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读后感(重读《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竹竿中心小学四一班 方雅娴
指导教师 牛艳红
在我看过的图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毛流浪记》。书里的主人公三毛经历了许多不幸,这些遭遇真是令人难以忘记啊!
三毛生活在旧上海,他是一名流浪儿童,举目无亲,很可怜。为了得到一点吃的,他拉过黄包车、擦过皮鞋、卖过艺……可是他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三毛有时吃粥糊,贴小广告还睡垃圾车,冬天只用麻袋把自己裹起来,如果冷就裹得紧一点。
因为没有钱三毛给别人推过垃圾车,他总是被那些富人欺负,那时没有一个人关心他,和他相依为命的爷爷也被坏人打死了,只有他的朋友们关心他、安慰他、鼓励他。三毛和那些流浪儿童成为了好朋友,他们每天都帮助周围的人们。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湖里,就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去,把小孩救了出来。还有一次,他看到一位老爷爷丢了钱包,就捡了起来。当时,三毛,他多么需要买吃的!可是他想那位老爷爷丢了这些钱,全家人都会哭,于是他紧紧裤腰带,忍着饥饿追上前去,把钱包还给了老爷爷。
三毛是多么可怜!和我们比简直是差别巨大呀!他整天在上海的街头流浪,看见小猫、小狗都有妈妈,可他自己却没有,他很伤心,忍不住抱着一只小狗痛哭起来。三毛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吃饭,而我们却靠着父母吃饭,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三毛有一天做了个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双翅膀,飞进了儿童学园。在那里,他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他洗了澡,捧着新课本,和同学们一道坐在了明亮的课堂里。可这仅仅是他的一个梦,我们却可以实现三毛的梦想。我们学习需要的费用也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得,可是有些人不珍惜现在的生活,每天花着父母的零用钱,自己却在学校不好好学习,这是多么对不起我们的父母呀!

 

重读《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是漫画大师张乐平的惊世之作。《三毛从军记》问世以后,张乐平有感于当时上海到处可见的流浪儿,悲愤中始创《三毛流浪记》,从此三毛形象产生了质的变化。《三毛流浪记》曾影响过我国几代读者,曾改编成动画片、木偶剧、电视连续剧,五次被搬上银幕和荧屏……,据不完全统计,自三毛形象问世60多年以来,各种连环漫画单行本便近有50种,累计印数达1000万册以上。
《三毛流浪记》是我小学期间最为喜爱的一本书,没有之一,这本曾经爱不释手的书,好像在我记忆里消失了许久,不曾想起过它。但是为了送我小外甥女一套丛书,想来想去,把这位三毛给想起来了,于是从当当网上订了一套彩色版的《三毛漫画》,很快,不到24小时,书就到了。
我先睹为快,最先翻起的是《三毛流浪记》,顺着从前的记忆,一页一页地过了一遍,挺厚的一本书,我竟然对翻开的每一页画面都存有记忆,我兴奋地一直向后翻,惊奇记忆里对这部漫画的每一篇章仍然能够完美镶嵌,它并没有在记忆中消失,而是暂时收藏,整理在一个角落,当你轻启这些旧藏,它真会延续着从前的印象时光重现。
张乐平(1910.11.10 ~ 1992.9.28),男,浙江海盐人,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1949年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解放日报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任专业画家。80年代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漫画世界》主编。其漫画以政治讽刺见长。1949年后还画了三毛在新时代的经历系列画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画集。
记得那时,这本漫画书是黑白版的,这个苦命小孩儿的苦难经历,让他的创作者张乐平用黑白线条以清晰流畅的笔法,简洁明了地勾勒出来,把当时的社会现象与各色人物跃然纸上,生动鲜活,惟妙惟肖。
三毛的形象可爱又可疼,极度营养不良的消瘦身板,大头细身,肋骨条条,毛发稀疏,光脚徒行,……一个几岁大的孤儿,却遇事机敏,爱助人为乐,孤苦伶仃的三毛,只身生存在茫茫大千世界,没有勇气也要面对各种劫难,饥肠辘辘还要为果腹委曲求全,无依无靠更要伸张正义,为了生存他受尽艰辛,遭人嫌弃,也开动了一个孩子还不曾开发的用脑范围,这种煎熬似乎看不到尽头。
但恰恰是艺术家张乐平,将三毛那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刻画出来,并将新社会带来的希望与变化,终让三毛过上了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我对这本《三毛流浪记》是印象最为深刻的,后来从同学家借来的《三毛从军记》印象就改为较为深刻了,我翻看了彩色版的从军记,每篇也还都有印象,但翻阅它时,能感觉到没有流浪记里的内容使人大脑兴奋,再翻看解放记、新生记,基本没有印象。
看来人们对苦难经历的感触总是记忆记犹新,以三根毛,一个圆鼻头为代表的旧时期的孤儿形象,这种极强的表现力牵动了多少人心,感动了无数人。
重读这本书,似乎让我重返童年,又体会了一回当年对阅读的渴望与读时的兴奋,这种感觉只有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的时候才会出现,打破疲态,注入活力。虽是一本儿童读物,如今读起来仍回味无穷,感慨良久。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