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毕业多年,我依然时刻谨记,坚持手不离卷,不忘初心。本周阅读的书籍是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据说此书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而作者也是与卡耐基、德鲁克等人齐名的人物,曾经是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举的“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我曾出于好奇听过百家讲坛曾仕强教授的易经讲座。他说什么叫规律?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叫规律。本书中的“七个习惯”,就是这样的自然法则,是以这本书有永恒的经典之称。顾名思义,这本书就是在讲以下七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够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有些人成功之后反而感觉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东西,因此盯紧真正重要的愿景很必要,这样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才能让生活充满意义。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有效管理是把握重点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不能让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比起拥有财富,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书上说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是根深蒂固的,看世界时无不带着一副”透镜“,而这透镜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这一点跟佛陀老人家讲的很相似,一切唯心,万法唯识,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样六根六尘得出的结论,自然扭曲的与宇宙人生的实相相距甚远。所以,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一个持续的更新过程,以主宰人类成长和进步的自然法则为基础,让我们不断进步,直到实现独立自强与有效的互赖。而采取由外而内的解决办法,往往会让人顾影自怜、固步自封,并将此归咎于别人和环境的缺陷。就算获得的成功和幸福,也往往难以持久。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正如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荣格所说的,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本书名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效能在于平衡。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一味重视产出会导致糟糕的健康状况、耗损的机器设备、透支的银行存款或破裂的人际关系;而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每天长跑三个小时的人,宣称可以因此多活十年,却不知大好时光都在跑步中流逝。
人类所拥有的资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物质资产、金融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急功近利常常会毁掉宝贵的物质资产,保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才会帮助你更有效地利用物质资产;金融资本的有效利用也是一样,我们最宝贵的金融资本就是赚钱的能力,如果不能持续投资以增进自己的产能,眼光就会受到局限,只能在现有的职位上踏步,每天忙忙碌碌,就怕老板对自己的印象不佳,既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又担心职位不保;对人力资本而言,这种平衡更为重要,因为正是人控制着物质资产与金融资本。
在这样一个生活更多元化、更紧迫的时代,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这本书中的七个习惯,前三个是关于个人领域的成功,后四个是关于公众领域的成功。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有个幸福公式,涉及五大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成就。没有成就的人生,显然不是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盈蓬勃的人生。
备注:昨天下午公司突然要求投稿公司内部刊物,内容不限,题材不限。咱紧急之下挥笔边翻书边写,一份作业交了两次差,哈哈~~其实上个星期就打算写一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心得,但是温习起来好慢好麻烦,拖延两天还是去看《自卑与超越》了,如今这本书也看完了,算是完成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