾这段文字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有人说是描写明子与小英子之间的“性爱”。即使如此,少男少女之间的性,也是情的成份居多。如果只限于作“性”的理解,就局限了这段文字优美的意象。这优美有梦的特点、理想的色彩。这理想到底是什么?当然不止于性。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顺性自然、勤劳善....都是理想生活的色彩。这段文字只是梦的高潮,而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不可或缺的铺垫。然而,这却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梦。因此,尽管通篇都写欢乐,经结尾处这一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感受到《受戒》与《边城》结尾翠翠送二佬没有结局的爱情同出一辙的哀婉。
汉语言文学181班 沈红丽
资料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图:沈红丽/百度图片
资料整理:马天龙
编辑/技术:张兰/王鑫
审核:王磊、秦冬冬
终审:贾珊珊
监制:郝苗
主管:席宁山
官方微信: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