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分享写文章的心得

第一次分享写文章的心得
共1874字,阅读约需4分钟;
如果进度条太长,是因为留言。
胖友们有没有注意到我写的东西的特点啊?
我想了想,曾被提过的,大概有逻辑清晰、令人感同身受、娓娓道来等等这几块儿。而最经常被评论的,是“有自己的风格”。
那我们来说说,这个“风格”到底是啥。
简单概括一下,是性格很鲜明,看我的文字,很多时候能够代入特定的语气,仿佛我隔着屏幕,在跟你聊天儿,时而认真,时而雀跃,时而温柔,时而神经病。
是不是这种感觉!
我最开始没注意到这一点,只是自然而然就这么写了。实际上回看之前的文章,会发现在一开始,这种特征反而是最突出的。
好吧,其实我有一点点想藏私,但是只有一点点,还是分享出来吧。这个小诀窍,在很多很多方面都是共通的。大家想写东西也好,想学习摄影啊拍视频啊也好,应该都能用得到。
其实,跟你们说哦,我经常看到有人抄袭我,有抄袭标题、抄袭观点的,还有抄袭句子段落,甚至文章架构的。
然后!有些人好聪明的,竟然知道抄袭风格,也就是我那种聊天式的行文。
在下实在是佩服!抄到了精髓!
这也让我越来越意识到,对于自媒体来说,内容以及对语句的组织,所传达出来的个人性情和态度,有多重要。
记得在18年那会儿,就有人跟我说,你把性格和内容结合得很好,这是特别难的一件事。看你的文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点皮却又真诚的女孩子。
话说这是怎么做到的咧?
抽象点来讲,是我写东西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也就是单方面地灌输。在我的行文中,一直有“读者”的存在,当然,这个“读者”是隐形的。
时不时地,我会用“你看”“你们发现了没”“大家是不是没法理解啊”这一类的文字,来跟大家对话。
——话说!这真不是我想出来的套路,而是先有了自发的行为,后面过了很久,也就是一两年后,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接着说下一点,“像和朋友聊天”一样的风格,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理解:它带来了很多互动。
具体来说,我写的东西,一直有在观点和情绪上,引导读者参与进来。比如,我会提问题,我会写出让人觉得“这不就是我吗”的句子。
那么这个时候呢,读者就不再是文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去跟随作者的思路,回答作者的问题,同步思考。
像我这种干货类公众号,内容定位决定了它的基调是枯燥的,就更不能写得干巴巴,否则大家不愿意读。即使是现在,我的大部分文章,依然保持着10%以上的打开率,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
大家可以回想下啊,上课的时候,有些老师讲的内容,你很能听得进去;有些老师的台风,就很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前者是不是擅长调动课堂氛围,让你跟着思考,经常参与到互动之中?后者,可能在语气和内容方面,都比较平,像是温吞的白开水。
运用到写东西方面,也是一样的。
但是,这些其实都是表象,只学皮毛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取得好的效果的关键,是你真的有把读者放在某个位置上,不把他们当作抽象的群体,比如30万粉丝、50万粉丝,而是具体的个体。你在表达的时候,真的有想到读者,有为他们考虑。
说到这里,我好像一直在明着暗着夸自己。这种情况总是令人觉得尴尬,0。0但我想分享这点思考,又不得不把细节和案例详细描述出来,来帮助大家理解。见谅啦。
也就是说,最核心的东西,是你的用心和真诚。继而表现在文字和内容之中,形成了某种风格。“像聊天”“像朋友”,都只是结果,而不是最初的出发点。
其实,任何一个普通人,并不需要什么做自媒体的经验,就已经拥有这种鉴别的能力。因为,人对情感、对他人的态度和表现,是最为敏感的。这是我们的本能,并不需要任何方法论。
你是什么样的性格和态度,你是否用心,读者是能感受到的。
再多说一点,我之前学手机摄影课,包括看别人在B站的投稿,然后自己去制作短视频,在这些过程中,我注意到,对照片和视频来说,“互动”也是一个特别有用的点。
比如说,一张好的照片,是有主题的,精彩的构图、微妙的光影、有冲击力的色彩,或者其中的人物,或者上面有故事有情绪,这些东西都会和读者构成一种互动。
再比如说短视频,在持续推进的画面中,一定要有“变化”:有的视频,up主会出镜,他们讲话的语气和节奏,表情和肢体动作,如果太过平稳,是无法让观众投入的;而那些只用表情包或者拍摄的其它素材,进行展示的视频,也一定不能停留于静止的画面上,一定要有“变化”,比如表情包、特效、素材的交替。
当然,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难。比如已经沦为月更up主,不,已经沦为两月更up主的索马里·冷冷,就是实证。
对于自媒体来说,一篇好的文章,一张好的照片,一段好的视频,一定是能够引起读者/观众的互动的,也就是在想法和情绪方面,让他们参与进来。
也许可以这么认为,“互动”是一切表达形式最为重要的内核之一。