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尴尬处境

做了二十一年教师了,我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岗位,每次看到自己的学生们离开校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时,内心深处就会充满自豪感和神圣感。然而,近年来在教育圈里出现的一些怪现象却让我的工作焦虑感一天天变得严重起来,甚至于不想走进嘈杂的环境中去。平时和同行们坐在一起聊天,发现不少的老师和我有着同样的症状。静下心来想想,出现这种现象已经不能简单地说是某个人怎么了,应该是教师们所处的教育大环境和生活工作的氛围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
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2000多年前的古书《礼记》里记载:“天生时而地生时,人其父生而师教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素质决定着社会文明和国家强盛,而人的素质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则起着关键性作用。尊师才能重教,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尊崇,也是对体现在教师身上的人类文明的充分肯定。凡是有责任感的老师,他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或是目睹自己的学生一步步迈向深渊而无动于衷。然而,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很多地方出现了教育怪现状:一名小学生面对老师大声咆哮,甚至挥拳相向,而老师却只能一边躲闪一边劝导:一名副校长去制止课堂捣乱的学生,遭到了该学生的辱骂,逼迫副校长发出了“我就是不当这个教师,也不能这样惯着你”的无助呐喊;老师批评了学生,家长跑到学校护短寻事,甚至无理讹诈......出现此类现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涉事学校或者老师受到了处理,社会舆论和一些媒体也几乎全部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学校和教师。师道尊严得不到保障和维护,学校失去了静心办学的和谐环境,每天总感觉头顶悬着一把无形的剑时时有可能掉下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背着这样的心理包袱投入工作,怎么能有十足的工作幸福感和存在感。一边担心着学生出不了成绩,影响了集体的声誉,辜负了家长的期望,也辜负了自己的良心,一边又担心自己稍有不慎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面对着问题学生而束手无策。有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认为面对问题学生毫无对策是老师的无能,对此,我不敢苟同。如果教育方法能有如此神奇的功效,那么国家设置那么多的国家机器岂不是摆设?家长们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怎么会把孩子培养成问题孩子?教育是神圣的,但是教育真的不是万能的,不能把教育理想化、浪漫化了。对于教育,所有人都应该务实一点,现实一些,承认教育也有自己无法达到的死角。教育法规规定了老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是却没有具体规定如果出现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具体怎么处理的细则,于是,一旦发生了事端,处理起来明显比较随意。人们似乎都会照顾未成年人的年龄结构和特点,却完全忽略了教师们的心理感受,为了了息事宁人,对学校和教师百般施压,而教师们为了保住饭碗,为了生存,选择了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于是,不少教师群体中开始出现了“自保思想”,网络上和微信朋友圈也出现了诸如《家长们,别逼迫老师们放弃了你的孩子》《老师们选择自保究竟是谁逼迫的》等类的文章。不可否认,教师队伍中是有一些同行做出了一些出格之举,此类文章在某些方面是有些偏颇,但有这样的呼声大面积出现,是不是也客观地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专家和部门站出来关注一下此类问题出现的根源,真正为教育和教师创设一个更为清正公平、温馨和谐的气氛呢。
“我走娃未醒,我归娃已睡。为师已无憾,为父心有愧。”前几天,这几句话差不多刷爆了教师们的朋友圈。是啊,这就是教师们的行业特点和生活现状。一些年轻的老师们每天都生活得像打仗一样,在家与学校之间疲于奔命,在工作与孩子之间往往选择委屈自己家的孩子。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一些场景:妈妈去教室上课,孩子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哭,妈妈下课了,孩子已经哭得睡去;孩子们放学了却回不了家,爸爸妈妈还在学校给学生上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不会做,等着爸爸妈妈回来辅导,爸爸妈妈辅导完学生回来了,自己的孩子却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抓着吃了一半的方便面......
即使这样,老师们依然无怨无悔。只要一提到工作,他们总有说不尽的话题。尽管工作中遇到了千难万难,他们依然在竭尽所能地想着高招排忧解难。只是,那些悬在头顶的“利剑”总是使人提心吊胆,这处境就确实有些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