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读/观后感

如何写好读/观后感
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每次开学第一天晚上看完《开学第一课》,许多学校的老师都要求写个观后感。
又或者平日里学校组织一次观影活动,观看某某影片,回去以后每人写一个两三百字的观后感。
但凡这时候,我的手机微信就嘀嘀嘀不停:“顾老师,读后感到底怎么写啊?”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一般都是这么回答。
但你还别说,这真不是敷衍的回答。
向我咨询的家长都是抱着一个疑惑,“读/观后感”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
答案是,除了写题目,开头空两格,注意分段,没有什么特殊的格式。
读/观后感,重点在于“感”,在于你想到了什么。没有必要把文章或者影片再次复述一遍。
这就好比,大家今天一起去学习一道菜醋溜土豆丝,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有必要再去复述一遍土豆丝的做法吗?
显然没必要。厨师的工作是把这道菜用最地道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作为鉴赏家,要的是描述出这种独特的口感给我们带来的味觉享受。
具体的工序不需要一个个去描述,那是编菜谱的活。
同样的道理,读/观后感如果要写成了文章/影片介绍,格调就降了一大截。
没错,格调。
写读/观后感确实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难就难在你的格调。
如果说,你吃了一道醋溜土豆丝,然后联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接着表述成“我们要珍惜粮食”。那别人说你矫情。
如果说,你看完《哪吒魔童降世》后,说哪吒从小不好好学习,到处惹是生非让父母为难,我们不要学习他这样调皮的样子。别人只会说你抬杠。
这就叫格调低。
你品尝完大师傅的醋溜土豆丝。大师傅单凭土豆丝在油锅里爆裂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出火候,恰到好处时出锅,多一分则老,少一分不香。牙齿轻咬,爽脆的土豆丝在口腔里跳舞,醋香扣开味蕾,葱香滑动舌尖。简单的土豆丝为什么在大师傅的手中会变得如此神奇?
看着大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你想到了“业精于勤”四个字。
点评,新瓶装旧酒,北宋欧阳修的《卖油翁》和韩愈的《进学解》就已经详细聊过这个话题,但是用土豆丝作为喻体也还算有趣。
你看完《八佰》。点评为——张岱《四书遇》所言: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那么河对岸租界里的老百姓是群什么样的人?
谢晋元和八佰勇士又是什么样的人?
写到这里,在高考作文里已经算是不错的赏析。
这是第一层。
继续往下,如果说谢晋元是圣人,那么他用士兵的性命在屋顶强行护旗,到底意义何在?
士兵们拼死护旗,这样做到底是出于一时激愤还是想以死唤起国民血性?是一种盲从式的爱国,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这是第二层。
写到这里,基本就可以去刷豆瓣和知乎的赞了。
当然,不管是高考还是投稿杂志,思想归思想,文笔归文笔。光有想法,写不出来,那是茶壶倒饺子。
回到我们的话题,孩子们怎么写好读后感???
最简单的方式,作为家长,你在看的时候想到了什么问题,去问自己的孩子。
比如《八佰》里士兵抱着手榴弹往下跳那一截,你可以去试着问问孩子:“为什么他们会去跳?”
“因为不跳,鬼子就冲进来了。”孩子们一般会这么回答。
继续灵魂发问:“那么,有这么多人,为什么一定要他去跳?他难道不怕吗?牺牲了他,保全了所有人,这对于牺牲者公平吗?”
一般到这里,孩子就答不出来了。
而这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恰恰是他的读/观后感里最出彩的部分。
此时,作为家长要做的就是带着孩子讨论这些问题,讨论越深,文章越出彩。
有了思想,我们再从语言技巧来谈一下怎么写。
今天,我们看了《八佰》。电影里的士兵们十分英勇,抱着手榴弹就往下跳。我不禁去想.......(×)低年级的孩子往往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我”去描述问题。实际上有更好的办法。
“爹娘,孩儿不孝。”陈树生跳下楼,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看到这里,我不禁去想.....(√)在须要使用电影中的桥段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转述成第三人称视角,引用影片里的台词,增强文章的渲染力。
就这么简单。
最后,网上会有很多读后感的写法总结,如下图。
这种读后感格式虽然千篇一律,但也不能说错。实际上我有时候也会按照这样格式去写。
但是为什么不给孩子们去介绍?
因为,他们现阶段能写出500字的作文就已经顶天了。前面的故事概述写一遍,就已经花去了300字。按照文章字数结构,300字的简介往往要配上1000字的感想,才不会让文章头重脚轻。
而绝大部分孩子写到500字的时候,就会跟你耍赖了!
“我已经写了500字了,累死我了!手麻了!我不写了!”
与其听他们撒娇,我不如直接就安排他们写后续的感想。
什么样的年龄段采用什么样的教法。
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