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余映潮谈写作艺术》(一)

读书笔记《余映潮谈写作艺术》(一)
沈从文说:“‘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自己。’这是一句真话。我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
我读了之后,也感觉这句话很真。
近日来,挣扎在一项迫不得已的难以为继却又不得不为之的事情里,我的心情也是沉沉浮浮、跌跌撞撞。反反复复的修改和艰涩困苦的维系中,一旦沉入,却又发现其中的小成果的欣喜,一本本书,一篇篇文,越来越清晰的思路,似乎那种焦灼之焰又在慢慢熄灭。
《余映潮谈写作艺术》已经放在床头快一周了,今天终于悄悄撕开那层白色塑料薄膜,露出它真实的笑容:封皮很简约,淡雅白为主打色,靠中间往下部分有一条淡淡的樱桃红宽带条,由近及远的几株稻穗(我称之为,因为希冀读透这本书应该有一种沉甸甸的收获)横排摆开,迎风招展的样子。宽带条上,分两行书写“余映潮谈写作艺术”几个大字,宽带条下,竖排一首小诗:“这里的每一篇短文 都是一滴晶莹的露珠 点缀与语文广阔的绿野 闪烁着欢喜的微光”。
翻开来,余老师的自序,语句简短,词真意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余老师写道:“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无论宏微巨细,我基本上都是采用‘专项研究’‘专题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进行。比如‘读课文写作’......”“在学生练习写作的过程中,要重视范文的示例作用。范文所表现出来的,是表达的规律,是写作的经验,是意美、语美、形美的高效濡染;范文能够表现出选材之美、谋篇之美、形态之美、铺展之美、线索之美、描述之美、抒情之美、特别手法之美。”特别指出:“学生平时要多读美文,多读好文,多欣赏其表达技巧,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得到启迪,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我心亦有期期焉!
欣喜之中,翻阅了近50页,颇有感触了。
余映潮老师的每一篇小文章,真是“小”啊,三两页的文字,依托课内外两三篇文章中的两三段文字,提炼出三两段简洁的文字,阐释一个精确的观点。
第一次匆忙翻开去,浅显通俗,似乎都懂,接下来仔细研读,确有“趣味性”“资料性”“文学性”“知识性”融合在其中。余老师经历过好几次语文的课改,自然选取的课例广泛而充分,我基本上有印象,但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有一些确实应该是久远的,所以我在读的时候,也尽量选择比较新的篇目。
《雨后的月亮》
——选取王维的《山居秋暝》整首诗和李汉荣的《山中访友》片段,它们都是写景名篇,雨后秋山,明月夜朗,秋色美妙,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但是《羚羊木雕》的“雨”则阴沉,“月”则清冷,点染出人物心中的悲伤;《草房子》中一段“暴风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则表现出人物经历风雨之后觉得自己长大了的明朗心情。
无论是美景,还是劣景,都是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心情。在写作中,学生完全也可以借助先写“雨”,再写“月”,美妙的组合下,文采自然飞扬起来了。
《欣赏微型诗文的表达之妙》
——《杨氏之子》利用“谐音”之趣编写故事,场景栩栩如生,对话惟妙惟肖;《断章》虚实相映,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运用反复,章法优美,句法严谨,容量宏大。
还有一个例子比较低沉:二战,一个即将被活埋的小女孩对德国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要不然妈妈会找不到我了……”对比强烈,小女孩的冷静诉求和战争的残酷无情,让人读后不由产生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对于开篇的小故事,设置悬念,意外结尾,让人读来忍俊不禁。我把它改成一首小诗:《芝麻开门》
我有一个神奇的朋友
他有一个神奇的功能
只要站在家门口
喊一声
芝麻开门
他家的门就开了
多么神奇啊!
我也有一个神奇的愿望
可是读了那篇童话千万遍
我家的门仍旧打不开
我终于忍不住去求教他
他白了我一眼
原来
他妹妹叫“芝麻”
多么神奇啊!
我又想起一首诗:
一只羊在草地上吃草
两只羊在草地上吃草
第三只羊在草地上
看花!
这第三只羊,是一只不同寻常的羊,它爱生活,爱花朵,它是一位智者。如果我们的师生能够做不同寻常的写作探索,爱生活,爱写作,我们都必将成为智者。
《有趣的“两”》
——我感觉这是群文阅读的一个课例,《孙权劝学》由两个故事组成,孙权劝学(正面),鲁肃赞学(侧面);《卖油翁》中两个“人物”两个“道具”;《驿路梨花》早晚两个时间段,梨花和小屋两条线索,一老一小两个人物讲故事;《壶口瀑布》也是写“两次”看黄河,当然后者是重点;《我的叔叔于勒》写父亲的两次期盼,于勒的两次来信,于勒的两次外貌,两次不同的船长,两次父母的“突然”,两次父亲的脸色,两次旅途的景物,还有两个姐姐……其实,学生的写作中用小标题的形式就是这种“两”或“三”的形式,而且多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景选材来写。只不过是没有经典课文里写得生动有趣,耐人琢磨罢了。
《月亮 太阳 时间》
——以丰子恺的《竹影》,《景阳冈》,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中不用任何一个具体表现时间的词,通过自然的“月亮”“太阳”等天空中的景物变化,推动、显现时间发展的顺序,文章内容竟然有序。
这点写作技巧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在写作中啊,“晨光熹微”“太阳当顶”“日薄西山”“繁星满天”“一轮红日慢慢落下山”“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月亮升得很高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主要是指传统诗文创作中含蓄手法的运用,或者可以理解为“侧面描述”。《小石潭记》中写游鱼其实是写水的清澈,《记承天寺夜游》中最经典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就是借水写月。贾平凹的《风雨》不着一个“风”一个“雨”,却在细致入微的描绘中让人感受风雨来临前后的变化,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更是从各种角度表现天气的极热,却未见一个“热”字。
全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确有其难,但是能够变式运用名家的名句写进自己的作品里,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第二段现象》
——以《背影》《老王》《荷叶 母亲》为例,文章的第二段并不是顺承着第一段的内容写下去,而是顺势宕开一笔,或解说事件,或介绍原委,或穿插资料,或抒写情景,以此显现文章特有的笔法。
我的仿写:《孙老师的口头禅》
我与孙老师不相见已经二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的口头禅。
那年秋季,我懵懵懂懂升入了初一。偌大的校园,琳琅满目的书本,纷至沓来的男男女女老师登台做自我介绍。瞬间,我的头大了好几倍,都说小学到初中是迈上一个新台阶,我总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终于,最后一位语文老师,孙女士和我们见面了。
《对话描写之妙》
——以《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羚羊木雕》为例,人物之间的问答用词不同,作用大有洞天:表现身份地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心理,形成故事波澜……那么《卖油翁》《孙权劝学》《社戏》等等很多篇目里都有个性化的对话描写,可以带领学生挖掘一下。
《诗文也能有旋律感》则是从修辞、句式角度来指导写作,除了余老师引用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命》,我认为《安塞腰鼓》《乡愁》《回延安》也可以作为写作资源。
《用“主题句反复”的方法抒情》,运用“主题句反复”的构思技巧,不仅能够明晰地显现出文章的层次,而且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由赞叹到称颂再到热烈讴歌的情感发展脉络,形成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可谓一唱三叹,激情澎湃。《白杨礼赞》中“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我赞美白杨树!”《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一种天然的构思规律》
如果说以上列举的几篇都是片段写作的指导,那么余映潮老师在《一种天然的构思规律》这篇文章里,以学生获奖微型作文《鲇鱼跑了》为例,结合课文《背影》《老王》《散步》《我的老师》,概括出了“五笔”构思技法:
一、轻点一笔,概说事件;二、交代一笔,介绍原委;三、简叙一笔,略写事件;四、详写一笔,写好细节;五、深化一笔,抒情议论。
认真琢磨一下,这不就是学生写作指导的一个非常简练而有效的文章构思技巧嘛!把复杂的文章讲简单,把简单的文字描细致,写作也就是这么折腾着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